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墨画也可称为国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已成为世界公认的艺术流派。由于幼儿对色彩有强烈的感受力,以幼儿为欣赏对象的儿童水墨画又具有风格甜润、色彩明丽、形象夸张等特点,开展儿童水墨画适合幼儿的欣赏情趣。同时,儿童水墨画同其它的少儿绘画形式一样,都是表现幼儿对世界的认知,宣泄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因此我们尝试通过水墨画教育这个载体,引导幼儿发现、感受和表现生活中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促进他们兴趣、情感、意志、创造性思维等心理品质的整体和谐发展。
关键词:幼儿;水墨画;乐趣
一、走近水墨,共享水墨风趣
陈鹤琴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幼儿接触水墨画伊始,全是兴趣使然。针对幼儿这一特点,我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水墨作品供幼儿欣赏,提升幼儿的审美。而毛笔、宣纸、墨等是水墨教学中缺一不可的材料,于是在幼儿自由摆弄材料后给幼儿建立了一定的要求,使幼儿能“习惯于自然”。
(一)名作欣赏,体味水墨。
《纲要》指出: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因此在走近水墨画时,选择了大师级的作品供幼儿欣赏,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同时欣赏遵循由具象到抽象的顺序,在齐白石的鱼虫蔬果的写意画中,与幼儿一同感受虾蟹的活灵活现;在傅抱石的山水画中,感受水、墨、彩融为一体的磅礴气势,如同置身于山水之中;而欣赏吴冠中的现代水墨画,与幼儿一同插上想象的翅膀。水墨氛围的创设更能引发幼儿的共鸣,借鉴于网络,我们一起欣赏了央视宣传片《水墨》,在感受一滴墨滴入水中与水相互渗透、融合的过程中,感受了“从无形到有形”的诗意展现,走近了一个新奇、潇洒、渊远的水墨世界。
(二)调墨弄笔,感知笔墨。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学,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水墨画教学中常规的建立,对活动的顺利开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握笔须正确。
对于初次接触水墨画的幼儿来说,新奇的毛笔使幼儿产生了探究的欲望,而握笔方式则是水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课。针对幼儿绘画的年龄特点,以简洁明了的儿歌导入:手掌握成空圈子,大拇指、食指来捏住,中指来勾住,无名指、小指来垫住,握在笔杆中间处。以“捏住、勾住、垫住”三个形象生动的词语提炼关键要素,帮助幼儿强化握笔姿势。
2. 洗笔须轻柔。
由于水墨教学中画面的呈现效果所需,常常需要幼儿洗笔。而毛笔的笔头微软,幼儿喜欢用手去揉捏,洗笔时常常乱戳乱甩水花四溅,这样使毛笔的寿命大大减少。因此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便以拟人化的方式对幼儿说:笔宝宝,很胆小,我们要保护好;毛笔头,轻轻缕,在水中柔柔洗。
3. 搁笔须规范。
虽然水墨画具有简练、概括的特色,但水墨画的准备工具与素描画、写生画相比较更繁琐些。小小的桌子上要容纳毛笔、调色盘、搁笔架、抹布等作画工具,工具的合理取放显得十分重要。大大咧咧的幼儿常常不会意识到打翻调色盘的麻烦,不会小心翼翼地注意摆放。于是活动前给幼儿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毛笔轻拿轻放在搁笔架上;宣纸很轻盈,走路轻轻走。
4. 权利须下放。
每星期二开展水墨画教学时,可谓声势浩荡。在分组放毛毡的时候,每组由2名幼儿合作完成,同时每星期轮换。这样使每个幼儿都有参与劳动的机会,在互帮互助下体验合作的快乐。同时每组上洗笔的水桶由当天喝牛奶最快的6名幼儿去盛水,不仅刺激了幼儿喝牛奶的速度,而且培养了幼儿乐于劳动的精神。
二、笔饱墨酣,体验笔墨情趣
