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索有效的药物分析教学方法和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制药工程应用型人才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针对药物分析课程的特点以及本校制药工程专业当前的现状,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教学内容、改革方法以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于促进教学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个人能力。
药物分析制药工程教学内容培养模式一、前言
制药工程专业是本校化学重点学科下的新设专业,是以培养从事药品生产、研发、管理和分析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工科专业。药物分析是高等院校制药工程专业所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更是与有机化学、无机化学、药物化学以及分析化学联系紧密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因此,在药物分析实际教学中,应结合制药专业的工科背景,形成药物分析课程独特的教学体系,满足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市场的需要。
二、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及措施
1.结合专业和行业的工科背景,选择合适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制药工程专业是我校在转型时期于2011年新开设的本科专业,该专业结合川渝两地接壤的经济区域而服务于该地区新开设的工科专业,因此在地域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可服务于川南、川东、川北以及渝西各地的制药企业、药物研发及管理部门,可为这些地区的药政及管理部门培养具有制药工程技术及管理的专门人才。
药物分析作为该专业的一本专业核心课程,其内容的设置必须注重与生产实践以及工程应用的紧密结合。现有的药物分析教材主要来自于人民卫生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出版的几种教材,其内容设置大多是针对药学理科专业,重点教授各类药物的分析方法,以及如何建立药物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方法等。基于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特点及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我校材料与化工学院的化工制药教研室对该门课程承担了相应的教学及人才培养工作。因此,该教研室经过充分讨论和精心论证,选择了卫生部“十二五”和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药物分析》,该教材在以往6版的基础上,结合学科和医药技术的发展以及《中国药典》2010版而修订,已被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药学专业作为主要教学的经典教材。另外,结合本专业的工科背景,我们还选择了贺浪冲主编的高等学校制药工程专业系列教材《工业药物分析》作为参考教材,此教材主要增加了有关制药过程中自动化质量控制与监测体系的相关内容,并注重教授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在线药物分析的方法以及工业排放物的分析等。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中,我们既选择了国家级的经典教材作为授课教材,又选择了具有工科知识的教材作为重点参考,因此结合两本教材,优化了教学内容,贴近工科专业实践需求的同时又让学生更充分的掌握药物分析的基本知识。
2.注重案例教学授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
药品从研制到生产、到临床使用等各个环节中,都涉及到药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因此药物分析是为药品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方法并进行有效实施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在教学工程中,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进入课堂学习之前,可让学生在网上查阅资料了解出现过的药品质量安全事故,以及药品危害事故的原因及后果。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应选择有时效性的典型案例,如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亮菌甲素注射液”事件、安徽华源欣弗事件、“梅花K”假药事件以及德国“反应停”海豹畸形儿事件等。让学生以用所学的药物分析知识作为理论支撑点,引导学生对其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进行讨论分析,教师针对讨论的问题进行讲解评析。通过实际的案例教学,提高了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对于药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明确了药物分析课程的学习目的和任务,激发了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3.深化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以讲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形成了一种被动的学习态度,认为上课只要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即可。笔者在两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这样的的教学方法极其不利于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将改变这种“一言堂”模式,把讲堂变成学堂,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教员则从“讲台上的圣人”转变成“身边的指引者”。如我们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发现,药物的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的原理和方法是每一类药物的重点内容,这些知识如果平铺直叙地讲会让学生感觉特别枯燥,难以理解和掌握,且易产生厌烦情绪,甚至不愿学这门课。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问题式教学法引入课堂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阿司匹林药物的分析时,老师可先板书化学结构并提出问题:这样的结构通过什么反应可以得到?会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因此学生可根据问题,联想到以前所学的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同时在老师的适时启发和引导下,得出答案。进而老师从该药物的合成工程中分析产品中可能会引入哪些杂质,根据阿司匹林和杂质的结构,如何分别对阿司匹林药物和杂质进行鉴别、含量的测定以及杂质的限度检查。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没有离开学生的参与,所有的问题的答案都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分析、探索而得。由此可见,问题式教学法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在整个教学工程中积极思维,可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知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既掌握知识,又学会思考,有利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药物分析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药学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以前药物分析课程体系主要采用理论与实验两种教学模式。