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切合实际的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 培养 创造力 创新意识 创造动机 个性品质
创造力一般是指产生新的想法,发现和制造新的事物的能力。创造力是人的一种高级能力,创造性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1998年11月24日江泽民主席在访问俄罗斯期间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现代数学教学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是摆在每一个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很好的进行研究。
创造力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主体通过变革和改造旧事物,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新事物,它常常与改革、发明、发现联系在一起;二是对自身的超越。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身,是"旧"我转变为"新"我,实现自身的否定之否定。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创造力与人们一般所言的创造力有所不同,学生学习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以简捷、有效的方式继承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在教师引导下,以课程教材(间接经验)为认识客体,其具体方式是"掌握"而不是"发现"、"发明"。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其创造力也不限于首创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而应包括以下更多的内涵: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象力,喜欢出"新点子";爱标新立异和发表于别人不同的见解等。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切合实际的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和研究。
一、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意识是一种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意愿和态度。创造意识强的人总能够从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产生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勇气。创造意识来自于问题的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引导他产生创造的冲动。波利亚指出"学习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在问题解决的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的意境。"
引导学生自己去做,就必然出现学生经常不用教师讲的或课本上现成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的现象。而且正确和错误都有可能出现,正确时,说明学生能够理解基本的原理;出错时,也未必不是一种好的现象,这正说明学生不满足于依葫芦画瓢,也说明学生具有创新精神。
二、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创造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学生去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创造动机可以来自儿童的内在动机,也可以来自儿童的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可以相互转化。对于小学生来说外在动机有更加直接的激励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各种创造动机,启迪他们的创造精神。在长、正方体表面积的练习课上,我为学生设计了一节磁带盒的包装设计课,课上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对现有的磁带盒的外包装进行设计,学生从节省材料、美观新颖、使用便利即环保等多个方面分组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具把自己的设计制作出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动机,在学生的演示过程中,教师及时的鼓励,赞许的眼光,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学生设计出了阅览式、书架式、礼品式……多种包装设计。同时加深了对长、正方体的理解。即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自身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利用外在动机的激励作用,促进内在动机的发展。因为内在动机更有助于学生进行创造活动,发展和提高创造能力。
三、积极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创造离不开思维。吉尔福特在研究智力结构时,通过因素分析发现了聚合和发散两种不同类型的思维。聚合思维是指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或传统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有组织的思维方式。而发散思维是既无一定方向,又无一定范围,不墨守成规,不因循传统,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吉尔福特认为:"经由发散思维而表现于外的行为即代表个人的创造性。"创造思维在行为上有以下三个特点: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三个重要环节。教师应注重通过不同类型的课,有侧重性的发展学生的思维。
四、树立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过去,人们更多的是在探索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通过长期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创造力除了与智力密切相关外,也与学生的个性品质密切相关。因为,高智商者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研究发现,创造力与智力之间有中等程度的相关,中等以上的智力水平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说明,绝大多数人都具有创造力发展的潜质。学生的意志品质是制约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好胜心、情绪的稳定性及完成任务的坚毅精神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在创造性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探索欲、挑戰性及意志力。对于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想和行为,即使有错误,也要加以鼓励和引导。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品质。才能较好的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国家培养出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只有当教师自己能够打破传统定势,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才能更加灵活的去引导学生的发展。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 培养 创造力 创新意识 创造动机 个性品质
创造力一般是指产生新的想法,发现和制造新的事物的能力。创造力是人的一种高级能力,创造性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1998年11月24日江泽民主席在访问俄罗斯期间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现代数学教学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是摆在每一个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很好的进行研究。
创造力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主体通过变革和改造旧事物,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新事物,它常常与改革、发明、发现联系在一起;二是对自身的超越。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身,是"旧"我转变为"新"我,实现自身的否定之否定。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创造力与人们一般所言的创造力有所不同,学生学习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以简捷、有效的方式继承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在教师引导下,以课程教材(间接经验)为认识客体,其具体方式是"掌握"而不是"发现"、"发明"。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其创造力也不限于首创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而应包括以下更多的内涵: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象力,喜欢出"新点子";爱标新立异和发表于别人不同的见解等。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切合实际的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和研究。
一、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意识是一种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意愿和态度。创造意识强的人总能够从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产生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勇气。创造意识来自于问题的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引导他产生创造的冲动。波利亚指出"学习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在问题解决的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的意境。"
引导学生自己去做,就必然出现学生经常不用教师讲的或课本上现成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的现象。而且正确和错误都有可能出现,正确时,说明学生能够理解基本的原理;出错时,也未必不是一种好的现象,这正说明学生不满足于依葫芦画瓢,也说明学生具有创新精神。
二、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创造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学生去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创造动机可以来自儿童的内在动机,也可以来自儿童的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可以相互转化。对于小学生来说外在动机有更加直接的激励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各种创造动机,启迪他们的创造精神。在长、正方体表面积的练习课上,我为学生设计了一节磁带盒的包装设计课,课上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对现有的磁带盒的外包装进行设计,学生从节省材料、美观新颖、使用便利即环保等多个方面分组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具把自己的设计制作出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动机,在学生的演示过程中,教师及时的鼓励,赞许的眼光,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学生设计出了阅览式、书架式、礼品式……多种包装设计。同时加深了对长、正方体的理解。即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自身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利用外在动机的激励作用,促进内在动机的发展。因为内在动机更有助于学生进行创造活动,发展和提高创造能力。
三、积极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创造离不开思维。吉尔福特在研究智力结构时,通过因素分析发现了聚合和发散两种不同类型的思维。聚合思维是指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或传统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有组织的思维方式。而发散思维是既无一定方向,又无一定范围,不墨守成规,不因循传统,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吉尔福特认为:"经由发散思维而表现于外的行为即代表个人的创造性。"创造思维在行为上有以下三个特点: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三个重要环节。教师应注重通过不同类型的课,有侧重性的发展学生的思维。
四、树立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过去,人们更多的是在探索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通过长期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创造力除了与智力密切相关外,也与学生的个性品质密切相关。因为,高智商者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研究发现,创造力与智力之间有中等程度的相关,中等以上的智力水平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说明,绝大多数人都具有创造力发展的潜质。学生的意志品质是制约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好胜心、情绪的稳定性及完成任务的坚毅精神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在创造性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探索欲、挑戰性及意志力。对于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想和行为,即使有错误,也要加以鼓励和引导。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品质。才能较好的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国家培养出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只有当教师自己能够打破传统定势,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才能更加灵活的去引导学生的发展。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