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两位名人的话,都强调了兴趣对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性。心理学研究也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能促使学生在繁重刻苦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愉悦的体验,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寻幽探胜。可见,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成才的起点,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生学好语文课的入门向导。在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改革中,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想学语文、爱语文、会学语文?在这里略谈自己实践中的一点体会。
一、 课前引趣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因此语文老师要善于设计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的导语,“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可由名言警句、古诗词导入,如教《孔乙己》时,从大散文家余秋雨的名言入手。余秋雨说:“名人成就地名,地名成就名人。”浙江省文化名城绍兴是我国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故乡。今天绍兴城里的咸亨酒店前,一个黑色的石像天天站在那里“笑迎八方来客,招徕四方钱财”。大家知道这人是谁吗?他就是鲁迅笔下的文学人物孔乙己。今天我们就去看看20世纪20年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听听他伤心的故事吧!此外,还可以由故事导入、歌曲导入等,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 设疑激趣
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语文教师应根据“课情”和“学情”因势利导找准切入点,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如我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片段后问学生:梁山好汉中,最能与歌词相符的人物是谁?从而引出课题,再扣住“拳打”两字,围绕歌词设计以下中心问题:为什么出手?什么时候出手?怎样出手?学生在感兴趣的提问中便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
三、 活动增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活动增强学生“躬行此事”、自主学习的热情,在活动中使学生学知识、长见识、练才干。
辩一辩。“辩”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过“辩”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可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文章主题的多元性(在“是否批判了封建制度”上众说纷纭),我没有按部就班,逐段赏析,而是以“本文描写了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生活情景,你认为哪儿的生活更有趣?”这一主问题“投石问路”,引导学生探究少年鲁迅的生活轨迹,结果自然是“公婆论理”,莫衷一是。我抓住这一契机,按见解的对立冲突将全班学生分为“百草园派”和“三味书屋派”两大阵营,请学生陈述各自的理由,说说你认为有趣的人与事,教师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赏析精彩语段的内容与写法。待双方的唇枪舌剑到了山穷水尽之时,我相机诱导,请学生辨析刚才双方提出的趣事,想一想,哪件事真有趣?哪件事细细想来是没味的?这样的探究,没有限制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学生均能畅所欲言,为自己所持的观点寻找理由,从而深刻地、多角度地理解了“文本”。
访一访。让学生当一回记者,采访充当课文中人物角色的同学。这种形式的活动放在课后进行,有助于巩固学习所得,学生也喜欢。
四、 课处延趣
语文的学习如果只限于课堂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语文教学一经与生活相联系,必然生动活泼,事半功倍。面向生活,贴近生活,走进学生心灵,使语文的根深深扎在生活的土壤里,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中国石拱桥》时,结合课文写法,我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了位于市区城南的云龙石桥,回校后,学生们兴趣十分浓厚,写作热情高涨。◆(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田禾雨
一、 课前引趣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因此语文老师要善于设计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的导语,“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可由名言警句、古诗词导入,如教《孔乙己》时,从大散文家余秋雨的名言入手。余秋雨说:“名人成就地名,地名成就名人。”浙江省文化名城绍兴是我国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故乡。今天绍兴城里的咸亨酒店前,一个黑色的石像天天站在那里“笑迎八方来客,招徕四方钱财”。大家知道这人是谁吗?他就是鲁迅笔下的文学人物孔乙己。今天我们就去看看20世纪20年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听听他伤心的故事吧!此外,还可以由故事导入、歌曲导入等,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 设疑激趣
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语文教师应根据“课情”和“学情”因势利导找准切入点,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如我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片段后问学生:梁山好汉中,最能与歌词相符的人物是谁?从而引出课题,再扣住“拳打”两字,围绕歌词设计以下中心问题:为什么出手?什么时候出手?怎样出手?学生在感兴趣的提问中便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
三、 活动增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活动增强学生“躬行此事”、自主学习的热情,在活动中使学生学知识、长见识、练才干。
辩一辩。“辩”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过“辩”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可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文章主题的多元性(在“是否批判了封建制度”上众说纷纭),我没有按部就班,逐段赏析,而是以“本文描写了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生活情景,你认为哪儿的生活更有趣?”这一主问题“投石问路”,引导学生探究少年鲁迅的生活轨迹,结果自然是“公婆论理”,莫衷一是。我抓住这一契机,按见解的对立冲突将全班学生分为“百草园派”和“三味书屋派”两大阵营,请学生陈述各自的理由,说说你认为有趣的人与事,教师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赏析精彩语段的内容与写法。待双方的唇枪舌剑到了山穷水尽之时,我相机诱导,请学生辨析刚才双方提出的趣事,想一想,哪件事真有趣?哪件事细细想来是没味的?这样的探究,没有限制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学生均能畅所欲言,为自己所持的观点寻找理由,从而深刻地、多角度地理解了“文本”。
访一访。让学生当一回记者,采访充当课文中人物角色的同学。这种形式的活动放在课后进行,有助于巩固学习所得,学生也喜欢。
四、 课处延趣
语文的学习如果只限于课堂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语文教学一经与生活相联系,必然生动活泼,事半功倍。面向生活,贴近生活,走进学生心灵,使语文的根深深扎在生活的土壤里,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中国石拱桥》时,结合课文写法,我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了位于市区城南的云龙石桥,回校后,学生们兴趣十分浓厚,写作热情高涨。◆(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田禾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