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下铁,本来只是一种交通工具而已,不知何时,被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渲染成了一个奇幻的小世界,人们搭乘着长长的自动扶梯深入地下,心理似乎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于是,仿佛意想不到的事情总能随时发生。
其实,在人们眼中,地下铁永远是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对它,每天面无表情地匆匆而过未免太过呆板,幻想着遭遇一场艳遇又有些不切实际的可笑。可是,如果有一天你能亲眼去看看世界上那些古老而又充满艺术气息的地下铁,你就会对它有一些新的认识,富丽堂皇、奇幻曼妙、充满现代艺术的气质……你将不再惊讶于这些都是形容地下铁的词语。
●“俄罗斯人喜欢看书,车厢内一般都有一多半的人在看书,甚至在上下地铁的自动扶梯上,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在看书。另外还有一些早晨起来来不及梳妆的女士优雅地打开小镜子,旁若无人地涂脂抹粉、打理秀发。”
●“这里的男士彬彬有礼,上下车一般都会礼让女士。车厢里男士一般都站着,即使有空位子也很少看到他们坐下,整个车厢里显得和谐而安宁。莫斯科人在地铁内很少讲话,如果有人主动和你搭腔,那么,不是你妨碍了他就是他喝醉了酒。”
● “莫斯科地铁在午夜1时发最后一班,如果这时你坐车回去,恰巧车厢里只有你一个人,四周万籁俱寂,你就会听到莫斯科心跳的声音,这也是整个俄罗斯民族心跳的声音……”
莫斯科地铁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铁之一,而且它一直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铁,因为其建筑的造型各异和华丽典雅,被称为“地下的艺术殿堂”。
莫斯科地铁全长220多公里,布局与地面的布局基本一致,呈辐射及环行线路。地铁总共有9条线,包括8条辐射线和1条环行线,有150个站台,4000列地铁列车在地铁线上运行,每天运送的乘客达900多万人次,地铁运行时速最高达90公里。莫斯科地铁华丽的建筑风格让他成为外国游客在莫斯科不可错过的一大景点,很多人对此痴迷不已,据一些爱好者统计,在莫斯科地铁站中,至少有44座车站美妙绝伦,令人流连忘返,是必须去看一看的。这些车站都由俄罗斯著名的建筑师设计,装饰有不同艺术风格的大型壁画及各种浮雕、雕刻,再配以各种别致的灯饰,使地铁站仿佛富丽堂皇的宫殿,灯火辉煌得让人完全没有置身地下的感觉,据说仅仅用于装饰的大理石就有几十种,随处可见大理石、马赛克、花岗石、陶瓷和五彩玻璃。
莫斯科地铁站的建筑风格各有不同,但都宏伟壮观、富丽堂皇,尤其是环线各站最值得参观。马雅可夫斯基车站被誉为“20世纪建筑艺术精品”,这是莫斯科曝光率最高的车站,据说许多电视广告、影片都选择在这里拍摄。
它的屋顶由36个不锈钢金属椭圆形拱门组成,每一个四面拱门的中央是圆形的天顶,拱门都镶嵌着壁画,组成了“苏维埃土地上的一天”的场景。地面是华贵的白色大理石,中间铺了一条红色大理石带,有比真人还大的铜像,大厅尽头则是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半身像。
另外,革命广场站大厅拱顶和地板的大理石都是暗红色,庄严肃穆,80座青铜人物雕塑惟妙惟肖地反映了1917年十月革命的战斗场面;共青团站站台大厅内72根立柱撑起拱顶,立柱表面的大理石是乌兹别克名贵的“甘扎石”,使整个大厅高贵典雅;基辅站大厅内描绘有乌克兰生活场景的主题壁画,绚丽多彩的马赛克向人们描述着乌克兰的旖旎风光;帕维列茨站则用100多平方米的马赛克图案描绘了1941年11月7日红场上的阅兵式。
●“在地铁里逃票实在是巴黎的一景。也难怪,巴黎地铁的出入口是无人监控的仅1米左右的自动转栏,要通过这道门实在是容易,从栏上跳过,从转栏间钻过,或紧贴着他人通过都可以。而且大家似乎已达成了默契,持票人从来不会拒绝别人与他蹭票,甚至还会善意邀请那些拿着包裹跳不过去的人。”
●“车厢门开,不时会有音乐大师入场,琴声一响,大师就进入忘我境地,不管车已驶过了几站,也不管眼前的观众已换了几拨。一曲终了,大师收起乐器,又走向下一个车厢,甚至不屑向人收钱。走了大师,又来了卖艺的,一般是拉手风琴或弹吉他,一曲完毕后,掏出帽子,在车厢里要钱,但绝不强求。”
