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终极价值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是实践活动的人,归宿点是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人的彻底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马克思从人与人的关系中指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异化的现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马克思提出突破“人对物的依赖”的发展阶段,走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阶段。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价值追求和价值理念上具有不可超越性,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信仰。马克思主义不仅仅解决的是信仰问题,而且解决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中国民众认同,是因为它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成功。而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最大成就是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正因为如此,改革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同。我们党就是以这种先进的价值理念为最根本指导思想的。因此,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本质上要求党员干部深入学习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不断坚定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而现阶段主要表现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在论述人类历史中四种基本活动和关系时,就把需要分为生存需要、生产需要和自由需要三个层次。马克思认为,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的利益形成都是一个从人的需要到人的劳动再到社会关系的逻辑关系。因此,人是需要矛盾发展着的综合体,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层次的需求。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为物质需要、秩序需要和精神需要等,人们更加注重社会交往、尊重、自由等方面的需求。比如人民群众民主意识增强后,政治参与热情高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后,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强。面对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人们需求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正顺应和对接了群众的多元需求。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党组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为人们提供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资金、信息、技术、思路等服务;积极引导、组织人民群众理性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的需要即人性”,当人的劳动满足了人的需要,从而物化了人的本质,从而又创造了另一个与人的本质需要符合的物品或服务。人的需要是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需要也会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起来,但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人是一种生成性和超越性的存在,始终处于不断地生成的状态之中,它的最佳状态是有生命力,不屈地走向更高的生存形式,不断地超越现实生活,超越现实的规定性,始终在追求和建构一种可能性世界。[2]”现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充分激活了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这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更重要的是来自于现代社会本身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层面的不确定性因素。人民群众需求的多元化不仅仅表现在物质层面,更是表现在信仰、意识形态一类的精神层面。因此,人的需要尤其是精神需要常常与社会的发展相悖。如人的物质需要得到极大丰富的满足,而人的精神需要却不断萎缩甚至畸形地发展。人的心灵家园被无情地毁坏,人变得空虚而无所事事,如同“行尸走肉”,面对这样的矛盾,解决的关键是,人们主观能动地把握外在世界,和积极主动的地建立内心世界。只有当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秩序需要协调发展,人才可能不断实现和谐、全面发展。因此,为了不断适应人民群众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服务需求和发展要求等发生的新变化,在理论上,必须在坚持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地位的同时,扩大党的意识形态的普适性、包容性,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筑牢社会思想和道德基础,形成共同的价值、规范和目标,引导社会共同体的生成。在工作理念上,党组织必须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政党理念转变,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追求的终极目标。在实践中,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客观实际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展开宣传教育,不仅要从理论上及时应答广大群众在思想领域和实践领域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使群众信服,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而且要从实践上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
二、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是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在探讨“为人民服务”思想之前,必须先搞清楚“人民”和“服务”这两个范畴。首先,在“为人民服务”中,人民是服务的对象。人是普遍概念,人民是集合概念,属于政治范畴,包含着人的社会属性,但着眼于人的政治属性。尽管不同时期的人民范围不同,但人民始终是与敌人相对的一个概念。有人民就有敌人,可见,人民并不是一个国家的全体公民,尽管人民是其中的绝大多数。其次,服务是一种关系性的范畴,是指为他人做事,并使他人从中受益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活动,不以实物形式而以提供活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某种特殊需要。服务是在实践中,一方可以可给另一方带来某种利益或满足感的一种或一系列活动,它表征的是主体需要和客体满足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服务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活动。对于我们党而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服务体现在中国共产党起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中。这一核心作用的发挥,需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需要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需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服务水平。 马克思主义政党之所以成为先进部队,“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3]。我们党的领导人多次对“为人民服务”作出过科学定位,并不断实践。“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源于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作的一次著名的讲演。当时,在为战士张思德举行的追悼大会上,毛泽东第一次从理论上深刻阐明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其后不久,“为人民服务”演变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44年10月毛泽东在接见新闻工作者时指出,三心二意不行,半心半意也不行,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七大上,在《论联合政府》中明确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和军队的唯一宗旨。他强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4]”党的七大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写入了党章。“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思想,毛泽东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之后,邓小平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个党员的最高准绳”[5],主张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来检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效果,并于1985年提出“领导就是服务”[6],从而把执政党的领导作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紧密地联系起来。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作为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基础和前提;把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真正落脚点和核心。胡锦涛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强调干部一定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党的目标,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7]”
