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幼儿园教学中,手工活动是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对材料进行再加工、再改造,制作出可视的、可触摸的艺术作品,因此深受幼儿们的喜爱。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们不仅可以人人动手,而且看得见成品,个个都有成就感。《纲要》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因此从幼儿们的兴趣入手,挖掘纸杯教学活动中的教育因素,对于培养“心灵手巧”的幼苗,是有重要作用的。
关键词:幼儿;纸杯制作;动手动脑
纸杯,一个生活中随手可得的美术材料,使用过的纸杯作为手工活动的载体,无疑既环保又实用。而用纸杯制成的手工作品又简单又生动,适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由于纸杯外面是一层纸,易于涂色;而里面是一层淋膜纸,滑滑的,易于剪切。于是便上网搜罗了纸杯的手工作品,开展了活动。
一、能工巧匠之神来之笔:画一画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早期的手工制作多为自发型,就是玩耍。如幼儿拿到一张纸,把它折来折去,原本并没有想到用纸做个什么东西,只是出于好奇,可是看到纸的变化后,幼儿对折纸产生了兴趣,但其意图是不明确的。所以教师应在调动幼儿积极性的基础上逐步地将幼儿动手的意图明朗化,使幼儿切实地感受到用纸杯制作手工作品是趣味盎然的。因此一只小小的蜡笔或水彩笔便成了幼儿们展现艺术才华的工具。
(一)材料当家作主。
充分的物质准备是顺利开展教育活动的基础,提供多样的物质材料可以满足幼儿的选择。在开展《纸杯花》的教学活动中我提供了水彩笔、蜡笔、剪刀等,剪刀使幼儿能把纸杯花的花瓣表现出来;水彩笔和蜡笔的有效提供,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工具,使最后呈现的作品效果丰富,体现了生态课堂“让幼儿做主”的理念。
(二)创意一枝独秀。
花向来是美好、美丽的象征,如何使纸杯花变得绚丽多彩,成为了幼儿们绞尽脑汁思考的问题。活动前我们又重温了点、线、面,如芝麻点、绿豆点、水滴点等,长城线、锯齿线、波浪线等,点与线的各种组合成面,为幼儿装扮自己的“花瓣”指点迷津。最后作品的呈现丰富而多样,有类似色的组合:如深蓝浅蓝的两两交替,橙色、土黄色、柠檬黄的渐变;有对比色的组合:红与绿色,蓝与橙色,黄与紫色;有点与线的组合:如波浪线与芝麻点的搭配,螺旋线与加粗的直线的组合。在幼儿富有创意的组合下,纸杯花好一派“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景象。
二、焕然一新之信手拈来:剪一剪。
(一)欣赏潜移默化。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在日常教学中,可通过谈话、讨论、分析帮助幼儿记忆、储存大量信息和表象。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幼儿学会欣赏美,受到美的熏陶,才能提高审美情趣。在开展《纸杯动物》前,让幼儿了解动物的显著特征,如大象的大耳朵,长鼻子;兔子的长耳朵;老虎的“王”字标记等。在感知了表象后,积累感性经验,使幼儿在制作过程中能灵动地表现动物。
(二)示范翘首引领。
纸杯动物,一个活灵活现的手工作品。为了使幼儿们感受剪刀的神奇,我现场制作了纸杯孔雀:小小纸杯手中拿,剪刀咔嚓剪成条,剪过一半停一下;剩余中间剪一刀,侧边剪下三角形,画龙点睛成孔雀。通过我的“说一说、剪一剪”,使幼儿们了解了纸杯动物的制作过程,充分地感受到纸杯的艺术魅力。幼儿在实物教学的直接感官下,发现纸杯动物的共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从而认识纸杯小动物的基本组成部分:头、躯干、四肢与制作方法。而教师的示范则抛出学习的难点:从哪里剪?怎么剪?从而引发幼儿的思考。
(三)指导旁敲侧击。
在提供多种多样的操作材料后萌发幼儿的操作欲望,使幼儿随心所欲地大胆发挥,促使他们开展创造性活动。活动中,恩恩面对着自己的纸杯一筹莫展,我便问道:“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呢?”恩恩低声回答道:“章鱼。”“那章鱼是什么样的?”“章鱼有长长的爪子,脑袋圆圆的。”“看,纸杯是圆圆的吗?那你应该剪什么呢?”“爪子”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使幼儿产生制作的灵感,敢于动手。
三、惟妙惟肖之夺人眼球:演一演。
从废旧纸杯转变为手工作品,说来也不易。小小的纸杯通过装饰可以成为作品,也可以成为其他手工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小小纸杯有大大妙用。
(一)情境一触即发。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在幼儿期,幼儿对各种艺术形式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教育工作者应把握住这个契机,积极推动幼儿艺术能力的发展。在活动《货车轰隆隆》中,教师以“开货车”的游戏作为活动的导入:第一个开始的人说自己报出的地名(如北京),口号是“北京的货车往哪开啊?北京的货车往天津开”,下一个报天津地名的人接上说“天津的货车往哪开啊?天津的货车往青岛开”,以此类推。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自然引出活动的主题,“那你们见过的货车是什么样的?纸杯可以变什么呢?”一下子点燃了幼儿的激情,插上想象的翅膀。
