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学习行为所决定的。在“互联网+”背景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面临着时代的挑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正确面对。
一、正确认识互联网的深刻影响
近年来,我国的互联网事业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据调查,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46.7%)9.1个百分点。事实说明,时至今日,中国互联网已经形成规模,而且其应用正在日趋多元化,并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方式,甚至影响着整个社会进程。
互联网有如下几个突出特点:一是海量性。二是便捷性。三是开放性。四是全球性。五是即时性。六是互动性。
二、辩证看待互联网对中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
教育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也毫无例外地正在被互联网深刻地影响着其发展方向和趋势。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网民中的主力,互联网对其行为的影响同样是深刻的,尤其是对其学习行为的影响更是不容轻视和忽视的。
(一)正面影响
传统教育存在着师资参差不齐、名师稀缺,大水漫灌、个性化少,教辅有限、趣味性差,劳心费力、效率不高等明显缺陷,而互联网以其显著的技术优势从多方面形成对传统教育的弥补和提升,所以在世界范围广泛地受到中学生的欢迎。
1.丰富的内容为学生的兴趣学习提供了机会。2.个性化服务让因材施教有了实现的可能。3.便捷的网络让学习效率得到成倍的提高。4.联通世界的网络为各种交流提供了渠道。5.“互联网+”让教育公平逐步走进现实。
(二)消极影响
相对来说,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由于其好奇心强、随意性强、判断力弱、自控力差和逆反心强等自身特点,可能会在诸多方面受到互联网的深刻影响。
1.好奇心强可能让其在信息海洋中无所适从
中学生的兴趣广度随着年龄的渐长而大为增加,对探求事物的认识倾向表现出更大的坚持力。但是,网络所提供的知识多而杂、广而博,让学生觉得这也好奇那也新鲜,“乱花渐欲迷人眼”,容易迷失、迷茫,反而会分散精力,徒费光阴。
2.随意性强可能让其网络学习效果适得其反
网络背景下的学习,由于自主性加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带有更大的随意性,只注意自己的心理顺序而忽略了学科本身的逻辑顺序。而且,网络教育方兴未艾,一些网上课程往往没有教师指导,学生失败或无效学习的可能会显著增大,从而会增强学生的挫折感,降低对学习的信心。
3.判断力弱可能让其在信息海洋中迷失方向
网上资源纷繁复杂,尤其是还有许多不健康网站,很难保证学生学习不受不利资源的影响,由于在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 中学生面对网上的多元价值观时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有些玩心比较重的甚至可能沉湎其中无法自拔。
4.自控力差可能让其在网络背景下的学习南辕北辙
由于网络为学习提供了比较便捷的获得途径,有的学生可能会偷工减料、投机取巧,一旦遇到困难就直接到网上求助,有的甚至直接到网上抄袭作业,从而助长部分学生的惰性,降低学生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5.逆反心强可能让网络教育助长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
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但由于心智尚不成熟,容易固执和偏激,容易自以为是,不少情况下开始对师长表现出不驯。与传统背景相比,网络背景下的中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有所增强, 批判性学习更加明显,不再迷信教师,结果是对老师的信任度有所下降。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学生学习行为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毫无疑问,在“互联网+”背景下,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对中学生学习行为教育的策略和方法,要围绕“态度”“适度”和“温度”这三个“度”来做文章。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学生学习行为教育的策略
对中学生来说,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是“拒”还是“用”、是“堵”还是“疏”,在策略层面,要用辩证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重点是解决好“态度”的問题。
1.端正“三个认识”
一是无用论。就是认为网络对学生没什么用、对学习没有什么用,即使有用也是弊大于利,所以要求学生不触网、不上网、不用网。二是畏惧论。就是将互联网视为洪水猛兽,认为学生上网有百害而无一利,上网只会耽误学习、浪费青春甚至误入歧途,所以要求学生警惕网络、远离网络。三是迷信论。就是过分夸大网络的作用,认为网络是万能的,以为网络什么都有、什么都行,无所不能、无所不包,“一网就灵”。
2、把握好“三个关系”
一是合理定位主和次的关系。对学生而言,学校是主要的学习场所、老师是主要的学习领路人,其它都是次要的、辅助的。只要把这个关系处理好、摆正确,就抓住了学生学习的主要矛盾,确保了学生学习的正确方向。二是准确把握人和机的关系。人是主体,机器是客体、是为人类服务的工具。而且,人是有温度的,机器是冰冷的。要让机器最大限度地发挥服务功能,不能让机器“反客为主”,让人成为机器的奴隶。人机面对面永远没有办法替代人与人面对面的温度感,所以机器永远无法取代老师。三是正确处理远和近的关系。学校是现实、网络是虚拟的,老师是眼前的、网络是远方的,沉浸在虚拟的网络而不能自拔或者不愿脚踏实地而总是梦想远方,那都不是实现目标、到达彼岸的正确路径。必须让中学生十分清楚地、明确地认识到,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走到远方。
3.发挥好“三个作用”
一是学校的基础保障作用。二是教师的引领指路作用。三是家长的校外监督作用。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学生学习行为教育的方法
