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TP391.7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图形作为承载信息的载体,有信息学家研究证明,其信息容量是文字的900倍.而图形本身没有意义,是人赋予了其意义,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又会为同一图形赋予不同的意义。图形通过被艺术家赋予特有的含义和象征,使其变成独有的代表,即个人形象语汇。艺术家的视觉形象符号构成了属于他自己的标签。但随着商业化的进程,对于个人符号也产生了一些争议,以及由于纯艺术与设计的不同,造成的两者对于个人符号需求的不同看法。
关键词:语义化的图形;艺术家;视觉形象符号;商业;艺术与设计。
一. 图形语义化的概念。
图形与语言,概念与形象并非截然分开的两个领域,“语义”可以“图形化”,概念也可以转化为形象。设计这个现代概念,既明确了图形本身与其意义的区别,又弥合了这一区别,正是二者的结合之处。图形作为承载信息的载体, 有信息学家研究证明, 其信息容量是文字的900 倍, 这是其它信息载体形式所无法企及的。
图形存在于生活中的任何地方,它的传播在有些时候比文字更加快速,在很多的海报设计中,图形的比例远远大于文字,甚至在不需要文字出现的情况下,仅靠图形也能传递出所有信息。特别是在平面设计中,图形作为设计师运用最广泛的一个元素。据调查发现用它来设计杂志、海报、广告等,比大面积的运用文字设计传播力更强,辨识度也更高。
图形本身无意义,是人赋予了其意义。而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又会给同一图形赋予不同的意义。
二. 艺术家视觉形象符号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作为艺术家,在创作初期,通常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或擅长来创作。作品是艺术家精神的承载体,它们是创作者思想的体现。在艺术中,不论是绘画、设计、装置还是建筑等,创作者所要表达的种种思想和观念,不能像电影或音乐一样通过叙事或直接语言的方式来表达,图形符号就成为了承担信息的载体。杰克· 特里希德说;“就像记号一样,符号也是一种速记的方式。但它比记号更能引起人们在情感、心理和精神上的共鸣。”
当艺术家发现某一图形符号与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不谋而合时,便会将此图形进行提炼和简化,在处理后形成能更代表自己,并能引起大众共鸣的形象。这个时候,个人视觉形象符号便形成了。
但这仅仅是个开始,最初的形成只对艺术家个人而言具有意义,在未得到大众的认同和普及之前,它并不能完全代表艺术家个人。这个时候就需要对这个符号进行量的积累,“重复就是力量”,那就是重复使用。当一种标示成为一种视觉经验,并在每次看到时都能产生同样的能值和联想,这就标志着它的形成。
为何艺术家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个人形象符号,特别是在纯艺术中,有大部分艺术家都在努力创作出一个具有个人语汇的符号。在油画中,鲜明的风格和主题是每一个油画家最想具备的。千篇一律和杂乱的风格是不适合一个纯艺术家的,若想其作品被人们记住,一个辨识度极高的形象就是能代表作者的最好作品。通常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通常是以系列的形式,在这一系列中主体只有一个,但这个主体就代表了艺术家本身。一个好的艺术家,通常是人们不论在什么地方看到他的作品,都能一眼辨认出是属于谁的。
在创作个人符号时,艺术家赋予它的意义是非常重要,这个形象不能仅仅只是一个普通的图形,是超越绘画本身,是能代表自己的思想,或是想传递给社会的一种观念,是能引起大家共鸣的精神象征。
