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语文教学的艺术氛围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lbuph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充满活力才有无穷魅力。眼下,有不少学生对语文课缺乏兴趣。究其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但重要的一点就是语文课上得毫无生气,像一潭死水,让学生讨厌。近年来,笔者一直在探究语文课的魅力问题。我认为,教师只有把语文课上得富有活力,充满魅力,才能创造一种艺术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个人肤浅的看法:
  
  一、以情激情
  
  教书是一门特殊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情感交流有时比知识交流更加重要。优秀教师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因为优秀教师能“用自己的真情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能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激情澎湃。“语文教学‘传之以情,以情激情’”(余漪语)我用情感去创造魅力的方法有二种:
  首先,我借助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感受来拨动学生的“情弦”
  学生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例如:在教学《闲情记趣》时,我先讲了自己小时候做的乐事、傻事,同学们听了都哈哈大笑,有的还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所做的乐事、傻事。学生的情绪很快被推向高潮。
  其次,我以导语导入主题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兴趣往往是创造的先导。”我在上《雨中登泰山》时,引用余漪老师的话作导语:“同学们,你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泰山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多少历代文人骚客写诗撰文,讴歌、赞美。杜甫的名句‘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是令人神往的。只有攀登到‘绝顶’,才能领略到那壮美雄奇的风光。今天,我们请作者为向导,跟他攀登游览巍峨壮观的泰山吧!”声情并茂的饱含感情的语言,激起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共鸣,调动了学生对这堂课的兴趣,教与学就十分和谐了。
  
  二、转换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是“主角”,在课堂里说过不停,从作者介绍、段落分析、概括中心到艺术特色,无不面面俱到。教师讲得口干舌燥,精疲力竭;学生听得清淡如水,毫无味道。究其原因,学习主体成了被动接受的“机器”。
  卢梭在《爱弥儿——论教育》中指出:“如果老是由你去指点他,老是由你告诉‘来呀,去呀,休息呀,做这个,不做那个呀’结果,你用这个方法的确是会使他变成一个傻子的。如果你的头脑常常去指挥他的手,那么,他自己的头脑就会变得没有用处。”我认为,角色必须转换:变灌为导,变填鸭者为参与者,变指示者为指导者。我时刻提醒自己:我是谁?为了谁?是否把学生的收获,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我把整个“舞台”让给学生,让他们淋漓尽致地表演、展示,把学生衬托得光彩照人。他们的大脑兴奋起来了,他们的思维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起来了,教学就有了魅力。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魅力培养:
  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在教學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在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完成学习活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像和创造,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
  其次,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学生一旦养成了这种意识和习惯,课堂教学就会出现生气勃勃的喜人局面。学习《陌上桑》时,我让学生们提出他们的不同见解。有些同学认为罗敷并没有丈夫,只不过是用养蚕的活动来蒙混“使君”而已。其理由如下:一是罗敷“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可能只有十六七岁,怎么会有四十多岁的丈夫呢?二是如果她的丈夫是当大官的,怎么还能让年轻美貌的妻子采桑养蚕?三是罗敷所说的“夫婿”正好符合蚕的特点:“十五府小吏”,是说蚕长到半个月时,还是一条小虫;“二十朝大夫”,是说蚕到二十天以后,就把头抬起来了,像跪拜国王的朝中大夫;“三十待中郎”,是说一个月以后,蚕已经长成一条肥手大的大虫了;“四十专城居”,是说蚕四十天以后就要做茧,独自住在城(茧)里了;“皆言夫婿殊”,是因为当官的都穿绸缎,所以夸奖蚕的功劳。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我及时进行了表扬。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讨论,发言的积极性非常高,这种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力。
  再次,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来激活课堂气氛
  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主张愚公是挖山,还提搬家?大家通过热烈的讨论甚至激烈的争论,得出了不同的答案,设想出不同的结果,师生们感到真有趣。
  