(二)探索孜孜以求。
对于“纸杯能变什么”,往往需要幼儿的探索、练习与发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要重视“鼓励”在幼儿艺术创造中的作用。因此对于幼儿的探索,教师应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表现方式。如幼儿发现纸杯形状的特点后,便开始剪切纸杯的圆形作货车的轮胎,“四个圆形能使货车滚动吗?”在不断地努力下,幼儿在每一个轮胎上都另加了一个圆形,使轮胎能立体地滚动。在锲而不舍地尝试中,最终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表演有声有色。
当幼儿们拿着自己的手工作品“货车”展现时,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看,我的货车能装载很多的东西,你们可以把东西都装在我的车上”。泽泽神奇地介绍到。这时,嘟嘟不乐意了,“开”着自己的货车来回徘徊,顿时“惊艳全场”……在幼儿不相上下的介绍和表演中,纸杯化身“演绎家”,尽情绽放独特魅力。
四、鬼斧神工之惊艳全场:展一展。
《纲要》指出: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因此应为幼儿的手工作品提供一个展览的空间,注重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一)让“纸杯花”置于花海之中。
《纸杯花》活动的开展恰逢第二主题《我们爱祖国》,让幼儿制作中国独有的花—牡丹花、七子花,借由纸杯花培养了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自信心。为了迎合“纸杯花”的效果,教室里布置了草地、蒙古包等,形成一片“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景象,使幼儿在花海中享受着纸杯花的独特韵味。
(二)让“纸杯动物”置于动物世界。
而《纸杯动物》这一活动的开展并没有局限幼儿的想法,所以作品呈现得各具特色。如立体感十足的“长颈鹿”仿佛在东张西望,机灵的“小老鼠”贼头贼脑,还有张牙舞爪的“小螃蟹”横行霸道地爬行,教室里开辟了一个小小的“动物角”,使幼儿随时欣赏自己的成品,感受着纸杯动物的有趣。
让废旧纸杯焕发新生命,不仅强化了幼儿的生态环保意识,而且在看、说、想、做的过程中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真正做到“变废为宝,废物不废”。“孩子不是待装的瓶,而是待燃的火”。 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发幼儿的创新潜能,让幼儿体验到动手创造的愉悦感,多鼓励、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思考,以获得再创新的支点和动力,使幼儿能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关键词:幼儿;纸杯制作;动手动脑
纸杯,一个生活中随手可得的美术材料,使用过的纸杯作为手工活动的载体,无疑既环保又实用。而用纸杯制成的手工作品又简单又生动,适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由于纸杯外面是一层纸,易于涂色;而里面是一层淋膜纸,滑滑的,易于剪切。于是便上网搜罗了纸杯的手工作品,开展了活动。
一、能工巧匠之神来之笔:画一画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早期的手工制作多为自发型,就是玩耍。如幼儿拿到一张纸,把它折来折去,原本并没有想到用纸做个什么东西,只是出于好奇,可是看到纸的变化后,幼儿对折纸产生了兴趣,但其意图是不明确的。所以教师应在调动幼儿积极性的基础上逐步地将幼儿动手的意图明朗化,使幼儿切实地感受到用纸杯制作手工作品是趣味盎然的。因此一只小小的蜡笔或水彩笔便成了幼儿们展现艺术才华的工具。
(一)材料当家作主。
充分的物质准备是顺利开展教育活动的基础,提供多样的物质材料可以满足幼儿的选择。在开展《纸杯花》的教学活动中我提供了水彩笔、蜡笔、剪刀等,剪刀使幼儿能把纸杯花的花瓣表现出来;水彩笔和蜡笔的有效提供,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工具,使最后呈现的作品效果丰富,体现了生态课堂“让幼儿做主”的理念。
(二)创意一枝独秀。
花向来是美好、美丽的象征,如何使纸杯花变得绚丽多彩,成为了幼儿们绞尽脑汁思考的问题。活动前我们又重温了点、线、面,如芝麻点、绿豆点、水滴点等,长城线、锯齿线、波浪线等,点与线的各种组合成面,为幼儿装扮自己的“花瓣”指点迷津。最后作品的呈现丰富而多样,有类似色的组合:如深蓝浅蓝的两两交替,橙色、土黄色、柠檬黄的渐变;有对比色的组合:红与绿色,蓝与橙色,黄与紫色;有点与线的组合:如波浪线与芝麻点的搭配,螺旋线与加粗的直线的组合。在幼儿富有创意的组合下,纸杯花好一派“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景象。
二、焕然一新之信手拈来:剪一剪。
(一)欣赏潜移默化。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在日常教学中,可通过谈话、讨论、分析帮助幼儿记忆、储存大量信息和表象。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幼儿学会欣赏美,受到美的熏陶,才能提高审美情趣。在开展《纸杯动物》前,让幼儿了解动物的显著特征,如大象的大耳朵,长鼻子;兔子的长耳朵;老虎的“王”字标记等。在感知了表象后,积累感性经验,使幼儿在制作过程中能灵动地表现动物。
