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黑夜中穿行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uzi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无论是哪段历史,都既有着耀目的辉煌,又藏着秘密的黑夜。历史作家魏风华,执笔如燃犀,以他诗性的文笔和独到的视角,从照亮唐朝的黑夜开始,重新挖掘历史中的传奇,解读已经绝版的魏晋精神,又如历史侦探一般,一一还原抗日战争中的决定性细节,将历史的真相交还给读者。本刊有幸采访到魏风华老师,从魏老师的讲述中学习到,历史是一面镜子,镜中纤毫必露的并非只是过去的影像,更是有助现今的我们自省的标尺。因为在我们之后照耀着的,是来自未来的晨光。
  志怪悠悠不可问
  记者:在《唐朝的黑夜》三部曲中,您全面解读了唐朝的志怪笔记,尤其是在第一部中,详尽地把《酉阳杂俎》这部唐朝奇书展现在读者面前,叫很多人知道了中国古代还有那么优秀的志怪传奇。请问这本书对后世的志怪类写作有怎样的影响?为什么说它胜过明清的同类作品?
  魏风华:在奇幻恐怖小说流行的今天,如果我们上溯源头的话,会发现这类小说在中国古代其实就已经有很多了,而且古人在这方面的想象力一点也不比现代人差,鬼怪凶灵、奇幻怪谈,甚至连盗墓秘闻,古人早就写过了。中国古代的奇幻恐怖小说,被统称为“志怪笔记”,其踪迹最初见于先秦,兴于魏晋,盛于唐宋。明清两代,这类作品虽数量庞大,但没什么好看的。问题出在两方面:一是明清已是近世,作品中少了幽古隐秘之风;二是明清的志怪笔记,篇幅过长,走的是传奇的路子,而且人情味过浓,写着写着就变成爱情故事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自不必说,一个又一个忠贞于爱情的狐狸精,读后不仅不会感到毛骨悚然,而是会让你热泪盈眶。至于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虽讲求简短,模仿中古风格,但由于文中仍加入了人情世故,所以读起来照样乏味。而诞生于唐朝晚期的《酉阳杂俎》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志怪笔记,明朝著名编辑家、大书商李云鹄说其“无所不有,无所不异,使读者忽而颐解,忽而发冲,忽而目弦神骇,愕眙而不能禁”。在清朝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纪晓岚则这样评价该书:“其书多诡怪不经之谈、荒渺无稽之物,而遗文秘籍亦往往错出其中,故论者虽病其浮夸而不能不相征引,自唐以来推为小说之翘楚……”鲁迅、周作人以及很多国外的汉学家对其亦十分推崇。当代文学评论家李敬泽先生更是称《酉阳杂俎》为黑夜之书:“它有一种魔鬼的性质,它无所不知,它收藏了所有黑暗、偏僻的知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视《酉阳杂俎》为唐以来“志怪笔记的翘楚”。考虑到中国古代志怪笔记想象力最发达的年代也是在唐朝,在数量和质量上完全超过了魏晋时代,而唐之后又没有人能超过它,所以可以认为《酉阳杂俎》实为整个中国古代志怪笔记之王,是一部中国古代有关志怪的百科全书。
  记者:唐朝的志怪故事之中,老师最喜欢哪一个?是出于什么原因才特别喜欢呢?
