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形势的变化,为了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和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笔者根据相关的理论和几年的教学实践进行探索,在学科中渗透心育进行了不断的尝试。本文从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育的必要性、措施及效果等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渗透;心育
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一个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应该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业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所谓“学科中渗透心育”是指教师将学科中的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巧妙的融合,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由于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和开放的环境带来了各种刺激和诱惑,因此在学科中渗透心育,使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让他们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心理健康又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育的必要性
教育改革的要求;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教育的全面实施,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尤其是对正在从事政治教学的我们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只有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才能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良好的精神基础,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将心育和学科相融合,在师生进行心灵的接触中,真正使学生在教师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被感染,学生心理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增强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由于面临新的学习环境,常常出现不适应的问题,如刚刚入学的新生,他们对于新的学习环境感到陌生,在学习感到力不从心,出现了学习不主动,情绪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谈了自己的感受,并对症下药,建立学习的信心,真正使他们成为了学习的管理者。中学生由于自身心理发展相对滞后,这种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往往会产生各种心理冲突,这些冲突往往是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内在原因。由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着中学生正常发展,因此必须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教育和指导,尤其是通过学科渗透并加以引导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思想品德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其与心育的融合性更为紧密,具有教育性、指导性、现实性等特点。人教版的《思想品德》教材已由“教本”转为“学本”,这是陪伴青少年成长的教科书。世界著名教育学家苏姆林斯基曾说过:“生活在书的世界中,意味着领略思维之美,享受财富,使自身变得更加高尚”,这也更加强调老师在学科中渗透心育的重要性。学科涉及学生自身的发展和现实生活更为紧密,学生通过政治学科的学习可以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不断扩展的社会中,中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和各种各样的人交往,如教材中与父母、老师、同学、朋友之间的交往,让学生学会正常的交往,将情感因素融入其中,将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和为人处世的能力,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这一点在政治学科中更为明显体现。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育的措施
制定符合学科特点的心育目标;教师要在课前科学地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以学科本身教学为主线,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副线,深入挖掘教材中心育因素,将心育纳入教学的轨道。心理学表明,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认识得越清楚、越深刻,学习的意志力就越强,就能自觉、自动地在学习中排除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就能集中精力,达到聚精会神的学习状态,因此,我在讲解母爱这一问题时,事先收集了一些课外资源,如《娘探望狱中的孩子》这个事例,为了能探望狱中的儿子,将自己家里的唯一一头猪卖掉作为路费,就是为了能够看到久别儿子,通过将其中的蕴含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和心育知识更好的融合,让他们更深理解母亲的爱的无私。正如教材中所言:母爱是温暖的太阳,奉献着七色光芒;母爱是辽阔的海洋,坦露着宽广的胸怀……。
营造民主课堂氛围、形成和谐课堂互动;积极和谐的课堂互动恰恰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桥梁和保障。课堂氛围是指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氛围,是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和教育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无意地创设民主、和谐、健康向上的民主氛围。众多研究表明,课堂心理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影响较大,在良好民主的氛围的前提下,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真正为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来获取知识和情感奠定了基础,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鼓励,重视教学中学生情绪的调节,努力为学生创造和諧、民主的课堂心理氛围,从而达到了心育和学科中的真正渗透。
鼓励、表扬与实践融合;在学科中渗透心育,离不开表扬和鼓励措施的实施,课堂教学就是师生情感的互动场,学生的情感总是随着教师知识信息的传递、积极的激励和表扬而发生变化,它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给每一位学生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些鼓励,让每个学生拥有一片自主发展的蓝天,让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体验快乐与成功。学生存在个性差异,每个学生的心理因素不同,在接受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和程度上也存在个别差别,因此在教学中我通常采用的原则是“多一份表扬,少一份批评”。一次教学中,我让一个性格内向的学生回答问题,他站起来一句话也不说,这时我向他说,“老师相信你会回答很完美,只要你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你就是最棒的”,对他鼓励后,果然回答得很好,并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从此在课堂上再也不是一个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通过鼓励,让她建立了学习的自信心。因此用激励、表扬和引导的方式对待学生,用发展的评价观去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让他们真正的感受到满足感。