在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过程中,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原则。首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切实做到密切联系群众。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本质上要求处理好党群关系。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和党的各级组织积极发挥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体察民情、掌握民意,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要自觉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为人民服务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尤其是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工作条件不断改善的情况下,必须对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保持高度警醒。其次,加强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腐败现象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是根本对立的。只有坚决反对腐败,才能真正使我们的党成为一个服务于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落实到制度层面。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因此,只有加强制度建设才能从根源上防止腐败现象的蔓延,才能真正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2003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2004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召开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对“以人为本”作了深刻的阐述:“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十八大报告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8]”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构建服务型政党,更侧重于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转变。以人为本和为人民服务思想相比较,从理论层次上说,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重要升华,是对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基本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从逻辑层次上说,以人为本是基本命题,为人民服务是推出命题。为人民服务之所以作为党的宗旨,是因为人是本,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
我们在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首先要转变执政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党的执政理念的转变是党执政方式转变的基础,也是构建现代服务型政党的前提。其次,要充分肯定个体价值,承认人的个性化的价值意识的合理性。因此,在建设服务型政党过程中,要承认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特别的,认可他们的价值,尊重并且努力去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和要求。要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防止以人为本变成空洞的口号。再次,以人为本,要贯穿于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始终,体现于工作的具体内容、方法中。以人为本不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为了更好地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在具体工作中,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把服务人民渗透于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各行各业,渗透于生活、工作的各个环节,把各项服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2]倪洪章.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2(1).
[3][5][6]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8.257.121.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9.
[7][8]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42.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袁志平
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是实践活动的人,归宿点是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人的彻底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马克思从人与人的关系中指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异化的现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马克思提出突破“人对物的依赖”的发展阶段,走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阶段。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价值追求和价值理念上具有不可超越性,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信仰。马克思主义不仅仅解决的是信仰问题,而且解决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中国民众认同,是因为它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成功。而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最大成就是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正因为如此,改革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同。我们党就是以这种先进的价值理念为最根本指导思想的。因此,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本质上要求党员干部深入学习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不断坚定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而现阶段主要表现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在论述人类历史中四种基本活动和关系时,就把需要分为生存需要、生产需要和自由需要三个层次。马克思认为,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的利益形成都是一个从人的需要到人的劳动再到社会关系的逻辑关系。因此,人是需要矛盾发展着的综合体,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层次的需求。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为物质需要、秩序需要和精神需要等,人们更加注重社会交往、尊重、自由等方面的需求。比如人民群众民主意识增强后,政治参与热情高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后,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强。面对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人们需求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正顺应和对接了群众的多元需求。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党组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为人们提供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资金、信息、技术、思路等服务;积极引导、组织人民群众理性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的需要即人性”,当人的劳动满足了人的需要,从而物化了人的本质,从而又创造了另一个与人的本质需要符合的物品或服务。人的需要是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需要也会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起来,但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人是一种生成性和超越性的存在,始终处于不断地生成的状态之中,它的最佳状态是有生命力,不屈地走向更高的生存形式,不断地超越现实生活,超越现实的规定性,始终在追求和建构一种可能性世界。[2]”现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充分激活了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这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更重要的是来自于现代社会本身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层面的不确定性因素。人民群众需求的多元化不仅仅表现在物质层面,更是表现在信仰、意识形态一类的精神层面。因此,人的需要尤其是精神需要常常与社会的发展相悖。如人的物质需要得到极大丰富的满足,而人的精神需要却不断萎缩甚至畸形地发展。人的心灵家园被无情地毁坏,人变得空虚而无所事事,如同“行尸走肉”,面对这样的矛盾,解决的关键是,人们主观能动地把握外在世界,和积极主动的地建立内心世界。只有当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秩序需要协调发展,人才可能不断实现和谐、全面发展。因此,为了不断适应人民群众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服务需求和发展要求等发生的新变化,在理论上,必须在坚持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地位的同时,扩大党的意识形态的普适性、包容性,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筑牢社会思想和道德基础,形成共同的价值、规范和目标,引导社会共同体的生成。在工作理念上,党组织必须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政党理念转变,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追求的终极目标。在实践中,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客观实际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展开宣传教育,不仅要从理论上及时应答广大群众在思想领域和实践领域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使群众信服,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而且要从实践上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