艺术家的跨界合作已经成为当今的一个重要趋势,它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商家们看到了艺术家个人符号对大众的影响,并想通过合作制造话题,从而促进销售。而艺术家们也能通过与商业的结合,使自己作品传播更广,提高辨识度。
跨界合作越来越多,因此想要获得大众的认同,独特个人符号的形成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但面对不再单纯的艺术界,个人符号开始产生一些争议。
三. 个人视觉形象符号带来的问题。
符号能让我们去记住一个人,也能让我们去忘记一个人。皮力曾说:“任何一个很严肃的艺术家在到达某一个阶段时他往往会往自己身上贴小标签是很敏感的,实际上当你贴标签的时候也是历史把你忘记的时候。”艺术家要创作出自己的图形符号并被大众认知通常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在足够的沉淀之后才会被大家接受并广为传播。一个没有太多内涵的作品生命力是非常短的。但符号的形成却又会带来一定困扰,那就是对艺术家的束缚。当艺术家的一种个人符号被大众接受并得到认同后,就很难再去创造新的东西了,因为熟悉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能保证在创作下一个符号时依然能得到大众的认同。
这不再是个可以随心所欲,去创造只属于自己作品的时代了。艺术是与大众接轨的,艺术家们经常受到市场的限制,即使艺术家本人想去创造新的东西,市场却不允许他随时更换自己的语言。因此艺术家对符号的运用非常重要,这需要:1:对既定的符号要在意义上更明确。2:对已经形成的符号,不能简单的复制。3:对已经形成的视觉符号进行超越,甚至是推翻。
个人的图形符号可以成为艺术家的标志,成为人们去认识并记住他的重要手段。在艺术中,独特的风格是及其重要的,但随着艺术与商业接轨,艺术变得不再单纯,不再只是灵魂的产物,甚至在市场上出现只认符号不认人的现象。艺术品市场中也反映出一种现象,人们对当代艺术的认同,很大程度锁定在艺术家的作品符号而非艺术家本人。比如岳敏君作于2006年的《寻找恐怖主义》,因为抛弃了人们熟悉的“笑脸”,以城市的楼群取而代之,结果流拍。同样地,曾梵志等当代艺术家作品,也因艺术标志符号的改变而导致作品流拍,或以较低的价格成交。正是这样一个现象,使得一些艺术家不敢轻易改变风格,只有通过小幅调整自己的固有元素重复作品,完全禁锢了自己的创作。
对于这个现象,就是因为有很多人抱着投资而不是收藏的心态进入艺术品市场,以纯粹的盈利为目的,而根本不具有欣赏艺术的态度。仅仅想通过当下热卖的符号去判断一幅作品是否值得买入,完全失去了收藏艺术的真正价值。而它造成的结果就是艺术家只有不断的复制,而不敢创作新作品,从而直接阻碍了青年艺术家们的发展。
四. 纯艺术与设计对个人符号的不同需求。
纯艺术与设计是相通的,但又是不同的。纯艺术主要是精神上、心理上的。纯艺术家们都比较自我,作品通常也是以表达自己个性为主的。而设计主要是功能性的,设计的作用在于寻找功能和社会间的接点,给人们提供最便利的方式。
纯艺术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就是为了完全体现艺术家的个性,因此对个人符号的需求是必要的。它是个性的体现,很少受外界的影响,以形成个人风格为目的。但是设计受到的限制却非常多,纯艺术是为个人创作的,设计一般是为客户设计的。在设计之前,客户已经会提出很多要求,在设计中又要考虑到市场、风格等对作品的影响。设计不要求有太多个人风格,它不是主观的产物,是根据客户的需要去与改变的。因此一个纯艺术家可能常年风格不变、个人符号不变。设计却被要求千变万化,因为要与商业接轨,只能通过怎样去迎合市场和客户为目的。
五. 总结。
在艺术中,图形符号已从简单的具有提醒和警告人们行动的标志,深化成能代表个人形象的一种观念性语言。图形本身无意义,是人赋予了其意义,当这种意义变得具有社会属性的时候就体现了它的价值。
作为个人风格的体现,这种专属视觉符号的形成是必要的,特别是在纯艺术的领域中,它代表了个人价值的实现,也是大众去认识创作者的直接体现。在当代中国想要得到国际的关注和认同,若能找到具有中国特色和形象的图形符合,并挖掘人文的深度,是其符号不仅表现了一个形象,而是真正具有社会价值和积极力量的象征,其意义便会更加深远。
