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耕”与阿拉伯的“游牧”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csyangc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海亚 (Yahia Mokhtar/) 埃及人,本科毕业于埃及爱资哈尔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硕士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为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曾获中国政府奖学金。
  一
  从这篇散文的标题不难看出,以下的内容肯定是在谈论两个刚好相反的状况:一个是定居、安生,一个是游牧、居无定所;一个是农耕,一个是畜牧;甚至可以说,一个是谈论白天的,一个是谈论黑夜的。
  差距的原因可能是中国和阿拉伯世界地理位置比较遥远,历史均比较长久,民族成分复杂,宗教教派林立,地理环境、民俗习惯等各异。
  气候和自然地理环境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作息习惯、生活方式,甚至可以影响到个人的性格。阿拉伯民族的祖先生活在阿拉伯半岛上,阿拉伯半岛大部分是沙漠,干旱少雨,他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这种游牧生活逐渐形成了一种灿烂的游牧文化。古代阿拉伯人生活在茫茫大漠,漫漫黄沙,遮天蔽日,到处寻找草场。白天要顶着灼热的太阳,面对无情的狂风,扛着自己的行李,踏着高温的热沙,守护着羊驼群,孤独寂寞,几乎没有人和他们接触和闲谈。沙漠中昼夜温差很大,快到日落的时候,他们就赶回临时宿营的帐篷。夜晚是他们最好的时光,空气会变得凉爽,天上的月亮和星星照着,妻子儿女、亲朋好友如约而至,把一整天憋在心里的话一起说出来,包括在放牧途中所见过、遇到过的事情,形成了漫无边际的“夜谈”。聚会成为阿拉伯人游牧生活中的重要成分。今天的阿拉伯人普遍有过夜生活的习惯,晚饭后互访、夜谈、聚会、喝茶,和相识不相识的朋友聊天,常常聊到深夜,时间总是那么充裕。阿拉伯人的生活习俗、交际礼仪、语言,不少都来源于这种游牧文化。
  而中华民族的祖先生活在东亚的中华大地上,自古以来从事着农耕活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创造了男耕女织、终日在泥土中“与天奋斗,与地奋斗”的农耕文化。
  阿拉伯游牧文化跟中华农耕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阿拉伯人见面打招呼一般都说“Assalamu Alaykum——祝你平安”,而且延续到现在。中国人见面打招呼一般都说“吃饭了吗?”。古代阿拉伯游牧民族生活在沙漠里,不管白天在沙漠里放羊遇到陌生人,还是晚上进行“夜谈”时有陌生人路过,双方都互相说一声“祝你平安”,意思是“我来是没有恶意的,不是来害人的”。古代阿拉伯社会是以部落为核心,在水源和牧场稀奇的沙漠里,各个部落经常为争夺资源而发生斗争,甚至诉诸武力,一直过着动荡不定的游牧生活,因此人们最关心的是和平和安宁,所以古代的阿拉伯人互相见面时常常以和平和安宁祝福对方,这种问候一直持续到今天。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自然灾害频仍,每个季节的收成难以保证,加上中华民族的人口多,人民最关心的是解决吃饭的问题,古代中国人有“民以食为天”的概念,所以,中国人见面时常以有没有吃饭的询问表示对对方的最大的关心。
  长期生活在沙漠地区的阿拉伯民族主要放牧绵羊、山羊和骆驼,定居的阿拉伯人则在绿洲上种枣、椰和谷物。由于沙漠中昼夜温差很大,白天热得人难以承受,所以阿拉伯人更喜欢夜晚,阿拉伯语较之其他语系有着关于月亮、沙漠、羊驼、植物等更为丰富的词汇。比如,阿拉伯人很喜欢夜间,因此,阿拉伯人一般说“夜夜日日”,而中国人说“日日夜夜”,阿拉伯人的表述跟中国人是相反的。阿拉伯人很喜欢月亮,常用作比喻漂亮的姑娘,“情人的脸蛋美如一轮圆月”;阿拉伯人也很喜欢羚羊,用羚羊比喻漂亮姑娘的身材,“身材优美如羚羊”;用母驼来比喻慈悯,“比母驼还慈悯”;用沙丘比喻女人的臀部,“肥臀比沙丘还沉”;用狗尾巴比喻本性难改,“狗尾巴永远是弯的”;用骆驼尾巴比喻知足常乐,“骑在骆驼的尾巴上”;用“谁肯奔波,就能找到牧场”,比喻功夫不负有心人;用“你们吃了我的椰枣却违抗我的命令”,比喻恩将仇报。这样的比喻在阿拉伯语中很多。显然,有很多比喻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下是难以理解的。