与相对宏观的策略相比,方法从属于战术层面。对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来说,方法和策略同样重要,重点是要解决好“适度”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互联网的深刻影响
近年来,我国的互联网事业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据调查,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46.7%)9.1个百分点。事实说明,时至今日,中国互联网已经形成规模,而且其应用正在日趋多元化,并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方式,甚至影响着整个社会进程。
互联网有如下几个突出特点:一是海量性。二是便捷性。三是开放性。四是全球性。五是即时性。六是互动性。
二、辩证看待互联网对中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
教育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也毫无例外地正在被互联网深刻地影响着其发展方向和趋势。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网民中的主力,互联网对其行为的影响同样是深刻的,尤其是对其学习行为的影响更是不容轻视和忽视的。
(一)正面影响
传统教育存在着师资参差不齐、名师稀缺,大水漫灌、个性化少,教辅有限、趣味性差,劳心费力、效率不高等明显缺陷,而互联网以其显著的技术优势从多方面形成对传统教育的弥补和提升,所以在世界范围广泛地受到中学生的欢迎。
1.丰富的内容为学生的兴趣学习提供了机会。2.个性化服务让因材施教有了实现的可能。3.便捷的网络让学习效率得到成倍的提高。4.联通世界的网络为各种交流提供了渠道。5.“互联网+”让教育公平逐步走进现实。
(二)消极影响
相对来说,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由于其好奇心强、随意性强、判断力弱、自控力差和逆反心强等自身特点,可能会在诸多方面受到互联网的深刻影响。
1.好奇心强可能让其在信息海洋中无所适从
中学生的兴趣广度随着年龄的渐长而大为增加,对探求事物的认识倾向表现出更大的坚持力。但是,网络所提供的知识多而杂、广而博,让学生觉得这也好奇那也新鲜,“乱花渐欲迷人眼”,容易迷失、迷茫,反而会分散精力,徒费光阴。
2.随意性强可能让其网络学习效果适得其反
网络背景下的学习,由于自主性加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带有更大的随意性,只注意自己的心理顺序而忽略了学科本身的逻辑顺序。而且,网络教育方兴未艾,一些网上课程往往没有教师指导,学生失败或无效学习的可能会显著增大,从而会增强学生的挫折感,降低对学习的信心。
3.判断力弱可能让其在信息海洋中迷失方向
网上资源纷繁复杂,尤其是还有许多不健康网站,很难保证学生学习不受不利资源的影响,由于在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 中学生面对网上的多元价值观时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有些玩心比较重的甚至可能沉湎其中无法自拔。
4.自控力差可能让其在网络背景下的学习南辕北辙
由于网络为学习提供了比较便捷的获得途径,有的学生可能会偷工减料、投机取巧,一旦遇到困难就直接到网上求助,有的甚至直接到网上抄袭作业,从而助长部分学生的惰性,降低学生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5.逆反心强可能让网络教育助长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
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但由于心智尚不成熟,容易固执和偏激,容易自以为是,不少情况下开始对师长表现出不驯。与传统背景相比,网络背景下的中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有所增强, 批判性学习更加明显,不再迷信教师,结果是对老师的信任度有所下降。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学生学习行为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毫无疑问,在“互联网+”背景下,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对中学生学习行为教育的策略和方法,要围绕“态度”“适度”和“温度”这三个“度”来做文章。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学生学习行为教育的策略
对中学生来说,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是“拒”还是“用”、是“堵”还是“疏”,在策略层面,要用辩证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重点是解决好“态度”的問题。
1.端正“三个认识”
一是无用论。就是认为网络对学生没什么用、对学习没有什么用,即使有用也是弊大于利,所以要求学生不触网、不上网、不用网。二是畏惧论。就是将互联网视为洪水猛兽,认为学生上网有百害而无一利,上网只会耽误学习、浪费青春甚至误入歧途,所以要求学生警惕网络、远离网络。三是迷信论。就是过分夸大网络的作用,认为网络是万能的,以为网络什么都有、什么都行,无所不能、无所不包,“一网就灵”。
2、把握好“三个关系”
一是合理定位主和次的关系。对学生而言,学校是主要的学习场所、老师是主要的学习领路人,其它都是次要的、辅助的。只要把这个关系处理好、摆正确,就抓住了学生学习的主要矛盾,确保了学生学习的正确方向。二是准确把握人和机的关系。人是主体,机器是客体、是为人类服务的工具。而且,人是有温度的,机器是冰冷的。要让机器最大限度地发挥服务功能,不能让机器“反客为主”,让人成为机器的奴隶。人机面对面永远没有办法替代人与人面对面的温度感,所以机器永远无法取代老师。三是正确处理远和近的关系。学校是现实、网络是虚拟的,老师是眼前的、网络是远方的,沉浸在虚拟的网络而不能自拔或者不愿脚踏实地而总是梦想远方,那都不是实现目标、到达彼岸的正确路径。必须让中学生十分清楚地、明确地认识到,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走到远方。
3.发挥好“三个作用”
一是学校的基础保障作用。二是教师的引领指路作用。三是家长的校外监督作用。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学生学习行为教育的方法
与相对宏观的策略相比,方法从属于战术层面。对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来说,方法和策略同样重要,重点是要解决好“适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