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信息快时代的来临,科学技术的全面提升,带动着教育方式的转变。教育和科学技术的结合,随之而来的是多样的学习方式。微课就是其中一种。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教师都在关注的方向。下面,本文就对小学信息技术运用微课教学的方式进行探讨,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微课教学;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式
小学信息技术是学生走进科学、接触互联网的一种技术课程。在大数据的时代下,越来越多的人民逐渐意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以及人对电脑的依赖性。但是,在应试理念的影响下,家长和教师依然使用过于传统的眼光来看待信息技术课程,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让学生打游戏、娱乐的课程,对学生成绩的提升、学习能力的提高没有帮助。也就导致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没有精力去完成教师预留的任务,教学质量也不能提高。所以,转变教学观念就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设计微课预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预习环节是课堂教学中的起始环节,也是重要的环节之一。有效的课前预习,能让学生提前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时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并且,小学阶段是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提升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需要教师用正确的方式来培养和教育学生。所以,在课前预习中,教师要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根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目标,通过微课视频的方式,将学生要预习的内容以微课的形式告知学生,让学生明确课堂教学内容,以便快速进入到课堂学习中,提升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画画不用纸和笔”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先从互联网中搜集一些和本节课有关的图片、视频等内容。并结合教学内容和相关文字,设计成微课形式。然后再发布相关的微课视频。在视频中,教师要布置学生要预习的内容,告诉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做什么,而这些学习任务就是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直接反馈。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可以和家长共同完成。如果出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及时做好记录,带到课堂中在思考。通过观看视频,既能让学生有效掌握教学重难点,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又能帮学生更快地融入到学习状态中去,为高质量的课堂打造基础。
二、创设微课情境,发展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在教学中,通过为了学生创设真实事件或问题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兴趣、积极思考、记忆知识的一种生动的学习方式。小学生的年级小、心理认知不完善等原因,不能很快地从上一堂课中走出来,也就会出现上课了,但是学生的心思不在这里。而微课是一种生动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会被吸引到课堂教学中,发展兴趣,记忆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给图画加上颜色”这节课的时候,为了有效解决小学生不能快速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就将微课设计到导入环节中,通过科学技术的支持,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上一节的学习中,这个时候,教师先引导学生想象:“同学们,你们喜欢卡通人物吗?只知道这些卡通人物身上应该是什么颜色的吗?”接着,教师为学生展示一些黑白的卡通人物图片,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说出其中的颜色。之后,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将颜色涂到这些人物身上。学生看到后,会觉得很神奇。教师继续引导:“你们看,这是不是变好看了?想不想学?”经过导入学习后,学生的注意被有效引起,更愿意加入到学习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将微课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乐趣,还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开展微课练习,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分层教学是在了解学生学习实情的基础上,运用不同难度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开展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自己适合的学习难度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层次会根据自身能力的不同而不同。所以,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设计的问题难度也要适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能设计得过于困难或过于简单。不然的话,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学习“图画的移动、复制与大小变化”这节课的时候,教师要明确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再利用微课设计不同难度的学习计划。如果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弱,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围绕着基础知识来设计,如图画怎么移动、复制等内容,让学生巩固自己的基础知识;如果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好,可以设计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内容。只有合理设计适合学生难度的练习,学生才能有所提升。而这样的设计也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能够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当然,教师也可以成立学习群,由学生相互讨论,让学生之间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重难点,运用微课教学方式为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合理利用现代化所带来的优势。而运用这样的方式既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有效发展学生的兴趣,培養其学习动力,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乾苗.浅析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J].学周刊,2018(33).
[2]李宁.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29).
关键词:微课教学;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式
小学信息技术是学生走进科学、接触互联网的一种技术课程。在大数据的时代下,越来越多的人民逐渐意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以及人对电脑的依赖性。但是,在应试理念的影响下,家长和教师依然使用过于传统的眼光来看待信息技术课程,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让学生打游戏、娱乐的课程,对学生成绩的提升、学习能力的提高没有帮助。也就导致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没有精力去完成教师预留的任务,教学质量也不能提高。所以,转变教学观念就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设计微课预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预习环节是课堂教学中的起始环节,也是重要的环节之一。有效的课前预习,能让学生提前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时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并且,小学阶段是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提升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需要教师用正确的方式来培养和教育学生。所以,在课前预习中,教师要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根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目标,通过微课视频的方式,将学生要预习的内容以微课的形式告知学生,让学生明确课堂教学内容,以便快速进入到课堂学习中,提升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画画不用纸和笔”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先从互联网中搜集一些和本节课有关的图片、视频等内容。并结合教学内容和相关文字,设计成微课形式。然后再发布相关的微课视频。在视频中,教师要布置学生要预习的内容,告诉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做什么,而这些学习任务就是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直接反馈。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可以和家长共同完成。如果出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及时做好记录,带到课堂中在思考。通过观看视频,既能让学生有效掌握教学重难点,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又能帮学生更快地融入到学习状态中去,为高质量的课堂打造基础。
二、创设微课情境,发展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在教学中,通过为了学生创设真实事件或问题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兴趣、积极思考、记忆知识的一种生动的学习方式。小学生的年级小、心理认知不完善等原因,不能很快地从上一堂课中走出来,也就会出现上课了,但是学生的心思不在这里。而微课是一种生动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会被吸引到课堂教学中,发展兴趣,记忆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给图画加上颜色”这节课的时候,为了有效解决小学生不能快速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就将微课设计到导入环节中,通过科学技术的支持,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上一节的学习中,这个时候,教师先引导学生想象:“同学们,你们喜欢卡通人物吗?只知道这些卡通人物身上应该是什么颜色的吗?”接着,教师为学生展示一些黑白的卡通人物图片,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说出其中的颜色。之后,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将颜色涂到这些人物身上。学生看到后,会觉得很神奇。教师继续引导:“你们看,这是不是变好看了?想不想学?”经过导入学习后,学生的注意被有效引起,更愿意加入到学习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将微课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乐趣,还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开展微课练习,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分层教学是在了解学生学习实情的基础上,运用不同难度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开展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自己适合的学习难度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层次会根据自身能力的不同而不同。所以,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设计的问题难度也要适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能设计得过于困难或过于简单。不然的话,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学习“图画的移动、复制与大小变化”这节课的时候,教师要明确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再利用微课设计不同难度的学习计划。如果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弱,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围绕着基础知识来设计,如图画怎么移动、复制等内容,让学生巩固自己的基础知识;如果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好,可以设计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内容。只有合理设计适合学生难度的练习,学生才能有所提升。而这样的设计也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能够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当然,教师也可以成立学习群,由学生相互讨论,让学生之间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重难点,运用微课教学方式为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合理利用现代化所带来的优势。而运用这样的方式既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有效发展学生的兴趣,培養其学习动力,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乾苗.浅析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J].学周刊,2018(33).
[2]李宁.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