观察、体验生活是水墨画创作的起点,当生活的体验唤醒了幼儿兴奋点的时候,当急于把自己内心的感受表现出来而又无法完美表现时,不留痕迹地给予技法上的指导,营造水墨画的氛围,一切便水到渠成。
(一)题材更生活化。
幼儿对事物的认知是感性的,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他们会颇有兴致,而远离幼儿生活的从未见过的题材,他们则不太感兴趣。因此在选择水墨画的题材上,我们都是贴近幼儿的生活,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以实物为参照物,比起任何空谈的造型更为具体。如《葡萄》、《荔枝》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水果,《青菜》、《蘑菇》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蔬菜,《戏水的小鸭》、《蜻蜓立上头》则让幼儿感受动物嬉戏游玩的乐趣。在注入了这些大自然的素材后,使幼儿产生作画的灵感。
(二)技法更趣味化。
通过练习掌握水墨画的表现技法,是学习水墨画的必要途径。为了迎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在指导幼儿学习“中锋、侧锋”时,我分别将它们命名为“直直”、“躺躺”,寓意中锋是将笔竖直,侧锋将笔倾斜。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发现“直直”画出来的线条就像“面条”般纤细,而“躺躺”画出来的线条则如黄豆般。在幼儿展开丰富的联想后,从而更得心应手地运用中锋和侧锋。
(三)活动更情境化。
1. 用语言描述故事,设置情境。
幼儿对故事都比较感兴趣,在指导儿童创作前,用故事来诱导幼儿置身于创作的情境中,则一幅幅有趣、天真稚拙的画面跃然纸上。在《游泳健将—青蛙》中,我就利用《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让幼儿了解青蛙是由蝌蚪蜕变而成,知道青蛙是椭圆形、嫩绿色的身子,有黑色的斑纹、突起的大眼睛等。在生动形象的故事中,自然而然地感知青蛙的外形特征,为创作埋下伏笔。
2. 用问题展开讨论,设计情境。
由于幼儿好奇心强烈又好问,所以在活动中可以提出幼儿感兴趣的问题。《纲要》指出: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在《戏水的小鸭》中,教师通过提问:“鸭子喜欢做游戏,那鸭子在哪儿做游戏呢?”幼儿不知不觉地进入描绘的具体情境,于是在创作时不忘表现小鸭戏水的场景。
3. 用媒体辅助教学,创造情境。 在教学时,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利用图、形、声、像等媒体演示,让静止的物体动起来,使之变得新奇有趣。如教学《游泳健将—青蛙》时,我通过网络为孩子们找到了各种形态的青蛙,如蹲着的青蛙、趴着的青蛙、跳跃的青蛙等,孩子们再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各抒己见,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兴趣盎然。除了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师还可利用动作、声音等教育艺术,与幼儿产生火花的碰撞。
4. 用音乐渲染气氛,创设情境。
人们常说:艺术是相通的。在幼儿创作时,有选择性地播放一些音乐,用音乐的和谐和韵律美去感染幼儿,使幼儿创作时增强艺术效果。在指导幼儿创作《蘑菇》时,我播放了童趣的《采蘑菇的小姑娘》,在动感的音乐中,幼儿用明快的线条与色彩画出缤纷、重叠的蘑菇;在幼儿绘画《江南水乡》时,以一曲悠扬的班得瑞《天空之城》,勾画了一个宁静、谐和的江南水乡感觉,使幼儿在柔和的氛围中感受水乡,迸发创作的灵感。
三、笔歌墨舞,会意笔墨妙趣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当教师对幼儿抱有殷切希望时,幼儿会不知不觉地变好;反之,则越变越坏。在幼儿画画时,教师善于激励幼儿,引导幼儿,调动幼儿的创作积极性,则帮助幼儿树立了自信心。
(一)比一比,丰富画面。
竞争是激发幼儿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可以鼓舞幼儿们的上进心,从而形成比、赶、帮、超的生动局面。在画《樱桃》时,我以“谁画的樱桃最不一样”为诱饵,使幼儿们绞尽脑汁地创作。在这一特定的情境中,幼儿们开始愉快地竞争,有的画被遮挡的樱桃;有的画出穴的樱桃;有的画一篮有大有小的樱桃;有的画的樱桃像排队。课堂的气氛宽松而又融洽,幼儿们的兴趣点又被激发了,创作的动力便源源不断地涌来。