在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和思考,用心聆听,让学生感觉到知识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得到同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体验情感、感悟真理、知识升华。一次讲解《两代人的对话》这个课题时,我在学生中做了一个调查,在家里帮妈妈洗衣服的同学只占班级总人数的25%,帮妈妈做饭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5%,帮妈妈洗过脚的同学占总人数的3%。于是我要求,这次周末作业就是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至少每人做一件。后来经过调查发现他们都按期完成了“作业”。通过实践,就是想让他们明白理解、体贴父母,明白其中蕴含的哲理。只有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和心育自然融合的目的,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功效。
通过上述的三项措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的做到了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学生情感的激发得以实现,做到以情促知,以知促情,使情与知和谐对称发展,创设学民主课堂氛围,形成和谐的互动,通过鼓励、表扬等措施达到掌握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目标的目的。
3.在学科中渗透心育的效果
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角色的转变。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到教师注重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以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鼓励和鞭策,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热情更饱满。教师已经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人。
观念的转变。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认识已达成共识,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单向传授,而是师生交往,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会话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教师心目中的学生,首先是与教师具有相同价值的人,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与学识是民主的,教学氛围是愉快、和谐的,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学生心理、导向的转变;一方面学生心理的转变。通过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学生的心理素质明显得到了优化。他们能正视自我、正视他人、正视现实,形成了关系和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气氛。学生普遍能热爱学习、勇于交往、自律自强。懂得调节自己的心理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自主者。另一方面正确的价值导向。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评价是关键,通过教师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功能,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给与足够的宽容,耐心的矫正,坚持表扬鼓励为主,这样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总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育是永久的话题,必须通过反复实践和思考,进一步探索与时代发展相一致、与学生发展相符合的全新思路,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新问题,这也是以学生为本的重要体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播种希望收获成果,让心育融入学科教学的燃烧的火种生生不息。
收稿日期:2014-08-14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渗透;心育
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一个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应该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业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所谓“学科中渗透心育”是指教师将学科中的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巧妙的融合,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由于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和开放的环境带来了各种刺激和诱惑,因此在学科中渗透心育,使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让他们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心理健康又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育的必要性
教育改革的要求;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教育的全面实施,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尤其是对正在从事政治教学的我们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只有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才能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良好的精神基础,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将心育和学科相融合,在师生进行心灵的接触中,真正使学生在教师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被感染,学生心理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增强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由于面临新的学习环境,常常出现不适应的问题,如刚刚入学的新生,他们对于新的学习环境感到陌生,在学习感到力不从心,出现了学习不主动,情绪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谈了自己的感受,并对症下药,建立学习的信心,真正使他们成为了学习的管理者。中学生由于自身心理发展相对滞后,这种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往往会产生各种心理冲突,这些冲突往往是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内在原因。由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着中学生正常发展,因此必须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教育和指导,尤其是通过学科渗透并加以引导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思想品德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其与心育的融合性更为紧密,具有教育性、指导性、现实性等特点。人教版的《思想品德》教材已由“教本”转为“学本”,这是陪伴青少年成长的教科书。世界著名教育学家苏姆林斯基曾说过:“生活在书的世界中,意味着领略思维之美,享受财富,使自身变得更加高尚”,这也更加强调老师在学科中渗透心育的重要性。学科涉及学生自身的发展和现实生活更为紧密,学生通过政治学科的学习可以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不断扩展的社会中,中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和各种各样的人交往,如教材中与父母、老师、同学、朋友之间的交往,让学生学会正常的交往,将情感因素融入其中,将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和为人处世的能力,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这一点在政治学科中更为明显体现。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育的措施