  二
  阿拉伯游牧文化和中国农耕文化的差异不仅造成阿拉伯人和中国人生活习惯上的不同,打招呼方式、用词做比喻等的不同,也造成了阿拉伯人和中国人在方向用词上有明显的差异。阿拉伯人表示介乎东南西北之间的各个方位时,以北、南为主,先说北、南,后说东、西。北、南在前,东、西在后,即“北东”“南东”“北西”“南西”。也就是说阿拉伯语在表达复合方位词时,以北、南为基本定向。而中国人则是以东、西为主,先说东、西,后说南、北。东、西在前,南、北在后,即“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也就是说汉语在表达复合方位词时,以东、西为起始点。这种差别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兩种:
  第一跟太阳有关系。古阿拉伯人生活在炎热的沙漠,他们不喜欢太阳炎热。惧于烈日的炙烤,阿拉伯人美好的时光在日落后才开始。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中国人则不一样,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太阳有一种亲昵、温暖感和依赖感。阳光是宝贵的,带来丰收和财富。在中国人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以东、西方向做标准轴的概念。所以阿拉伯人在日出、日落和东、西方向的概念上和中国人的理解存在着差异。
  第二跟地理情况有关系。古阿拉伯人活动范围在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半岛是一个南北长、东西短的半岛,南北走向的沿岸地区与红海相平行,人口稠密。这方向也是阿拉伯商队行走的路线。这种活动范围对阿拉伯人以南北为轴心确定复合方向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中国人居住在中华大地,它和阿拉伯半岛是相反的,东西长些,南北短些,这也许是另一个原因。
  三
  阿拉伯的游牧文化对阿拉伯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阿拉伯语中关于沙漠环境以及在沙漠中生活的动物的名称特别多。比如说,针对“羊”的名称有20多个。针对“骆驼”的名称和形容词超过100个。针对不同的“风”的名称超过30个。中国的农耕文化对汉语的影响也是如此。据统计,古汉语中有关“六畜”的名有109个,带“禾”字旁的字有102个,带“米”字旁的字有44个,带“纟”字旁的字部首有300多个。   另外在阿拉伯语与汉语中存在着许多表达手法上的不同,但是却有着相同的意涵。比如,“求学,从摇篮到坟墓”(活到老,学到老),“蝎子向毒蛇挑衅”(太岁头上动土),“风口的羽毛”(墙头草,随风倒),“谁教我一个字母,我就是他的奴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鹅生来会浮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等。
  此外,阿拉伯文化的宗教特色与汉文化迥然不同。阿拉伯文化具有相当强的宗教性。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最大特点是以宗教规定的行为规范为核心。它以阿拉伯人原有的文化为基础,尽可能地吸纳一切有利于阿拉伯人发展的其他文化的因素,使之为伊斯兰的教义服务。所以阿拉伯文化的精神生活就是汉语里面常说的关于伊斯兰教义的“六信”,即:信真主(上帝,安拉)、信使者、信经典、信天仙、信前定和信后世。其中,信仰“真主”是六大信仰的核心。使者是真主派遣的,經典是真主降示的,天仙是全心听真主命令的,前定是真主定的, 后世里面人们根据自己在今世的善恶受到真主的奖惩。《古兰经》作为伊斯兰教的最高经典,它的神圣性和对于穆斯林至高无上的权威性使得《古兰经》语言成为阿拉伯唯一正确的标准。阿拉伯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都以《古兰经》的用法作为规范。这样,以《古兰经》语言为典范的标准阿拉伯语便逐渐形成,成为阿拉伯帝国范围内各个方言区之间互相交往的工具。《古兰经》作为一部权威性的宗教经典,其内容包罗万象,除了宗教教义以外,《古兰经》的内容广泛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地理、科学、军事、天文等方面的内容。总之,自伊斯兰教产生以后,阿拉伯语就和《古兰经》息息相关。