(二)添一添,改造画面。
有些自信心不强的幼儿,常一画错或不满意就换一个地方画,有的就干脆另换一张纸,这是极不好的习惯。所以当幼儿画“错”的时候,我引导幼儿对已有图象进行再定义,在已有基础上想象,并用改变图象、添加特征等方法进行弥补。如画《蘑菇》时,幼儿的蘑菇盖画的太小,在此基础上,便通过添一笔的方法,变成两个遮挡的蘑菇盖;如画《戏水的小鸭》时,幼儿一不小心画出两个太阳,于是启发幼儿大胆想象,把其中的一个太阳改变,结果成功地改画成了一只可爱的小鸟。
当然,添一添不局限于修改画“错”的画面,也可添加相适宜的背景。如《游泳健将—青蛙》,在创作了不同的青蛙造型后,教师引导幼儿,“青蛙游泳这么厉害,那他们在哪儿比赛呢?他在哪儿休息呢?”在旁敲侧击下,可以添加池塘、荷叶等,变成一副有故事的水墨作品。
四、走进水墨,挥洒水墨韵趣
《纲要》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因此教师应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一)在评价中发挥个性。
“任何一种艺术问题都不会有唯一正确的答案,都可以作多种解释。没有什么法则能告诉儿童究竟是他好还是她好的解释才正确。”因此,秉承这一原则,在评价时我以表扬与鼓励为主,使每一个幼儿得到个性的张扬。作为教师,我并不吝啬说一句表扬的话,“你的线条真流畅!”“你的画面还出穴了,真棒!”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对于幼儿来说,一小进步则是一大进步。以最轻松的要求对幼儿,使幼儿在水墨之中自由流淌对绘画的热爱。
(二)在展览中给予信心。
幼儿的美术创作是个性化的,每幅作品都有值得相互学习借鉴的成分。每次当作品展览在黑板上时,幼儿拉着妈妈找作品时,那兴奋的模样溢于言表。同时在讲评中我们会选择出幼儿最欣赏的几幅作品,在展览时则相应地排放位置更靠前些。所以幼儿乐于观赏那些美观、创作性强的作品,也能在一些其余的作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点,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
正如清代大画家石涛所说:“墨团团里黑团团,黑墨团中天地宽”,当幼儿从走近水墨到走进水墨时,我相信水墨画在幼儿的笔下将会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关键词:幼儿;水墨画;乐趣
一、走近水墨,共享水墨风趣
陈鹤琴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幼儿接触水墨画伊始,全是兴趣使然。针对幼儿这一特点,我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水墨作品供幼儿欣赏,提升幼儿的审美。而毛笔、宣纸、墨等是水墨教学中缺一不可的材料,于是在幼儿自由摆弄材料后给幼儿建立了一定的要求,使幼儿能“习惯于自然”。
(一)名作欣赏,体味水墨。
《纲要》指出: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因此在走近水墨画时,选择了大师级的作品供幼儿欣赏,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同时欣赏遵循由具象到抽象的顺序,在齐白石的鱼虫蔬果的写意画中,与幼儿一同感受虾蟹的活灵活现;在傅抱石的山水画中,感受水、墨、彩融为一体的磅礴气势,如同置身于山水之中;而欣赏吴冠中的现代水墨画,与幼儿一同插上想象的翅膀。水墨氛围的创设更能引发幼儿的共鸣,借鉴于网络,我们一起欣赏了央视宣传片《水墨》,在感受一滴墨滴入水中与水相互渗透、融合的过程中,感受了“从无形到有形”的诗意展现,走近了一个新奇、潇洒、渊远的水墨世界。
(二)调墨弄笔,感知笔墨。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学,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水墨画教学中常规的建立,对活动的顺利开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握笔须正确。
