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想要通过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自然,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式不断改进,形成改造和利用自然的互动后,人类在利用“当时”可以直接利用的工具的基础上,不断予以改进。于是就有了创新。因此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效果开始不断优化,生产方式不断升级,进而推动生存环境的不断改善,生活物资不断丰富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每一个“当时”的生存保障和生活质量,反过来就会去不断改变或者叫创新每一个“当时”的生存条件和生产工具。侧重讲述生产工具的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关键词:生存和生活需求;工具创新;生产力发展;激发内生动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生存生活需求
首先我们来对生产力作个简单而又必须准确的定位,即生产力是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所有生物都有生存发展需求。人类也不例外。人类作为整个生物界的动物群体中唯一会思考能劳动的动物,生存方式自然有别于其他生物。但是要发展,必须先存在下来。据推测,人类的祖先开始也是生活在树上,气候变化,环境蜕变以后,他们转移到地面活动。这可是人类存在的历史性转折,我们的祖先当时面临着各种危险的考验。如何生存呢?这当中包含了怎样生活?这就得考虑如何利用自然资源。
二、利用和改造自然
谈到生存,就关乎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存。谈及生活,就涉及到生活资料的获取问题。
祖先们首先是对可直接利用的自然资源加以利用。比如先找个山洞住下来,采集野果充饥,抓只野兔啊野猪什么的“改善”下生活,山顶洞人就这样出现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祖先们发现山洞周围可直接用来充饥的野果满足不了生存需要,可以抓捕的动物越来越少。为了生存,不得不扩大采摘野果和追捕动物范围。有时在很远的地方去追捕或者追捕到了很远的地方,没有达到追捕目的而又出现具有追捕价值线索。这时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智慧就发挥作用了,产生了蹲守意识。为了夜间安全或者防寒,弄点石头围个圈,搞点树枝遮上面,于是最古老的房子出现了。同时这种灵感让他们发现离开山洞也能生存而且还不受地域限制。这当中有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再利用的道理。也包含了创新存在。
三、模仿创新劳动
先人们这个时候的生存主要以适应自然为主。但是运气好的时候,追到的动物会暂时吃不完,又不能放掉要吃的时候再去追捕。因此就将其放在之前用石头围起来的地方。这一放,不得了了,放的时间一长,数量会有所增加。人类的智慧再次得到体现和发挥。既然放着数量会增加,那就多放点数量和放长一点时间岂不美哉,不用再漫山遍野围和四到八处追,也能获得生活物资。因此原始养殖业诞生了,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即生产力就进步了。
那个时期,先人们采摘活动通常是没有工具的。不管是高粱大豆还是水稻莲藕,采到了就往经常性居住的地方运送。这个过程难免或多或少不经意地会掉些在经常往来的路边。有时嫌少没有捡,有时不一定能捡得起来(比如掉石缝里面),有时是掉了根本不知道。一转眼,第二年不但长起来了,而且还结出比较壮实肥大的果实。先人们也是有灵感的,以此为经验,有意识地选取些颗粒饱满的果实作为种子,种一颗收获若干。这又就有了原始的种植业。
从事追捕采摘,种植和养殖活动,如果说有工具,那最原始的工具就是石块和木棍。不管追捕还是翻地,通通都是捡来就用。后来他们发现锋利的石块,尖锐的木棍使用效果要好得多,因此,靈机一动,开始打磨石块,削尖木棍。这看似简单,但对于古人却是划时代的创造。
上述几个方面,都包含了对自然利用、改造再利用的元素。当然也存在创新。
