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常见误区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7295087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每一位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与此同时,部分高中语文教师由于对新课标的误读,在教学实践中得与失并存。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对策。
  一、教学主体误区——形式重于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等于教师的指导和引领缺位,当发现一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存在偏差或者体会不够深入时,教师应适时加以引导,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新课程标准理解不到位,相当比例的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将原来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思想彻底摒弃,最大化地追求学生自主化课堂氛围的创设,并过于强调学生独特的体验,对学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扬,由原来的所谓“一言堂”变成了“万言堂”,而教师这种片面强调个性、忽视及时引导的做法,虽然表面上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氛围,但是由于没有正确地引导和评价,对于学生各种层出不穷的见解,教师往往用“很好整理”等比较概括的词语进行总结,一节课下来,几乎全是学生在说,教师只是在不停地说“好”“很好”“不错”等夸赞之词,而全然不顾其见解与体验是否科学、合乎情理。
  二、语文教育理念走入误区,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统一、刻板、功利性的应试教育的阴影下,为了与严格的考试训练相适应,有些高中的语文教学依然偏重知识技能的训练,重视培养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视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而使语文工具性特点更加突出;忽视了语文人文教育态度,削弱了它的人文属性,导致语文学科人文内涵及文化底蕴的缺失,使语文这门充满人性之美、人文底蕴极为深厚的学科,沦为了一种应试的技艺之学。
  目前,虽然在形式和理论上人们的认识是比较先进的研究性学习、合作教学、对话教学等,然而,实际操作却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依然是热衷于归纳总结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和教学模式,轻视道德教化和思想修养;重视智育,轻视美育;重视机械操练,轻视思维开拓;重视短期分数提高,轻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应试教育”的倾向。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被彻底忽视。
  三、多媒体技术使用不当,课件设计质量不高
  主要存在两类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就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而言,由于缺少专业的计算机软件应用知识,再加上部分教师的创新学习需求不高,动力不足,因此部分教师在课件制作中缺乏科学性和艺术性,例如将讲稿变成电子教案,课堂教学照着电子教案念,这样的多媒体应用毫无现代和先进可言;二是就年轻高中语文教师而言,他们对于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水平很高,而为了凸显现代技术的功能与魅力,部分教师将教学课件制作得过于花哨,课件内容重点、难点不突出,缺乏条理性,华而不实,一味追求动画与声音效果。这两类突出问题都淡化了高中语文教学内容,造成本末倒置、喧宾夺主,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四、语文课程安排欠缺合理性,人文思想缺失严重
  在高中课程的设置中,语文这门学科尽管课时并不少,但内容主要被语言、文法、修辞等“理性”内容和八股式写作技巧的枯燥训练所占据。学生被框在课堂里,框在语文教材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了生活实践。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到:“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作为社会交际工具,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语文源于社会生活,并且运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而忽视了生活实践,这无疑是“小学而大遗”。
  因此,语文教学需要开放的课程体系,需要由教室的小课堂走向生活的大课堂,唯有如此语文教学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五、语文教学严重唯科学化,课堂失去人文光彩
  深入到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会发现唯科学化早已深深地植根于有些教师的教学意识当中,广泛地存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一言以蔽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唯科学化倾向已经表现得越来越严重。
  在教学目标上,知识本位的物式目标成为教学目标。有的学校甚至把大学中文专业有关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的知识系统,压缩以后放进高中语文课程。有些教学材料也是以语文知识系统为编写起点,过于加强理性知识的传授,削弱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
  在教学方法上,有的语文课堂依然以全盘讲授的物式灌注为主。课堂始终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容器,把过多而又无用的知识灌注给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造成学生自学能力缺乏,生活能力缺乏,思想自律能力缺乏。
  六、 语文教师缺乏人文精神,教学个性化被程式化
  由于传统语文教学的影响,很多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并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新的教材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还缺乏一种新的认识。从时代背景到作者简介,从内容分析道写作特色,教师大包大揽、教师劈章斩句地加以语法分析,庖丁解牛一样进行逻辑推演,却很少引导学生体味作品的情趣、理趣、景趣、意趣,很少提示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加以思考、辨析、探讨,忽视了对新教材中所拥有的人文精神的挖掘和体验,不能有效传递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审美情感、人性感悟。学生始终在作品与讲授的外围,教师只能采取“组织教学”这种原始的方法逼迫其参与。这种僵死的模式不仅使学生丧失了语文学习的热情,同时也使学生丧失了课堂这一特殊生活的乐趣。
  因此,语文教师教学要有个性,先要摆脱“应试”教学的桎梏,从但一旦以、刻板的教学藩篱中走出来,还语文一个丰富多彩的真面目,把语文学科建设成为一门深受学生欢迎的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的学科。
