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冈察洛夫曾说:“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的和我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我清楚地看见过和知道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和与之常在一起的东西。”看来,只有自己切身体会过的东西,才能产生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感受。它们犹如王冠上的钻石,虽然只是点缀,却熠熠生辉。
这些理性的句子,可以是描写,如比喻句;也可以是议论句,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
且看下面几个例子。
☆对自己的生活加以反思☆
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讲述了“我”小时候体弱多病,和伙伴们爬山时,由于害怕,不敢上也不敢下,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地步。晚上,父亲找到“我”时,“我”才按照他的指导慢慢地爬了下来。作者是这样写的:“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對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
实际上,我们每天都经历着各种各样的事情。如果你能深入思考,定能有所发现,有所启迪。相信,你也能写出像《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样意味深长的文章来。
☆对他人的经历加以评价☆
《邓稼先》是杨振宁写的一篇人物传记型文章,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在写邓稼先“两弹元勋”的部分时,作者高度评价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由此可见,记叙文不仅要有记叙的部分,也要有适当的议论,比如对自己的评价。这样,文章才会深刻起来。
☆对自然万物加以审视☆
同样是写冬天,不同的作者笔下就有不同的思考。
朱自清的《冬天》一文,回忆了一家人的生活片段,他写道:“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而在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也有这样的写法,因为带上了感情,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天,在他心中也温暖如春。茅盾笔下的冬天,则写了孩提时不喜欢冬天穿得厚重,却喜欢冬天能“放野火”;二十几岁后,喜欢冬日躺在被窝里遐思;后来,冬一年比一年冷,作者就对冬产生了厌烦。不过,他也理智地认识了“冬”,知道冬“摧残了许多嫩芽,在地面上造成恐怖”;而北风和霜雪虽然凶猛,终不能永远地统治这大地。相反的,冬天的寒冷愈甚,就是冬的命运快要告终,“春”已在叩门。在这里,茅盾通过自己不同年龄段对“冬”的印象,提炼出“无论怎样,冬天终会过去,春天总要来临”的主旨。这里的冬天,已经不单是自然界的冬天了,也象征着人生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
看了上面这么多例子,相信大家受益颇多。那么,这些闪耀着理性光芒的句子,一般出现在哪些地方呢?请继续往下看——
一、文章的结尾处。如某同学《这很有意思》一文,他从日复一日的平淡日子中选取了周六早晨为家人买早餐的事情。在我们的印象中,往往是父母为孩子准备早餐,他家却很有意思:轮流买早餐,很有生活情趣。早晨一般是忙碌的,但小作者却写出了一份悠闲,甚至不乘电梯而选择爬十层楼梯,不仅身体得到了锻炼,更让心情得到放松。作文的结尾是这样写的:“生活虽然只是复制粘贴,但即使如此,也有无穷的趣味。把你的手放在心上,让你的心安静下来,你会发现,这很有意思!”
可见,你只有深入挖掘,才能从一件普通的小事中发现人生哲理。
二、精彩的描写后。众所周知,描写可以给人直观的形象。如姑娘“身穿白底花布小褂和蓝士林裤子,裤腿绾到膝盖,赤脚穿着一双白色塑料凉鞋。她大约只有十一二岁,身架很瘦,正是预备拔个儿的年纪。黑油油的头发编成两根紧紧的小辫。她模样普通,不是那种如烟如柳的倩妮,但是她身上透露着美丽。她像春天田野上的麦苗,蓬勃、清新、朴实、纯真。”(陶建军《卖鹅妮》)作者在对“卖鹅妮”的外貌进行描写后,又用精妙的比喻句对她作了评价。这样,便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
三、边叙边议。一位学生写“面对”这个话题作文时,以“一棵向阳树”为题,写了在阴暗的角落里,向阳树从种下时的瘦弱、萧瑟,到有一天看到它“圆圆的绿叶下藏着几颗瘦弱的果子”。小作者先是叙述了自己所看到的树的变化过程;而后,结合自己考试失败的经历进行议论,“一切的自怨自艾都被抛到脑后,我明白,这是我必须要面对的黑暗,唯有不断努力,才是唯一的出路。”之后,她写再见向阳树的情形,表达了她内心的感悟。结尾,她又引用了泰戈尔的名言“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很好地升华了作文的主题。我们读到的不仅是向阳树的成长过程,更是人应该像向阳树一样勇敢地面对困难,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一切的哲理。