由于受学校经费、实验场地、仪器设备及师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中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为辅,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科性,教学中只重视书本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与企业、药营公司的紧密联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完全适应岗位的需求,影响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根据本校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以及院教有关文件,需加大对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人才模式的培养,让学生从社会中来,到实践中去,培养具有能适应现代工业生产的高级工科背景的专门人才。 因此,为了推行学校提出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教研室根据学校的方针政策,着力构建“校企实训基地”。老师在教学工程中,采用情景式教学方法,将教学地点以教室为主,改为以校内实训基地、校外生产场地为主;授课教师以校内教师为主,改为校内专任教师主讲理论,校外兼职教师和有实践经历的专任教师共同参与实训教学,达到专兼教师互补的教学效果。本教研室准备与四川宝光制药有限公司等建立3~5个校企实训基地,通过实训基地的构建和推行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实训指导,让学生了解到药物分析在实际企业生产的应用以及对药品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同时使得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而扩大学校与企业的接轨,实现学校与社会“零距离”接触、实践实训场景与未来工作岗位“无缝隙”接轨。还可以利用高校教师的业务专长,为药企以及公司提供技术咨询,在构建“校企实训基地”的同时,不仅弥补了学校师资不足和教学资源的匮乏问题,而且也实现了资源共享、校企双赢的目的,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平台。
5.考核方式的改变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该课程以前的最终成绩采用综合评定办法:即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半期考试成绩和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共同评定,其平时成绩占总成绩(包括出勤、作业等成绩)占20%,半期考试成绩占30%,期末理论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50%。
因此,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校企实训基地”的建立后,非常有必要调整对该门的考核方式及学生成绩的最终评价。该模式的建立后,增加了学生情景模式的教学学时,拟对该们课程的最终成绩采用以下的综合评定办法:即课程考核成绩仍由平时成绩、半期考试成绩和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共同评定,其平时成绩占总成绩(包括出勤、作业等成绩)占40%,半期考试成绩占20%,期末理论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40%。经过调整后的考核方式,减少了半期考试成绩和期末理论成绩的比重,增加了平时成绩的比重。其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向“主观学习”的改变,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学生适用现代化企业生产的能力,以便将来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
三、结语
制药工程专业的药物分析课程教学必须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以及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采用有的放矢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应重点培养学生不仅具有对药品质量控制重要性的认识,掌握具有代表性药物的分析方法和技术,更要熟悉现代制药行业在药物的生产和管理中的先进方法和理念,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文英.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药学教育,2005,21(1):39-41.
[2]韦林洪,葛洪水.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9):92-94.
[3]吴萍.对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求医问药,2012,10(4):467.
[4]王文渊.提高药物分析教学效果的改革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9(4):75-76.
药物分析制药工程教学内容培养模式一、前言
制药工程专业是本校化学重点学科下的新设专业,是以培养从事药品生产、研发、管理和分析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工科专业。药物分析是高等院校制药工程专业所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更是与有机化学、无机化学、药物化学以及分析化学联系紧密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因此,在药物分析实际教学中,应结合制药专业的工科背景,形成药物分析课程独特的教学体系,满足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市场的需要。
二、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及措施
1.结合专业和行业的工科背景,选择合适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制药工程专业是我校在转型时期于2011年新开设的本科专业,该专业结合川渝两地接壤的经济区域而服务于该地区新开设的工科专业,因此在地域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可服务于川南、川东、川北以及渝西各地的制药企业、药物研发及管理部门,可为这些地区的药政及管理部门培养具有制药工程技术及管理的专门人才。
药物分析作为该专业的一本专业核心课程,其内容的设置必须注重与生产实践以及工程应用的紧密结合。现有的药物分析教材主要来自于人民卫生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出版的几种教材,其内容设置大多是针对药学理科专业,重点教授各类药物的分析方法,以及如何建立药物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方法等。基于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特点及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我校材料与化工学院的化工制药教研室对该门课程承担了相应的教学及人才培养工作。因此,该教研室经过充分讨论和精心论证,选择了卫生部“十二五”和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药物分析》,该教材在以往6版的基础上,结合学科和医药技术的发展以及《中国药典》2010版而修订,已被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药学专业作为主要教学的经典教材。另外,结合本专业的工科背景,我们还选择了贺浪冲主编的高等学校制药工程专业系列教材《工业药物分析》作为参考教材,此教材主要增加了有关制药过程中自动化质量控制与监测体系的相关内容,并注重教授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在线药物分析的方法以及工业排放物的分析等。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中,我们既选择了国家级的经典教材作为授课教材,又选择了具有工科知识的教材作为重点参考,因此结合两本教材,优化了教学内容,贴近工科专业实践需求的同时又让学生更充分的掌握药物分析的基本知识。
2.注重案例教学授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