  正是由于语文教学缺少一种泛着温馨光芒的内涵——人文关怀。 而高中阶段是人的性格、价值取向及人生观、世界观基本定型的重要时期。在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身心迅速发育、日臻完善、自我意识无比强烈、对个人价值有被认同的渴望、并希望在集体中彰显个性。这一系列的变化决定了高中生的实际心理需求与人文主义教育理念是一致的,也使高中时期成为给学生一生奠定一个坚实的人文精神基础的黄金时期。
其他文献
世界是由许多相互矛盾的事物组成的。要想认识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就要从这些矛盾的事物入手。数学研究亦是如此。奇与偶,正与负,左与右,一与众,直与曲,动与静等,是一组组对立概念,其中蕴含了对立统一、联系发展这些最朴素的哲学思想,如何通过我们的数学课堂向学生渗透这些思想呢??认识负数?这节课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下面是这节课几个精彩教学片断及评析:  片段一:创设现实情境,认识新知  (一)提出问题,
期刊
摘 要:情境化物理习题是新课改以来逐步被关注的一种题型,不同于模型化习题,它是指根据自然、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客观存在的,能够反映物理概念、规律且未被加工过的典型物理现象和物理事实而编制的物理问题。本文分析了高中物理情境化习题编制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物理; 情境化习题; 意义  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讲述若干重要概念和规律或者在重要的教学内容之后,一般要安排以解题指导为中心的习题课,
期刊
摘 要:通过任务型阅读教学,分小组活动举办英文班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使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同时,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任务型阅读;英文班报;阅读兴趣;综合语言能力  根据众多语言教育家(Numan,1989; William Littlewood, 1992; Skhhan,1998; Willis,2001)的观点,“
期刊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目标。本文作者从二十多年语文教学的实践出发,总结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基础、重要条件、重要途径和关键,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获得成功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成功;方法;策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中的各行各业都在蓬勃发展中,对各类技术人才的需求变得十分迫切。中职学校便是培养众多专业技术类人才的摇篮,因而在素质教育下,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就变得十分重要。本文致力于探究中职学校在素质教育下对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
期刊
摘 要:在这个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思想品德课程和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形势下,我本着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实效性、时代性的目的,依靠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内部基础和外部环境,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来改进思品课程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和了解有关知识,来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整合;提高能力;素质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因特网的普及,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文言文教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情况却不尽人意,教师的一腔热情却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是什么挤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文就教师教文言文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应对的策略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枯燥;兴趣;过度;积累;欣赏  文言文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的载体,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文言文教学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情况却不尽人意,教师的一腔热情却不能引起学生的兴
期刊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这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品德课程尤其注重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需要融入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并且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发展道德。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联系生活实际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
期刊
青少年是人类的未来和希望,是国家荣辱兴衰的标志。在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行动中,青少年学生是重点人群。青少年时期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对于人的一生发展将具有重要影响。  作为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科技知识,掌握一些科技技能,增强科技意识、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途径。而科学课的内容重点是培养科技意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
期刊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数学命题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探索研究,抽象推理和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深化,近年是高中数学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实践,今后对新增内容如何把握?下面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对高考新增内容试题的认识  1.支持课改,新增内容在试卷中所占比例稳定在恰当水平  数学新课程恰当精简了传统课程内容,增加了简易逻辑,平面向量,概率与统计,导数等现代数学内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