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教学更是关键。要想创新,应当从创设阅读情境、设置质疑意境、注重阅读方法等几方面入手。
关键字:创新; 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1-117-001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体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精神,丰富并创造自身的精神世界。
一、创设阅读情境,诱发学生创新欲望
课堂教学是认知与情感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过程。建立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诱发创造的灵感。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是科学知识的探索者、构建者、应用者,而教师仅是组织者、激励者,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当少讲、少说,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归还给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而非仅是教师与学生间的单向交流。其次,学生参与形式模式,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实践,动口表述、交流评价,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亲自经历知识探索过程,萌发创新意识。
二、设置质疑意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质疑是思维的火花,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人的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质疑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没有疑问的学习就像一潭平静的池水。设置疑问,唤起思维,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有的老师怕在教学中插入学生质疑会打乱教师的教学思路,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无法处理,所以不敢、不愿让学生质疑。这是没有摆正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的缘故。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教学中,要根据知识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掌握思考方法,主动地获得知识。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质疑的时机,可以在课前、课中或者课后,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根据课题发问,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发问,从文章写作特点方面发问等。教师还应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选用恰当的诱导方式,并相机进行调控。初读时,可用“直入式”。开课后,直接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这时的质疑特别要关注差生,鼓励中等生,让他们勇于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细读时,运用“诱导式”。如教《海底世界》一课,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电影、电视上看到过海底吗?那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问学生“你现在最想知道海底世界神秘在什么地方吗?”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精读后,可用“询问式”,如问:“你们对海底了解多少?”“老师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清楚,请告诉我。”
三、注重阅读方法,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讲解、分析、说明,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生主动性渐渐丧失。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把自己作为教学中心,担心学生不懂,因此包办代替。而新课程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才真正体现学习者中的主体地位。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哲学、评价和创新,这一切如果被教师包办代替,这些能力的培养又从何谈起呢?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从以下两点做起:
在积极参与讨论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思维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要让课堂活起来。”怎样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呢?这就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互助、多向交流,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探求独特的见解和答案。在学习《打开自然绿色的课本》,可以询问孩子们:“大自然里有什么?”这时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书刊阅读,查看一些同学看有意义的书,有一些同学阅读的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书刊。最后展现在教师面前的情况各不相同。其次,是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阅读态度,关键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题,这时我提出了三个鼓励:一是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二是鼓励学生向课文挑战,敢于提出与课文不同的看法;三是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怀疑权威的结论。比如:学习《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时,有学生提出:“这篇课文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目,我觉得用‘昆虫迷法布尔’不是也很好吗?”这个问题,引得其他同学的羡慕,并由此展开了一场对课题的讨论。这种自觉主动的有益于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教学,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发现新知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独立性思维的发展和迁移,也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的精神。
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要变“教师问——学生答”为“学生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一个完整、独立的思维活动应当包括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两部分,“提问”是整个思维活动的前一部分,“答问”则是整个思维活动的后一部分。如果总由教师提出问题,而让学生回答问题,那么整个思维活动不是学生独立完成的,而是在教师的控制下完成。教学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不断地变换角度,充分利用学生的旧知,创设思考、讨论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起点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我抓住“那歌声真好听”这句话,编这样一道思维训练题:“那歌声真好听,那就放一段鸟叫声(配乐)给你们听听。请闭上眼睛,围绕课文内容和中心,想想鸟儿在唱什么?”一段鸟叫声放完后,孩子们的思维活跃了,纷纷说出:“这环境真幽静,晚上睡觉这舒服。”“这榕树又大又茂盛,真漂亮!”“这里的农民真好,不许人来捉我们,我们生活得多快活!”“我们无忧无虑地在这乐园里活动、栖息,就像在天堂里一样幸福!”……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领会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既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关键字:创新; 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1-117-001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体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精神,丰富并创造自身的精神世界。
一、创设阅读情境,诱发学生创新欲望
课堂教学是认知与情感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过程。建立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诱发创造的灵感。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是科学知识的探索者、构建者、应用者,而教师仅是组织者、激励者,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当少讲、少说,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归还给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而非仅是教师与学生间的单向交流。其次,学生参与形式模式,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实践,动口表述、交流评价,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亲自经历知识探索过程,萌发创新意识。
二、设置质疑意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质疑是思维的火花,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人的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质疑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没有疑问的学习就像一潭平静的池水。设置疑问,唤起思维,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有的老师怕在教学中插入学生质疑会打乱教师的教学思路,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无法处理,所以不敢、不愿让学生质疑。这是没有摆正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的缘故。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教学中,要根据知识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掌握思考方法,主动地获得知识。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质疑的时机,可以在课前、课中或者课后,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根据课题发问,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发问,从文章写作特点方面发问等。教师还应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选用恰当的诱导方式,并相机进行调控。初读时,可用“直入式”。开课后,直接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这时的质疑特别要关注差生,鼓励中等生,让他们勇于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细读时,运用“诱导式”。如教《海底世界》一课,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电影、电视上看到过海底吗?那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问学生“你现在最想知道海底世界神秘在什么地方吗?”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精读后,可用“询问式”,如问:“你们对海底了解多少?”“老师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清楚,请告诉我。”
三、注重阅读方法,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讲解、分析、说明,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生主动性渐渐丧失。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把自己作为教学中心,担心学生不懂,因此包办代替。而新课程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才真正体现学习者中的主体地位。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哲学、评价和创新,这一切如果被教师包办代替,这些能力的培养又从何谈起呢?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从以下两点做起:
在积极参与讨论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思维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要让课堂活起来。”怎样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呢?这就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互助、多向交流,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探求独特的见解和答案。在学习《打开自然绿色的课本》,可以询问孩子们:“大自然里有什么?”这时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书刊阅读,查看一些同学看有意义的书,有一些同学阅读的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书刊。最后展现在教师面前的情况各不相同。其次,是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阅读态度,关键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题,这时我提出了三个鼓励:一是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二是鼓励学生向课文挑战,敢于提出与课文不同的看法;三是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怀疑权威的结论。比如:学习《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时,有学生提出:“这篇课文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目,我觉得用‘昆虫迷法布尔’不是也很好吗?”这个问题,引得其他同学的羡慕,并由此展开了一场对课题的讨论。这种自觉主动的有益于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教学,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发现新知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独立性思维的发展和迁移,也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的精神。
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要变“教师问——学生答”为“学生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一个完整、独立的思维活动应当包括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两部分,“提问”是整个思维活动的前一部分,“答问”则是整个思维活动的后一部分。如果总由教师提出问题,而让学生回答问题,那么整个思维活动不是学生独立完成的,而是在教师的控制下完成。教学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不断地变换角度,充分利用学生的旧知,创设思考、讨论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起点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我抓住“那歌声真好听”这句话,编这样一道思维训练题:“那歌声真好听,那就放一段鸟叫声(配乐)给你们听听。请闭上眼睛,围绕课文内容和中心,想想鸟儿在唱什么?”一段鸟叫声放完后,孩子们的思维活跃了,纷纷说出:“这环境真幽静,晚上睡觉这舒服。”“这榕树又大又茂盛,真漂亮!”“这里的农民真好,不许人来捉我们,我们生活得多快活!”“我们无忧无虑地在这乐园里活动、栖息,就像在天堂里一样幸福!”……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领会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既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