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及思考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yong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下,艺术类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帮助他们找到工作,找到适合个体情况的工作,已成为艺术类高校的共同问题。本文正是建立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进行分析,旨在探求促进其优质就业的方法。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观;就业指导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以来,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从2002年的145万到2009年的611万,预计2010年将高达630万。艺术类大学生更是在“艺考热”的狂潮推动下,仅2004年至2007年的增长速度就为72.78%,成为众多高校毕业生中庞大而又特殊的群体,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当下又逢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就业岗位大幅度减少,失业率上升,因此,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境况变得更加的困难。为了寻求适合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方案,四川大学艺术类大学生课题组设计问卷,以成都地区部分高校艺术类大学生为对象(包括重点综合性大学、专业性院校、普通综合性大学、理工类大学、地方高校、独立学院中各个年级的学生),发放940份,收回有效问卷936份,其中包括研究生89份,本科生847份,就择业观、就业地域、薪酬等方面进行调查。
  
  一、就业观、就业能力和就业指导工作是影响当下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症结
  
  就业难已成为全国各级部门都非常重视的问题,国家出台了许多促进就业的政策,但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仍在下滑。艺术类大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就业面相对较窄,就业难度更大。从调查问卷的分析中发现,各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有60.25%的学生认为应该“先就业再择业”,18.27%的同学选择“自己创业”;同时,分别有49.46%和20.37%的学生能够认识是由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艺术类的毕业生逐年增多”而影响了就业;再则,有72.43%的学生在择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个人未来的发展平台与职业前景”,还有12.93%的学生认为是“国家利益与社会责任”;其次,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理想薪酬月工资标准有43.06%选择3000元以上,42.73%选择2000~3000元,但实际分别有49.89%和26.7%学生可以接受2000~3000元和1000~2000元的月工资标准。虽然以上问卷分析结果是符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理念的,但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影响了艺术类大学生的总体就业:
  (一)“眼高手低”,就业观不切实际。艺术类大学生中有33.72%认为就业较难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足”,21.62%认为是“个人寻求工作岗位的期望值过高”,17.99%认为“所学专业知识不充分,缺乏自信心”,15.74%认为“艺术类毕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仅9.74%认为是“父母亲的期望值过高”。以上排序情况客观的反映出了艺术类大学生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就业形势,并认识到了就业观存在的三个偏差:其一,学生的就业期望与实际情况出现偏差;其二,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实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之间的偏差;其三,高投入高回报的认识偏差。
  (二)艺术类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不高。职业成熟度(career maturity)的首次运用是Crites在描述青少年职业发展的水平时确立下来的。而Super则认为职业成熟度包含两个层面,首先应把学生进入职业看成职业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其主要目标是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并努力进入该职业。从问卷调查中可以发现艺术类大学生对于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不明确,职前准备不充分,不了解劳动力市场,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综合能力不强。艺术类大学生有76.72%认为决定就业成功与否的因素在于“个人综合素质”,有17.56%认为是“父母亲戚的社会资源”,2.58%选择“精美的个人简历”,1.72%选择“面试时得体的衣着穿戴和言行举止”。从以上选择可以看到艺术类大学生通常都是“重专业,轻文化”,对于本专业的知识技能之外的其他学科和技能学习较少,这与实际招聘单位的要求有差距。
  其次,地域意识较强。调查问卷中有43.91%的艺术类大学生认为“四川是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天赋之国,在四川的任何地方工作都行”,26.81%的学生“不愿意在四川工作,选择省外就业”,17.84%的学生“只愿意留在成都工作,单位无所谓”,11.32%的学生“选择在绵阳、德阳等发展较快的二线城市工作。”从这道选题的答案体现出了学生希望就业“能留四川最好,留在成都更好”的理念,对于二线及以下的城市工作机会不去争取,导致本来就业信息相对较少的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机会的严重浪费,为就业工作雪上加霜。
  再次,就业的行业意识传统,创新意识缺乏。学生理想的就职单位依次是“事业单位(如学校、书画院、话剧院、歌舞剧院、电视台等)”占32.94%,“外资企业”占27.04%,“国有企业”占13.52%,“继续深造”、“自己创业、“党政机关”、“民营企业”所占比例相当少,这说明艺术类大学生虽然是“思想活跃,但理想信念淡薄;个性鲜明,但集体主义缺乏;实践活动能力强”的特殊群体,但就业的行业意识太过保守,既继承了90年代前期求“稳”的观点,又持有90年代后希望“能够发挥专长”的就业理念。创业对于极需创造力的艺术学科来说是规避就业压力的新途径,因此需要加强创业意识教育。
