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的文化性与语文高考模式的冲突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华夏文明;薪火相传的文化传承,养育了健全的民族品格。我们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作为文化的载体、文化传播重要渠道的文学,在任何一个关键时刻,都给人以希望和勇气,重塑着民族的精神,使得中华民族的血脉长存不衰。可以说,没有文学,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文化继承,一个没有或忽略了文学的民族只能是无根的。正是因为文化语文学的存在,才使人们的精神、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得以健康交流,也才有了健全人格的高扬。因此,文学教学应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浸染也是语文教学应有之义。自古以来,文学的教化功能都极为先贤所重视。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传道”,明显有对文化传承、传播的含义,其重要性超过了能力的培养、学问的积累。孔子说的更为直截了当:“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論语·阳货》)
  语文的功能,一直都是困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难题,这从语文名称的变迁就可以看出。“国语”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淡化语文的文学性和文化性,“国文”则相反,突出的只是语文的文学性和文化性。“语文”概念的最终确立,一方面肯定语文的工具性,另一方面也突出了语文的文学性,从而还语文以真正全面的定义。语文,表征为各种语言现象,而各种语言现象背后,是浓郁的文学情趣和厚积的文化底蕴。为此,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美的能力。”并把“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文化现象的分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作为新课标实施的一个重要目标。笔者有幸,教授过自一九九六年以来的高中各种版本的教材,并直接参与一九九七年开始的新教材试验,见证了教材改革的全过程。对比发现:新教材较之于老教材,编排更为科学合理,选文更注重文学和文化性;新标准较之于旧大纲,更强调学生情商的培养,尤其突出了语文课的文化性。这种变化,说明了在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育所要承担的使命。
  但是,由于长期形成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过程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对语文文本中包孕的文化内涵涉及甚少或者几乎不涉及。特别是应试教育(或者干脆说高考)思想的指导之下,高中语文教学成了透析各种语言现象的过程,听说读写各个环节,无不围绕语言进行操作。于是,入选教材的文章,不论有多优美、多深厚的文化底蕴,统统成了语言的解剖标本──老师条分缕析详加讲解,学生兼收并蓄逐一复制。至于所谓的探究性学习,也只能是粉面敷金图个好看罢了。曾经听过一位老师的示范课,讲授苏轼的《前赤壁赋》。这节课如果从文言的角度看,可以说无懈可击,考点所及各各到位,然而,大多数听课老师都觉得索然,课堂气氛也显得沉闷。作为一篇美文,被当成了纯粹的文言文讲解,而不是引导学生去品鉴文中营造的幽美意境,体味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感情,鉴赏优美而雅致的语言,也不指导学生去探究儒道两种文化在作者身上冲突所产生的心理和审美追求的变化等等,又怎能激起学生的共鸣,生成审美欲望呢?我们不能说这堂课不成功,因为,在现行高考模式下,它确实能满足学生对于文言知识的需求。但是,很显然,如果按新课标的要求,这节课又是不成功的。这种语文的文化性与应试需要之间的矛盾,往往使教学无所适从,其结果只能是:教师疲惫,学生乏味,彼此心力交瘁。笔者曾对这样的语文教学作了一个很粗俗的比喻──杀宠物猪卖肉。把一篇情文并茂的文章,为了考试的需要,精细地分解成肥、瘦、骨、肝、肠等,(尽管那是极不情愿的)分门别类让学生领了去,(那也是极不情愿的)而其中的教与学的情趣,审美和文化的熏陶,却是荡然无存了。不难想象,在这种模式之下的教师、学生对待语文的激情之低,这种模式背离语文与生俱来的文化特质之远了。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五千年的发展,创造了无数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而其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的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极为丰富的文化现象,无论是字形还是字义,都表现了古人文化创造的智慧和能力。至于以汉字为载体的词语、典故、古今文学和文化典籍,更体现了这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止在于教会学生能够娴熟运用语言这个工具,还在于传播文中所承载的“道”,即文化。在古代,语文教育一直和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结合在一起,“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礼记·王制》)。这种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伦理教育融合的教育体系实际上突出的就是对学生的人文、人格教育。孔子则是这种教育思想的倡导者和躬行者,他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而对于不重视人格教育的现象则表现了深深忧虑:“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也持有同样的观点:“厚乎德行,辨乎言行,博乎道术。”(《墨子·尚贤》)在古代人治重于法治的背景下,这种教育理念对于人们集体道德、公共价值取向、社会伦理秩序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诚然,如今我们的语文所传之“道”不再像古人那样狭窄,而是要让学生在阅读优秀作品中,品味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生活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提高道德修养。但是,语文教育的文化渗透,古今却是一致的。
  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可以说为实现语文由单纯的工具性向工具性、文化性迈进作出了重要的探索。始于一九九七年的高中语文教材改革,打破了旧有教材的编排体系,从试验到修订,从选修到必修,始终有一条明显的主线贯穿其间,那就是文本选择和编撰都注重了文化性和审美性。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份额的增加,体现对古典文化的认同和回归;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录,体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外国文学作品的编辑,体现文化的差异和借鉴;科技、政(文)论文则体现文化的多样性和博大精深。而《语文读本》虽是课堂延伸的辅助读物,但其思想性、艺术性、文化性的高度统一,更是对学生思想情操、审美趣味、文化陶冶方面起到了良好引导作用。作为教改的参与者和实践者,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增加语文课的思想内蕴和文化含量,突出语文课的思想和文化特质,使表层的语言形式与思想文化内核共同绽放美丽花朵,展现诗意的审美品格。给学生一个支点,使之心仪人文关怀,涵泳文化底蕴,构建文化品格,形成基于深厚思想文化的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能力。这是新课程标准赋予语文教师的职责。
  客观地说,早在新课标实施之前,语文教学和语文评价中所存在的弊端就已被认识,不少有识之士为改革这些弊端呼吁奔走,以倡导先进的教学理念。如于漪、宁鸿彬、魏书生、洪镇涛等,他们站在最前沿,从语文教学的实践入手筚路蓝缕,砥砺以求,使语文教改有了历史性的突破。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那些改革阻力重重,步履维艰,并未成为社会的实际共识,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语文的教学现状。对此,我认为,关键在于语文的素质教育没有被真正实行,语文教育只重知识或技能(也即看重高考成绩),没有发掘语文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语文教育是一个开发心智、塑造人格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的核心便是──文化。