  魏风华:李复言《续玄怪录》里的“辛公平上仙”一篇。
  这篇故事以志怪的形式,记录下人间的一个最令人震恐的场景:场景中,一位大唐皇帝浴血倒下……而此次弑君事件不见于任何正史,只见于本故事。这再次印证了志怪笔记的史料价值。故事叙述得不动声色,但那种内在的紧张气氛和压抑感令人毛骨悚然……
  而至于“辛公平上仙”这个题目,按故事内容来看,是不确切的。应为“辛公平目击上仙”。当是在历代传抄中漏掉了一个或几个字。无论如何,辛公平目睹了被历史的迷雾隐藏的场面,而那一场面,在千年后依旧令人胆战心惊。作为志怪,写得阴森恐怖,为超一流的类型小说,无出其右者。同时,故事又对唐顺宗深宫遇害这一历史秘闻进行了映射,极好地说明了唐朝志怪的史料价值,成为后世学者绕不开的一篇作品。一句话,从文学的角度讲甚佳,从史学的角度讲亦佳,这就太难得了。
  记者:看起来晦涩难懂的唐代志怪笔记在您的笔下变得意趣盎然,甚至让人觉得身临其境。其中很多故事发生是有真实历史背景的,比如杨贵妃遗香囊、夺五色玉遇暴雪等。那个时代的人将真实的唐朝掩盖在奇幻的故事背后是出于什么原因?这与正史中的春秋笔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魏风华:志怪中包含历史元素有两种情况,一是向《续玄怪录》里的“辛公平上仙”和《纂异记》里的“喷玉泉幽魂”那样,通过志怪的方式记载当时不便书写的历史真相;二是以历史人物为主人公书写奇闻轶事,其中的一些故事未必不是真实的。当后人的想像力已经退缩的时候,看到什么都觉得是天方夜谭了。实际上,像你提到的那两则故事很可能就是真实发生过的。但正史不会去记载那些,所以二十四史乏味是必然的。
  谁人会得广陵音
  记者:在《绝版魏晋》一书里,您对《世说新语》这一重要典籍进行了全面解读,让人很快了解了“魏晋风度”并深深地沉醉其中。那么,“魏晋风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魏风华:魏晋时代是整个中国古代史中最为另类最为奇异的一个时代,也是最受到争议的一个时代。与汉朝的敦实厚重、三国的慷慨悲歌、唐朝的盛大开放、宋朝的清丽内向完全不同,魏晋时期以率性洒脱、玄远放旷著称,这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时尚和审美追求。宗白华先生认为: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他们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乃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了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的确是这样。曹魏正始年间何晏、王弼和夏侯玄首开玄学之风,经过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的傲然使性,再到西晋洛水时代的优游,最后到东晋兰亭时代的寄情山水、自然而为,最终蔚然而成魏晋精神:向内,人们发现了心灵自由之美;向外,则发现山川自然之美。思想解放、心灵觉醒,那个时代里对人性的自由的向往与实践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记者:“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感觉您本身就是很具有魏晋风度的,请问您最欣赏魏晋时期的哪位历史人物,为什么?
  魏风华:阮籍。因为我像他。
  阮籍一生,有四个特长,那就是喝酒、嚎叫、写诗、驾车狂奔。他做过魏国的步兵校尉,在政治上,一度有很高的心气,曾登广武古战场,发出了千年一叹:“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按照《阮籍传》的说法:“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魏晋易代的那个时期,政治环境凶险,掌握魏国政权的司马家实施高压政治,不合作的名士少有安然者。嵇康之死是个典型的例子。在这种背景下,阮籍的态度是,在政治上,不以司马家为对手,但也不主动参与司马家的政事,所以司马昭有这样的印象:“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正因如此,即使阮籍放浪形骸,任性不羁,经常做出一些违背儒家礼法的事,最终也能为司马昭所容忍:“晋文王功德盛大,坐席严敬,拟于王者。唯阮籍在坐,箕踞啸歌,酣饮自若。”甚至还受到司马昭的庇护:“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
  但是,阮籍的内心呢?
  “步兵校尉缺,厨中有贮酒数百斛,阮籍乃求为步兵校尉。”阮籍嗜酒如此!为什么?东晋的另一个酒鬼王忱说:“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这个说法是很到位的。所谓胸中垒块,我以为郁积的是对时政的怨气,但也不仅仅如此,甚至还有因个人抱负在时光中渐渐自我消磨而生出的兀自悲叹,以及人生中多少事身不由己的扼腕叹息。按照东晋孙盛在《魏氏春秋》中的记载:“阮籍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独自驾车遇穷途而哭,因为前面没有路了。孤独如此,孤独如此!所以说,在人生的很多时候,无望比绝望更可怕。这种悲愤与哀怨,谁又能理解?
