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视角下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研究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ttercoffee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过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问题成为研究的焦点。本文通过开原市失地农民的实地调研,研究专业的社会工作如何介入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问题,解决农民失地后的生活后顾之忧和自我发展之计,力图帮助失地农民顺利实现身份转换,促进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社会工作失地农民社会适应
  一、引言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但目前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过程中,由于征地补偿制度的缺陷、公共服务缺失和保障制度的不力等原因使失地农民难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本文通过开原市失地农民的实地调研,研究专业的社会工作如何介入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问题,解决农民失地后的生活后顾之忧和自我发展之计,对我国的失地农民顺利实现身份转换以及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失地农民社会适应实地调研的基本概况
  对于失地农民社会适应问题的调研,结构功能主义从行动系统内部四个子系统反映了失地农民社会整合过程中相互制约的关系。正如帕森斯强调的社会系统理论中四个子系统之间有相互间的能量与信息交换,行动系统中的四个子系统是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主要内容:社会适应指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经济适应对应于失地农民的就业情况、人格适应指失地农民心理状况、文化适应包含失地农民社会交往的发展。
  因此,本次调研中问卷调查及访谈内容主要从职业、社会交往属性、心理因素、制度因素四个方面对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状况进行测评。根据辽宁省开原市许台村、小李台村、文庙村、赵台村等地以偶遇方式采取配额抽样方法从失地农民中抽取样本,发放问卷105份,通过甄别调查对象、检查问卷填答完整性以及问卷填答的有效性,剔除无效问卷6份,有效问卷99份,有效回收率为94.3%。将调查搜集的数据筛选差错整理后使用SPSS社会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三、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现状
  1.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
  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是经济适应的基础,失地农民能够有依靠职业提供的经济收入,实现在经济层面上的社会适应。解决就业问题是失地农民城市化及其社会适应方面找到一个合理的社会支点,即有效地解决失地农民的非农就业和职业转换。根据劳动社会学的观点,就业是社会地位(涵盖财富、权力、声望)的基本因素。
  从失地农民就业情况来,失地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一些中年失地农民甚至是文盲或半文盲,不容易掌握新技能,有些行业和工种存在限制农民工进入的问题。从调研结果来看,失地农民就业状态以从事农业生产、打零工、失业三种状态为主。失地农民由于长期受小农思想束缚,缺乏闯市场的信心,有28.4%的失地农民仍然选择从事农业生产;失业状态的农民也不在少数,高达26.9%;17.9%的失地农民从事打零工的工作。打零工这一职业表明失地农民不充分就业情况较严重。不充分就业是指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劳动力不能充分得到有报酬的、自由选择的、生产性就业的就业水平。不充分就业不同于失业,不是完全失去工作岗位,而是劳动力利用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饱满,是劳动力资源利用不充分的表现。其他就业类型所在比例较低。
  由于失地农民往往缺乏职业技能,获得的工作多半是城市人不愿意接受的“杂、乱、脏、累”活,而这些工作给予他们的劳动报酬基本只在最低工资线左右徘徊,工作时间长、工资收入低、社会福利缺失不仅使他们无法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劳动待遇,这使得失地农民的职业状态一直处于“经济接纳而社会排斥”的状态,严重阻碍了失地农民经济适应的顺利实现。
  2.失地农民的社会交往状况
  失地农民的社会交往往往反射出其自我身份的认同和对于变迁的回应与选择。为了深入了解失地农民社会交往的对象及类型,将被访者社会交往对象分为以下几类:农民、农民工、经商人员、政府官员、学校人员及其他。通过对于社会交往人群的界定挖掘失地农民主体之间血缘的、亲缘的、地缘的等多种互动形式。据此分析失地农民在土地经营权流转之后,其身份由农民变市民的工程中,其交往内容和形式是否发生了一定变化,探索失地农民自我身份认同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对身份转变的回应和选择。
  通过社会交往对象情况调查显示,被访的失地农民社会交往对象为农民比例最高,为78.79%;失地农民在土地经营所有权转让后,其社会交往对象并未发生明显改变。仅有3%的被调查者生活主要交往对象为政府官员和学校人员。表明被调查地区农民生活的主要交往对象为农民,与其他职业的人群交往较少。土地征用之后失地农民的社会交往具有狭隘性的特征。他们要么无法寻求社会交往渠道;要么获取征地补偿款后无所事事,社会交往以打麻将、打扑克、唠嗑等形式出现。虽然失地农民已经离开土地生存,但长期以来对于土地的眷恋,依然把原居住地作为他们最后的保障。这种社会交往对象的狭窄性和方式的单一性阻碍了失地农民从心理上真正接受城市生活,使得失地农民的社会交往与城市丰富多元的生活方式更显格格不入。失地农民往往更习惯于通过血缘、地缘来维系感情,对于依靠市场或金钱维系感情尚未适应,不能实现利用经济手段增强自己的人力资本,打开自我的社会交往活动范围。
  3.失地农民的心理状况
  从失地农民的身份角色判断来看,绝大多数失地农民认为自己离城里人相差很远,“比不了”。而对于土地征用后的生活满意度上来看,表示满意的仅为11.8%,而明确表示不满意的高达83%。为探究其生活满意度较低的深层原因,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访谈。访谈发现,这存在着一个失地农民转型的问题,一是失地农民已经脱离了农民身份,但其收入水平较以往有提升,但仍未提高到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而失地居民的生活成本也较农村居民的生活成本高,这就造成失地农民从心理上的“失地感”和经济上的落差的局面,形成对征地后生活满意度不高。在访谈中发现,失地农民存在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如果自己还有地,那和城市人有差别还可以容忍,但自己已经转为市民,却享受不到任何城市人的待遇和保障。失地农民还对征地不同时间不同区域的土地补偿金、青苗费等补偿金进行比较,差异化的补偿结果使很多失地农民愤愤不平。   4.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情况
