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这是新课标对《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应当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打下基础。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因而,教师应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叩开《品德与生活》之门。
一、突出直观的教学形式
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按照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生动、直观的形式,能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分析思考,掌握课时目标。
1.插图与课外的有机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以图的形式直观反映课文的中心内容。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根据学生喜欢听故事、唱歌等心理,挖掘插图内涵,改编并丰富展示形式,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使插图反映的实质与课文的中心内容有效连接、贯通。
2.讲解与实物的有机结合。教师在讲解抽象的道理时,如配上实物,用直观的形式表示出来,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收到更好的效果。如在《别把花草弄疼了》教学中,带学生到公园里走一走,闻一闻花香,呼吸新鲜的空气,再配上必要的解说,就能很自然地让学生明白花草——绿色植物的作用,使学生由衷地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并能从我做起。
3.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多媒体作为直观的教学工具,具有形、声、色、光合一的特点,感染力强,低年级学生更乐于接受。在教学中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知识、加深印象、愉悦情感。
二、丰富艺术性的教学方法
由于客观上的原因,《品德与生活》课程往往叫得响而做得不够,教学上没有采取适当的方法,把《品德与生活》课上成了单纯的说教课,其效果可想而知。要真正上好《品德与生活》课,教师就要沉下身心,潜心研究教学方法。
1.寓教于乐。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永远是孩子乐意做的事。教学中,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渗透到一些游戏活动中,能使学生玩中受益,不知不觉完成教学任务。如教学《关心老人》,可先简单地讲解一遍课文,让学生明白大意,再发动学生分角色自编自演“关心老人”的小品,分组表演,然后让大家评论谁做得好。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领会了文章意义,而且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了能力,体会了成功的乐趣。
2.寓教于事。小学生因自控能力差、顽皮好动、认识能力有限等原因,不可避免地做一些错事,这种情况并不是完全靠严厉的批评所能解决的,应深入分析事情的内在原因,当事人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在实情面前,真正认识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如教学《在餐桌上》一课,针对学生平时吃饭的挑食、偏食现象,因事论事,针对性强,使学生自主地克服不良习惯。
3.寓教于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应培养小学生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如教学《过好暑假》一课,在教学前可安排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一本书,再谈一谈体会,然后相互交流,相互激发兴趣,最后在暑假中有计划地合理安排课外阅读,使爱读书逐渐蔚然成风。
三、彰显学生的主体性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教学中既要关注教,更应重视学。
1.落实个性教育。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个性特征,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接受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个性类型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教学,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让学生牢记要处处讲文明、守秩序,这是人们日常生活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
2.强化随机教育。虽然随机教育是由教师临时组织的,但它抓住了教育的每一有利时机,符合“教育的及时性”原则。随机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教育的完善和补充,教师的教育计划中往往不可能考虑到各种偶然因素及骤然出现的意外情况,教师及时地进行随机教育,能有效地应付处理突发事件,进行教育,效果显著。另外,教师及时实施随机观察教育,可以使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把这些偶然因素引入教育计划中,作为以后有目的教育活动中应考虑的内容,可促使随机教育向有目的教育转化,使教育真正具有超前性、预见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宗旨在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学会自主学习。只有我们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设情境,全方位地满足学生的情感、动机,持之以恒地切实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让兴趣引领学生,叩开《品德与生活》的大门。
(责编钟岚)
一、突出直观的教学形式
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按照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生动、直观的形式,能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分析思考,掌握课时目标。
1.插图与课外的有机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以图的形式直观反映课文的中心内容。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根据学生喜欢听故事、唱歌等心理,挖掘插图内涵,改编并丰富展示形式,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使插图反映的实质与课文的中心内容有效连接、贯通。
2.讲解与实物的有机结合。教师在讲解抽象的道理时,如配上实物,用直观的形式表示出来,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收到更好的效果。如在《别把花草弄疼了》教学中,带学生到公园里走一走,闻一闻花香,呼吸新鲜的空气,再配上必要的解说,就能很自然地让学生明白花草——绿色植物的作用,使学生由衷地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并能从我做起。
3.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多媒体作为直观的教学工具,具有形、声、色、光合一的特点,感染力强,低年级学生更乐于接受。在教学中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知识、加深印象、愉悦情感。
二、丰富艺术性的教学方法
由于客观上的原因,《品德与生活》课程往往叫得响而做得不够,教学上没有采取适当的方法,把《品德与生活》课上成了单纯的说教课,其效果可想而知。要真正上好《品德与生活》课,教师就要沉下身心,潜心研究教学方法。
1.寓教于乐。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永远是孩子乐意做的事。教学中,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渗透到一些游戏活动中,能使学生玩中受益,不知不觉完成教学任务。如教学《关心老人》,可先简单地讲解一遍课文,让学生明白大意,再发动学生分角色自编自演“关心老人”的小品,分组表演,然后让大家评论谁做得好。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领会了文章意义,而且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了能力,体会了成功的乐趣。
2.寓教于事。小学生因自控能力差、顽皮好动、认识能力有限等原因,不可避免地做一些错事,这种情况并不是完全靠严厉的批评所能解决的,应深入分析事情的内在原因,当事人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在实情面前,真正认识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如教学《在餐桌上》一课,针对学生平时吃饭的挑食、偏食现象,因事论事,针对性强,使学生自主地克服不良习惯。
3.寓教于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应培养小学生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如教学《过好暑假》一课,在教学前可安排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一本书,再谈一谈体会,然后相互交流,相互激发兴趣,最后在暑假中有计划地合理安排课外阅读,使爱读书逐渐蔚然成风。
三、彰显学生的主体性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教学中既要关注教,更应重视学。
1.落实个性教育。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个性特征,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接受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个性类型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教学,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让学生牢记要处处讲文明、守秩序,这是人们日常生活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
2.强化随机教育。虽然随机教育是由教师临时组织的,但它抓住了教育的每一有利时机,符合“教育的及时性”原则。随机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教育的完善和补充,教师的教育计划中往往不可能考虑到各种偶然因素及骤然出现的意外情况,教师及时地进行随机教育,能有效地应付处理突发事件,进行教育,效果显著。另外,教师及时实施随机观察教育,可以使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把这些偶然因素引入教育计划中,作为以后有目的教育活动中应考虑的内容,可促使随机教育向有目的教育转化,使教育真正具有超前性、预见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宗旨在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学会自主学习。只有我们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设情境,全方位地满足学生的情感、动机,持之以恒地切实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让兴趣引领学生,叩开《品德与生活》的大门。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