  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阿拉伯的穆斯林相信人类来于真主, 并归于真主,世界是真主创造的,死后还要受到末日的审判。所以他们畏惧真主的惩罚。真主是绝对独一的,创造了宇宙万物的发展与生长。是独一无二的,未曾生,也未被生;无形象,无物似主;也无方位,无所在,无所不在。因此,在阿拉伯语中也存在着许多与真主安拉相关的语句,如“真主保佑你”“感谢真主”“赞颂归于真主”“真主原谅我”“如蒙主愿”“一切全仗真主”“ 谋事在人,而成事在于真主”“满足于真主的恩赐,你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真主比双亲还要仁慈”等都体现了浓厚的伊斯兰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沙漠的恶劣环境不适合养猪,加上阿拉伯人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禁止吃猪肉,所以阿拉伯人很不喜欢猪,甚至可以说大多数的阿拉伯人可能一生都没见过猪。阿拉伯人认为猪脏而慵懒,是不洁之物,很少用到“猪”这个词。中国人形容人笨拙常说“笨得像猪一样”,阿拉伯人却说“笨得像驴一样”。中国人说“死猪不怕开水烫”,阿拉伯人却说“死羊不怕剥皮疼”,这些言语虽然意思一样,但是由于环境和习惯的原因,说法就不一样了。
  同样由于受伊斯兰教的影响,阿拉伯穆斯林认为“右”比“左”好,“右”是力量的象征,是神圣的、吉利的,“左”是不吉利的、不洁的。这概念体现在阿拉伯人生活中的每个方面。在阿拉伯语中左右并提时,右在前左在后,而汉语的顺序正好是相反的,中国人说“左右”,阿拉伯人则说“右左”。阿拉伯人喜欢白色,原因有二:第一,阿拉伯人生活在沙漠的炎热环境中,白色服装能给他们清凉、舒适的感觉;第二,伊斯兰教提倡穿白色,在伊斯兰教概念中,白色代表清洁、单纯、安宁、清白。所以阿拉伯人很喜欢穿白色的服装,中国回族也喜欢戴白色的帽子。在阿拉伯语中有很多关于白色的表达与汉语对白色的表达是相反的,或者在汉语里是没有的。比如,阿拉伯人说“白日”代表吉日,“白手”代表舍得为帮别人把手头的钱花光的大方的人或恩人,“白脸”代表高兴等。中国人则不喜欢白色,他们觉得白色不吉利,是无血色、无生命的颜色,死亡的象征,白色是汉族传统丧服之色。汉语中关于白色的消极、负面争议有许多跟阿拉伯语相反。比如,中国人说“白手”代表穷(白手起家、一穷二白),“白脸”在国戏京剧脸谱中表示奸诈的人,人面兽心(白脸狼),表示恐惧(吓得脸白了)。白色在汉语中也表示徒劳而无效果,无价值(白忙、白吃、白给),表示轻视或不满(白眼看人),表示某个人是傻子(白痴)等。
  阿拉伯人不喜欢红色,阿拉伯人观念中红色代表血,是暴力,常常让人联想到残忍、灾难、气氛、战争、死亡。中国人则很喜欢红色,中国国旗是红色的,过年贴的对联也是红色的。民间老百姓如果有喜事,要用红色来装饰。在古代结婚拜堂之时新娘要穿红衣,新郎佩带红花;形容一个人运气非常好,中国人说他“走红运”;一个人得到宠信,就被称为“红人”;民间赏喜钱,给压岁钱,分红用的是“红包”;“开门红”中的“红”则是代表好运,表示一开始就进展顺利,取得好成绩。在中国文化里红色集喜庆、吉祥、成功、兴旺、发达于一身。如果埃及学生不理解汉语中关于“红”的文化内涵就很难理解这样类似的表达。
  在这不得不提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阿拉伯人的一周中七天的顺序有着很明显的差异,或可以换个说法:阿拉伯人和中国人的周末排序是不同的。伊斯兰教教义中五功就是念、礼、斋、课、朝。“礼”就是礼拜。拜功是信仰的柱石。成年穆斯林每天要礼五番拜,分为晨礼、晌礼、晡礼、昏礼和宵礼。在这五个礼拜中的“晌礼”是每周五要做一次集体礼拜,叫作“主麻礼拜”,主麻礼拜规模很大,时间也比其他礼拜要长。由于主麻礼拜,周五在阿拉伯国家是休息日,相当于周末。阿拉伯国家的周末就是周五和周六。周日是新的星期的第一天,也是上班的第一天。阿拉伯人概念中星期天和中国人的星期一是同样的,到了星期天也就是开始了一个新的星期。所以当两个阿拉伯人说话时是星期天,说“这个星期五”意思是过四天以后的星期五。