推动社会发展从上面的采摘野果、追捕可食动物、原始养殖和种植过程来看,无一例外地都是从自然界获取生存和生活资料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对自然界直接利用或改造再利用的过程。这个过程经历了早期的适应性利用到改造再利用的历史性飞跃。整个人类发展历程来看,对于直接利用自然资源和改造后再利用,我们能清楚地发现,后者的效果要好,效率要高。比如磨锋利的石块更好用,削尖的木棍更实用。野兔或野猪“关”一段时间数量增多,直接食用。这个“磨”、“削”、“关”的过程就是改造,就是生产力进步的体现。就是前面说的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决定人类生活质量的直接因素,也就是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界能力。这个能力的大小强弱,就体现在是否有工具和工具的先进程度上。土地属于自然资源,人类获取生活资料主要就是对土地进行改造。现代人的生活质量比古人存在不可比的高度,决定性因素就是当下的人类拥有无与伦比的先进工具,使用这些工具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创造性地制造了无与伦比的生活资料,满足着人类的生活需求。
四、生产工具与生产力的关系的实例
如改造土地。就必须有翻地的过程,不管是矿产资源的开采,还是简单而传统的耕种。翻地是从原始社会至今都不能回避的改造方式。我们看看翻地工具就知道生产力大小且决定人们生活质量了。原始人使用石块木棍翻地,到奴隶社会人们开始使用铜制工具翻地,封建社会人们使用铁铲铁犁,近代社会有了拖拉机。加上播种机、收割机,挖土机,效果和结果显而易见;再如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改造的附加活动――运输。最初手提肩挑,到人背马驮,到木船汽船、机车汽车、叉车铲车,再到轮船飞机和高铁。
到此我们应该明白,人类的发展历程就是在不断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发现和发展工具,又使用发展了的工具去改造自然。形成一个连续性甚至有时是跨越性的互动。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满足人类各个方面的不同层次需求的工具。工具的不断创新,生活资料因此而不断丰富,人类的生活质量也因此不断提高,生活需求不断得到满足。这个过程也就是生产力的发展过程。
建议我们的学生认识了生产力,认识了生产力对于整个人类发展重要性之后,激发其内生动力,主动的反思人存在的意义和创新的价值。明白人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要参与创造生活。这就要在养成成熟而健康的思想基础上学好基础知识,努力提升自身素养和技能,将来具备改造工具进而改造自然的能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通过图示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生产力概念。也就是加深学生对人类是怎样和自然界有机联系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对人类是如何提高生产力进而使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生存和生活需求;工具创新;生产力发展;激发内生动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生存生活需求
首先我们来对生产力作个简单而又必须准确的定位,即生产力是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所有生物都有生存发展需求。人类也不例外。人类作为整个生物界的动物群体中唯一会思考能劳动的动物,生存方式自然有别于其他生物。但是要发展,必须先存在下来。据推测,人类的祖先开始也是生活在树上,气候变化,环境蜕变以后,他们转移到地面活动。这可是人类存在的历史性转折,我们的祖先当时面临着各种危险的考验。如何生存呢?这当中包含了怎样生活?这就得考虑如何利用自然资源。
二、利用和改造自然
谈到生存,就关乎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存。谈及生活,就涉及到生活资料的获取问题。
祖先们首先是对可直接利用的自然资源加以利用。比如先找个山洞住下来,采集野果充饥,抓只野兔啊野猪什么的“改善”下生活,山顶洞人就这样出现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祖先们发现山洞周围可直接用来充饥的野果满足不了生存需要,可以抓捕的动物越来越少。为了生存,不得不扩大采摘野果和追捕动物范围。有时在很远的地方去追捕或者追捕到了很远的地方,没有达到追捕目的而又出现具有追捕价值线索。这时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智慧就发挥作用了,产生了蹲守意识。为了夜间安全或者防寒,弄点石头围个圈,搞点树枝遮上面,于是最古老的房子出现了。同时这种灵感让他们发现离开山洞也能生存而且还不受地域限制。这当中有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再利用的道理。也包含了创新存在。
