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学习小组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探赜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g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行动学习小组对促进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教师应当不断探索和优化行动学习小组模式,以提升班级管理工作质量。文章分析行动学习小组的本质,阐述行动学习小组在高职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及局限性,探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应用行动学习小组模式的措施。
   关键词:行动学习小组;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思想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0-0010-02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阶段高职院校最重要的教育目标。要想提升高职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强班级管理至关重要,而结合高职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建立行动学习小组是促进高职院校班级管理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将行动学习小组作为班级管理的媒介和最小单位,可以让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还能充分调动学生提升自己、发展自己的积极性。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建立行动学习小组,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进一步提高素质和能力,成为社会欢迎的优秀人才。
   一、行动学习小组的本质
   行动学习小组的建立以“行动学习法”为理论基础,强调“learning by doing”,即在做中学,让学生在小组成员的支持和帮助下,能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行动学习小组的建立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建立行动学习小组需要结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能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还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一个科学有效的行动学习小组的建立,需要教师采取调研、动员、考察、分组及调整等一系列手段,进行全面考量。行动学习小组的本质是让学生借助集体的力量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在行动学习中,每个成员既是实践主体,又是学习主体。高职院校应用行动学习小组可以化整为零,解决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班级管理成效。
   二、行动学习小组在高职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过程中,建立行动学习小组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参与行动学习小组的活动,全组成员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能够解决自己一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同时,全组成员在与其他小组及小组内部的比、学、赶、帮、超中,能够产生更大的学习、工作动力,还能对班集体产生更强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乐于为班级管理出谋划策。
   (2)推动班级管理工作的落实。在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中,行动学习小组的建立能够使学生与班集体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到班级日常事务管理中。同时,还能帮助教师更全面、细致地了解班级状况,从而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针对性。
   (3)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行动学习小组中学习和工作时,在小组成员和教师的引导、帮助和启发下,能够掌握解决问题的实用方法,提高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小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社交能力,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
   (4)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涉及的内容比較繁杂,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纪律、卫生及人际关系等,工作量比较大。教师应用行动学习小组模式,能让全班学生共同为班级管理贡献自己的力量,能让小组同伴形成较高的默契度。久而久之,班集体的凝聚力就会大大增强。
   三、行动学习小组在高职班级管理中的局限性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对行动学习小组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并且初见成效。但是从长远来看,当前行动学习小组模式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其一,行动学习小组对学生、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有较高的要求。然而,部分学生的素质达不到行动学习小组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因此,如何让学生素质随着行动学习小组的发展快速提升,是教师应当考虑的问题。其二,行动学习小组的效果是在长期的应用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应用行动学习小组模式时,需要教师和学生持之以恒,坚持贯彻和落实行动学习小组的各项工作。因此,如何在行动学习小组模式的应用过程中始终保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师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问题。
   四、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应用行动学习小组模式的措施
   (1)加强对行动学习小组成员的指导。教师建立行动学习小组之后,一方面要让学生主导和管理自己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学生存在能力不足问题,教师应该对其加强指导和帮助。部分学生在行动学习小组内积极性不高,在学习活动中没有目标,这就需要教师来进行引导和管理。教师应针对小组成员定期开展培训活动、指导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帮助学生解决行动学习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此外,教师进行行动学习指导时,可以向学生传授目标制定、活动开展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切实提高行动学习的能力和效率。
   (2)定期对行动学习小组进行成果评估。行动学习小组的工作成果,直接影响着班级管理成效。因此,教师划分好行动学习小组后,要制定科学的标准,定期对小组工作进行评估。在小组工作成果评估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院校制定的班级管理评估标准来细分行动学习小组的评估指标。同时,还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评估标准进行适当调整。对行动学习小组的评估,可以从学习、纪律、卫生、小组关系等方面入手,评估周期包括一个月、半个学期、一个学期。评估完成之后,教师应及时公示评估结果,以便行动学习小组调整下一步的计划。
   (3)科学调整行动学习小组的组长。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工作内容繁杂,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容易顾此失彼。而应用行动学习小组模式后,教师可以与各组组长积极沟通,提高工作效率。一些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有限,难以对一件事情保持长久的热情。对此,为保证行动学习小组的工作效率,教师要定期对小组组长进行考核和评价,按照实际情况对组长进行调整。教师可以将组长调至其他组继续担任组长,也可以在小组内部重新选择具有领导能力、协调能力及工作积极性的成员担任新的组长。同时,教师要注意和被调整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做好其思想工作。    (4)建立行動学习小组的激励机制。对于学生来说,做出成绩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肯定是极具激励作用的。科学的激励机制能够为行动学习小组工作提供强大的驱动力。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行动学习小组的工作评估结果,对取得突破性成绩的小组给予鼓励和嘉奖。既要肯定优秀小组的经验和成果,又要鼓励其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实现班集体成员的共同提高。
