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组织青年教师同上一堂课,大家选择了苏教版国标本《第一朵杏花》一课。老师们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人物形象,采用了很多教法。其中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1~5自然段时,有两位教师都运用了“自主阅读、自读感悟”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但由于时机把握不同,效果也就大不一样。
教学案例
片断一
师: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1~5自然段,用“——”画出描写竺可桢爷爷的语句。
(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画)
师:(面带微笑)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竺可桢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五六位学生举手)
生:我读出了竺可桢爷爷的观察仔细。
师:非常好,还有谁来说?
师:除了竺可桢爷爷观察仔细和喜欢杏花外,你们还有别的感受吗?
(没有人举手)
师:(有些紧张)不要怕,大胆地说,再认真想一想,不要怕说错,你的答案就是最完美的。
(学生仍然沉默)
片断二
师: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1~5自然段,用“~”画出描写竺可桢爷爷的语句,再读读这些语句,想一想从这些语句中,你读出竺可桢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两分钟后,有五六位学生举手)
师:有些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如果你们能够把自己的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老师相信你们的答案会更加精彩,也会有更多的发现。
(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做批注,大约五分钟)
师:写好的同学请放声读一读。
师: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哈姆雷特”,谁愿意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
生:我画的语句在第一自然段,“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从这句话中,我读出竺可桢爷爷非常喜欢杏花。他从外面刚回来,还没进家,看到杏花开了就被杏花吸引了,可见他是多么喜欢杏花。
师:说得不错!其他同学有没有也画了这一句?你的体会和他一样吗?
师:同样一句话,三位同学各有自己的阅读收获。说的都有道理,非常精彩!
反思
课文是敞开的文本,具有生命的灵性。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文本、解读文本,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将潜心会文进行到底,才能有学生的多元解读,从而实现良好个性的发展,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了达到这个层次,我们的阅读教学可以从以下两点努力:
一、潜心会文,自主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个性与文本最直接的接触。学生只有熟读课文,积极主动地在文本中漫步,才能感知文本,才能悟出其中某些东西,才能和同学、老师“对话”,进而激发创新能力、生成全新的世界。
在案例一中我们不难看到,学生只是粗粗地读了一次课文,没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根本就没有真正进入文本,教师就花很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对话,结果可想而知。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有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在案例二中,教师紧扣文本,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直面文本,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组织学生开展批注式阅读,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潜心会文。在独立阅读中写下自己的感受。从学生的发言中来看。他们是真正读懂了文本,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世界,把握了课文的内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地注重引领学生潜心读书,引导学生零距离接触“原汁原味”的文本,让学生静心地与文本直接、深入地对话,引领学生“潜心会文”到底,在学习中充分地经历阅读实践。这样,学生获得的感悟更丰盈、意境更高远,课堂也会成为学生智慧飞扬的沃土。
二、多元解读,张扬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而,我们要珍视学生对教材、对问题的体验,对课文的理解和独特感受,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张扬自己的个性,使课堂涌动着生命的火花。
在案例二中,教师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咏体味、思考感悟,尊重多元性,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文本,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学生读出了新意、读出了自己的感受,他们的回答精彩纷呈,他们的情感得以宣泄,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完善,个性得以张扬。
新课程,新课堂,因潜心会文、自主阅读而变得动听,更因多元解读、个性飞扬而显得更加美丽动人。
教学案例
片断一
师: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1~5自然段,用“——”画出描写竺可桢爷爷的语句。
(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画)
师:(面带微笑)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竺可桢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五六位学生举手)
生:我读出了竺可桢爷爷的观察仔细。
师:非常好,还有谁来说?
师:除了竺可桢爷爷观察仔细和喜欢杏花外,你们还有别的感受吗?
(没有人举手)
师:(有些紧张)不要怕,大胆地说,再认真想一想,不要怕说错,你的答案就是最完美的。
(学生仍然沉默)
片断二
师: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1~5自然段,用“~”画出描写竺可桢爷爷的语句,再读读这些语句,想一想从这些语句中,你读出竺可桢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两分钟后,有五六位学生举手)
师:有些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如果你们能够把自己的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老师相信你们的答案会更加精彩,也会有更多的发现。
(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做批注,大约五分钟)
师:写好的同学请放声读一读。
师: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哈姆雷特”,谁愿意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
生:我画的语句在第一自然段,“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从这句话中,我读出竺可桢爷爷非常喜欢杏花。他从外面刚回来,还没进家,看到杏花开了就被杏花吸引了,可见他是多么喜欢杏花。
师:说得不错!其他同学有没有也画了这一句?你的体会和他一样吗?
师:同样一句话,三位同学各有自己的阅读收获。说的都有道理,非常精彩!
反思
课文是敞开的文本,具有生命的灵性。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文本、解读文本,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将潜心会文进行到底,才能有学生的多元解读,从而实现良好个性的发展,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了达到这个层次,我们的阅读教学可以从以下两点努力:
一、潜心会文,自主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个性与文本最直接的接触。学生只有熟读课文,积极主动地在文本中漫步,才能感知文本,才能悟出其中某些东西,才能和同学、老师“对话”,进而激发创新能力、生成全新的世界。
在案例一中我们不难看到,学生只是粗粗地读了一次课文,没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根本就没有真正进入文本,教师就花很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对话,结果可想而知。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有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在案例二中,教师紧扣文本,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直面文本,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组织学生开展批注式阅读,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潜心会文。在独立阅读中写下自己的感受。从学生的发言中来看。他们是真正读懂了文本,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世界,把握了课文的内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地注重引领学生潜心读书,引导学生零距离接触“原汁原味”的文本,让学生静心地与文本直接、深入地对话,引领学生“潜心会文”到底,在学习中充分地经历阅读实践。这样,学生获得的感悟更丰盈、意境更高远,课堂也会成为学生智慧飞扬的沃土。
二、多元解读,张扬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而,我们要珍视学生对教材、对问题的体验,对课文的理解和独特感受,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张扬自己的个性,使课堂涌动着生命的火花。
在案例二中,教师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咏体味、思考感悟,尊重多元性,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文本,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学生读出了新意、读出了自己的感受,他们的回答精彩纷呈,他们的情感得以宣泄,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完善,个性得以张扬。
新课程,新课堂,因潜心会文、自主阅读而变得动听,更因多元解读、个性飞扬而显得更加美丽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