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兴趣叩开大门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ly07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这是新课标对《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应当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打下基础。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因而,教师应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叩开《品德与生活》之门。
  一、突出直观的教学形式
  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按照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生动、直观的形式,能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分析思考,掌握课时目标。
  1.插图与课外的有机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以图的形式直观反映课文的中心内容。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根据学生喜欢听故事、唱歌等心理,挖掘插图内涵,改编并丰富展示形式,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使插图反映的实质与课文的中心内容有效连接、贯通。
  2.讲解与实物的有机结合。教师在讲解抽象的道理时,如配上实物,用直观的形式表示出来,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收到更好的效果。如在《别把花草弄疼了》教学中,带学生到公园里走一走,闻一闻花香,呼吸新鲜的空气,再配上必要的解说,就能很自然地让学生明白花草——绿色植物的作用,使学生由衷地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并能从我做起。
  3.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多媒体作为直观的教学工具,具有形、声、色、光合一的特点,感染力强,低年级学生更乐于接受。在教学中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知识、加深印象、愉悦情感。
  二、丰富艺术性的教学方法
  由于客观上的原因,《品德与生活》课程往往叫得响而做得不够,教学上没有采取适当的方法,把《品德与生活》课上成了单纯的说教课,其效果可想而知。要真正上好《品德与生活》课,教师就要沉下身心,潜心研究教学方法。
  1.寓教于乐。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永远是孩子乐意做的事。教学中,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渗透到一些游戏活动中,能使学生玩中受益,不知不觉完成教学任务。如教学《关心老人》,可先简单地讲解一遍课文,让学生明白大意,再发动学生分角色自编自演“关心老人”的小品,分组表演,然后让大家评论谁做得好。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领会了文章意义,而且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了能力,体会了成功的乐趣。
  2.寓教于事。小学生因自控能力差、顽皮好动、认识能力有限等原因,不可避免地做一些错事,这种情况并不是完全靠严厉的批评所能解决的,应深入分析事情的内在原因,当事人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在实情面前,真正认识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如教学《在餐桌上》一课,针对学生平时吃饭的挑食、偏食现象,因事论事,针对性强,使学生自主地克服不良习惯。
  3.寓教于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应培养小学生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如教学《过好暑假》一课,在教学前可安排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一本书,再谈一谈体会,然后相互交流,相互激发兴趣,最后在暑假中有计划地合理安排课外阅读,使爱读书逐渐蔚然成风。
  三、彰显学生的主体性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教学中既要关注教,更应重视学。
  1.落实个性教育。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个性特征,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接受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个性类型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教学,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让学生牢记要处处讲文明、守秩序,这是人们日常生活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
  2.强化随机教育。虽然随机教育是由教师临时组织的,但它抓住了教育的每一有利时机,符合“教育的及时性”原则。随机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教育的完善和补充,教师的教育计划中往往不可能考虑到各种偶然因素及骤然出现的意外情况,教师及时地进行随机教育,能有效地应付处理突发事件,进行教育,效果显著。另外,教师及时实施随机观察教育,可以使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把这些偶然因素引入教育计划中,作为以后有目的教育活动中应考虑的内容,可促使随机教育向有目的教育转化,使教育真正具有超前性、预见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宗旨在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学会自主学习。只有我们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设情境,全方位地满足学生的情感、动机,持之以恒地切实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让兴趣引领学生,叩开《品德与生活》的大门。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在学生的心中撒播知识的种子。教师的言传主要体现在教学语言之中。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要有较高的语言素养。”一个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规范、生动,是否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尤其是在语文这门学科中,教师富有情趣的教学语言,能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也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  本文主要介绍笔者在利用
品德课堂的尴尬    《我是小小安全员》是五年级第九册品德和社会中的一篇教学内容。这篇课文的情感目标为感受生命的可贵以及居家安全的重要。一个涉及生命安全的话题是非常严肃的。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从而达到引起重视、引以为戒的目的,我在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制作成录像。  我本以为这段录像会给学生带来不安、焦急,甚至恐惧,但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他们把这些不安全的场面当作是可笑
语文课首先要成为学生的读书课。朗读既可以规范学生的口语,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因此,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的方式,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但是,低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语言文字,很难正确地把握文章,有感情地去朗读,所以就会出现唱读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多加指导,应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遵循启发式的教学原则,积极采用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实践。而在以往的思品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以封闭式灌输为主。教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等问题,导致了学生的主体性被压抑,道德教育不能走进学生心灵深处,不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因此,要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探究,改进封闭式
有这样一种普遍现象:学生在默写单词、背诵课文或回答问题不理想时,会被教师处以“错一罚十”的惩罚,还会遭到教师的痛责,甚至讽刺、挖苦。有的教师则采取回避的态度:要么轻易否定,或让其他学生作答,直至得到教师满意的答案为止;要么直接把正确答案讲一遍。这种不允许学生出错的现象,通常会导致学生怕犯错误,不能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这样做不但会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天性,而且会让他们从小胆小怕事、畏惧困难,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4 Time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询问时间”这一功能项目,按照时间顺序创设了一个个真实自然的场景,并由此展开了1~12的教学。要求学生比较熟悉地掌握时刻表达法What’sthe time?It’s…o’clock,以及数词1~12外,还出现了常用句型Shall we…?It’s time to…,再加上Let’s…。的复
《欢乐的泼水节》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喜庆之意和深深的民俗风情。但是,对于江南的学生来说,傣族的泼水节离他们很遥远,很难理解泼水节在傣族人民心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切身感受到欢度泼水节时人们的浓浓的喜庆之情。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决定用“情境教学法”,把全班学生组成一个“小小导游团”,走入课文情境,以“导游”的身份带领“游客”感受傣族人民的泼水节。但是,实际的
有很多小学生学书法常常半途而废,这一方面与书法入门不易有关,另一方面与学生自身有关。所以,教学中,一要通过行之有效的训练让学生尽快找到入门的感觉;二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持之以恒。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经验。    一、进行行之有效的训练    主要是进行书法美感和手感的训练。   1,美感训练  商承祚说:“如果好坏不辨,盲目模仿,依样画葫芦,那对我们临写是有不利的。”所以,首先要培养小学生敏锐的书法美感
解决问题的策略宗旨是加强对策略形成过程的体验,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形成良好的“策略意识”。具体表现为能体会策略的特定价值与意义,掌握运用策略的基本思路和过程,能适当地将策略与实际问题匹配,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获得问题解决后的成功体验,它更多地强调“过程”的价值和策略的丰富内涵。让策略体验贯穿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去体验策略形成过程?下面以“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属于活动课程范畴,是活动课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深化与发展,它具有自己独特的育人功能与价值。它强调以多元价值取向,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方式的多元方式,以此更好地落实课程的各项目标,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设计了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小小超市》。  课堂设计分活动和评价两大块。    一、活动购物    活动准备:各种物品(文化用品:书包、钢笔、文具盒、彩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