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军训教育是大学生踏入高校的第一必修课。军训对促进大学新生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促进学生人际交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军训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国防知识,对学生政治思想觉悟的提升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军训;大学新生;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 G8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2-0027-02
一、前言
迄今为止,我国高校已经有二十多年开展军训活动的历史。目前,军训已经成为各高校教学体系中的第一必修课程。教学实践证明,军训对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健康状况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军训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对新环境和高强度的军训活动适应性有所差异,高校军训期间新生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甚至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本文旨在探索新生军训过程中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军训对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的影响,进而探讨军训促进大学新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旨在促进新生更快更好的适应军训和高校生活。
二、大学新生军训过程中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军训期间,大学新生在经历了兴奋、紧张的心理阶段之后,最容易产生的问题是身体疲惫,以及由此引发的逆反和消极心理状态。甚至军训期间部分新生由于难以适应高校新的生活环境以及高强度的军事训练,呈现出人际矛盾突出的问题。产生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新环境的不适应。
刚入学的大学新生多数年纪都是二十岁左右。这些新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的呵护下成长,父母无微不至照顾,生活自理能力较弱。而踏入高校脱离了家庭的庇护,新生要学会自己洗衣、打饭,处理与教师和同学的人际关系。更有一部分新生离家千里,对学校所在地气候、饮食、交流习惯都不适应,一时间又找不到理解的同伴,从而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在这样的新环境下,大学生实践能力弱的缺点就凸显了出来。再加上军训中的一些挫折,导致很多大学生感到沮丧和迷茫。
2、身体素质的不适应。
大学生军训不但是对学生心理的考验,同时更是身体素质的一大考验。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大多数学生在高中阶段都忽略了体育锻炼,取而代之的是高强度的学习,每天都在成山的联系册中度过。身體缺乏锻炼的学生难以适应对体力要求相对较大的军事训练项目。在疲惫阶段,很多学生都切实感受到了军训的辛苦,尤其军训的时间正值气温较高的夏末,一些体质较差的学生甚至不能坚持完成训练项目,根据观察,女生更多地表现出了身体素质差的缺点,例如有的女生在太阳下晒的时间长了晕倒,这里就体现了军事训练强度大和学生身体素质差的矛盾。
3、心理上的不适应。
大学新生心理非常脆弱和敏感的,他们在家里面受到家长过分的关注和呵护,在思想上和心理上过分依赖家庭。由于新生又大都是以高考胜利者高高在上的心态入学,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和困难。当在面对陌生的同学和教官,加上严格的军训纪律,往往会让学生感到压力很大。学生往往由于对军训不了解导致心理准备不足,由此引发的是在训练的过程中碰壁。
同时,很多学生在踏入高校之前,对校园生活充满憧憬和想象。但军训作为高校给学生的第一课程,显然并不那么美好。很多学生对自身身体和心理素质过于乐观的估计,一旦在训练中被批评或惩罚,则会在心理上难以接受,并可能诱发严重心理问题,如逆反、厌学、焦虑、抑郁、自卑等等,最后对自己能力和个人价值产生怀疑甚至否定。如果不能适当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将对学生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
三、军训对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的影响
军训虽然并不是针对新生进校后专门设立的心理教育课,但对学生如何尽快适应高校生活,建立起良好的交际圈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军训对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的影响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集体训练,学习军旅歌曲,拉歌,体育比赛、每人表演节目等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脱离父母庇护的大学生活环境。
第二,军训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个人素质,挖掘每个学生潜能,促使学生们在军训中旺盛热情、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第三,学生在军训中做的正步走、摆臂、匍匐前进、集合等每个动作都是按军事化标准来训练。这对于在书堆中长大的孩子来说,事训练特别艰苦,甚至有的学生身体反应比较大。而教官要求学生在军训过程中必须不怕苦不怕累,这是军训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但却无形中培养了大学新生坚忍不拔毅力、百折不挠意志、不怕吃苦精神。
第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制能力。通过较短时间军训,不仅提高了大学生们独立生活和自理能力,还增强了纪律性、组织性。
第五,军训不仅使大学心理素质得到培养,还可以教会他们如何正确看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人际交往能力,对学生非智力和智力素质培养也是一条有效途径,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四、军训促进大学新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军训应结合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
基于大学新生刚入学时的心理发展特点,军训应最大限度和提高大学生心理适应性结合起来。针对由于角色的转变、辅导员等新角色的加入,学生可能出现的诸多心理适应不良问题,军训应着力与分析大学生军训期间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二)对军事理论课堂教学进行优化。
