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阅读教学中“美”的有效教育

来源 :新科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lu1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学校教育中,审美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蕴涵着无穷的美的因素,教师可以从充分显现“美”的教学内容、恰当运用“美”的教学手段、善于运用“美”的语言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的熏陶和教育。
  关键词:阅读教学;审美;有效教育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爱美的情趣,是语文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我们的教学对象正是一群天生爱美的儿童,我们的教材更是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含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或艺术之美。因此教学理应充分地体现美、利用美。教学实践已表明,无数成功的教学,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体现了一个“美”字,“美”也无处不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幼小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儿童的智慧活动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动。一句话,孩子的发展不能没有美。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美的有效性呢?以“美”为突破口,从“美”着手,也就是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语言三方面思考,具体地说:
  
  一、充分显现“美”的教学内容
  
  翻开现代语文课本,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页页美丽的插图,细读内容:儿歌、韵文、古诗、寓言故事……语句优美,展现的是一个个美的意境、美的形象。我们应怎样来充分显现美的教学内容呢?
  1、创设情境品味意境美。
  “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相互叠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创设情境可让学生很好地品味文中的意境美。
  如在教学古诗《忆江南》时,一幅幅与诗风格相近的书画作品映入学生的眼帘,一首首委婉优美的古筝乐曲飘入学生的耳廓,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已自然地进入了情境。教师读后,让学生再运用齐读、串读、比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朗读,然后让他们抒发自己的感受,体会江南风光的明媚及诗人对江南风光的赞叹和眷恋。这样,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就能使学生更深层次地领悟到诗中所蕴涵的意境。
  2、通过“美读”把握形象美。
  如《司马光》一文,记叙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这件事。我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思考:当其他小朋友都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司马光怎么做?再通过反复读、表演读等手段体会人物心理:司马光为什么不跑,你知道他在想什么吗?“司马光没有跑,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一句表现出司马光胸有成竹的样子,要读的稍慢些;“缸里的水流出来,掉在缸里的小朋友被救出来了。”读得稍快、用力一些;最后一句前半部分读得稍慢些,好象悬在心上的石头放了下来,后半部分语调高些、语气高兴些。这样才能体会到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的优秀品质。通过美读,学生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沉着、勇敢、果断的司马光的形象。
  
  二、恰当运用“美”的教学手段
  
  教学中能否达到“美”的境界,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境界的追求。只有追求美,才能努力再现教材之美。教学手段实际上是一种媒介,通过它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运用美的教学手段,给学生一种美感,那就得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从而在其间产生一种愉悦之感,因为美感总是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具体感受的。没有儿童感知的兴奋,就谈不上美的感受。
  在课堂教学中,以“美”为突破口,正是可以通过图画、音乐、戏剧这些艺术的直观与老师的语言描绘相结合,来再现教材描写的、表现的、蕴涵的美,让儿童经历作家创作时,或编写者撰写教材时进入的那个情境。这样,教材所表现的、所阐述的、所涉及的相关情境,就通过图画中的色彩、线条、形象,音乐的节奏、韵律,表演中的角色、情节等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教学手段的美感,作用于儿童的感知觉,又必然丰富了儿童的表象,激活儿童的思维、联想、想象、情感的活动,可谓“一举多得”,其益无穷。
  
  三、善于运用“美”的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美的教学内容,美的教学手段都要凭借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去体现。教学语言对儿童的感知的活动、思维的活动、情感的活动都起着主导与调节支配的作用,儿童心中的琴弦,往往是美的语言拨动的。在教学中具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往往是再现了教材描写的情境;或是联系了儿童生活经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或是利用儿童联想、想象,把他们带入向往的境界;或是引导儿童对美的实质的理解、对教材语言美的鉴赏,连同对教材表现的“美”与“丑”的评判。也就是说,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要么让学生感受到美;要么让学生联想到美;要么引导学生去追求美;要么启发学生领悟到美。
  以美为境界,让儿童受到美感的陶冶及完美人格的培养,可走出一条实施素质教育的路来。因为美能激智,美能发辞,美能冶情,美能育德。总之,美有助于儿童人格的和谐发展。以“美”为境界,从“美”着手,具体地说就是选择“美”的教学手段,运用“美”的教学语言,显现“美”的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感受其美,理解其美,热情地创造美,最终达到教学的完美境界。
其他文献
摘 要: 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的今后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是小学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改进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创新意识培养的效果,本文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创新意识;培养方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期刊
一、在批判反思中成长    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师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成为反思型教师。  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
期刊
摘 要: 培养创新能力是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生物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训练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更是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切入点。笔者结合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实践,就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谈谈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生物学科;实验教学;创新能力    21世纪的最大特点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科技竞争异常激烈。我国要想在竞争中立
期刊
摘 要: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先进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已为基层战士和带兵人广泛接受,由于其充分尊重人性自由,难免对部队管理造成一定冲突,但二者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关键是要把握好适度原则,划清以人为本和以“治”为本的分界线,力求二者并行不悖,只有把握好这个平衡关系,才能真正驾驭以人为本,使其更好的服务于部队管理。  关键词: 以人为本;严格管理;平衡点    一、尊重以人为本,顾全部队大局    我们
期刊
施工工艺的采用、施工组织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工程进度控制等方面正在逐步总结出一套适合高等级公路机械化养护站工程实际情况的施工技术、组织、质量管理的措施和方法。现就高等级公路机械化养护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管理、工程质量管理等方面,结合养护站在西铜、西临、西宝、机场线的施工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机械化养护工程施工工艺    我省四条高等级公路自建成通车以来,其路面在车辆荷载作用和风沙、雨雪
期刊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成了数学课堂中主要的学习方式。然而,透过这些令人欣喜的表面,也暴露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比如,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散而乱的探究场面也在课堂上时有出现。那么,如何充分利用课上四十分钟,使数学课堂学习发挥实效呢?  当今的小学数学课堂,“探究”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探究毫无意义,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让同学们讨论“给它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合适?”有的探究盲目进
期刊
时事政治教育是以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心任务为内容的教育。在课程标准中称“时事政策教育”,平时亦称“形势政策教育”、“形势政治教育”,是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延伸,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主要内容是学习贯彻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文件精神,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进行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教育,使学生了解、关心国际国内的大事,增强主人公责任感,排除各种干扰,坚定地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
期刊
一、地质工作的特点及成果质量的表现形式    地质工作是一种多学科、多工种、知识密集型的生产单位,它具有研究性、专用性、艰苦性、隐闭性、周期长的特点.它的“产品”是以文字.图表表示的矿产储量和地质资料信息成果.它的质量,表现为地质工作质量及地质工作成果质量,它们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工程实物工作量,它是指为地质目的而进行施工的各种轻、重型山地工程,(如槽探、井探、坑探、钻探等)。这种工作成
期刊
摘 要: 在学校教育中,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应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而语文教学尤其重要。从“文以载道”的关系来说,“文”是“道”的形式,“道”是“文”的内容,而爱国则是“道”的重要部分。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本文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爱国主义;内容和方法    祖国的语言文字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的历史,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好和表现力,对学生儿童的影
期刊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数学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我们就要更加注重在真实的情景中研究数学和解决问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相关的教育理论将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设计如下。    一、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1、创设情景,收集信息。   教师开始上课时,可以借助主题图或教学课件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主题图或教学课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是为学生思维提供线索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