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如镜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YW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来说,明亮干净的镜子,照到什么就自然而然地反射什么,而不会把在镜子反射范围外的事物(如镜子身后的事物)反射入镜子中去,而对这个正常现象,我们可以说成:无镜外之物。
  同样地,当我们让本心如同镜子一样反映客观事物,而不存在反映客观之外的事物,我们可以说成“无心外之物”。反之,本心明明反映这个人丑,却因某种亲疏关系或是私欲,说这个人美,那就是不如实反映事物的特性,而反映了事物之外或者说是事物不存在的特性,我们可以说成“有心外之物”。
  “无心外之物”正是由一位近乎是“神”一样的圣人提出来的圆融之说,这个人是被誉为2000年来,首次实现功、德、言三不朽的完人——王阳明。
  ◎知行合一的思考
  “既然心即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那么我们为何没成为圣人?”王阳明多次反问。这实际上是王阳明对“如何去做”的思考。在这当中,“知行合一”作为王阳明心学的重要部分被提升了出来。
  “知与行”是由来已久的问题。孔子认为“行更重于知”。佛教则用“定”(实践)和“慧”(知)来比作一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朱熹强调了知、行相互促发的关系……诚然,任何一种思想在历史上都具创新性,但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谈创新。王阳明就是在此等思想上首次把“知”和“行”二者合成了一(即知就是行,行就是知),并提出了“知”是“良知”的说法:“知”有两个层次,一是知识,二是良知。譬如你知道很多孝敬父母的知识,而从来不做孝敬父母的事,能说你真正懂得孝敬吗?因此知与行不仅相互促进,并且是同一过程,无分先后。而作为良知,当你知道一个事物,并按本心呼唤去做这个事情,犹如镜子把事物反映一样自然,也是知行合一。
  ◎何以平定宁王?
  王阳明戏剧性地平定了宁王蓄谋了十多年的叛乱,而这当中的不二法门便是“致良知”。
  “良知”由孟子提出,却在阳明心学中收获了活生生的灵魂。王阳明认为“良知”即本心。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外界的了解是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实现的,那么眼为何能看?耳为何能听?既然“心”不是一团血肉,而是主宰我们视听言动的本体,那么良知(本心)便是我们乃以生存(存在)的本质。
  并且,良知是能知是知非的,我们判断一事物的正与否取决于自己的心正与否,眼睛看到的往往是假象,只有去私欲,开显本心,才能做到心正、行正、事正。这样之后,我们才能觉悟:做仁义之事,并非因为仁义才去做,而是它符合我本性的,是我本性所需要的一种内在、自觉的机要,此种机要恰恰揭示了——道德的存在境界,是它作为自我存在本质的自然而露。正是这种从实践总结出的醍醐灌顶之理推动王阳明成就一次次的传奇。王阳明的良知告诉他,叛乱的宁王是错的,昏庸的朝廷是错的,但江山无错,人民无辜,出于良知,一定要好好的守护。
  ◎“无心外之物”PK“主观唯心主义”
  提问“山中花自开自落,分明在你的心外,怎么会在心内呢?”
  王阳明回答“你没来看花时,山中花和你的心同归于寂(寂,不代表不存在,而是事物存在状态的一种),你来看花时,花在你心中便一时分明(显)起来。”
  也就是说,心的本体的存在原本就是“寂”,静的,不动的,但并非绝对不动,只有在一种独特的关系情境(有客观物或对象物的参与)之中,才以它原本的样式展现给我们。譬如,我未认识你之前,你也是存在的,但对于我来说,你是一种“寂”的存在。而对于你父母而言,你就是一种“显”的存在。(并没有扼杀事物客观存在的规律)
  回归开篇, 当你违背本心,不能让心如镜子般自然而然地反映所照之物时,即有心之外物,良心有不到之处,便是私欲。因此,“无心外之物”并非后人所斥责的“主观唯心主义”,反之是一种仁者以天下心为心的境界,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境界。
其他文献
国内唯一传统文化教程——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近日发行。课题组希望,通过这套教材将国学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中。教材中选取了《弟子规》《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等12册国学经典,同时规定每节课讲解一个繁体字,让学生充分理解中国文字的意境和美。此外,该课程提的问题均不设标准答案,只学不考。  现代文明的飓风下,传统文化之星火承袭,真可谓是摇曳将息了吧。相当长时间以来,国人的知识
期刊
