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如画情犹在,乐趣依然水墨间

来源 :家教世界·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71232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墨画也可称为国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已成为世界公认的艺术流派。由于幼儿对色彩有强烈的感受力,以幼儿为欣赏对象的儿童水墨画又具有风格甜润、色彩明丽、形象夸张等特点,开展儿童水墨画适合幼儿的欣赏情趣。同时,儿童水墨画同其它的少儿绘画形式一样,都是表现幼儿对世界的认知,宣泄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因此我们尝试通过水墨画教育这个载体,引导幼儿发现、感受和表现生活中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促进他们兴趣、情感、意志、创造性思维等心理品质的整体和谐发展。
  关键词:幼儿;水墨画;乐趣
  一、走近水墨,共享水墨风趣
  陈鹤琴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幼儿接触水墨画伊始,全是兴趣使然。针对幼儿这一特点,我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水墨作品供幼儿欣赏,提升幼儿的审美。而毛笔、宣纸、墨等是水墨教学中缺一不可的材料,于是在幼儿自由摆弄材料后给幼儿建立了一定的要求,使幼儿能“习惯于自然”。
  (一)名作欣赏,体味水墨。
  《纲要》指出: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因此在走近水墨画时,选择了大师级的作品供幼儿欣赏,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同时欣赏遵循由具象到抽象的顺序,在齐白石的鱼虫蔬果的写意画中,与幼儿一同感受虾蟹的活灵活现;在傅抱石的山水画中,感受水、墨、彩融为一体的磅礴气势,如同置身于山水之中;而欣赏吴冠中的现代水墨画,与幼儿一同插上想象的翅膀。水墨氛围的创设更能引发幼儿的共鸣,借鉴于网络,我们一起欣赏了央视宣传片《水墨》,在感受一滴墨滴入水中与水相互渗透、融合的过程中,感受了“从无形到有形”的诗意展现,走近了一个新奇、潇洒、渊远的水墨世界。
  (二)调墨弄笔,感知笔墨。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学,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水墨画教学中常规的建立,对活动的顺利开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握笔须正确。
  对于初次接触水墨画的幼儿来说,新奇的毛笔使幼儿产生了探究的欲望,而握笔方式则是水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课。针对幼儿绘画的年龄特点,以简洁明了的儿歌导入:手掌握成空圈子,大拇指、食指来捏住,中指来勾住,无名指、小指来垫住,握在笔杆中间处。以“捏住、勾住、垫住”三个形象生动的词语提炼关键要素,帮助幼儿强化握笔姿势。
  2. 洗笔须轻柔。
  由于水墨教学中画面的呈现效果所需,常常需要幼儿洗笔。而毛笔的笔头微软,幼儿喜欢用手去揉捏,洗笔时常常乱戳乱甩水花四溅,这样使毛笔的寿命大大减少。因此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便以拟人化的方式对幼儿说:笔宝宝,很胆小,我们要保护好;毛笔头,轻轻缕,在水中柔柔洗。
  3. 搁笔须规范。
  虽然水墨画具有简练、概括的特色,但水墨画的准备工具与素描画、写生画相比较更繁琐些。小小的桌子上要容纳毛笔、调色盘、搁笔架、抹布等作画工具,工具的合理取放显得十分重要。大大咧咧的幼儿常常不会意识到打翻调色盘的麻烦,不会小心翼翼地注意摆放。于是活动前给幼儿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毛笔轻拿轻放在搁笔架上;宣纸很轻盈,走路轻轻走。
  4. 权利须下放。
  每星期二开展水墨画教学时,可谓声势浩荡。在分组放毛毡的时候,每组由2名幼儿合作完成,同时每星期轮换。这样使每个幼儿都有参与劳动的机会,在互帮互助下体验合作的快乐。同时每组上洗笔的水桶由当天喝牛奶最快的6名幼儿去盛水,不仅刺激了幼儿喝牛奶的速度,而且培养了幼儿乐于劳动的精神。
  二、笔饱墨酣,体验笔墨情趣
  观察、体验生活是水墨画创作的起点,当生活的体验唤醒了幼儿兴奋点的时候,当急于把自己内心的感受表现出来而又无法完美表现时,不留痕迹地给予技法上的指导,营造水墨画的氛围,一切便水到渠成。
  (一)题材更生活化。
  幼儿对事物的认知是感性的,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他们会颇有兴致,而远离幼儿生活的从未见过的题材,他们则不太感兴趣。因此在选择水墨画的题材上,我们都是贴近幼儿的生活,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以实物为参照物,比起任何空谈的造型更为具体。如《葡萄》、《荔枝》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水果,《青菜》、《蘑菇》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蔬菜,《戏水的小鸭》、《蜻蜓立上头》则让幼儿感受动物嬉戏游玩的乐趣。在注入了这些大自然的素材后,使幼儿产生作画的灵感。
  (二)技法更趣味化。
  通过练习掌握水墨画的表现技法,是学习水墨画的必要途径。为了迎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在指导幼儿学习“中锋、侧锋”时,我分别将它们命名为“直直”、“躺躺”,寓意中锋是将笔竖直,侧锋将笔倾斜。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发现“直直”画出来的线条就像“面条”般纤细,而“躺躺”画出来的线条则如黄豆般。在幼儿展开丰富的联想后,从而更得心应手地运用中锋和侧锋。
  (三)活动更情境化。
  1. 用语言描述故事,设置情境。
  幼儿对故事都比较感兴趣,在指导儿童创作前,用故事来诱导幼儿置身于创作的情境中,则一幅幅有趣、天真稚拙的画面跃然纸上。在《游泳健将—青蛙》中,我就利用《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让幼儿了解青蛙是由蝌蚪蜕变而成,知道青蛙是椭圆形、嫩绿色的身子,有黑色的斑纹、突起的大眼睛等。在生动形象的故事中,自然而然地感知青蛙的外形特征,为创作埋下伏笔。