对于初次接触水墨画的幼儿来说,新奇的毛笔使幼儿产生了探究的欲望,而握笔方式则是水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课。针对幼儿绘画的年龄特点,以简洁明了的儿歌导入:手掌握成空圈子,大拇指、食指来捏住,中指来勾住,无名指、小指来垫住,握在笔杆中间处。以“捏住、勾住、垫住”三个形象生动的词语提炼关键要素,帮助幼儿强化握笔姿势。
2. 洗笔须轻柔。
由于水墨教学中画面的呈现效果所需,常常需要幼儿洗笔。而毛笔的笔头微软,幼儿喜欢用手去揉捏,洗笔时常常乱戳乱甩水花四溅,这样使毛笔的寿命大大减少。因此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便以拟人化的方式对幼儿说:笔宝宝,很胆小,我们要保护好;毛笔头,轻轻缕,在水中柔柔洗。
3. 搁笔须规范。
虽然水墨画具有简练、概括的特色,但水墨画的准备工具与素描画、写生画相比较更繁琐些。小小的桌子上要容纳毛笔、调色盘、搁笔架、抹布等作画工具,工具的合理取放显得十分重要。大大咧咧的幼儿常常不会意识到打翻调色盘的麻烦,不会小心翼翼地注意摆放。于是活动前给幼儿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毛笔轻拿轻放在搁笔架上;宣纸很轻盈,走路轻轻走。
4. 权利须下放。
每星期二开展水墨画教学时,可谓声势浩荡。在分组放毛毡的时候,每组由2名幼儿合作完成,同时每星期轮换。这样使每个幼儿都有参与劳动的机会,在互帮互助下体验合作的快乐。同时每组上洗笔的水桶由当天喝牛奶最快的6名幼儿去盛水,不仅刺激了幼儿喝牛奶的速度,而且培养了幼儿乐于劳动的精神。
二、笔饱墨酣,体验笔墨情趣
观察、体验生活是水墨画创作的起点,当生活的体验唤醒了幼儿兴奋点的时候,当急于把自己内心的感受表现出来而又无法完美表现时,不留痕迹地给予技法上的指导,营造水墨画的氛围,一切便水到渠成。
(一)题材更生活化。
幼儿对事物的认知是感性的,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他们会颇有兴致,而远离幼儿生活的从未见过的题材,他们则不太感兴趣。因此在选择水墨画的题材上,我们都是贴近幼儿的生活,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以实物为参照物,比起任何空谈的造型更为具体。如《葡萄》、《荔枝》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水果,《青菜》、《蘑菇》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蔬菜,《戏水的小鸭》、《蜻蜓立上头》则让幼儿感受动物嬉戏游玩的乐趣。在注入了这些大自然的素材后,使幼儿产生作画的灵感。
(二)技法更趣味化。
通过练习掌握水墨画的表现技法,是学习水墨画的必要途径。为了迎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在指导幼儿学习“中锋、侧锋”时,我分别将它们命名为“直直”、“躺躺”,寓意中锋是将笔竖直,侧锋将笔倾斜。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发现“直直”画出来的线条就像“面条”般纤细,而“躺躺”画出来的线条则如黄豆般。在幼儿展开丰富的联想后,从而更得心应手地运用中锋和侧锋。
(三)活动更情境化。
1. 用语言描述故事,设置情境。
幼儿对故事都比较感兴趣,在指导儿童创作前,用故事来诱导幼儿置身于创作的情境中,则一幅幅有趣、天真稚拙的画面跃然纸上。在《游泳健将—青蛙》中,我就利用《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让幼儿了解青蛙是由蝌蚪蜕变而成,知道青蛙是椭圆形、嫩绿色的身子,有黑色的斑纹、突起的大眼睛等。在生动形象的故事中,自然而然地感知青蛙的外形特征,为创作埋下伏笔。
2. 用问题展开讨论,设计情境。
由于幼儿好奇心强烈又好问,所以在活动中可以提出幼儿感兴趣的问题。《纲要》指出: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在《戏水的小鸭》中,教师通过提问:“鸭子喜欢做游戏,那鸭子在哪儿做游戏呢?”幼儿不知不觉地进入描绘的具体情境,于是在创作时不忘表现小鸭戏水的场景。
