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解放思想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来源 :北方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bei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讨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应关注马克思的政治解放思想。马克思倾其一生经历,致力于探索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从一个特别的层面、视角表达了人、人类解放的重要性,表达了对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关系的不懈探索精神。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竞争压力、经济发展等使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成为日常生活的需求。因此,解读、理解马克思关于政治解放思想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相关理论,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价值及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政治解放;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B08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4)01-0000-04
  论及马克思的解放思想,学术界过多地把目光集中在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人类解放等研究领域。其实,如同马克思的其他思想一样,马克思关于解放思想的论述也是深邃的。研究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必须关注政治解放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人的解放,遑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对人的关注,对人的自由及其全面发展的关注,既是马克思重要的理论学术贡献,也是贯穿马克思整个学说的重要线索。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从一个特别的层面、视角表达了人、人类解放的重要性,探索了人的解放与自由而全面发展之间的辩证逻辑内涵。
  一
  梳理国内外解放思想的学术发展史,不难发现,马克思的政治解放思想源自于马克思的解放思想的形成。政治解放是马克思解放思想的一部分。学术界一般认为,从学术史角度考察马克思解放思想及其形成,似乎可以归结为对现实的个人的认知与剖析。换句话说,马克思的解放思想理论核心价值内涵是围绕人的价值及其体现展开的。
  讨论、研究马克思的解放思想,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态度是无法替代的切入点。在人类历史上,宗教对人类抗争压迫,获得相应的自由的确发挥过积极作用,但这种积极作用很快便消失在历史舞台上,原有的那些反抗压迫的因素烟消云散,更多地表现为对人类思想的禁锢与束缚。因此,欧洲历史上多次思想解放运动都有摆脱宗教束缚之内容,这也正是人类寻求自身解放的重要举措。人类社会对宗教的认识,对宗教各种理论信条的反拨,终极目标是使人回归自身应有的价值及其理念。在马克思生活的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之后,新生的近代文明实现了对传统宗教的扬弃,“人本主义”逐步取代了“神本位”、“神本主义”;此岸的人的价值得到张扬。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马克思一方面致力于对宗教的批判,将人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则将人的解放置于此岸的实践活动中,强调人的解放路径只能是以对此岸世界的改变,而非寄希望于虚幻的彼岸世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 452),马克思这一名言早已成为解说马克思解放思想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研究马克思解放思想的学者及其论述,大都会提及马克思著名的《论犹太人问题》,而这篇文章的写作,则是针对鲍威尔的《犹太人问题》和《现代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而写的。在与鲍威尔论战中,马克思认为,宗教根本不是世俗局限性的原因,而是可以作为一种现象。因此,马克思主张人并不是放弃了宗教就等于消除了宗教的局限性,而是打破世俗的限制,才能消除宗教的局限性,反对把世俗问题看成是神学问题,而是要把神学问题转化为世俗问题。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马克思阐释了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思想及其内涵。马克思指出,政治解放是市民社会中的一个社会集团,即资产阶级的解放。资产阶级要求废除国教,承认信仰自由,并要求取消财产资格对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限制等等。基于此,马克思强调,政治解放不是人类解放的最后形式,而人类所追求的是“实在的、实际的解放”[2](p.174),绝非仅仅囿于宗教解放。因此,马克思的解放思想寓意深刻,显然已经触及到问题的实质。
  众所周知,马克思是在他的解放思想前提下解读“现实的个人”,他的哲学理论也是以此为基础建构的,体现的是人类解放的哲学。马克思关于解放思想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之间的解读,也是建立在辩证法基础之上的。古今中外,古往今来,关注人生哲学、生命哲学的哲学家大有其人,然而,却少有像马克思这样关注人类解放哲学的哲学家。马克思人类解放哲学价值的超越性、先进性,由此可窥一斑。人的解放的价值理想始终是马克思追求的目标之一,并对价值及其人的解放的价值进行了深刻论述。