摘要:图形作为承载信息的载体,有信息学家研究证明,其信息容量是文字的900倍.而图形本身没有意义,是人赋予了其意义,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又会为同一图形赋予不同的意义。图形通过被艺术家赋予特有的含义和象征,使其变成独有的代表,即个人形象语汇。艺术家的视觉形象符号构成了属于他自己的标签。但随着商业化的进程,对于个人符号也产生了一些争议,以及由于纯艺术与设计的不同,造成的两者对于个人符号需求的不同看法。
关键词:语义化的图形;艺术家;视觉形象符号;商业;艺术与设计。
一. 图形语义化的概念。
图形与语言,概念与形象并非截然分开的两个领域,“语义”可以“图形化”,概念也可以转化为形象。设计这个现代概念,既明确了图形本身与其意义的区别,又弥合了这一区别,正是二者的结合之处。图形作为承载信息的载体, 有信息学家研究证明, 其信息容量是文字的900 倍, 这是其它信息载体形式所无法企及的。
图形存在于生活中的任何地方,它的传播在有些时候比文字更加快速,在很多的海报设计中,图形的比例远远大于文字,甚至在不需要文字出现的情况下,仅靠图形也能传递出所有信息。特别是在平面设计中,图形作为设计师运用最广泛的一个元素。据调查发现用它来设计杂志、海报、广告等,比大面积的运用文字设计传播力更强,辨识度也更高。
图形本身无意义,是人赋予了其意义。而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又会给同一图形赋予不同的意义。
二. 艺术家视觉形象符号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作为艺术家,在创作初期,通常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或擅长来创作。作品是艺术家精神的承载体,它们是创作者思想的体现。在艺术中,不论是绘画、设计、装置还是建筑等,创作者所要表达的种种思想和观念,不能像电影或音乐一样通过叙事或直接语言的方式来表达,图形符号就成为了承担信息的载体。杰克· 特里希德说;“就像记号一样,符号也是一种速记的方式。但它比记号更能引起人们在情感、心理和精神上的共鸣。”
当艺术家发现某一图形符号与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不谋而合时,便会将此图形进行提炼和简化,在处理后形成能更代表自己,并能引起大众共鸣的形象。这个时候,个人视觉形象符号便形成了。
但这仅仅是个开始,最初的形成只对艺术家个人而言具有意义,在未得到大众的认同和普及之前,它并不能完全代表艺术家个人。这个时候就需要对这个符号进行量的积累,“重复就是力量”,那就是重复使用。当一种标示成为一种视觉经验,并在每次看到时都能产生同样的能值和联想,这就标志着它的形成。
为何艺术家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个人形象符号,特别是在纯艺术中,有大部分艺术家都在努力创作出一个具有个人语汇的符号。在油画中,鲜明的风格和主题是每一个油画家最想具备的。千篇一律和杂乱的风格是不适合一个纯艺术家的,若想其作品被人们记住,一个辨识度极高的形象就是能代表作者的最好作品。通常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通常是以系列的形式,在这一系列中主体只有一个,但这个主体就代表了艺术家本身。一个好的艺术家,通常是人们不论在什么地方看到他的作品,都能一眼辨认出是属于谁的。
在创作个人符号时,艺术家赋予它的意义是非常重要,这个形象不能仅仅只是一个普通的图形,是超越绘画本身,是能代表自己的思想,或是想传递给社会的一种观念,是能引起大家共鸣的精神象征。
艺术家的跨界合作已经成为当今的一个重要趋势,它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商家们看到了艺术家个人符号对大众的影响,并想通过合作制造话题,从而促进销售。而艺术家们也能通过与商业的结合,使自己作品传播更广,提高辨识度。