长期以来,高校军事理论教学过分强调课程,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及他们的学业适应能力。教官可在军训过程中,多设置一些有意义的训练项目和障碍比赛,通过激发学生热情,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塑造其坚忍不拔的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和抗挫折能力,鼓励其敢于迎接挑战,进而培养其较强的环境适应力。同时,比如可以根据学生对军事理论课当中不同知识模块的感兴趣程度,及时调整授课内容。
(三)做好军训中期及后期的心理健康教育。
军训的初期,学生的热情还未减退。伴随着军训强度的增加,学生心理很快会从积极转变为消极,甚至抵抗。因此,军训中后期,如何保持学生的参与热情是军训当中非常关键的时期。而军训教官由于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专业培训,针对学习的心理转换往往还采取粗暴的方式对付懒散的学生,加重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为了帮助新生们在军训当中顺利完成心理调适,消除孤独感、增强其归属感、提高抗挫折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学校辅导员应该在军训中期及后期,通过与学生沟通新生活适应性交流,加强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教官通过军旅歌曲,拉歌,体育比赛等活动拉近与新生的关系,在训练之余与学生交流部队生活等有趣话题,消除学生对训练的逆反心理。同时,学校应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老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建立起与心理不良学生之间的信任,为学生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此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应与军训教官互通有无,特别注意培养新生独立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通过组织专业人员开展针对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新生掌握自我心理调节技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进而顺利度过军训。
六、结论
新生入校军训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军训不仅对大学生心理起到适应过渡作用,而且对大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意志品质培养,促进大学生成才,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都有很大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萨海斌.浅谈军训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过程的促进[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报,2011(11).
[2] 王志锋,李彩洁.军训对大学新生体质指标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2(01).
[3] 武松等.军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07).
[4] 王敏达、张新宁.对高校新时期大学生军训工作的创新思考[J].职业圈,2017(17).
[5] 曾乃卓.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的探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关键词: 军训;大学新生;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 G8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2-0027-02
一、前言
迄今为止,我国高校已经有二十多年开展军训活动的历史。目前,军训已经成为各高校教学体系中的第一必修课程。教学实践证明,军训对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健康状况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军训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对新环境和高强度的军训活动适应性有所差异,高校军训期间新生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甚至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本文旨在探索新生军训过程中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军训对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的影响,进而探讨军训促进大学新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旨在促进新生更快更好的适应军训和高校生活。
二、大学新生军训过程中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军训期间,大学新生在经历了兴奋、紧张的心理阶段之后,最容易产生的问题是身体疲惫,以及由此引发的逆反和消极心理状态。甚至军训期间部分新生由于难以适应高校新的生活环境以及高强度的军事训练,呈现出人际矛盾突出的问题。产生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新环境的不适应。
刚入学的大学新生多数年纪都是二十岁左右。这些新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的呵护下成长,父母无微不至照顾,生活自理能力较弱。而踏入高校脱离了家庭的庇护,新生要学会自己洗衣、打饭,处理与教师和同学的人际关系。更有一部分新生离家千里,对学校所在地气候、饮食、交流习惯都不适应,一时间又找不到理解的同伴,从而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在这样的新环境下,大学生实践能力弱的缺点就凸显了出来。再加上军训中的一些挫折,导致很多大学生感到沮丧和迷茫。
2、身体素质的不适应。
大学生军训不但是对学生心理的考验,同时更是身体素质的一大考验。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大多数学生在高中阶段都忽略了体育锻炼,取而代之的是高强度的学习,每天都在成山的联系册中度过。身體缺乏锻炼的学生难以适应对体力要求相对较大的军事训练项目。在疲惫阶段,很多学生都切实感受到了军训的辛苦,尤其军训的时间正值气温较高的夏末,一些体质较差的学生甚至不能坚持完成训练项目,根据观察,女生更多地表现出了身体素质差的缺点,例如有的女生在太阳下晒的时间长了晕倒,这里就体现了军事训练强度大和学生身体素质差的矛盾。
3、心理上的不适应。