三、模仿创新劳动
先人们这个时候的生存主要以适应自然为主。但是运气好的时候,追到的动物会暂时吃不完,又不能放掉要吃的时候再去追捕。因此就将其放在之前用石头围起来的地方。这一放,不得了了,放的时间一长,数量会有所增加。人类的智慧再次得到体现和发挥。既然放着数量会增加,那就多放点数量和放长一点时间岂不美哉,不用再漫山遍野围和四到八处追,也能获得生活物资。因此原始养殖业诞生了,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即生产力就进步了。
那个时期,先人们采摘活动通常是没有工具的。不管是高粱大豆还是水稻莲藕,采到了就往经常性居住的地方运送。这个过程难免或多或少不经意地会掉些在经常往来的路边。有时嫌少没有捡,有时不一定能捡得起来(比如掉石缝里面),有时是掉了根本不知道。一转眼,第二年不但长起来了,而且还结出比较壮实肥大的果实。先人们也是有灵感的,以此为经验,有意识地选取些颗粒饱满的果实作为种子,种一颗收获若干。这又就有了原始的种植业。
从事追捕采摘,种植和养殖活动,如果说有工具,那最原始的工具就是石块和木棍。不管追捕还是翻地,通通都是捡来就用。后来他们发现锋利的石块,尖锐的木棍使用效果要好得多,因此,靈机一动,开始打磨石块,削尖木棍。这看似简单,但对于古人却是划时代的创造。
上述几个方面,都包含了对自然利用、改造再利用的元素。当然也存在创新。
推动社会发展从上面的采摘野果、追捕可食动物、原始养殖和种植过程来看,无一例外地都是从自然界获取生存和生活资料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对自然界直接利用或改造再利用的过程。这个过程经历了早期的适应性利用到改造再利用的历史性飞跃。整个人类发展历程来看,对于直接利用自然资源和改造后再利用,我们能清楚地发现,后者的效果要好,效率要高。比如磨锋利的石块更好用,削尖的木棍更实用。野兔或野猪“关”一段时间数量增多,直接食用。这个“磨”、“削”、“关”的过程就是改造,就是生产力进步的体现。就是前面说的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决定人类生活质量的直接因素,也就是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界能力。这个能力的大小强弱,就体现在是否有工具和工具的先进程度上。土地属于自然资源,人类获取生活资料主要就是对土地进行改造。现代人的生活质量比古人存在不可比的高度,决定性因素就是当下的人类拥有无与伦比的先进工具,使用这些工具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创造性地制造了无与伦比的生活资料,满足着人类的生活需求。
四、生产工具与生产力的关系的实例
如改造土地。就必须有翻地的过程,不管是矿产资源的开采,还是简单而传统的耕种。翻地是从原始社会至今都不能回避的改造方式。我们看看翻地工具就知道生产力大小且决定人们生活质量了。原始人使用石块木棍翻地,到奴隶社会人们开始使用铜制工具翻地,封建社会人们使用铁铲铁犁,近代社会有了拖拉机。加上播种机、收割机,挖土机,效果和结果显而易见;再如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改造的附加活动――运输。最初手提肩挑,到人背马驮,到木船汽船、机车汽车、叉车铲车,再到轮船飞机和高铁。
到此我们应该明白,人类的发展历程就是在不断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发现和发展工具,又使用发展了的工具去改造自然。形成一个连续性甚至有时是跨越性的互动。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满足人类各个方面的不同层次需求的工具。工具的不断创新,生活资料因此而不断丰富,人类的生活质量也因此不断提高,生活需求不断得到满足。这个过程也就是生产力的发展过程。
建议我们的学生认识了生产力,认识了生产力对于整个人类发展重要性之后,激发其内生动力,主动的反思人存在的意义和创新的价值。明白人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要参与创造生活。这就要在养成成熟而健康的思想基础上学好基础知识,努力提升自身素养和技能,将来具备改造工具进而改造自然的能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通过图示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生产力概念。也就是加深学生对人类是怎样和自然界有机联系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对人类是如何提高生产力进而使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