制定符合学科特点的心育目标;教师要在课前科学地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以学科本身教学为主线,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副线,深入挖掘教材中心育因素,将心育纳入教学的轨道。心理学表明,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认识得越清楚、越深刻,学习的意志力就越强,就能自觉、自动地在学习中排除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就能集中精力,达到聚精会神的学习状态,因此,我在讲解母爱这一问题时,事先收集了一些课外资源,如《娘探望狱中的孩子》这个事例,为了能探望狱中的儿子,将自己家里的唯一一头猪卖掉作为路费,就是为了能够看到久别儿子,通过将其中的蕴含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和心育知识更好的融合,让他们更深理解母亲的爱的无私。正如教材中所言:母爱是温暖的太阳,奉献着七色光芒;母爱是辽阔的海洋,坦露着宽广的胸怀……。
营造民主课堂氛围、形成和谐课堂互动;积极和谐的课堂互动恰恰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桥梁和保障。课堂氛围是指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氛围,是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和教育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无意地创设民主、和谐、健康向上的民主氛围。众多研究表明,课堂心理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影响较大,在良好民主的氛围的前提下,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真正为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来获取知识和情感奠定了基础,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鼓励,重视教学中学生情绪的调节,努力为学生创造和諧、民主的课堂心理氛围,从而达到了心育和学科中的真正渗透。
鼓励、表扬与实践融合;在学科中渗透心育,离不开表扬和鼓励措施的实施,课堂教学就是师生情感的互动场,学生的情感总是随着教师知识信息的传递、积极的激励和表扬而发生变化,它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给每一位学生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些鼓励,让每个学生拥有一片自主发展的蓝天,让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体验快乐与成功。学生存在个性差异,每个学生的心理因素不同,在接受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和程度上也存在个别差别,因此在教学中我通常采用的原则是“多一份表扬,少一份批评”。一次教学中,我让一个性格内向的学生回答问题,他站起来一句话也不说,这时我向他说,“老师相信你会回答很完美,只要你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你就是最棒的”,对他鼓励后,果然回答得很好,并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从此在课堂上再也不是一个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通过鼓励,让她建立了学习的自信心。因此用激励、表扬和引导的方式对待学生,用发展的评价观去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让他们真正的感受到满足感。
在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和思考,用心聆听,让学生感觉到知识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得到同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体验情感、感悟真理、知识升华。一次讲解《两代人的对话》这个课题时,我在学生中做了一个调查,在家里帮妈妈洗衣服的同学只占班级总人数的25%,帮妈妈做饭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5%,帮妈妈洗过脚的同学占总人数的3%。于是我要求,这次周末作业就是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至少每人做一件。后来经过调查发现他们都按期完成了“作业”。通过实践,就是想让他们明白理解、体贴父母,明白其中蕴含的哲理。只有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和心育自然融合的目的,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功效。
通过上述的三项措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的做到了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学生情感的激发得以实现,做到以情促知,以知促情,使情与知和谐对称发展,创设学民主课堂氛围,形成和谐的互动,通过鼓励、表扬等措施达到掌握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目标的目的。
3.在学科中渗透心育的效果
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角色的转变。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到教师注重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以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鼓励和鞭策,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热情更饱满。教师已经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人。
观念的转变。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认识已达成共识,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单向传授,而是师生交往,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会话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教师心目中的学生,首先是与教师具有相同价值的人,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与学识是民主的,教学氛围是愉快、和谐的,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学生心理、导向的转变;一方面学生心理的转变。通过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学生的心理素质明显得到了优化。他们能正视自我、正视他人、正视现实,形成了关系和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气氛。学生普遍能热爱学习、勇于交往、自律自强。懂得调节自己的心理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自主者。另一方面正确的价值导向。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评价是关键,通过教师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功能,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给与足够的宽容,耐心的矫正,坚持表扬鼓励为主,这样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总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育是永久的话题,必须通过反复实践和思考,进一步探索与时代发展相一致、与学生发展相符合的全新思路,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新问题,这也是以学生为本的重要体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播种希望收获成果,让心育融入学科教学的燃烧的火种生生不息。
收稿日期:2014-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