大学新生心理非常脆弱和敏感的,他们在家里面受到家长过分的关注和呵护,在思想上和心理上过分依赖家庭。由于新生又大都是以高考胜利者高高在上的心态入学,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和困难。当在面对陌生的同学和教官,加上严格的军训纪律,往往会让学生感到压力很大。学生往往由于对军训不了解导致心理准备不足,由此引发的是在训练的过程中碰壁。
同时,很多学生在踏入高校之前,对校园生活充满憧憬和想象。但军训作为高校给学生的第一课程,显然并不那么美好。很多学生对自身身体和心理素质过于乐观的估计,一旦在训练中被批评或惩罚,则会在心理上难以接受,并可能诱发严重心理问题,如逆反、厌学、焦虑、抑郁、自卑等等,最后对自己能力和个人价值产生怀疑甚至否定。如果不能适当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将对学生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
三、军训对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的影响
军训虽然并不是针对新生进校后专门设立的心理教育课,但对学生如何尽快适应高校生活,建立起良好的交际圈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军训对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的影响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集体训练,学习军旅歌曲,拉歌,体育比赛、每人表演节目等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脱离父母庇护的大学生活环境。
第二,军训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个人素质,挖掘每个学生潜能,促使学生们在军训中旺盛热情、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第三,学生在军训中做的正步走、摆臂、匍匐前进、集合等每个动作都是按军事化标准来训练。这对于在书堆中长大的孩子来说,事训练特别艰苦,甚至有的学生身体反应比较大。而教官要求学生在军训过程中必须不怕苦不怕累,这是军训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但却无形中培养了大学新生坚忍不拔毅力、百折不挠意志、不怕吃苦精神。
第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制能力。通过较短时间军训,不仅提高了大学生们独立生活和自理能力,还增强了纪律性、组织性。
第五,军训不仅使大学心理素质得到培养,还可以教会他们如何正确看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人际交往能力,对学生非智力和智力素质培养也是一条有效途径,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四、军训促进大学新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军训应结合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
基于大学新生刚入学时的心理发展特点,军训应最大限度和提高大学生心理适应性结合起来。针对由于角色的转变、辅导员等新角色的加入,学生可能出现的诸多心理适应不良问题,军训应着力与分析大学生军训期间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二)对军事理论课堂教学进行优化。
长期以来,高校军事理论教学过分强调课程,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及他们的学业适应能力。教官可在军训过程中,多设置一些有意义的训练项目和障碍比赛,通过激发学生热情,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塑造其坚忍不拔的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和抗挫折能力,鼓励其敢于迎接挑战,进而培养其较强的环境适应力。同时,比如可以根据学生对军事理论课当中不同知识模块的感兴趣程度,及时调整授课内容。
(三)做好军训中期及后期的心理健康教育。
军训的初期,学生的热情还未减退。伴随着军训强度的增加,学生心理很快会从积极转变为消极,甚至抵抗。因此,军训中后期,如何保持学生的参与热情是军训当中非常关键的时期。而军训教官由于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专业培训,针对学习的心理转换往往还采取粗暴的方式对付懒散的学生,加重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为了帮助新生们在军训当中顺利完成心理调适,消除孤独感、增强其归属感、提高抗挫折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学校辅导员应该在军训中期及后期,通过与学生沟通新生活适应性交流,加强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教官通过军旅歌曲,拉歌,体育比赛等活动拉近与新生的关系,在训练之余与学生交流部队生活等有趣话题,消除学生对训练的逆反心理。同时,学校应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老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建立起与心理不良学生之间的信任,为学生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此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应与军训教官互通有无,特别注意培养新生独立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通过组织专业人员开展针对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新生掌握自我心理调节技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进而顺利度过军训。
六、结论
新生入校军训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军训不仅对大学生心理起到适应过渡作用,而且对大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意志品质培养,促进大学生成才,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都有很大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萨海斌.浅谈军训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过程的促进[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报,2011(11).
[2] 王志锋,李彩洁.军训对大学新生体质指标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2(01).
[3] 武松等.军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07).
[4] 王敏达、张新宁.对高校新时期大学生军训工作的创新思考[J].职业圈,2017(17).
[5] 曾乃卓.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的探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