  (三)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不够。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希望得到的帮助有35.88%选择“院系领导”,35.13%选择“专业教师”,10.34%选择“师哥师姐们就业方面的经验”,9.91%选择“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4.63%选择“家人”,仅3.98%选择“辅导员老师”。调查结果反映出来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实际问题,即过多的充当了管理者的角色,而非服务者。因此,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服务,首要工作需要贴近学生,急学生之所急。
  同时,各大高校虽设立了就业指导机构,但总体上覆盖面较窄,主要原因有:一是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认识不深,选择就业相关课程的主动性不够,只停留在完成学分的层面;二是传统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其主要功能是“提供岗位”,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实现“人职匹配”;三是就业指导大部分由辅导员兼任,而他们更多的忙于日常事务,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充分的精力来开展这方面工作。
  
  二、提升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企业招聘人才除了要求应聘者有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觉悟外,还应具有交际、组织协调、专业技术、开拓创新、团队合作精神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些无疑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提升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开展工作:
  (一)构建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全方位”就业指导的服务平台。
  众所周知,每个大学生都将走向社会,面对就业,就业压力日益激烈,艺术类高校应该设置专门化的就业指导机构,指导学生从心态、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上全方位“打造”自己。如美国高校培养大学生早规划、不急于求成的就业观念,学生在大二就做好了职业规划。因此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势在必行,具体做法如下:
  1.转变就业工作从“服务”到“指导”的职能。传统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工作仅限于为同学提供事务性服务和就业机会,对于“指导”方面的工作体现得不充分。依据当前就业现状,“指导”尤为重要。要做好“指导”工作:首先,从事就业指导的老师首先必须参加过严格的培训,并获得相应的专业资格,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水准;其次,就业指导老师需要利用学校平台和资源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工作,舒缓学生就业压力,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再次,就业指导老师要把握工作地连续性,即除了对在校学生进行指导外,还要对毕业后的艺术类大学生进行就业追踪,总结就业指导工作的得失,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2.实行阶段化就业指导。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是终身的过程,Super按照阶段性将其分为四个部分:15~25岁为探索阶段、25~45岁为建立阶段,45~60岁为维持阶段,60岁以上为衰退阶段。从以上分段可以看出,艺术类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时间对于职业发展来说是黄金时段,因此对他们的就业指导需要因势利导的进行:一年级重在学生对学科专业的认识、自我的认知和对高校教育适应;二年级重在职业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三年级重在从宏观上对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就业技能方面的把握;四年级重在角色转变和个体辅导的训练。研究生与本科生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就业问题不是“就业难”而是“择业难”,要通过就业指导课使他们端正就业观,正确地就业。
  3.实行全员化就业指导。所谓“全员化”有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方面,要能够使全体艺术类学生接受到就业指导的服务;另一方面,全校及全院教职工加入到就业指导工作中,特别是针对设计、绘画、动画、表演、音乐等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可由专业教师或者后勤集团等提供专门的实践岗位,增加学生的从业经验;再一方面,全体家长加入到就业指导工作中,主要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年龄较偏小的情况,特别是舞蹈专业大学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在建立期,家长能够帮助他们做出决策性意见。
  4.对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殊群体实行个别引导法,加强工作的实效性。艺术类大学生中不乏有一些特殊的群体,要切实关心他们,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其一,加强艺术类贫困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国家实行了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等多种形式对贫困生进行帮助和鼓励,作为学校或学院更应该根据其贫困性、弱势性和脆弱性的个体特征,给予更多的关怀:一是加强贫困生的评价机制,使奖助贷学金真正用在有经济困难的学生身上;二是对贫困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建立健康阳光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自信心。其二,加强艺术类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从研究现状来看,艺术专业的女大学生毕业的就业薪酬期望值普遍低于男性毕业生,在找工作期间对“就业难”的感受较深,特别是广播电视编导、环境艺术设计的女生,就业矛盾特别突出。解决艺术类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方法如下:一是进行适度的心理疏导,排解学生的就业压力,帮助她们树立就业自信心;二是拓宽学生的就业视野,帮助她们发现自身的优势,主动规避“性别歧视”,比如在就业岗位选择的时候投向艺术门类边缘学科,或者对女性有亲睐的服务性行业。其三,加强少数民族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少数民族艺术类大学生有着自己的民族习惯,也有其专长。对于少数民族的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应因势利导的进行:一是鼓励学习外语。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民族地区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对于既懂得本民族语言和汉语,又熟悉民族地区生活环境的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来说,具有相当的前瞻性。二是鼓励到民族地区就业。特别是自“西部大开发”政策出台后,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快了步伐,这对于少数民族艺术类大学生来说是个很好的机遇,应把握政策,立足自身实际,确立正确的就业发展方向。