二、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是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在探讨“为人民服务”思想之前,必须先搞清楚“人民”和“服务”这两个范畴。首先,在“为人民服务”中,人民是服务的对象。人是普遍概念,人民是集合概念,属于政治范畴,包含着人的社会属性,但着眼于人的政治属性。尽管不同时期的人民范围不同,但人民始终是与敌人相对的一个概念。有人民就有敌人,可见,人民并不是一个国家的全体公民,尽管人民是其中的绝大多数。其次,服务是一种关系性的范畴,是指为他人做事,并使他人从中受益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活动,不以实物形式而以提供活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某种特殊需要。服务是在实践中,一方可以可给另一方带来某种利益或满足感的一种或一系列活动,它表征的是主体需要和客体满足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服务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活动。对于我们党而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服务体现在中国共产党起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中。这一核心作用的发挥,需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需要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需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服务水平。 马克思主义政党之所以成为先进部队,“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3]。我们党的领导人多次对“为人民服务”作出过科学定位,并不断实践。“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源于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作的一次著名的讲演。当时,在为战士张思德举行的追悼大会上,毛泽东第一次从理论上深刻阐明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其后不久,“为人民服务”演变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44年10月毛泽东在接见新闻工作者时指出,三心二意不行,半心半意也不行,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七大上,在《论联合政府》中明确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和军队的唯一宗旨。他强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4]”党的七大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写入了党章。“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思想,毛泽东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之后,邓小平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个党员的最高准绳”[5],主张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来检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效果,并于1985年提出“领导就是服务”[6],从而把执政党的领导作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紧密地联系起来。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作为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基础和前提;把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真正落脚点和核心。胡锦涛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强调干部一定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党的目标,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7]”
在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过程中,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原则。首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切实做到密切联系群众。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本质上要求处理好党群关系。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和党的各级组织积极发挥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体察民情、掌握民意,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要自觉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为人民服务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尤其是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工作条件不断改善的情况下,必须对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保持高度警醒。其次,加强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腐败现象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是根本对立的。只有坚决反对腐败,才能真正使我们的党成为一个服务于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落实到制度层面。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因此,只有加强制度建设才能从根源上防止腐败现象的蔓延,才能真正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2003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2004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召开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对“以人为本”作了深刻的阐述:“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十八大报告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8]”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构建服务型政党,更侧重于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转变。以人为本和为人民服务思想相比较,从理论层次上说,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重要升华,是对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基本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从逻辑层次上说,以人为本是基本命题,为人民服务是推出命题。为人民服务之所以作为党的宗旨,是因为人是本,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
我们在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首先要转变执政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党的执政理念的转变是党执政方式转变的基础,也是构建现代服务型政党的前提。其次,要充分肯定个体价值,承认人的个性化的价值意识的合理性。因此,在建设服务型政党过程中,要承认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特别的,认可他们的价值,尊重并且努力去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和要求。要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防止以人为本变成空洞的口号。再次,以人为本,要贯穿于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始终,体现于工作的具体内容、方法中。以人为本不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为了更好地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在具体工作中,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把服务人民渗透于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各行各业,渗透于生活、工作的各个环节,把各项服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2]倪洪章.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2(1).
[3][5][6]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8.257.121.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9.
[7][8]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42.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袁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