综上所述,我们不仅要发现生活,而且要了解生活;不要满足于表面的研究,还要深究其包含的深意。
这些理性的句子,可以是描写,如比喻句;也可以是议论句,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
且看下面几个例子。
☆对自己的生活加以反思☆
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讲述了“我”小时候体弱多病,和伙伴们爬山时,由于害怕,不敢上也不敢下,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地步。晚上,父亲找到“我”时,“我”才按照他的指导慢慢地爬了下来。作者是这样写的:“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對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
实际上,我们每天都经历着各种各样的事情。如果你能深入思考,定能有所发现,有所启迪。相信,你也能写出像《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样意味深长的文章来。
☆对他人的经历加以评价☆
《邓稼先》是杨振宁写的一篇人物传记型文章,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在写邓稼先“两弹元勋”的部分时,作者高度评价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由此可见,记叙文不仅要有记叙的部分,也要有适当的议论,比如对自己的评价。这样,文章才会深刻起来。
☆对自然万物加以审视☆
同样是写冬天,不同的作者笔下就有不同的思考。
朱自清的《冬天》一文,回忆了一家人的生活片段,他写道:“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而在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也有这样的写法,因为带上了感情,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天,在他心中也温暖如春。茅盾笔下的冬天,则写了孩提时不喜欢冬天穿得厚重,却喜欢冬天能“放野火”;二十几岁后,喜欢冬日躺在被窝里遐思;后来,冬一年比一年冷,作者就对冬产生了厌烦。不过,他也理智地认识了“冬”,知道冬“摧残了许多嫩芽,在地面上造成恐怖”;而北风和霜雪虽然凶猛,终不能永远地统治这大地。相反的,冬天的寒冷愈甚,就是冬的命运快要告终,“春”已在叩门。在这里,茅盾通过自己不同年龄段对“冬”的印象,提炼出“无论怎样,冬天终会过去,春天总要来临”的主旨。这里的冬天,已经不单是自然界的冬天了,也象征着人生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
看了上面这么多例子,相信大家受益颇多。那么,这些闪耀着理性光芒的句子,一般出现在哪些地方呢?请继续往下看——
一、文章的结尾处。如某同学《这很有意思》一文,他从日复一日的平淡日子中选取了周六早晨为家人买早餐的事情。在我们的印象中,往往是父母为孩子准备早餐,他家却很有意思:轮流买早餐,很有生活情趣。早晨一般是忙碌的,但小作者却写出了一份悠闲,甚至不乘电梯而选择爬十层楼梯,不仅身体得到了锻炼,更让心情得到放松。作文的结尾是这样写的:“生活虽然只是复制粘贴,但即使如此,也有无穷的趣味。把你的手放在心上,让你的心安静下来,你会发现,这很有意思!”
可见,你只有深入挖掘,才能从一件普通的小事中发现人生哲理。
二、精彩的描写后。众所周知,描写可以给人直观的形象。如姑娘“身穿白底花布小褂和蓝士林裤子,裤腿绾到膝盖,赤脚穿着一双白色塑料凉鞋。她大约只有十一二岁,身架很瘦,正是预备拔个儿的年纪。黑油油的头发编成两根紧紧的小辫。她模样普通,不是那种如烟如柳的倩妮,但是她身上透露着美丽。她像春天田野上的麦苗,蓬勃、清新、朴实、纯真。”(陶建军《卖鹅妮》)作者在对“卖鹅妮”的外貌进行描写后,又用精妙的比喻句对她作了评价。这样,便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
三、边叙边议。一位学生写“面对”这个话题作文时,以“一棵向阳树”为题,写了在阴暗的角落里,向阳树从种下时的瘦弱、萧瑟,到有一天看到它“圆圆的绿叶下藏着几颗瘦弱的果子”。小作者先是叙述了自己所看到的树的变化过程;而后,结合自己考试失败的经历进行议论,“一切的自怨自艾都被抛到脑后,我明白,这是我必须要面对的黑暗,唯有不断努力,才是唯一的出路。”之后,她写再见向阳树的情形,表达了她内心的感悟。结尾,她又引用了泰戈尔的名言“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很好地升华了作文的主题。我们读到的不仅是向阳树的成长过程,更是人应该像向阳树一样勇敢地面对困难,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一切的哲理。
综上所述,我们不仅要发现生活,而且要了解生活;不要满足于表面的研究,还要深究其包含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