  在阮籍那立意隐晦的八十二首《咏怀诗》中,我们也可以读出一个诗人的悲伤的情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以诗咏怀,不同于建安诗歌,其叙事和抒情更为私密化,阮籍发此先声。所以我说,以对后世文人的影响而言,阮籍的作用是远远大于嵇康的。
  记者:相比于现在,魏晋风度有着别样的光彩,它对浮躁时代里的我们有着怎样的精神借鉴意义?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自己的心灵走向超脱与真实?
  魏风华:魏晋名士珍爱自己,对自己有深情。这不是自恋,而是对精神独立性的推崇。他们中的代表殷浩有句口头禅: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就是说,别人再好再怎么样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我只想做独特的不可复制的我自己。这恰恰是当下很多人缺少的价值元素。
  魏晋时期,儒家统治思想彻底崩溃,个性空前解放,标志之一是对自己的肯定,重视自我价值。殷浩此语即是例证。君不见在更多的时候,及至今天,我们也常羡慕别人所拥有的一切,地位、财富、特长,所谓“长恨此身非我有”;同时,又缩小甚至忽略了自己所拥有的幸福。“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我的心,我的神,我的形,都是属于我的,与我如此亲近,因此我踏实并能获得快乐。我不会羡慕你,因为你的一切与我没有关系。
  那个时代对“我”的爱与重视,是人性的进步。会稽王司马昱曾问殷浩:“你跟西晋的裴頠比,谁更出色?”殷浩面色深沉,冷冷地回答:“我应该超过他。”我应该超过他!我宁做我!这样的声音充满魏晋,而让其他时代黯然失色。
  读史早知今日事
  记者:我知道您写诗,在后来的历史写作中,语言在不失真实的前提下往往带有诗意。请问,在用诗意的语言讲述历史的同时,历史研读又对您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什么影响?
  魏风华:每个诗歌写作者都有自己的传统。除了美国“垮掉的一代”的影响外,我有中晚唐诗歌的传统。而历史的研读和写作,显然会丰富和加厚这种传统,让自己的诗歌写作更为浑然天成,具有更大的支撑力。白居易、韦应物、李商隐、刘沧都是我喜欢的唐朝诗人。
  记者:史书被认为是一面镜子,但很多记录却是枯燥的。在您的新书《抗日战争的细节》里,您说真实的历史藏于细节。在写作中,亦抽丝剥茧一般让我们看到很多真实生动的东西。面对宏大的历史,您为什么偏偏强调细节?
  魏风华:历史一旦被总结,就会被扭曲;只有翻开历史的细节,才能看到真相。就后世读者来说,读历史方面的图书时,最能打动自己的必然是细节,因为只有细节才是最生动最鲜活的。对当时的亲历者来说,很多时候,个人与家国命运的改变,也是来自于细节。这不用多解释。细节决定成败。
  至此,从《绝版魏晋》到《唐朝的黑夜》再到《抗日战争的细节》,魏风华实现了从古代史至现代史的跨越,在“过去式的生活”里不断寻找和书写着有意思和有价值的“历史桥段”。作为作者的他,最想传达给读者的东西是:读史书的本质是纠正、完善和丰富我们的今生。所以,读罢史书后,请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历史不可复制,细节决定成败,那么今日的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面对“现在时的生活”?