  失地农民参加社会保障项目比例仅为61.2%。失地农民群体中有高达38.8%的人没有任何保障(包括商业保险)。在失地农民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中,失地后没有可以替代的保障出现,将大大增加他们的生存风险,甚至可能诱发局部的社会不稳定。社会保障项目对失地农民的覆盖率最高的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达到76.32%;其次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达到26.91%;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比例为13.15%,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比例为6.83%;纳入城镇职工养老比例为16.86%。从失地农民参加社会保障项目比例可以看出失地农民作为一个新出现的边缘性群体,参加的社会保障项目带有混合性特征。
  从开原市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社会交往、心理状况及社会保障四个方面的统计性描述分析来看,失地农民就业率比较低,收入水平整体偏低;社会交往对象狭窄;心理层面上对身份认同存在模糊性;比较看重社会保障的同时,参保率比较低。
  四、社会工作介入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对策
  1.建立一支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队伍
  社会工作介入到失地农民社区并发挥作用,不仅需要组织与机构层面的协调,还需要建设一支专业的社会工作队伍。由于教育、地区等特殊性和历史原因,社会工作普遍存在专业人才短缺、实践经验缺乏等现实问题。因此,建立并加强一支专业的社会工作队伍,引入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机制解决失地农民社会适应问题,为失地农民顺利实现城市化、促进社会适应能力添了新的方法。
  党和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社会工作教育投入力度,并增加失地农民社会适应处理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积极的参与真实的社会工作,对社会工作有切实的体验和感受,成为真正的社会工作者。同时也可以才去短期培训和方式和方法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培养,适应征地地区社会工作人才的需要。
  2.促进就业和加强培训机制
  多渠道积极引导和培育失地农民促进就业机制,鼓励农村各种形式的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吸纳失地农民就业,以税收或者奖励等形式促进这类吸纳失地农民的中小企业的发展,缓解失地农民就业压力。同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实现劳动力在全社会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创造有利于发展壮大的配套服务和环境条件,鼓励创业,建立面向城乡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小额信贷和中介担保问题,增加信贷投入,鼓励失地农民从兼业向专业转变,从就业向创业转变。地方政府要系统考虑失地农民实际,统筹失地农民就业机制所需要的政策环境和实施条件,促进各项政策的配套和运行。
  建立有效的培训与就业相衔接的机制,加强失地农民人力资源开发,不仅能提高失地农民劳动力素质,还具有较高的外部性。劳动力的教育投入和培训,不仅直接能够使其本人得到好处,而且他们素质的提高还具有具较高的外部性。可以根据失地农民自身特点,积极为失地农民开展技术含就业前景好、市场需求量大的培训项目,采取市场化的培训就业模式,为失地农民解除眼前的.“生存之忧”和今后的“就业之忧”,维持其长期的个人生存发展保障。
  3.健全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社会工作机制
  有针对性的社会工作机制既包含失地农民补偿安置的监督实施、又包含失地农民社会交往、心理适应、保障适应等具体情况。首先社会工作机制要以监督失地农民的补偿与安置状况为始,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不合理、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做法和行为,争取及早解决问题。其次要宣传针对失地农民土地征用补偿制度,使失地农民明确补偿标准及补偿方式,对自身应获得的权益有清晰的把握。还可以根据失地农民土地补偿安置中存在的问题提交建议,使政府部门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制度。还要根据失地农民的实际需求和面临的就业、心理、社会保障等问题,逐一解决。社会工作介入到社会适应问题实际上是将传递-作用-反馈的循环过程,社会工作者成为协调政府、失地农民、市场的中介与桥梁。
  失地农民还存在着城市归属感和认同感矛盾的问题,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深受农村传统观念和文化习俗的影响,这种反差与矛盾导致他们在生活方式、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上的冲突,因此社会工作者要根据这一实际情况调适社会心理,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融入到新的社会文化中,真正实现由农民到市民的转换。
  4.完善社会保障政策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经营载体,它扮演着农民经济来源和社会保障的双重角色。失去了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存保障。因此,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具有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补助的功能,也具有个人长远发展的促进功能,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和“稳压器”,是促进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优化的根本。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最低层次涵盖基本养老保障、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这一保障层次保障了其生存需求。更高层次的可以通过其他险种来实现。以最低保障为基础,渐次递进,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在确保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切实落实的同时,可以尝试建立高龄失地农民基本生活补贴机制,以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合理界定失地农民补贴标准,探索完善的基本生活补贴制度。以加强和落实社会保障政策为基础,以高龄失地农民生活补贴为辅,着眼于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促进失地农民群体社会保障体系的优化和完善。
