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重视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数学的学习活动,情感与态度方面有新的体验新的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试验等活动的机会,现实生活中需要要设计开放性的问题。
【关键词】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 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灵活性 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098-01
正文:
开放性的问题,综合性强,知识广,具有极强的挑战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下面就本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某些方面的体会谈一下:
1 设计开放的实际应用问题,能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学数学,用数学,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的数学,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这是课标的要求,也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法时,我不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讲到哪里学生想到哪里而是出了这样一道题,课间同学在一起跳皮筋,小明跳12下,小红跳28下,小青跳36下,小刚跳19下,他们一共跳多少下?在这真实的问题中,学生需要要检索与这问题相联系的旧知需要采取新的认知、加工策略等。这些对学生来说,无疑都是挑战,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想出不同的解法:(1)12+28+36+19=95(2)12+28=40 36+19=55 40+55=95等在这种有用的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发展,学生也就从原有的旧知中,总结出新的计算方法,也就是创新。
又如:教学10的加减法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懂的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图像,非常感兴趣,思维容易被激活,即创设一种小兔吃萝卜的图像情景,即一个小朋友给小兔喂食,左手笼子又6只小兔吃萝卜,右手笼子有4 只小兔吃萝卜先让学生叙述这个画面,再提出10的加减法的数学问题,从而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进了学生生动探索发现新知识的欲望,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
2 设计开放的练习题 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练习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深化的过程。设计开放性的练习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学会创新
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后,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修路工人要修3000米长的路第一次修了全长的1/4”让学生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问题再解答,学生经过积极思考提出下面问题:
(1)第一次修了多少米?第二次修了多少米?
(2)两次共修全长的几分之几?两次共修多少米?
(3)第二次比第一次多修几分之几?第一次比第二次少修多少米?
(4)还剩下全长的几分之幾没修?还剩多少米?
(5)第一次修的是第二次修的几分之几?
这样训练帮助学生弄清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的创新意识。
又如在教学加法的简便算法时(1)159+99 (2)159+101 第一题是学完新课后的模仿,第二题则是开放性的,答案有多种150+9+101 150+100+1+9 159+100+1……,这样,学生在改写第二题的过程中,已从简单的模仿走向创新。学生在做第二题时,个个跃跃欲试,由于答案不唯一,学生就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只要学生掌握了方法,积极思考,敢于创新,就会找出答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还培养了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3 设计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数学实践活动课给学生提供一个实际的背景,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把所学的单一知识加以组合,整理,转化成技能,从而学会创新。
如在讲统计图这部分知识时,我课前先让同学准备好尺子自己亲自量身高,然后我把每个同学的名字都写在自制得统计图中,每组推荐一名代表把本组量到的数据填在统计表中,根据这个统计表,你们能不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学生个个摩拳擦掌,争先恐后地举手,生问:我和小丽比谁高? 哪个高度的人数最多? 哪个高度的人数最少?比我高的有几人?和我一样高的有几人?比我矮的有几人?……每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其余同学都能积极动脑并对答如流,我没想到这节数学课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会这么盎然,这节课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们人人参与,个个动手,学生以学习小主人的身份,积极自主探索,这既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测量的方法;又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习的价值,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的状态。实践证明:学生的积极参与对学习的结果有着重要影响。
每次活动课结束后,还要安排一定的实习作业,注意活动的延续、补充与巩固。如在《实际测量》课后,布置学生用步测、目测、测量工具等方法测出自己家的宅基地的长、宽,画出平面图。
时代在呼唤着创新,教师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就必须从实施课堂教学的开放做起。在数学教学中,要尽可能的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创造充足的创新空间,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到创新的快乐,培养创新的情趣。
【关键词】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 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灵活性 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098-01
正文:
开放性的问题,综合性强,知识广,具有极强的挑战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下面就本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某些方面的体会谈一下:
1 设计开放的实际应用问题,能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学数学,用数学,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的数学,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这是课标的要求,也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法时,我不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讲到哪里学生想到哪里而是出了这样一道题,课间同学在一起跳皮筋,小明跳12下,小红跳28下,小青跳36下,小刚跳19下,他们一共跳多少下?在这真实的问题中,学生需要要检索与这问题相联系的旧知需要采取新的认知、加工策略等。这些对学生来说,无疑都是挑战,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想出不同的解法:(1)12+28+36+19=95(2)12+28=40 36+19=55 40+55=95等在这种有用的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发展,学生也就从原有的旧知中,总结出新的计算方法,也就是创新。
又如:教学10的加减法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懂的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图像,非常感兴趣,思维容易被激活,即创设一种小兔吃萝卜的图像情景,即一个小朋友给小兔喂食,左手笼子又6只小兔吃萝卜,右手笼子有4 只小兔吃萝卜先让学生叙述这个画面,再提出10的加减法的数学问题,从而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进了学生生动探索发现新知识的欲望,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
2 设计开放的练习题 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练习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深化的过程。设计开放性的练习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学会创新
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后,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修路工人要修3000米长的路第一次修了全长的1/4”让学生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问题再解答,学生经过积极思考提出下面问题:
(1)第一次修了多少米?第二次修了多少米?
(2)两次共修全长的几分之几?两次共修多少米?
(3)第二次比第一次多修几分之几?第一次比第二次少修多少米?
(4)还剩下全长的几分之幾没修?还剩多少米?
(5)第一次修的是第二次修的几分之几?
这样训练帮助学生弄清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的创新意识。
又如在教学加法的简便算法时(1)159+99 (2)159+101 第一题是学完新课后的模仿,第二题则是开放性的,答案有多种150+9+101 150+100+1+9 159+100+1……,这样,学生在改写第二题的过程中,已从简单的模仿走向创新。学生在做第二题时,个个跃跃欲试,由于答案不唯一,学生就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只要学生掌握了方法,积极思考,敢于创新,就会找出答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还培养了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3 设计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数学实践活动课给学生提供一个实际的背景,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把所学的单一知识加以组合,整理,转化成技能,从而学会创新。
如在讲统计图这部分知识时,我课前先让同学准备好尺子自己亲自量身高,然后我把每个同学的名字都写在自制得统计图中,每组推荐一名代表把本组量到的数据填在统计表中,根据这个统计表,你们能不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学生个个摩拳擦掌,争先恐后地举手,生问:我和小丽比谁高? 哪个高度的人数最多? 哪个高度的人数最少?比我高的有几人?和我一样高的有几人?比我矮的有几人?……每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其余同学都能积极动脑并对答如流,我没想到这节数学课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会这么盎然,这节课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们人人参与,个个动手,学生以学习小主人的身份,积极自主探索,这既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测量的方法;又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习的价值,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的状态。实践证明:学生的积极参与对学习的结果有着重要影响。
每次活动课结束后,还要安排一定的实习作业,注意活动的延续、补充与巩固。如在《实际测量》课后,布置学生用步测、目测、测量工具等方法测出自己家的宅基地的长、宽,画出平面图。
时代在呼唤着创新,教师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就必须从实施课堂教学的开放做起。在数学教学中,要尽可能的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创造充足的创新空间,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到创新的快乐,培养创新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