其他文献
说起良相,在贞观以前人们会想起姬旦、伊尹,但他们为国家人民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因为史料不详很少有人说得清,只能口耳相传认他们做好宰相;贞观之后,良相便有了更直观的代表人物,那便是房玄龄和杜如晦。  房玄龄是山东人,杜如晦是陕西人,他们的青壮年时代都是在隋大业年间度过的,身逢乱世,他们都已看透了腐朽不堪的隋王朝,直到碰上新兴的李唐起义军,才开始贡献自己的才华。于是有人说,他们其实是生来给李世民做宰相的
期刊
到了应该彰显我的名、我的命、我的族、我的祖、我的根的时候了,因为我们的先祖已经等待得太久。家庙已经破败得太久。家谱已经消失得太久。祖先之名已经被湮没得太久。家训已经荡然无存太久。我们的姓氏、名、字、号已经沉默得太久。  读者诸君,如果让你现在开始,你愿意为家族而不是只为三人的小家庭甚至只是个人自己而奋斗吗?如果你觉得拥有有内涵的名、字、号,可以让自己生命更有深度的话,是否现在就可以付诸行动?如果你
期刊
名字虽然是个人的,历朝历代的命名习惯受到其所处时代的影响。由于人们所属的民族、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传统及文化修养的不同,其命名习惯也很不相同。  ◎名的发展史  “名”的产生也是在氏族社会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必然结果。《说文》对名这样解释:“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多少有些传说意味。人
期刊
红楼梦》描写的节庆活动很多,但过年只有一次,即五十三回的“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贾家这个大家族,年怎么个过法呢?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写道:“当下已是腊月,离年日近,王夫人与凤姐治办年事。”这是说,时令一到腊月,就该治办年事了。而年事最重要者莫过于祭祖,所以宁国府贾珍那边先把宗祠打开,派人打扫,同时收拾供器,为祭祀作准备。当年荣宁二公,宁公居长,所以宗祠在宁国府。其次是压岁,就是
期刊
国内唯一传统文化教程——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近日发行。课题组希望,通过这套教材将国学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中。教材中选取了《弟子规》《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等12册国学经典,同时规定每节课讲解一个繁体字,让学生充分理解中国文字的意境和美。此外,该课程提的问题均不设标准答案,只学不考。  现代文明的飓风下,传统文化之星火承袭,真可谓是摇曳将息了吧。相当长时间以来,国人的知识
期刊
春节,俗称过年,是农历的岁首,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最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此期间,人们会放下所有重要事务,放松心情,会亲访友,且食且乐,恣意开怀,把万众狂欢的境界诠释到极致。  ◎欢天喜地旧习俗  春节,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揭开序幕。旧时
期刊
墨子说,义就是正义、正当,义就是有利——当然是有利于全人类的事情,有利于天下的事情。“义”可以说是墨子哲学的最高理想。  有关“义”的论述,是墨子思想学说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贵义》篇云:“万事莫贵于义”。《天志上》也提出:“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纵览《墨子》全书,“义”是贯穿其间的一条主线。  墨子所讲的“义”,归结起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义行
期刊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在养生功效方面当首推太极拳。它不但能强身健体,还可以陶冶性情。为了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对传统文化生起信心,依照祖先流传下来的养生瑰宝来修学,让大家都成为传统文化的真实受益者。本刊走进汶林学苑每周一期的“周末一家亲”活动,感受太极拳的唯美修养,听吴式太极拳的第五代传人李毅多老师来分享他的修学心得,儒家讲“静、定、安、虑、得”,《大学》中讲“定能生慧”,相信用心修学,
期刊
◎悲情心态,谁主沉浮?  相守几十年的妻子亡故,庄子竟然“击盆而歌”,毫无悲恸之意,受到前来吊唁的好友惠施怒责。庄子言:人本是由气变成的,现在她又回到原来的状态,乃自然之理,我为何要悲伤?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你不懂自然之理罢了。  庄子的怪诞往往是常人无法理解的:楚王备厚遇来礼聘,庄子溪畔垂钓而不他顾,临了仅仅回复“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这是庄子之道。老庄学说也影响并折射着中国文人的悲情心态
期刊
险夷原不滞胸中,  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  月明飞锡下天风。  ——王守仁《泛海》  虽然这首诗创作于被贬黜的路上,但表现出来的却是其豪迈、无畏以及对信念和理想的坚贞,没有一丝一毫的消沉、没落和懈怠。阳明先生在这首诗中明确地指出了:世间的一切艰难险阻都似浮云般轻轻掠过,只要内心有坚定的信念,就是一叶扁舟亦可搏击于惊涛骇浪之中,一切凶险都不能动摇我强大的内心,因为我有信念。  这首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