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针对儿科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查找分析感染的原因,以便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1日——2012年1月1日儿科院内感染的疾病特点与院内感染发生率相关的因素。结果 5349例住院患儿中发生院内感染254例,感染率平均为4.75%。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82例占71.65%,下呼吸道感染16例占6.30%,消化道感染56例占22.05%。院内感染患儿平均住院天数明显增多,且以婴幼儿多见。结论 有针对性分类收治患儿,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做好家长宣教工作及抓好医务人员手卫生工作,对减少儿科院内感染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兒科;院内感染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61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294-02
院内感染,指病人在住院期间获得的感染。在住院期间获得,出院后才发病者也应列入。目前医院内感染已成为医院中突出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医疗界的重视和关注。能否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也是衡量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医院儿科院内感染的发生,了解儿科病房发生院内感染的规律,故对我院儿科2008年1月1日——2012年1月1日儿科出院病人发生的院内感染病例,采取整体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总结和探讨医院内感染的发病相关因素,查找分析感染的原因,以便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达到降低院内感染发病率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5349例儿科住院患儿进行相关的调查分析,其中254例患儿发生院内感染。诊断标准:按照2001年版卫生部制定的《院内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为诊断依据。
1.2 方法 对发生院内感染的患儿进行登记作回顾性研究,按易感因素的内容进行填报,分析并探讨更有效的防治措施。
2 结果
2.1 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月1日四年度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率分别为4.08%、4.80%、6.07%、3.96%,未超过8%,符合卫生部2006年《院内感染管理办法》对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发生院内感染的要求,见表1。
3 讨论
我院儿科近四年来医院内感染率平均为4.75%,与国内儿科报道(3.05%-5.13%)[1]大致相同。四年中2010年院内感染率最高,是由于当年冬季天气异常导致上呼吸道感染病人剧增,科室无法做到按病情安置病人,而病房无法做到开窗通风,仅用电子灭菌器进行空气消毒,再加上医务人员院感意识不强,对患儿家长宣教不到位,使得2010年院内感染率居首。
从表中可以看出婴幼儿院内感染发病率最高,这与婴幼儿时期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功能低下相关。虽然国内报道新生儿时期院内感染亦高达7.6%[2],但我院新生儿发生率平均仅为2.08%,较平均感染率低。主要是我科设高危新生儿室,护理人员固定,手卫生及消毒设施齐全;医护人员诊治患儿时均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从而大大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率。
院内感染部位最多见于呼吸道感染,主要是儿科陪护、探视多,日间病人往返于医院,发生院内感染的病人无法做到及时隔离,空气消毒不到位,房间无法做到开窗通风等原因所致;其次是消化道感染,除家人护理不当等因素外,医护人员在检查及治疗患儿过程中,不能严格执行手卫生,往往通过污染的双手而传染给别的患儿;保洁员对地面、物表进行清洁时拖布、毛巾混用,以至于感染在科内传播。
近四年院内感染率之所以无明显下降,主要由于儿科病房少,在冬春季儿童患病高峰期时,患儿住院时间短,周转快,出入院多,科室无法做到按病种、病情安排床位,同时由于医务人员对防止发生院内感染的理念不强,没有开窗通风进行空气消毒的意识,而用电子灭菌器进行空气消毒不彻底;手卫生意识欠缺,患儿家长的管理及宣教不到位等因素,致使院内感染率无明显下降。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将采取相对措施。首先,合理安置病房:尽量将同病种患儿安置在同一病房治疗,缩短住院时间;其次,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第三,消毒物体表面和地面,每天一次,按照2012年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执行;常规使用的非一次性医疗器械和设备,一人一用一消毒;消毒剂可以用快速消毒剂。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冬天空气消毒机根据情况进行消毒。第四,健康卫生知识宣教:做好患儿及陪护的卫生宣教是减少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病区要求家属不要带患儿串病房,拒绝玩具交换玩耍,教会他们勤洗手,干预患儿不良的卫生习惯,如吸吮手指及玩具,拒绝随地大小便,患儿的玩具及其他个人用品应及时清洗消毒,防止接触感染性疾病的传播,完善探视制度。第五,加强医务人员的管理:据报道,医务人员手部的菌落数量:3.9×104-4.6×106CFU/cm2,每进行一个操作,可能增加100-1000个细菌;医务人员的手带菌率高达70%[3]。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中,手的微生物污染严重,革兰氏阴性杆菌携带率为20-30%,并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接触污染物后未洗手时带菌率达100%[4]。经医护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发生院内感染占30%-50%,是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染源,因此医院及科室对医护人员、实习生按照《手卫生规范》进行培训,掌握规范的七步洗手方法,医院并为每位医护人员配备了快速手消毒剂,同时在病房之间配备快速手消毒剂,提高了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对降低院内感染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总之,有针对性分类收治患儿,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消毒隔离工作,做好健康卫生宣传,对减少儿科院内感染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邹宝兰,何通杰,石瑛.广州儿童医院1993——2000年医院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5):357-358.