  三、讲究艺术
  
  有本事的老师,人家会从心底里佩服,甚至作为榜样崇拜、学习。要想把语文课上好,教师除了具备本学科较高的专业素质外,还要具备相关的素质,如书法、音乐、演讲、天文地理诸方面的素质,并有较高的教学艺术。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说:“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由口头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写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我是从两方面进行魅力强化的:
  用幽默的语言进行教学,让学生好笑好玩。语文课最忌说教。最没有魅力的课就是照本宣科,死教死学。搞笑是一种艺术,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得好。这里除了学识水平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幽默感。有的人没有荒诞学方面的知识,呆呆板板的不会逗乐,当然,他的课没有什么味道。我在上课时会抓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些现象,及时地逗乐,让学生们大笑。比如:有一次,我上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讨论课时,我突然问:哪位同学跟鲁迅有亲戚关系?半天也没有人回答。我就启发:鲁迅原来姓什么?你姓什么?三千年前,你们是不是亲戚?结果,好多的人都大笑起来了,他们举起了小手。只有一个姓鲁的同学不服气,与大家争了起来。再有一次,我上李白的诗歌,我问:十八子,在我们班有吗?请举手。好一会儿,有人问我:十八子是什么意思?我不动声色地说:十、八、子,能构成什么字?结果大家都开心地笑了起来:李——十八子,哈哈!
  用自身形象进行教学,使学生产生好学、乐学感。老师应该是学生的第一位或最近距离的榜样和模范。在教学时,我尽量做到能歌善舞,能写小说散文诗歌,能写好三笔字,能画画,能拉琴弹琴,能说笑话,在课堂中进行即兴表演。不要以为这是雕虫小技,其实我以为这才叫真才实学。如果语文老师什么都不会,那么你的课就无法让人听下去。如果你有了这些形象,那么他们就会非常钦佩你,以你为榜样,无形中,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的欲望。有人说,学生是老师的影子,有其师必有其弟子,此话一点不假。
  (作者单位:425500湖南省江华县沱江镇沱江中学)
其他文献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有些教师不知道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什么能力,怎样培养和提高这些能力,仍然是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如师生读几遍课文,弄清生字、新词后,就着重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而这些知识,也大都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不作声地记录的“一言堂”中获得的,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回顾自己多年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不少有经验的教师都认为,难以用较好的方法去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的人说,作文教学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是事倍功半的事。我以为作文是一项工程,既要有理论,更要有实践;既要有大志,更要有实力。作文决不是单纯的方法问题,不是人们平常说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用词的问题,而是一个真正的“创新”、“立异”的过程。作文是一项开启灵感的创新工程。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多写多练,
期刊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在现代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现代文阅读尤为重要。作为语文教师,仅仅依靠课本的阅读和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对阅读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初步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九年
期刊
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华夏文明;薪火相传的文化传承,养育了健全的民族品格。我们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作为文化的载体、文化传播重要渠道的文学,在任何一个关键时刻,都给人以希望和勇气,重塑着民族的精神,使得中华民族的血脉长存不衰。可以说,没有文学,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文化继承,一个没有或忽略了文学的民族只能是无根的。正是因为文化语文学的存在,才使人们的精神、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得以健康
期刊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一个人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倾向,这种倾向总是与一定的情感相联系。一方面,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基础,而兴趣的倾向性联系着情感,所以,激发学习兴趣能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学习兴趣是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动力,能弥补某些学生智力发展的不足。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针对学
期刊
随着社会步入信息时代,多媒体电脑,以其强大的功能,丰富的内容、生动的画面、巧妙的链接组合、多采的演示效果,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热情。  在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能全神贯注地积极思维;有了兴趣,就能克服困难,探究科
期刊
现代社会,物质生产高速发展,但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了,甚至是扭曲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语文教育应当承担这个责任。  一个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呢?这个问题太大。但一个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宣扬什么,却必须明确,在这个问题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从教十年,我时常在思考这个本质性的问题,现将个人的一些肤浅的看法浅谈如下:    一、关于语文本义的思考    《现代汉语词典》将语文定义为“语言
期刊
近日,要求学生作文。课堂内,多数学生愁眉不展,下笔无言,为完成任务,像挤牙膏似的行文。收上作文一览,大跌眼镜,滥用词语的,辞不达意的,口水话连篇的,多不胜数。  学生的语言积累,亟待加强。新课标也要求初中生有较丰富的“语言积累”,那么,怎样才能丰富中学生的语言积累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熟读语文课本,活用教材    语文教材选文一般都是文质兼美、符合思想感情政治教育的典范文
期刊
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特别是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是中小学数学教师千万不能忽视的。  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结合本人从事中小学数学教学多年的实践经验,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预定教学目标,达到预期教学目的,运用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采用艺术的课堂教学语言,生动准确地
期刊
诗歌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形式,饱含着诗人丰富的感情和想象,诗歌的语言精炼而形象,音调和谐,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它感人的艺术境界,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引起对生活的联想,陶治读者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在改革发展、共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诗歌仍有其感染人、教育人、激励人、提高人们审美能力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新教材中诗歌占了很大比例,这是前所未有的,这也给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带来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学大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