  阿拉伯人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存在着差异。文化决定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决定语言表达。阿拉伯人和中国人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的确存在差异。阿拉伯人的执着率直,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进而强调主体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描述对象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脱,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论述对象的本质规定时,在清晰中往往又带有某些模糊。
  当然,由于中国文化和阿拉伯文化两种文化都博大精深,辐射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在对照两种民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方面很难一一顾及,只能找出两个民族的一些最突出的特征,最有代表性的异同,来展现两种文化的基本样貌。
其他文献
蒲江县幅员面积583平方公里,总人口26.5万人,劳动力15.66万人。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2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55元,三次产业比为21.
签合同时要注意——小张进城,通过朋友介绍到一家装饰公司做抹灰工,签合同时,公司要求小张缴纳工作保证金,并提出要采用集中保管的方式扣留小张的身份证。小张有些迷糊,请问
本文通过4个矩形内框和5个菱形内框消能柱间支撑以及2个柱间交叉支撑模型的试验研究,结合国内外有关试验分析,说明消能支撑的延性系数μ和阻尼比ζ都比交叉支撑好得多,矩形内
改革开放后,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要求旅游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为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规范旅游活动主体行为理顺各种旅游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是《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核心理念,也是《成才与就业》杂志的办刊思想。或许,它更像一个命题,需要教育改革和
本文讨论了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金融市场的分业监管模式。目前有两种起源于英国的监管改革的模式。第一种是设立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负责对金融业所有的主要部门进行监管。
作为世界知名的金融法学者和金融法律实务工作者,菲利普·R.伍德教授的系列著作历来受到我国金融法学界的高度关注。2008年,菲利普·R.伍德教授公开出版了《金融法的世界地图
本文介绍了建议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考虑地基与结构相互作用的条文及其说明,其中包括条文的适用范围和限制,使用方法,各计算参数的确定等。最后,对本法与美国ATC
“民营经济已成为宁夏发展最具活力的”闪光点“、财政收入最有保障的”增长点“、社会形势最为关键的”稳定点“。”截至2011年,宁夏有民营经济单位34万余个,近3年吸纳全区7
日本本田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要轻易除掉杂草”。这里借用了自然界里的生态平衡理论。人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森林里并不是整齐地生长着同一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