其他文献
作为高校教师,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总结和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之余认真思考和探索该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的各种目标。从所任教大学日语教育的现状出发,就其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探索与思考。精读课听力课会话课降低比重增加比重轮换授课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剧,高校外语对外交流人才的培养也面临着新的任务、要求和挑战。而作为站在教育战线最前沿的高校教师,也常常在教学之余思考和探索着这样一些问题:新世纪高
由于我国卫星电视市场的特点和其他包括政策和社会现状等方面在内的原因,电视节目多年来一直深陷同质化竞争的泥潭。近几年来的各台相亲节目的“混战”就是这种情况的典型,但是《非诚勿扰》却也能在这样的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从根本上来说与其的竞争性的产品行为是分不开的。  传媒经济学全国卫星电视市场同质化竞争创新一、全国卫星电视市场结构分析  首先分析一下我国电视市场的结构,本文以《非诚勿扰》为例,因此必须选
[摘要]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专业以特色教学为引擎,以培养学生知识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发展潜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突破。在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倡导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建构产学一体、工学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 工学结合 市场需求 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
[关键词]历史教学 powerpoint教学 学习兴趣    如何让历史教学能跨越时空,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理解更全面准确等,是历史教学工作者苦思冥想的问题,而多媒体教学手段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操作平台来解决这些问题。Powerpoint软件以其易于操作,制作简单吸引了大批教师。    一、运用powerpoint教学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历史真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pow
摘要:本文通过实际案例具体讲授了复制、镜像、偏移与阵列的概念与含义、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及各自使用场合,介绍了如何利用任务驱动法组织AutoCAD课程教学,实现教学目的。  关键词:教学设计 任务驱动法 AutoCAD教学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高校及各类技工学校都开设了AutoCAD课程。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AutoCAD软件命令非常之多,应用相对比较复杂,若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老师先集中
《哈利·波特》系列中,哈利·波特与伏地魔的形象,在个人际遇、心路历程、性格特征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形成了一种互为镜像的关系。本文尝试从互文、隐喻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哈利·波特与伏地魔的形象之间形成了主体间性,后者是前者的人格镜像,其人生轨迹可视为对哈利·波特成长经历的叙事隐喻。  哈利·波特伏地魔镜像隐喻七部《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一贯到底,讲述主人公哈利·波特从十一岁到十八岁这一人生中最为
【摘要】本文从标准化和循环经济目前在我国的现状为两条主线,探讨了标准化对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可行性和重要性。随着循环经济意识的渗透,标准化工作必须赋予其更新的内涵和更高的要求,并真正付诸于生产实践。  【关键词】标准化 循环经济 可持续性发展 标准化体系  2008年8月29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表决通过了《循环经
本文将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体验式教学引入到组织行为学的教学中,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构建符合组织行为学特点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以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体验式教学组织行为学教学模式实践能力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各类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旨在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显而易见,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用性极强的课程,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知识传授
摘要:德育课程是一种对学生实施思想影响、陶冶情操的一种重要教育途径和方式。德育的本质是实践,实践性教学是实现有效德育的手段。本文就如何在德育课程教学中实施实践性教学使德育课程生动活泼,接近学生、接近现实、接近生活进行探讨。  关键词:德育课程 实践性 课堂 校园 校外  德育课程是一种对学生实施思想影响、陶冶情操的一种重要教育途径和方式。职业学校德育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职校学生德育素养的培养
食品质量与安全,是全球新兴的热门专业,也是江苏大学新开设的专业。主要探讨了本专业的国内外现状以及江苏大学在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建设中的探索和思考,重点探讨了江苏大学食品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以及特色优势等内容,为其他高等院校的本科食品安全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建设专业特色食品的安全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活、生存与延续,因此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