春节,俗称过年,是农历的岁首,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最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此期间,人们会放下所有重要事务,放松心情,会亲访友,且食且乐,恣意开怀,把万众狂欢的境界诠释到极致。  ◎欢天喜地旧习俗  春节,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揭开序幕。旧时
期刊
墨子说,义就是正义、正当,义就是有利——当然是有利于全人类的事情,有利于天下的事情。“义”可以说是墨子哲学的最高理想。  有关“义”的论述,是墨子思想学说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贵义》篇云:“万事莫贵于义”。《天志上》也提出:“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纵览《墨子》全书,“义”是贯穿其间的一条主线。  墨子所讲的“义”,归结起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义行
期刊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在养生功效方面当首推太极拳。它不但能强身健体,还可以陶冶性情。为了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对传统文化生起信心,依照祖先流传下来的养生瑰宝来修学,让大家都成为传统文化的真实受益者。本刊走进汶林学苑每周一期的“周末一家亲”活动,感受太极拳的唯美修养,听吴式太极拳的第五代传人李毅多老师来分享他的修学心得,儒家讲“静、定、安、虑、得”,《大学》中讲“定能生慧”,相信用心修学,
期刊
◎悲情心态,谁主沉浮?  相守几十年的妻子亡故,庄子竟然“击盆而歌”,毫无悲恸之意,受到前来吊唁的好友惠施怒责。庄子言:人本是由气变成的,现在她又回到原来的状态,乃自然之理,我为何要悲伤?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你不懂自然之理罢了。  庄子的怪诞往往是常人无法理解的:楚王备厚遇来礼聘,庄子溪畔垂钓而不他顾,临了仅仅回复“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这是庄子之道。老庄学说也影响并折射着中国文人的悲情心态
期刊
险夷原不滞胸中,  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  月明飞锡下天风。  ——王守仁《泛海》  虽然这首诗创作于被贬黜的路上,但表现出来的却是其豪迈、无畏以及对信念和理想的坚贞,没有一丝一毫的消沉、没落和懈怠。阳明先生在这首诗中明确地指出了:世间的一切艰难险阻都似浮云般轻轻掠过,只要内心有坚定的信念,就是一叶扁舟亦可搏击于惊涛骇浪之中,一切凶险都不能动摇我强大的内心,因为我有信念。  这首诗
期刊
编者按:无论是哪段历史,都既有着耀目的辉煌,又藏着秘密的黑夜。历史作家魏风华,执笔如燃犀,以他诗性的文笔和独到的视角,从照亮唐朝的黑夜开始,重新挖掘历史中的传奇,解读已经绝版的魏晋精神,又如历史侦探一般,一一还原抗日战争中的决定性细节,将历史的真相交还给读者。本刊有幸采访到魏风华老师,从魏老师的讲述中学习到,历史是一面镜子,镜中纤毫必露的并非只是过去的影像,更是有助现今的我们自省的标尺。因为在我们
期刊
自夏徂秋,  窗外之花浓了又淡了。  人们或许只是太匆匆,  可曾驻足于那些花树?  自夏徂秋,  窗外之花开了又谢了。  并不以人们的喜爱而浓烈,  也不以人们的无视而淡漠。  自夏徂秋,  窗外之花聚了又散了。  只是来了又去了,  不错失一期一会。  窗外那些摇曳的花树啊,  人生倘若如是,  若笃定于做好自己,  亦不足矣?  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取得巨大显著成就的人物,大
期刊
毕达哥拉斯是一个很有趣的人物,他在数学方面的成就人所共知,勾股定理也叫毕达哥拉斯定理,他的一套哲学理论是欧洲后来神学基础,也是希腊第一个公开宣称自己是神的人。他的一生充满传奇,下面将一一论述。  毕达哥拉斯出生在艺术氛围浓厚的萨摩岛,他的富商父亲送他到埃及巴比伦学习数学,又到雅典学习过音乐和诗歌,他拜访了泰勒斯,也曾师从于他,但是他依然对数学有着强烈的兴趣。毕达哥拉斯在雅典不光拜见了当时的社会名流
期刊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日前在线调查显示,85.7%的受访者肯定当下社会需要君子人格,71.0%的人认为君子人格可以重构国民道德与价值观。与之相对应,89.0%的人直言当下社会“君子”少见。  “君子”概念超越时代局限,常说常新,有人甚至将“君子之道”视为医治市场经济环境下诸多现代病的济世良方,并倡言我们的社会要创造一个成全君子的制度环境,让君子更容易成功,而不是做君子更容易吃亏。  考察“君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