[2] 丁田,丁江,梁德玲.小儿科综合病房院内感染的临床分析[J].贵州医学,2002,26(2):182-183.
[3] 汪洪.呼吸机相关肺炎研究现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7,4(1):
[4] 李六亿.APIC简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297.
【关键词】 兒科;院内感染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61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294-02
院内感染,指病人在住院期间获得的感染。在住院期间获得,出院后才发病者也应列入。目前医院内感染已成为医院中突出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医疗界的重视和关注。能否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也是衡量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医院儿科院内感染的发生,了解儿科病房发生院内感染的规律,故对我院儿科2008年1月1日——2012年1月1日儿科出院病人发生的院内感染病例,采取整体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总结和探讨医院内感染的发病相关因素,查找分析感染的原因,以便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达到降低院内感染发病率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5349例儿科住院患儿进行相关的调查分析,其中254例患儿发生院内感染。诊断标准:按照2001年版卫生部制定的《院内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为诊断依据。
1.2 方法 对发生院内感染的患儿进行登记作回顾性研究,按易感因素的内容进行填报,分析并探讨更有效的防治措施。
2 结果
2.1 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月1日四年度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率分别为4.08%、4.80%、6.07%、3.96%,未超过8%,符合卫生部2006年《院内感染管理办法》对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发生院内感染的要求,见表1。
3 讨论
我院儿科近四年来医院内感染率平均为4.75%,与国内儿科报道(3.05%-5.13%)[1]大致相同。四年中2010年院内感染率最高,是由于当年冬季天气异常导致上呼吸道感染病人剧增,科室无法做到按病情安置病人,而病房无法做到开窗通风,仅用电子灭菌器进行空气消毒,再加上医务人员院感意识不强,对患儿家长宣教不到位,使得2010年院内感染率居首。
从表中可以看出婴幼儿院内感染发病率最高,这与婴幼儿时期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功能低下相关。虽然国内报道新生儿时期院内感染亦高达7.6%[2],但我院新生儿发生率平均仅为2.08%,较平均感染率低。主要是我科设高危新生儿室,护理人员固定,手卫生及消毒设施齐全;医护人员诊治患儿时均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从而大大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率。
院内感染部位最多见于呼吸道感染,主要是儿科陪护、探视多,日间病人往返于医院,发生院内感染的病人无法做到及时隔离,空气消毒不到位,房间无法做到开窗通风等原因所致;其次是消化道感染,除家人护理不当等因素外,医护人员在检查及治疗患儿过程中,不能严格执行手卫生,往往通过污染的双手而传染给别的患儿;保洁员对地面、物表进行清洁时拖布、毛巾混用,以至于感染在科内传播。
近四年院内感染率之所以无明显下降,主要由于儿科病房少,在冬春季儿童患病高峰期时,患儿住院时间短,周转快,出入院多,科室无法做到按病种、病情安排床位,同时由于医务人员对防止发生院内感染的理念不强,没有开窗通风进行空气消毒的意识,而用电子灭菌器进行空气消毒不彻底;手卫生意识欠缺,患儿家长的管理及宣教不到位等因素,致使院内感染率无明显下降。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将采取相对措施。首先,合理安置病房:尽量将同病种患儿安置在同一病房治疗,缩短住院时间;其次,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第三,消毒物体表面和地面,每天一次,按照2012年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执行;常规使用的非一次性医疗器械和设备,一人一用一消毒;消毒剂可以用快速消毒剂。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冬天空气消毒机根据情况进行消毒。第四,健康卫生知识宣教:做好患儿及陪护的卫生宣教是减少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病区要求家属不要带患儿串病房,拒绝玩具交换玩耍,教会他们勤洗手,干预患儿不良的卫生习惯,如吸吮手指及玩具,拒绝随地大小便,患儿的玩具及其他个人用品应及时清洗消毒,防止接触感染性疾病的传播,完善探视制度。第五,加强医务人员的管理:据报道,医务人员手部的菌落数量:3.9×104-4.6×106CFU/cm2,每进行一个操作,可能增加100-1000个细菌;医务人员的手带菌率高达70%[3]。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中,手的微生物污染严重,革兰氏阴性杆菌携带率为20-30%,并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接触污染物后未洗手时带菌率达100%[4]。经医护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发生院内感染占30%-50%,是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染源,因此医院及科室对医护人员、实习生按照《手卫生规范》进行培训,掌握规范的七步洗手方法,医院并为每位医护人员配备了快速手消毒剂,同时在病房之间配备快速手消毒剂,提高了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对降低院内感染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总之,有针对性分类收治患儿,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消毒隔离工作,做好健康卫生宣传,对减少儿科院内感染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邹宝兰,何通杰,石瑛.广州儿童医院1993——2000年医院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5):357-358.
[2] 丁田,丁江,梁德玲.小儿科综合病房院内感染的临床分析[J].贵州医学,2002,26(2):182-183.
[3] 汪洪.呼吸机相关肺炎研究现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7,4(1):
[4] 李六亿.APIC简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