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要钻研教材,整合课程资源,研究教学方法。经过培训学习与教学反思,笔者认为选好阅读教学的切入口,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文本往往会阻碍对话的顺利完成。任何一篇课文都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涵盖了多样的信息,而阅读教学又不可能将课文中所有的内容都作为教学目标。应如何带领和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去感受作家的灵感、激情和思想?如何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内心世界,品味生活的苦与乐、体验生命的悲与喜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具有选准阅读教学切入口的能力,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笔者以课文阅读为例子,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兴趣激发,鼓足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强的动力,多媒体的应用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笔者运用多媒体展示一张古老的织布机图片,并选择若干名学生进行模拟织布,看谁的动作最逼真。在学生“织布”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织布”最逼真的两位同学现在就给大家织布做衣服,谁愿意穿呢?而课文中的两个骗子为什么能够行骗成功呢?大家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吗?设计现场“织布”表演作为教学切入口,鼓足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问题牵引,水到渠成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教师的问题对学生的回答起着导向、启示和控制作用。因此,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阅读文本。
教师也可利用课后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我们可以依托课后问题,一般以第一题为切入口打开阅读之门。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的课后问题为阅读教学做了很好的指导:你从这个题目中得到了哪些信息?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过渡段。作者围绕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写了哪些内容?这几个问题就是课文的纲领,抓住这几个问题进行阅读,就能提纲挈领。
三、利用插图,“抛图引玉”
鲁迅先生说过:“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强读者的兴趣,能补文字之不及,所以也是一种宣传画。”一幅好的插图,往往是文章最精华部分的体现。插图有的是课文思想内容的高度浓缩,有的是课文某一片断的精彩描绘,有的是课文重点难点的直观图示。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插图,而且这些插图一般都是出自名家之手,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利用课文插图作为阅读教学的切入口,不但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如教学鲁迅先生的《故乡》时,可以让学生先欣赏插图,然后可以以故乡的景色、故乡的少年伙伴或故乡的趣事为切入点进入课文的学习。
课文插图是直接的具体可感的视觉艺术,它是将文字转化为直观的视觉感受。因此,以插图为阅读教学切入口引入课文学习,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通过插图的衔接点为学生迅速有效地进入文本学习打开了方便之门。
四、抓关键句,提纲挈领
一篇文章要理解的词句很多,如果能善于抓住关键词句切入课文,就容易使学生的兴趣和精力集中在课文的要害处,并能把握主要矛盾。在一次上课时,笔者尝试着抓关键句作为教学切入来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引入新课学习后,就要求学生找出本文的总起句也是关键句“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的算个宝地。”并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什么?课文中写了济南的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引导,就很容易将学生引入到一个奇妙的冬的世界里。
五、质疑释疑,化解矛盾
作者为了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往往在行文中设置疑难点或矛盾点。教师若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就会容易化解矛盾,找到教学切入口。如《桃花源记》结尾的疑难点:太守再派人寻找桃源村,却“不复得路”,刘子骥高兴前往,也是“未果”。是作者构思错误,还是桃源村确实消失了?如果是作者故意这样安排的,那又能作怎样的理解呢?一路追问,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矛盾自然得以化解。
若能利用句中用词矛盾作为教学切人口,也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孔乙己》文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大约”是表示猜测、不确定之意,而为什么又用“的确”呢?这就激起学生探索答案的兴趣,定能化解矛盾,理解意旨,突破难点。同样,还可以用“窃书不能算偷”这句话作为教学切入口,进而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分析与评价。
如何选择阅读教学切入口,还有许许多多的方法。比如,新旧联系,温故知新;先果后因,思维发散;情境营造,调动情感;关注细节,以小见大;线索贯通,形散神聚等等。这些方法不能孤立运用,而要依据教学过程实际需要综合应用,更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切入口。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南丰中学。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文本往往会阻碍对话的顺利完成。任何一篇课文都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涵盖了多样的信息,而阅读教学又不可能将课文中所有的内容都作为教学目标。应如何带领和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去感受作家的灵感、激情和思想?如何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内心世界,品味生活的苦与乐、体验生命的悲与喜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具有选准阅读教学切入口的能力,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笔者以课文阅读为例子,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兴趣激发,鼓足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强的动力,多媒体的应用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笔者运用多媒体展示一张古老的织布机图片,并选择若干名学生进行模拟织布,看谁的动作最逼真。在学生“织布”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织布”最逼真的两位同学现在就给大家织布做衣服,谁愿意穿呢?而课文中的两个骗子为什么能够行骗成功呢?大家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吗?设计现场“织布”表演作为教学切入口,鼓足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问题牵引,水到渠成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教师的问题对学生的回答起着导向、启示和控制作用。因此,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阅读文本。
教师也可利用课后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我们可以依托课后问题,一般以第一题为切入口打开阅读之门。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的课后问题为阅读教学做了很好的指导:你从这个题目中得到了哪些信息?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过渡段。作者围绕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写了哪些内容?这几个问题就是课文的纲领,抓住这几个问题进行阅读,就能提纲挈领。
三、利用插图,“抛图引玉”
鲁迅先生说过:“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强读者的兴趣,能补文字之不及,所以也是一种宣传画。”一幅好的插图,往往是文章最精华部分的体现。插图有的是课文思想内容的高度浓缩,有的是课文某一片断的精彩描绘,有的是课文重点难点的直观图示。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插图,而且这些插图一般都是出自名家之手,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利用课文插图作为阅读教学的切入口,不但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如教学鲁迅先生的《故乡》时,可以让学生先欣赏插图,然后可以以故乡的景色、故乡的少年伙伴或故乡的趣事为切入点进入课文的学习。
课文插图是直接的具体可感的视觉艺术,它是将文字转化为直观的视觉感受。因此,以插图为阅读教学切入口引入课文学习,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通过插图的衔接点为学生迅速有效地进入文本学习打开了方便之门。
四、抓关键句,提纲挈领
一篇文章要理解的词句很多,如果能善于抓住关键词句切入课文,就容易使学生的兴趣和精力集中在课文的要害处,并能把握主要矛盾。在一次上课时,笔者尝试着抓关键句作为教学切入来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引入新课学习后,就要求学生找出本文的总起句也是关键句“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的算个宝地。”并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什么?课文中写了济南的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引导,就很容易将学生引入到一个奇妙的冬的世界里。
五、质疑释疑,化解矛盾
作者为了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往往在行文中设置疑难点或矛盾点。教师若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就会容易化解矛盾,找到教学切入口。如《桃花源记》结尾的疑难点:太守再派人寻找桃源村,却“不复得路”,刘子骥高兴前往,也是“未果”。是作者构思错误,还是桃源村确实消失了?如果是作者故意这样安排的,那又能作怎样的理解呢?一路追问,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矛盾自然得以化解。
若能利用句中用词矛盾作为教学切人口,也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孔乙己》文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大约”是表示猜测、不确定之意,而为什么又用“的确”呢?这就激起学生探索答案的兴趣,定能化解矛盾,理解意旨,突破难点。同样,还可以用“窃书不能算偷”这句话作为教学切入口,进而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分析与评价。
如何选择阅读教学切入口,还有许许多多的方法。比如,新旧联系,温故知新;先果后因,思维发散;情境营造,调动情感;关注细节,以小见大;线索贯通,形散神聚等等。这些方法不能孤立运用,而要依据教学过程实际需要综合应用,更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切入口。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南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