  (二)增强艺术类大学生实践教育,提高社会竞争能力。
  从调查问卷中可以了解到,艺术类大学生在实践环节上是较为薄弱的,在新形势下增强社会竞争力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改革艺术类大学生课程设置,与市场接轨
  艺术类专业设置是否成功?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检验它的最直接标准就是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原先的“专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学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实力和社会需求,加快专业调整,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减少或停招需求量少、缺乏优势的专业。除了顺应市场设置专业以外,还应该寻找艺术类学科发展的空白点,增加应用性、操作性、技能性的课程或专业,使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行业,保证总体供需结构的平衡。
  2.加强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实战化
  艺术类学科大多都重实际操作,因此社会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实践环节设置方法如下:其一,开展合作教育。的教育方式。艺术类各个学科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联络一些企业、学校等单位,让学生有机会进行分阶段的实习,把课堂教育与工作经历相结合,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其二,充分利用学生活动口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通过社团、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开辟多方位的实践基地。其三,联合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学校可以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或者参观活动,还可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进行现场讲解、咨询,对学生进行职前教育,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
  (三)搭建艺术类大学生自主创业新平台
  由于就业岗位的日益匮乏,艺术类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利剑。从广义上讲,创业泛指在各个领域开创事业并且在特定领域内造成较大的影响,一般强调关系到因计民生的事业。从高校层面说学生的自主创业主要是指自主经营的一种创业活动。针对于自主创业的时代性和必要性特点,对于艺术类大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和支持是高校必须下力气做的事情:第一,转变观点,调整培养目标。在重视创业教育的基础下,设置就业创业课程,培养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第二,加强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学校可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创业相关课程(如法律、经济、管理等)的学习和就业创业相关活动(如创业观摩会、创业计划大赛等)的参与。第三,创造条件,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学校对于有能力、有热情进行创业的艺术类大学生进行政策和经济上的扶持。
  在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背景下,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境遇从“买方”变为“卖方”,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甚至有些专业已经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情况,他们的就业问题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努力开拓新的就业途径和方法,解决其就业困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网站.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中国教育年鉴》,《教育发展统计》之《普通本、专科分学科学生数》综合数据.
  [2]参考http://user.qzone.qq.com/727372672/blog/1240323975.
  [3]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56.
  [4]王荣山.指导老师兰继军.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生涯决策自我效能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2007-5-1:5-6.
  [5]李伟.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交通高教研究,2005(4):56.
  [6]瑞斌.“就业”不在“毕业”时——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几点思考[DB/L].济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引自http://jndxbs.ujn.edu.cn/2.php?id=38301.
  [7]Patton,W.,& Lokan,J..Perspectives on Donald Super’s construct of career matur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educational and Vocational Guidance,2001,1:1-18.
  [8]朱云霞.指导老师杨兆山.普通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2007-4-1:16.
  [9]腾玉军.指导老师姜杰.高校贫困生管理研究探析[D].山东大学行政管理专业,2007-3-15:15~17.