   (5)明确行动学习小组成员的职责。在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应用行动学习小组管理模式时,应当在成员职责上进行优化。对于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教师都要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定位,明确自身的职责,做到全组成员齐心协力,实现小组成员共同进步。教师应当关注每个行动学习小组的动态,并加强引导。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更好地明确自己在行动学习小组中的职责与任务。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应用行动学习小组管理模式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极具价值。高职院校教师在应用行动学习小组模式开展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及班级管理的实际状况,不断对行动学习小组进行调整和优化,提升其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从而促进班级管理成效的提升,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为人才培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汪伟跃.“小先生制”班级管理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7(08).
  [2]吴地花.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高职班级管理[J].职教论坛,2011(20).
  [3]袁锦贵,方志贤,陆金仙.高职班级管理中贯彻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职教论坛,2009(09).
  [4]朱以财,任扬.量化管理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7(29).
  Explor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Action Learning Group in Class Manag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u Yongping
  (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anyang 712000, China)
   Abstract: Action learning group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class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t can give full play to students’ self-management ability and help teachers better carry out class management. Teachers should constantly explore and optimize the mode of action learning group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ass manage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ssence of action learning group, expounds the role and limitations of action learning group in higher vocational class management, and discusses the measures of applying action learning group mode in higher vocational class management.
  Key words: action learning group;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lass management;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其他文献
摘 要:为更好地培养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应不断探索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文章以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为例,对其重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践行“教学做”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建设核心课程“混合式”教学资源库、实现学历教学与职业资格培训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热动专业;企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一体化教学   中图
During the lead-up to the CPC's 100th anniversary on July 1, Western media platforms assembled an army of antisocialist thought leaders in what looked to be a c
期刊
Chan Ka-ying, or Nicole, lives with her cat in Shenzhen, a booming tech city in the south of Guangdong Province. Born in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期刊
摘 要:诚信就业对于高校、学生签约单位、学生本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必须引起高校、教师、企业三方的高度重视。文章从大学生诚信就业的重要意义、当前大学生就业签约失信原因分析、促进大学生诚信就业的对策三方面,对多方合力共促大学生诚信就业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就业;多方合力;就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1;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
A century ago, the birth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brought light to darkness in China.  Uniting and leading the Chinese people in an arduous struggle, the CPC defeated Japanese invaders, o
期刊
Safeguarding world peace. Contributing to global development.Preserving international order. Xi Jinping,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期刊
摘 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重要方式。文章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校企合作的对策三方面,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C961;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
摘 要: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多途径的,需要教师转变思想,真正认识到创新思维在设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挖掘教材,开发新的教材。要培养大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培养大学生广泛的兴趣,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   关键词:高校;设计专业人才;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
摘 要: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社会发展对新型工科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要与时俱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整体方向及培养方式的改革,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文章从合理安排专业教学计划、注重教学运行机制的科学管理、注重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加强教学基本建设管理等方面入手,探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   关键词:新工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C961;G
At the age of 66, Wang Jie is learning a new skill—papercutting. Every Monday and Thursday afternoon, she attends a class in her neighborhood in Beijing's subu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