跨界合作越来越多,因此想要获得大众的认同,独特个人符号的形成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但面对不再单纯的艺术界,个人符号开始产生一些争议。
三. 个人视觉形象符号带来的问题。
符号能让我们去记住一个人,也能让我们去忘记一个人。皮力曾说:“任何一个很严肃的艺术家在到达某一个阶段时他往往会往自己身上贴小标签是很敏感的,实际上当你贴标签的时候也是历史把你忘记的时候。”艺术家要创作出自己的图形符号并被大众认知通常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在足够的沉淀之后才会被大家接受并广为传播。一个没有太多内涵的作品生命力是非常短的。但符号的形成却又会带来一定困扰,那就是对艺术家的束缚。当艺术家的一种个人符号被大众接受并得到认同后,就很难再去创造新的东西了,因为熟悉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能保证在创作下一个符号时依然能得到大众的认同。
这不再是个可以随心所欲,去创造只属于自己作品的时代了。艺术是与大众接轨的,艺术家们经常受到市场的限制,即使艺术家本人想去创造新的东西,市场却不允许他随时更换自己的语言。因此艺术家对符号的运用非常重要,这需要:1:对既定的符号要在意义上更明确。2:对已经形成的符号,不能简单的复制。3:对已经形成的视觉符号进行超越,甚至是推翻。
个人的图形符号可以成为艺术家的标志,成为人们去认识并记住他的重要手段。在艺术中,独特的风格是及其重要的,但随着艺术与商业接轨,艺术变得不再单纯,不再只是灵魂的产物,甚至在市场上出现只认符号不认人的现象。艺术品市场中也反映出一种现象,人们对当代艺术的认同,很大程度锁定在艺术家的作品符号而非艺术家本人。比如岳敏君作于2006年的《寻找恐怖主义》,因为抛弃了人们熟悉的“笑脸”,以城市的楼群取而代之,结果流拍。同样地,曾梵志等当代艺术家作品,也因艺术标志符号的改变而导致作品流拍,或以较低的价格成交。正是这样一个现象,使得一些艺术家不敢轻易改变风格,只有通过小幅调整自己的固有元素重复作品,完全禁锢了自己的创作。
对于这个现象,就是因为有很多人抱着投资而不是收藏的心态进入艺术品市场,以纯粹的盈利为目的,而根本不具有欣赏艺术的态度。仅仅想通过当下热卖的符号去判断一幅作品是否值得买入,完全失去了收藏艺术的真正价值。而它造成的结果就是艺术家只有不断的复制,而不敢创作新作品,从而直接阻碍了青年艺术家们的发展。
四. 纯艺术与设计对个人符号的不同需求。
纯艺术与设计是相通的,但又是不同的。纯艺术主要是精神上、心理上的。纯艺术家们都比较自我,作品通常也是以表达自己个性为主的。而设计主要是功能性的,设计的作用在于寻找功能和社会间的接点,给人们提供最便利的方式。
纯艺术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就是为了完全体现艺术家的个性,因此对个人符号的需求是必要的。它是个性的体现,很少受外界的影响,以形成个人风格为目的。但是设计受到的限制却非常多,纯艺术是为个人创作的,设计一般是为客户设计的。在设计之前,客户已经会提出很多要求,在设计中又要考虑到市场、风格等对作品的影响。设计不要求有太多个人风格,它不是主观的产物,是根据客户的需要去与改变的。因此一个纯艺术家可能常年风格不变、个人符号不变。设计却被要求千变万化,因为要与商业接轨,只能通过怎样去迎合市场和客户为目的。
五. 总结。
在艺术中,图形符号已从简单的具有提醒和警告人们行动的标志,深化成能代表个人形象的一种观念性语言。图形本身无意义,是人赋予了其意义,当这种意义变得具有社会属性的时候就体现了它的价值。
作为个人风格的体现,这种专属视觉符号的形成是必要的,特别是在纯艺术的领域中,它代表了个人价值的实现,也是大众去认识创作者的直接体现。在当代中国想要得到国际的关注和认同,若能找到具有中国特色和形象的图形符合,并挖掘人文的深度,是其符号不仅表现了一个形象,而是真正具有社会价值和积极力量的象征,其意义便会更加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