(二)示范翘首引领。
纸杯动物,一个活灵活现的手工作品。为了使幼儿们感受剪刀的神奇,我现场制作了纸杯孔雀:小小纸杯手中拿,剪刀咔嚓剪成条,剪过一半停一下;剩余中间剪一刀,侧边剪下三角形,画龙点睛成孔雀。通过我的“说一说、剪一剪”,使幼儿们了解了纸杯动物的制作过程,充分地感受到纸杯的艺术魅力。幼儿在实物教学的直接感官下,发现纸杯动物的共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从而认识纸杯小动物的基本组成部分:头、躯干、四肢与制作方法。而教师的示范则抛出学习的难点:从哪里剪?怎么剪?从而引发幼儿的思考。
(三)指导旁敲侧击。
在提供多种多样的操作材料后萌发幼儿的操作欲望,使幼儿随心所欲地大胆发挥,促使他们开展创造性活动。活动中,恩恩面对着自己的纸杯一筹莫展,我便问道:“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呢?”恩恩低声回答道:“章鱼。”“那章鱼是什么样的?”“章鱼有长长的爪子,脑袋圆圆的。”“看,纸杯是圆圆的吗?那你应该剪什么呢?”“爪子”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使幼儿产生制作的灵感,敢于动手。
三、惟妙惟肖之夺人眼球:演一演。
从废旧纸杯转变为手工作品,说来也不易。小小的纸杯通过装饰可以成为作品,也可以成为其他手工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小小纸杯有大大妙用。
(一)情境一触即发。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在幼儿期,幼儿对各种艺术形式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教育工作者应把握住这个契机,积极推动幼儿艺术能力的发展。在活动《货车轰隆隆》中,教师以“开货车”的游戏作为活动的导入:第一个开始的人说自己报出的地名(如北京),口号是“北京的货车往哪开啊?北京的货车往天津开”,下一个报天津地名的人接上说“天津的货车往哪开啊?天津的货车往青岛开”,以此类推。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自然引出活动的主题,“那你们见过的货车是什么样的?纸杯可以变什么呢?”一下子点燃了幼儿的激情,插上想象的翅膀。
(二)探索孜孜以求。
对于“纸杯能变什么”,往往需要幼儿的探索、练习与发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要重视“鼓励”在幼儿艺术创造中的作用。因此对于幼儿的探索,教师应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表现方式。如幼儿发现纸杯形状的特点后,便开始剪切纸杯的圆形作货车的轮胎,“四个圆形能使货车滚动吗?”在不断地努力下,幼儿在每一个轮胎上都另加了一个圆形,使轮胎能立体地滚动。在锲而不舍地尝试中,最终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表演有声有色。
当幼儿们拿着自己的手工作品“货车”展现时,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看,我的货车能装载很多的东西,你们可以把东西都装在我的车上”。泽泽神奇地介绍到。这时,嘟嘟不乐意了,“开”着自己的货车来回徘徊,顿时“惊艳全场”……在幼儿不相上下的介绍和表演中,纸杯化身“演绎家”,尽情绽放独特魅力。
四、鬼斧神工之惊艳全场:展一展。
《纲要》指出: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因此应为幼儿的手工作品提供一个展览的空间,注重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一)让“纸杯花”置于花海之中。
《纸杯花》活动的开展恰逢第二主题《我们爱祖国》,让幼儿制作中国独有的花—牡丹花、七子花,借由纸杯花培养了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自信心。为了迎合“纸杯花”的效果,教室里布置了草地、蒙古包等,形成一片“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景象,使幼儿在花海中享受着纸杯花的独特韵味。
(二)让“纸杯动物”置于动物世界。
而《纸杯动物》这一活动的开展并没有局限幼儿的想法,所以作品呈现得各具特色。如立体感十足的“长颈鹿”仿佛在东张西望,机灵的“小老鼠”贼头贼脑,还有张牙舞爪的“小螃蟹”横行霸道地爬行,教室里开辟了一个小小的“动物角”,使幼儿随时欣赏自己的成品,感受着纸杯动物的有趣。
让废旧纸杯焕发新生命,不仅强化了幼儿的生态环保意识,而且在看、说、想、做的过程中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真正做到“变废为宝,废物不废”。“孩子不是待装的瓶,而是待燃的火”。 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发幼儿的创新潜能,让幼儿体验到动手创造的愉悦感,多鼓励、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思考,以获得再创新的支点和动力,使幼儿能学有所获、学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