  2. 用问题展开讨论,设计情境。
  由于幼儿好奇心强烈又好问,所以在活动中可以提出幼儿感兴趣的问题。《纲要》指出: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在《戏水的小鸭》中,教师通过提问:“鸭子喜欢做游戏,那鸭子在哪儿做游戏呢?”幼儿不知不觉地进入描绘的具体情境,于是在创作时不忘表现小鸭戏水的场景。
  3. 用媒体辅助教学,创造情境。   在教学时,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利用图、形、声、像等媒体演示,让静止的物体动起来,使之变得新奇有趣。如教学《游泳健将—青蛙》时,我通过网络为孩子们找到了各种形态的青蛙,如蹲着的青蛙、趴着的青蛙、跳跃的青蛙等,孩子们再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各抒己见,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兴趣盎然。除了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师还可利用动作、声音等教育艺术,与幼儿产生火花的碰撞。
  4. 用音乐渲染气氛,创设情境。
  人们常说:艺术是相通的。在幼儿创作时,有选择性地播放一些音乐,用音乐的和谐和韵律美去感染幼儿,使幼儿创作时增强艺术效果。在指导幼儿创作《蘑菇》时,我播放了童趣的《采蘑菇的小姑娘》,在动感的音乐中,幼儿用明快的线条与色彩画出缤纷、重叠的蘑菇;在幼儿绘画《江南水乡》时,以一曲悠扬的班得瑞《天空之城》,勾画了一个宁静、谐和的江南水乡感觉,使幼儿在柔和的氛围中感受水乡,迸发创作的灵感。
  三、笔歌墨舞,会意笔墨妙趣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当教师对幼儿抱有殷切希望时,幼儿会不知不觉地变好;反之,则越变越坏。在幼儿画画时,教师善于激励幼儿,引导幼儿,调动幼儿的创作积极性,则帮助幼儿树立了自信心。
  (一)比一比,丰富画面。
  竞争是激发幼儿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可以鼓舞幼儿们的上进心,从而形成比、赶、帮、超的生动局面。在画《樱桃》时,我以“谁画的樱桃最不一样”为诱饵,使幼儿们绞尽脑汁地创作。在这一特定的情境中,幼儿们开始愉快地竞争,有的画被遮挡的樱桃;有的画出穴的樱桃;有的画一篮有大有小的樱桃;有的画的樱桃像排队。课堂的气氛宽松而又融洽,幼儿们的兴趣点又被激发了,创作的动力便源源不断地涌来。
  (二)添一添,改造画面。
  有些自信心不强的幼儿,常一画错或不满意就换一个地方画,有的就干脆另换一张纸,这是极不好的习惯。所以当幼儿画“错”的时候,我引导幼儿对已有图象进行再定义,在已有基础上想象,并用改变图象、添加特征等方法进行弥补。如画《蘑菇》时,幼儿的蘑菇盖画的太小,在此基础上,便通过添一笔的方法,变成两个遮挡的蘑菇盖;如画《戏水的小鸭》时,幼儿一不小心画出两个太阳,于是启发幼儿大胆想象,把其中的一个太阳改变,结果成功地改画成了一只可爱的小鸟。
  当然,添一添不局限于修改画“错”的画面,也可添加相适宜的背景。如《游泳健将—青蛙》,在创作了不同的青蛙造型后,教师引导幼儿,“青蛙游泳这么厉害,那他们在哪儿比赛呢?他在哪儿休息呢?”在旁敲侧击下,可以添加池塘、荷叶等,变成一副有故事的水墨作品。
  四、走进水墨,挥洒水墨韵趣
  《纲要》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因此教师应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一)在评价中发挥个性。
  “任何一种艺术问题都不会有唯一正确的答案,都可以作多种解释。没有什么法则能告诉儿童究竟是他好还是她好的解释才正确。”因此,秉承这一原则,在评价时我以表扬与鼓励为主,使每一个幼儿得到个性的张扬。作为教师,我并不吝啬说一句表扬的话,“你的线条真流畅!”“你的画面还出穴了,真棒!”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对于幼儿来说,一小进步则是一大进步。以最轻松的要求对幼儿,使幼儿在水墨之中自由流淌对绘画的热爱。
  (二)在展览中给予信心。
  幼儿的美术创作是个性化的,每幅作品都有值得相互学习借鉴的成分。每次当作品展览在黑板上时,幼儿拉着妈妈找作品时,那兴奋的模样溢于言表。同时在讲评中我们会选择出幼儿最欣赏的几幅作品,在展览时则相应地排放位置更靠前些。所以幼儿乐于观赏那些美观、创作性强的作品,也能在一些其余的作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点,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
  正如清代大画家石涛所说:“墨团团里黑团团,黑墨团中天地宽”,当幼儿从走近水墨到走进水墨时,我相信水墨画在幼儿的笔下将会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其他文献
人们都知道要想盖房子,首先要具备盖房所需的材料才能动工,写作也一样。要想写出一篇好文章,首先要积累大量的、详细的材料,只有这样才能沙里淘金,取其精华,运用自如。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日常的积累很重要,人们的知识犹如奔腾的大江由涓涓细流汇成一样,是靠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纵观历史上一切真正有科学见地的好文章、好著作,都是在获得大量的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列宁为了写作《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
期刊
从孩子的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想象力、创造力是否丰富,色彩运用是否大胆,绘画水平和艺术表现方式的差异等。其实用心聆听,还会发现孩子的画在说话。孩子的每一幅画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故事中酝酿着喜、怒、冲突、挫折等复杂的情绪。老师要听懂潜藏在绘画作品中与孩子心理状态相关的、丰富的信息和语言,并来帮助孩子疏导不良情绪,解决心理困扰,让孩子身心健康的茁壮成长。  一、绘画作品中的什么在说话  专业的心理老师会
期刊