药品从研制到生产、到临床使用等各个环节中,都涉及到药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因此药物分析是为药品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方法并进行有效实施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在教学工程中,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进入课堂学习之前,可让学生在网上查阅资料了解出现过的药品质量安全事故,以及药品危害事故的原因及后果。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应选择有时效性的典型案例,如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亮菌甲素注射液”事件、安徽华源欣弗事件、“梅花K”假药事件以及德国“反应停”海豹畸形儿事件等。让学生以用所学的药物分析知识作为理论支撑点,引导学生对其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进行讨论分析,教师针对讨论的问题进行讲解评析。通过实际的案例教学,提高了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对于药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明确了药物分析课程的学习目的和任务,激发了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3.深化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以讲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形成了一种被动的学习态度,认为上课只要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即可。笔者在两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这样的的教学方法极其不利于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将改变这种“一言堂”模式,把讲堂变成学堂,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教员则从“讲台上的圣人”转变成“身边的指引者”。如我们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发现,药物的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的原理和方法是每一类药物的重点内容,这些知识如果平铺直叙地讲会让学生感觉特别枯燥,难以理解和掌握,且易产生厌烦情绪,甚至不愿学这门课。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问题式教学法引入课堂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阿司匹林药物的分析时,老师可先板书化学结构并提出问题:这样的结构通过什么反应可以得到?会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因此学生可根据问题,联想到以前所学的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同时在老师的适时启发和引导下,得出答案。进而老师从该药物的合成工程中分析产品中可能会引入哪些杂质,根据阿司匹林和杂质的结构,如何分别对阿司匹林药物和杂质进行鉴别、含量的测定以及杂质的限度检查。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没有离开学生的参与,所有的问题的答案都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分析、探索而得。由此可见,问题式教学法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在整个教学工程中积极思维,可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知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既掌握知识,又学会思考,有利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药物分析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药学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以前药物分析课程体系主要采用理论与实验两种教学模式。由于受学校经费、实验场地、仪器设备及师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中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为辅,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科性,教学中只重视书本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与企业、药营公司的紧密联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完全适应岗位的需求,影响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根据本校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以及院教有关文件,需加大对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人才模式的培养,让学生从社会中来,到实践中去,培养具有能适应现代工业生产的高级工科背景的专门人才。 因此,为了推行学校提出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教研室根据学校的方针政策,着力构建“校企实训基地”。老师在教学工程中,采用情景式教学方法,将教学地点以教室为主,改为以校内实训基地、校外生产场地为主;授课教师以校内教师为主,改为校内专任教师主讲理论,校外兼职教师和有实践经历的专任教师共同参与实训教学,达到专兼教师互补的教学效果。本教研室准备与四川宝光制药有限公司等建立3~5个校企实训基地,通过实训基地的构建和推行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实训指导,让学生了解到药物分析在实际企业生产的应用以及对药品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同时使得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而扩大学校与企业的接轨,实现学校与社会“零距离”接触、实践实训场景与未来工作岗位“无缝隙”接轨。还可以利用高校教师的业务专长,为药企以及公司提供技术咨询,在构建“校企实训基地”的同时,不仅弥补了学校师资不足和教学资源的匮乏问题,而且也实现了资源共享、校企双赢的目的,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平台。
5.考核方式的改变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该课程以前的最终成绩采用综合评定办法:即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半期考试成绩和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共同评定,其平时成绩占总成绩(包括出勤、作业等成绩)占20%,半期考试成绩占30%,期末理论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50%。
因此,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校企实训基地”的建立后,非常有必要调整对该门的考核方式及学生成绩的最终评价。该模式的建立后,增加了学生情景模式的教学学时,拟对该们课程的最终成绩采用以下的综合评定办法:即课程考核成绩仍由平时成绩、半期考试成绩和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共同评定,其平时成绩占总成绩(包括出勤、作业等成绩)占40%,半期考试成绩占20%,期末理论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40%。经过调整后的考核方式,减少了半期考试成绩和期末理论成绩的比重,增加了平时成绩的比重。其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向“主观学习”的改变,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学生适用现代化企业生产的能力,以便将来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
三、结语
制药工程专业的药物分析课程教学必须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以及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采用有的放矢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应重点培养学生不仅具有对药品质量控制重要性的认识,掌握具有代表性药物的分析方法和技术,更要熟悉现代制药行业在药物的生产和管理中的先进方法和理念,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文英.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药学教育,2005,21(1):39-41.
[2]韦林洪,葛洪水.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9):92-94.
[3]吴萍.对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求医问药,2012,10(4):467.
[4]王文渊.提高药物分析教学效果的改革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9(4):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