3. 用媒体辅助教学,创造情境。 在教学时,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利用图、形、声、像等媒体演示,让静止的物体动起来,使之变得新奇有趣。如教学《游泳健将—青蛙》时,我通过网络为孩子们找到了各种形态的青蛙,如蹲着的青蛙、趴着的青蛙、跳跃的青蛙等,孩子们再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各抒己见,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兴趣盎然。除了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师还可利用动作、声音等教育艺术,与幼儿产生火花的碰撞。
4. 用音乐渲染气氛,创设情境。
人们常说:艺术是相通的。在幼儿创作时,有选择性地播放一些音乐,用音乐的和谐和韵律美去感染幼儿,使幼儿创作时增强艺术效果。在指导幼儿创作《蘑菇》时,我播放了童趣的《采蘑菇的小姑娘》,在动感的音乐中,幼儿用明快的线条与色彩画出缤纷、重叠的蘑菇;在幼儿绘画《江南水乡》时,以一曲悠扬的班得瑞《天空之城》,勾画了一个宁静、谐和的江南水乡感觉,使幼儿在柔和的氛围中感受水乡,迸发创作的灵感。
三、笔歌墨舞,会意笔墨妙趣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当教师对幼儿抱有殷切希望时,幼儿会不知不觉地变好;反之,则越变越坏。在幼儿画画时,教师善于激励幼儿,引导幼儿,调动幼儿的创作积极性,则帮助幼儿树立了自信心。
(一)比一比,丰富画面。
竞争是激发幼儿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可以鼓舞幼儿们的上进心,从而形成比、赶、帮、超的生动局面。在画《樱桃》时,我以“谁画的樱桃最不一样”为诱饵,使幼儿们绞尽脑汁地创作。在这一特定的情境中,幼儿们开始愉快地竞争,有的画被遮挡的樱桃;有的画出穴的樱桃;有的画一篮有大有小的樱桃;有的画的樱桃像排队。课堂的气氛宽松而又融洽,幼儿们的兴趣点又被激发了,创作的动力便源源不断地涌来。
(二)添一添,改造画面。
有些自信心不强的幼儿,常一画错或不满意就换一个地方画,有的就干脆另换一张纸,这是极不好的习惯。所以当幼儿画“错”的时候,我引导幼儿对已有图象进行再定义,在已有基础上想象,并用改变图象、添加特征等方法进行弥补。如画《蘑菇》时,幼儿的蘑菇盖画的太小,在此基础上,便通过添一笔的方法,变成两个遮挡的蘑菇盖;如画《戏水的小鸭》时,幼儿一不小心画出两个太阳,于是启发幼儿大胆想象,把其中的一个太阳改变,结果成功地改画成了一只可爱的小鸟。
当然,添一添不局限于修改画“错”的画面,也可添加相适宜的背景。如《游泳健将—青蛙》,在创作了不同的青蛙造型后,教师引导幼儿,“青蛙游泳这么厉害,那他们在哪儿比赛呢?他在哪儿休息呢?”在旁敲侧击下,可以添加池塘、荷叶等,变成一副有故事的水墨作品。
四、走进水墨,挥洒水墨韵趣
《纲要》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因此教师应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一)在评价中发挥个性。
“任何一种艺术问题都不会有唯一正确的答案,都可以作多种解释。没有什么法则能告诉儿童究竟是他好还是她好的解释才正确。”因此,秉承这一原则,在评价时我以表扬与鼓励为主,使每一个幼儿得到个性的张扬。作为教师,我并不吝啬说一句表扬的话,“你的线条真流畅!”“你的画面还出穴了,真棒!”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对于幼儿来说,一小进步则是一大进步。以最轻松的要求对幼儿,使幼儿在水墨之中自由流淌对绘画的热爱。
(二)在展览中给予信心。
幼儿的美术创作是个性化的,每幅作品都有值得相互学习借鉴的成分。每次当作品展览在黑板上时,幼儿拉着妈妈找作品时,那兴奋的模样溢于言表。同时在讲评中我们会选择出幼儿最欣赏的几幅作品,在展览时则相应地排放位置更靠前些。所以幼儿乐于观赏那些美观、创作性强的作品,也能在一些其余的作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点,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
正如清代大画家石涛所说:“墨团团里黑团团,黑墨团中天地宽”,当幼儿从走近水墨到走进水墨时,我相信水墨画在幼儿的笔下将会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