  [10]韩莉.指导老师朱启臻.一个边缘化的就业群体——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专业,2007-6-1:10~14.
  [11]吴春燕.指导老师苏德.蒙古族大学生择业观及教育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教育学原理专业,2007,6:27.
  [12]冷青峰.美、英、日的大学生就业及其启示[J].学习月刊,2005(4)(总第239期):43.
  [13]雷霖,江永亨.大学生创业指南[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4.
  
  本论文系2008年教育部思政司辅导员骨干支持研究课题《西部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分析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梅,女,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讲师,艺术学硕士。
其他文献
【摘要】高职大学生人数已经占据“半壁江山”,他们担负着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任,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使青年学生的生活方式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进而也使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本文通过对在校学生生活方式的调查和分析,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多元化生活方式;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是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
期刊
北京大学始终将就业工作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体工程中,坚持以国家战略为导向、以科学育人为核心、以创新机制为动力、以学生需求为根本、以整合联动为依托、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不断为国家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具有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推动育人机制的科学发展和创新改革。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期刊
【摘要】学生的学习动机密切联系着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因此,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要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认真分析学生学习动机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努力构建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学习动机激发策略体系。  【关键词】中职生;学习动机;策略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万计的高技能型人才,对促进我国
期刊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要当好班主任,班主任要带领学生构建科学的班训、班风、学风、纪风以及班级的总体和阶段性发展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鼓励措施;整合班级管理资源,形成综合管理的合力;努力探索专业特色的班级管理模式;形成并加强交叉管理模式;把握好“放与收”、“松与紧”、多与少,热与冷的关系的“适度”原则;实施“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  【关键词】职业学校;班
期刊
【摘要】对于高校而言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得法的人才培养模式对高校的学风建设同样至关重要。本文旨在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科学地看待人才培养模式与学风建设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学风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办学定位    学风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和建设过程中积累形成的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影响学风的因素分成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内因是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外因是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学风建设
期刊
【摘要】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但缺乏行之有效的贫困生认定办法,影响了贫困生资助的效果。要对贫困生认定进行新的构想:根据谁申请谁举证的原则提供证明材料,提出明确的建档条件和标准,对拟建档学生进行资格审查并提出建议名单,经班级民主评议、异议申诉、公示后进行建档,同时对贫困档案进行动态管理。本文对当前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偏差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贫困生认定标准、认定程序和认定管理机制等几
期刊
【摘要】西安市2009届大学毕业生择业问题相对往届毕业生的新特点是择业观出现了加强自身专业技能要求的变化,以及择业意愿与现实需求虽然存在较大差距,但在择业地区接受力上已趋于相对现实和理性。本文通过对西安四所高校毕业生的实际调研,力图用数据统计结果来真实反映择业现状,为教育以及人力资源主管部门制定招生计划、完善学科建设和加强就业指导的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择业;就业单位类型;就业地区   
期刊
为切实做好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和交流工作,为用人单位招聘与毕业生求职提供方便、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决定2010年联合举办四次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活动。  这四次网上招聘活动分别是: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春季联合招聘周(3月20日至26日),夏季联合招聘周(6月20日至26日),秋季联合招聘周(9月20日至26日),冬季联合招聘周(12月20
期刊
从教育部门获悉,为给2010师范类高校毕业生提供良好就业平台,山东省将举办6场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   这6场供需见面会由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分别承办。供需见面会具体时间和地点安排为:3月25日在山东师范大学(长清)举办;3月27日在曲阜师范大学(曲阜)举办;4月3日在德州学院举办;4月6日在鲁东大学举办;4月10日在聊城大学举办;4月17日在临沂师范学院举办。
期刊
从3月1号起面向2010届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四场网络招聘会已成功举办第一场,招聘效果令人满意,多数毕业生对这种简便、高效的招聘方式表示欢迎。  广东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说,3月1号至10号举办的第一场网络招聘会共有1000多家企业、60000多名学生在网上提交了资料通过认证,截止目前为止,已有200多名学生接到面试通知,数据还在不断更新中。  据了解,四场面向2010届普通高校毕业生的网络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