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问题设置和课堂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在强调认识课堂提问重要性的基础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侧重探讨语文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课堂提问艺术和途径。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艺术
陶行知先生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思维心理学还告诉我们,思维是从研究问题开始的,学生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当注重问题设置的质量和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技巧。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着力点,以问题为主线组织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它通常包括指导预习、问题教学、设问学习、简洁转新四个步骤。采用问题教学法的关键在于课堂的提问,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和拓展学生的思维,它的重要性也就日益彰显。
一、对课堂提问的认识
1.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在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中,课堂提问的使用率也已大大地提高了,因此有必要认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①富有技巧的提问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②富有技巧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③富有技巧的提问能够诱导学生展开定向思维;④富有技巧的提问能够诱导学生实现知识的发展创新;⑤富有技巧的提问能够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
2.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课堂提问对我们组织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它还是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教学手段。但教学中,往往又会出现“满堂问”的弊端,为此,笔者认为还应注意课堂提问的技巧性,使我们的课堂提问更为科学有效而富有艺术韵味。①课堂提问要新奇有趣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②问题要难易适度,有启发性;③问题的数量要适中,既系统又科学;④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想像力和创造能力。
二、课堂提问的尝试
1.巧选角度,变中求异
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不能总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上绕圈子,而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书本与生活相结合,注意采用比较新颖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如在教《晏子使楚》时,先创设一个情境,假如你是晏子,正面临楚王的诬蔑:齐人固善盗乎?然后提问:“你是晏子,那么你将如何反驳楚王呢?”学生们各抒已见后,教师再说明晏子对楚王的反驳,通过学生们的回答与晏子的反驳两相比较,分析总结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显然比直接问《晏子使楚》表现了什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也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2.疑于无疑,平中出奇
有些课文的内容看似意蕴平平,处于无疑的境地,教师就要善于激疑,引起学生探讨课文的微言大义,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如教《济南的冬天》时,可以问: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写的?这一提问即可引导学生深入的思考,最终明白了这是作者通过对冬天的北平、伦敦、热带的天气特点与济南的天气特点相对比,以此烘托出济南的冬天响亮、温情的特点。这是曲折行文的一种写作方法,也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3.利用矛盾,激发疑问
对立的事物都是互相排斥的,人们碰到这种情况时,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在提问式教学中可以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如《本命年的回想》文中有这么两句话:“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教师可以提出:既然“舍不得吃”,却又“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两者是否矛盾?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通过思索会明白:“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太珍贵、太可爱、太好吃,出于珍惜、俭约、好日子要细水长流的心理,从而舍不得吃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也是因为“太好吃”──吃起来就忘了其它,怎么吃也不过瘾,吃了还想吃。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其实一点也不矛盾,它们是统一的。这种写法使人感到真实可爱,富于情趣。学生弄懂了这两个句子,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化难为易,深题浅问
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课堂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降低难度的处理。如讲授课文《沁园春·雪》时,如果教师直接问:词的上阕写景与下阕评古论今有什么联系?学生恐怕难以跨越问题的鸿沟。那么,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几个较容易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①词中的承上启下关系说明下阕由景到人,作者用哪个字概括他对哪些历史英雄的评价?②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③歌颂今天的哪种人?④那么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句?你如何理解?
这样一问,使学生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对原来较难的问题的理解:上阕写景是下阕评古论今的基础。
5.多层设問,化整为零
对于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教师必须循循善诱,由近及远,由易及难,顺藤摸瓜,逐步抓住问题的实质。要做到这点就要在提问中化整为零,多层设问,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到问题的中心、实质。如在理解《松鼠》一文的语言特点时,可以抓住文中说明的对象——松鼠,设计几个小问题:①全文按总—分的结构,分别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②在介绍它漂亮的形体时,作者从哪几方面说明,怎样说明?③它的习性、动作、筑窝又是如何说明的?