  二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人的解放与自由而全面发展一定呈现出因果逻辑关系:没有“获得解放的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也将失去意义。所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一定是“解放了的人”的全面发展,离开了人的解放,自由而全面发展也将付诸空谈。此外,人的解放的实质,一定是为了追求人的自由——个体的人的自由,人的解放也一定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的解放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辩证的、逻辑的关系,由此可窥一斑。一如前文所叙,马克思的解放思想是其哲学理论的重要内容,而从政治解放的视角解读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则是从人的自身处境、人类社会的处境解说了政治解放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关系。马克思强调,政治解放虽然不是人的解放的“最后形式”[1](p.429)。但政治解放依然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关键要素,成为研究马克思解放思想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首先,政治解放摧毁了封建统治,解除了人身依附,政治解放使国家事务变成人民的事务,把已经被领主权、等级和同业公会所占领的生活要素,归还于人民,并摧毁他们的组织形式和特权,把政治事务变为普遍事务,也就是组成现实的国家。政治解放意味着封建统治的解体,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消除或者说改变了市民社会的政治性质。政治解放把人从领主、等级、行帮等封建社会特有的、具有明显的政治性质的组织机构中解放出来。在政治解放进程中消灭了封建政治桎梏的同时,也取消了对市民社会利己主义精神的束缚。
  其次,政治解放使人拥有了真正意义的人权。人类历史上,真正意义的人权是人类在反对封建制主义斗争中获得的。通过对封建制的否定,人类摆脱了宗教神权的束缚,人的价值和尊严得到了恢复与维护,“天赋人权”的理念得到广泛认可,人与人之间政治上的差别和等级被取消。
其他文献
[摘 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入发展,俄国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传统的商人等级制度日趋瓦解,新兴企业主阶层在国家私营经济活动中渐居主导,个人社会身份提升。经济力量的增强和利益诉求,促使企业主阶层的共同体行动首先在经济领域展开,社会自觉形成,社会团体性增强,虽然深受专制政府压制,但其代表性组织机构仍蓬勃发展,阶层整体地位提高。在俄国资本主义危机加剧、革命斗争剧烈发展的时代背
期刊
[摘 要]《阿Q正传》《呼兰河传》是鲁迅、萧红以自己家乡承载启蒙主义创作主旨的代表性作品,一个为人作传,一个为城作传,两者都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时间桎梏,创建了格式特别的时空形式,成就了它们“历史存在的位置”。在《阿Q正传》《呼兰河传》的空间设置比较中可以看出,萧红对鲁迅传统的继承,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她不仅以鲁迅的艺术表现方式继承了“改造民族灵魂”的“未完成的事业”,还从精神上领悟了鲁迅“创造小
期刊
[摘 要]新世纪诗歌在多元化语境中呈现出令人欢欣的繁荣景象,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隐忧,如商业化语境导致诗歌精神的旁落与沉沦,非诗化事件加剧诗歌的边缘化进程,诗歌的非常态写作显示出诗人心态的偏移,这些问题值得诗坛警惕和反思。  [关键词]新世纪诗歌;诗歌精神;非常态写作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4)01-0000-04  新世纪诗歌在诸多争议中悄然走过
期刊
[摘 要]租佃是实现土地与劳动力有效结合的重要农业生产方式。清中期乡村社会中,租佃市场正在形成与发育,但契约与法律构成了租佃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制度性障碍。租佃契约内容缺乏确定性,不但无法规范双方权利义务,反而与信息不对称等市场缺陷相叠加,加剧市场争诉。而且租佃法律形式分散,内容亦不完备,无法有效规制市场争诉与无序。这无法使租佃市场从无序转型为有序,不能推动市场成长与农业发展。  [关键词]清中期;租
期刊
[摘要]查尔斯·泰勒不仅对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合理性做出了强有力的辩护,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力图揭示黑格尔与现代社会之间的隐秘关联及其对现代社会的重要启示。“自我意识”构成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点,泰勒对此核心概念进行重构,通过再现其经由“感性确定性”到“自我意识”的蜕变历程、自我意识之间的承认斗争以及自我意识对自由的追求三个阶段,描绘了黑格尔“自我意识”追求完满与和解的艰险路途。  [关键词]自我意识
期刊
[摘 要]余秀华是新近爆红的诗人,她的诗歌理应纳入一个比较系统的评价体系之中。从互文与弃妇诗传统、意象选择与陌生化以及疼痛与戏仿三个方面分别将她的诗歌放在《诗经》、海子,以及与之同时而稍早的“梨花体”诗歌系统中,看她的诗对《诗经》以及当代诗人作品的继承、发扬和疏离,并由此衡量其诗歌创作的谱系、特色和得失。  [关键词]余秀华;海子;弃妇诗;陌生化;疼痛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基于哲学革命的语境从三个维度展开人性问题的研究:就哲学批判维度而言,马克思在文本中揭示了人被资本统治的异化现实以及被抽象哲学统治的思想境况,从而破解了人性被抽象化的历史之谜;就哲学创新维度而言,马克思基于对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特性的理解,提出了人的“类特性”的具体人性观;就人类历史发展维度而言,马克思从具体人性观入手阐释了人类生命存在与发展遵循的“新
期刊
[摘 要]进入后现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表现为,物的异化被符号异化所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论揭示了物的异化状况,鲍德里亚的异化论揭示了符号异化状况。从马克思到鲍德里亚,异化论从现代形态推进到后现代形态。鲍德里亚对符号异化的批判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异化论的后现代意涵。  [关键词]物;符号;异化;现代;后现代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
期刊
[摘 要]唐湜的诗论对四十年代中国新诗派的诗歌批评理论的建构有着重要的贡献。他的诗论力求解决中国新诗理论发展中始终存在的矛盾,力求平衡,以实现新诗发展的多向“合流”:唐湜关注社会现实的同时也追求完美的个性诗艺表现;他主张中国传统诗学与西方现代诗学的无痕融合,真正实现在新诗现代化的过程中既不失传统诗学的精华,也能适时吸纳进步的世界新传统的成果。  [关键词]唐湜;新诗理论;经验论;合流说;新诗现代化
期刊
[摘 要]整兵经武是维护统治秩序的要件。中日甲午之役证明自光绪初年以来的军事改良全告失败,朝野再次聚焦军队战斗力之建设,一面检讨先前军队建设之失当,一面决意移植西方军事制度。练兵必先筹饷,而清季赔款浩大,新政繁杂且耗费甚多,搜刮罗掘,加重了社会危机,以提升军队战斗力的军事改革不仅未能延续清政府的统治,反而加速了其覆亡进程。  [关键词]晚清;甲午战争;筹饷;军队改革  [中图分类号]K256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