摘 要:在今天的教学活动的,传统教学方式的早已不适合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学习如何让课堂生动化与艺术化,这里我们大胆地推出了 “问答式教学”。所谓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师围绕一定范围的内容,根据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结合他们所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问,由学生作出回答。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找出问题的正确解决办法。  一、转变教师角色,做一名有效的引
期刊
摘 要:“科学启蒙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本文提出了“去结果” 式的概念,指的是以幼儿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价值取向、以尊重幼儿本真、关注幼儿知识经验的建构过程为首要目标的科学启蒙教育策略和方式。比较、分析了两位老师设计与实施同一个科学内容的几个主要环节,以此来阐述“去结果” 式科学启蒙教育教师科学素养的课堂体现:教具直观性,猜想有依据;科学严谨性,示范规范化;科学求真性,试验‘去结
期刊
在当今的教育大环境下,大多数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技术水平和运动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能开展一定的活动和体育锻炼。而如果在教学中继续采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形式,既枯燥又单调,往往学生会因此厌恶心理。学生学习新的技术动作和锻炼方法的兴趣不浓,给体育教学和组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通过反复思考,决定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将比赛课堂教学相互结合,以此改变学生对体育课教学的态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一学
期刊
摘 要:目前,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要。本文以淮海工学院专利工作为视角,分析了目前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高校知识产权的管理水平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  本文受到淮海工学院2013年度校级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2012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类校内课题资助。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步伐明显加快,知识产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
期刊
普通高校美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有效创业指导应该以美术类大学毕业生创就业为根本方向,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展开各种校内外美术类各专业之间不同层次的合作,发挥各自学科优势,提高院校尤其是地方院校美术类大学生创就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一、美术类专业大学生毕业生创业指导的具体途径  我国的艺术实践、就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受到了各种体制、现实、地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直没有更好的在艺术实践、就业实践教育教学问题上
期刊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篮球课堂中能够较全面的掌握篮球技能,同时要求教师通过相应的引导,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积极主动进行篮球学习,从而取得相应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寻找训练方式方法,从自己的乐趣中进行篮球学习。从而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上课即自习”的旧状。笔者根据多年的高中体育篮球教学经验,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提出在高中篮球教学的新策略。  一、以兴趣为基础,让学生充分感受篮球的魅力  著名教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教育市场论》一书,首先大概介绍了书中作者所谈及的部分重要观点,再详细叙述了书中所涉及到的地位商品的概念,然后概述了教育与地位升迁之间的关系,最后就地位竞争与教育投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教育;地位商品;社会地位;文凭  《教育市场论》是作者西蒙·马金森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用了8年时间完成的博士学位的结晶。作者结合福柯关于权力—知识关系的见解、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商品关系的观点
期刊
摘 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把外语教学的研究重点从教师如何教转到学生如何学的上面,着重探讨课堂中情感交流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情感交流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尤为重要,本文就此作些探讨。  关键词:情感因素;情感交流;情感交流的渠道;情感教育  英语区别于语文数学,其多数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较强的基础性、时代性和思想性。但是由于文化环境关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知识的机会少之又少,以至于课内所学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