学生通过课文就会找出答案,从中也归纳出本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当然,上述课堂提问的艺术并非是孤立的,单独存在的,一堂课并非只是运用其中的一种方法,更多的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互相渗透。这就需要教师对问题教学法有更深的理解,努力掌握,灵活运用这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资料
[1]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2]杨丽萍、雷卫炎《基础教育研究》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艺术
陶行知先生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思维心理学还告诉我们,思维是从研究问题开始的,学生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当注重问题设置的质量和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技巧。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着力点,以问题为主线组织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它通常包括指导预习、问题教学、设问学习、简洁转新四个步骤。采用问题教学法的关键在于课堂的提问,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和拓展学生的思维,它的重要性也就日益彰显。
一、对课堂提问的认识
1.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在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中,课堂提问的使用率也已大大地提高了,因此有必要认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①富有技巧的提问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②富有技巧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③富有技巧的提问能够诱导学生展开定向思维;④富有技巧的提问能够诱导学生实现知识的发展创新;⑤富有技巧的提问能够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
2.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课堂提问对我们组织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它还是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教学手段。但教学中,往往又会出现“满堂问”的弊端,为此,笔者认为还应注意课堂提问的技巧性,使我们的课堂提问更为科学有效而富有艺术韵味。①课堂提问要新奇有趣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②问题要难易适度,有启发性;③问题的数量要适中,既系统又科学;④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想像力和创造能力。
二、课堂提问的尝试
1.巧选角度,变中求异
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不能总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上绕圈子,而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书本与生活相结合,注意采用比较新颖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如在教《晏子使楚》时,先创设一个情境,假如你是晏子,正面临楚王的诬蔑:齐人固善盗乎?然后提问:“你是晏子,那么你将如何反驳楚王呢?”学生们各抒已见后,教师再说明晏子对楚王的反驳,通过学生们的回答与晏子的反驳两相比较,分析总结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显然比直接问《晏子使楚》表现了什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也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2.疑于无疑,平中出奇
有些课文的内容看似意蕴平平,处于无疑的境地,教师就要善于激疑,引起学生探讨课文的微言大义,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如教《济南的冬天》时,可以问: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写的?这一提问即可引导学生深入的思考,最终明白了这是作者通过对冬天的北平、伦敦、热带的天气特点与济南的天气特点相对比,以此烘托出济南的冬天响亮、温情的特点。这是曲折行文的一种写作方法,也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3.利用矛盾,激发疑问
对立的事物都是互相排斥的,人们碰到这种情况时,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在提问式教学中可以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如《本命年的回想》文中有这么两句话:“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教师可以提出:既然“舍不得吃”,却又“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两者是否矛盾?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通过思索会明白:“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太珍贵、太可爱、太好吃,出于珍惜、俭约、好日子要细水长流的心理,从而舍不得吃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也是因为“太好吃”──吃起来就忘了其它,怎么吃也不过瘾,吃了还想吃。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其实一点也不矛盾,它们是统一的。这种写法使人感到真实可爱,富于情趣。学生弄懂了这两个句子,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化难为易,深题浅问
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课堂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降低难度的处理。如讲授课文《沁园春·雪》时,如果教师直接问:词的上阕写景与下阕评古论今有什么联系?学生恐怕难以跨越问题的鸿沟。那么,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几个较容易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①词中的承上启下关系说明下阕由景到人,作者用哪个字概括他对哪些历史英雄的评价?②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③歌颂今天的哪种人?④那么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句?你如何理解?
这样一问,使学生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对原来较难的问题的理解:上阕写景是下阕评古论今的基础。
5.多层设問,化整为零
对于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教师必须循循善诱,由近及远,由易及难,顺藤摸瓜,逐步抓住问题的实质。要做到这点就要在提问中化整为零,多层设问,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到问题的中心、实质。如在理解《松鼠》一文的语言特点时,可以抓住文中说明的对象——松鼠,设计几个小问题:①全文按总—分的结构,分别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②在介绍它漂亮的形体时,作者从哪几方面说明,怎样说明?③它的习性、动作、筑窝又是如何说明的?
学生通过课文就会找出答案,从中也归纳出本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当然,上述课堂提问的艺术并非是孤立的,单独存在的,一堂课并非只是运用其中的一种方法,更多的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互相渗透。这就需要教师对问题教学法有更深的理解,努力掌握,灵活运用这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资料
[1]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2]杨丽萍、雷卫炎《基础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