  语文是文化之树结出的语言之果,文化是语文诗意的栖息。展望未来,语文课文化品质教育是世界语文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防止语文教育的失衡和异化,这是语文教育改革的共同课题,也是未来语文教育的目标。欧美的教育发达国家,他们的语文教育非常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人格的陶冶,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一些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东南亚国家,他们既重视培养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同、自豪和归宿感,又用儒家文化中的积极部分来教化学生。作为一个有渊远文化的国家,我们的语文教育没有理由不让学生沐浴传统文化的甘霖;作为一个正在走向世界的国家,我们的语文教育没有理由不让学生以开放、宽博、勇敢的心态去面对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一句话,语文教育就是要培养真正的“文化人”。
  当然,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某个机构或者语文教师是不够的,还需要全社会的共识和支持,尤其需要教育体制的改革。只有切实推行素质教育,建立健全相应的教育机制,确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才能确保教改改而有效
  (作者单位:341600江西省信丰县第五中学)
其他文献
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是什么?这是人们长期探讨而终无结果的问题。讨论来又讨论去,还是分数。分数成了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难怪应试教育总是有很强的生命力。人们口头上都说实施素质教育,脑子里却满是应试教育的怪影。这到底是为什么?其实,各級学校并不是没有实施素质教育,只能说素质教育的进展因受了束缚而进展缓慢。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于是我想抛砖引玉,谈一点自己肤浅的理解。    一、教师与
期刊
教育改革如火如荼,新的教育理念正深入人心。当我们在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时,有些校园里却不合时宜的出现了一些不和谐音,各种媒体上报道的令人发指的现象,虽构不成教育主流,但影响了教育的良好形象,我想通过一些现象谈一谈自己的不成熟的看法:  现象一:《都市晨报》报道:河北曲周县一小学老师强迫她所带班级42名学生伸出手来,随后在每个学生的掌心用铅笔划伤出血,顿时全班哭声一片……这位初为人师的女教师,如此缺乏
期刊
班級文化是班级的一种风尚、一种文化传统、一种行为方式,它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融会到班级里同学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自觉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    一、班级文化之建设目标    让班级充满青春活力,充满人情味,充满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让班级成为每一个学生温暖的家是我们班一个努力的方向。    二、班级文化之环境建设    中学班级的环境建设,
期刊
“關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随着未成年人性成熟的提前,早恋,在当前已成为校园又一让人头痛的课题。据报道,2005年,我市某重点中学一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女生在老师和父母的压力下,为了最后的冲刺,断绝了与男朋友的关系,男朋友不死心,仍纠缠,不堪其扰的女生乱刀捅死了前男朋友。本是一对冲刺清华、北大的好选手,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哀哉,痛哉。    一、早恋的提出    “早恋”,顾名
期刊
时代的发展,对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各国掀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热潮。我国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我国素质教育的成效不够明显。“应试教育”显露出其弊端,为此,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在领悟新理念的过程中,使用过渡教材进行教学,学校全面铺开了对新课程的教学。下面,就使用新教材对于新课程促进学生的发展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新课程相对于传统教育的课程而言,它们的根本区别在
期刊
学校的工作主要是学生工作,而学生工作又是班主任的主要工作,虽然学生工作不能囊括学校的全部工作,但是却反映了班主任工作在整个学校中的重要性。因为班级是学校的最基本单位,班级管理是学校综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反映了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而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必须要具备多种能力。例如: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个别谈话和谈心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期刊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才能担负起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一代新人的重任。  一个素质优良的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会以自身的素质深深吸引学生,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赢得学生的敬重、钦佩、喜爱和信赖。当他像一块磁铁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凝聚力的时候,他就能卓有成效地实施素质教育了。  社会心理学的吸引效应,研究了人际交往中怎样吸引别人的种种因
期刊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有些教师不知道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什么能力,怎样培养和提高这些能力,仍然是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如师生读几遍课文,弄清生字、新词后,就着重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而这些知识,也大都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不作声地记录的“一言堂”中获得的,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回顾自己多年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不少有经验的教师都认为,难以用较好的方法去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的人说,作文教学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是事倍功半的事。我以为作文是一项工程,既要有理论,更要有实践;既要有大志,更要有实力。作文决不是单纯的方法问题,不是人们平常说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用词的问题,而是一个真正的“创新”、“立异”的过程。作文是一项开启灵感的创新工程。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多写多练,
期刊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在现代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现代文阅读尤为重要。作为语文教师,仅仅依靠课本的阅读和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对阅读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初步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九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