● “巴黎毕竟是世界第一浪漫之都,一些年轻的巴黎人自诩为诱惑者或艳遇收集者,专爱找女孩子搭讪。他们坐在车厢里,眼睛四处搜寻,搜索着能够与他们眼神相遇的目光。你若是不想与这种眼神相遇,低头看书是最好的方式。”
始建于1900年的巴黎地铁覆盖了城市的大部分地区,市内几乎所有地区的乘客徒步5分钟均可到达最近的地铁站,因而被称为全世界最密集、最方便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之一。而它的最大特色应该是很多车站内部装饰各异,设计都具有独特的艺术气息,每个月台会根据该车站的地点,做出别出心裁的布置。
巴黎的地铁文化是巴黎人多姿多彩的生活的一部分。巴士底车站的月台墙上绘着当年法国大革命的巨幅壁画,还贴满了关于攻占巴士底监狱的图片并摆放着一些历史文物,罗浮宫车站则是艺术的天堂,在柔和灯光的映衬下,玻璃格子里陈列着许多博物馆的复制艺术品,犹如进入真正的罗浮宫博物馆。罗丹博物馆附近的车站则竖立着巴尔扎克和罗丹的雕塑;王宫地铁站入口处像一顶华丽的皇冠,与站名相得益彰;工业艺术站更是站如其名,被装饰成了轮船的样子。另外,日尔曼德普雷站拱墙上用幻灯打着的大型黑白卡通,体现出强烈的现代艺术感,而阿贝斯地铁站换乘通道绘满了抽象的壁画作品,1970年,该站还被列入国家一级古迹……
除了充满艺术感的站台,巴黎地铁独特的人文气质也是外地游客津津乐道的,比如蔚然成风的集体小说阅读,有趣的逃票现象以及地铁艺术家们的才华与洒脱。
巴黎的地铁车厢给外国游客的第一感觉是图书馆阅览室般的氛围,无论在站台等车还是坐在车厢内,男女老少大多默不作声地捧着小说或诗集在研读,而很少有人是在看杂志。
有些人说,这是因为巴黎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学艺术氛围,所以即使是普通老百姓也嗜书如命,以至于巴黎成为全世界唯一一座能够在地铁中看到集体读小说的场景的城市。也有人说这是因为巴黎人很强调自我空间,在地铁高峰阶段,车厢里的人被挤得像罐头里的沙丁鱼,所有人都挤作了一团,难免和别人面对面,非常尴尬,于是大家都挣扎着从包里拿出一本书,放在眼前读起来,既创造出一份个人领地,还保持了一个优雅的读书姿势。
巴黎地铁的逃票现象,更像是人们对一整天繁忙生活的调剂,无论是执法者还是逃票人,都面带笑容,充满了幽默和调侃,让外国游客们目瞪口呆。
巴黎的地铁实行打孔过关的办法,无人看守,逃票者们各有其过关绝活,而且逃得若无其事,见者也往往一笑置之。
“伦敦的地铁老态龙钟。既没有广州地铁的现代气息、也没有东京地铁的喧闹,除了墙壁就是扶梯,除了扶梯便是路标,除了路标还有的就是那幽暗的轨道,站台的尽头闪着黄色的小灯,寂寞地等待远道而来的机车。”
“伦敦的地铁扶梯很长。上下往往需要一两分钟,哪怕是高峰期,人们都自觉地靠右而立,腾出左侧便于赶时间的人们畅通无阻。扶梯两侧的墙上贴着海报,不是广告、不是明星,极少介绍电影,更多是歌舞剧的剧照,充满文艺气息。”
“从某个地铁口出站,便要开始陌生的地面探索之旅。此站甩在身后,却有另外的Underground在前方某处等待着来自远方的人们。”
伦敦地铁始建于1863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铁系统,也是欧洲最大的地铁系统,它狭窄、昏暗、陈旧、拥挤,但是不可否认,它也同时具有难以抗拒的魔力,让你忍不住搭乘长长的扶梯深入地下,去体会伦敦城浓郁且活色生香的生活气息。
伦敦的地铁方便快捷,密集的地下网遍布整座城市,在街上轻易就能找到地铁站入口。但是进入地铁站,你会发现伦敦地铁完全没有想象中的富丽堂皇或者灯火通明,站台和通道都狭窄和陈旧,甚至在角落里还会发现不少垃圾,站台上灯光昏暗,老式地铁列车车厢里的地板和窗框是木制板材的,让人一下子就能联想到它的古老,恍若隔世。伦敦地铁就这样传承着它固有的传统,非但没有让人感觉到不适,反而平添了几分亲切和怀古,也许这就是伦敦地铁能够和世界上那些或前卫或华丽的著名地铁一起,跻身世上最优美的的地铁的原因吧。
虽然拥挤,但是伦敦的地铁却是安静和随和的,人们匆匆而过,都保持着沉默。即使是地铁站里的卖艺人,也是悠闲地站在过道里,轻弹吉他,或者唱着缓慢悠扬的歌,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如果有人投给他一些钱,他只会冲你微微点一下头表示感谢,目光却不会离开琴弦。
(转载自网易新闻)
其实,在人们眼中,地下铁永远是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对它,每天面无表情地匆匆而过未免太过呆板,幻想着遭遇一场艳遇又有些不切实际的可笑。可是,如果有一天你能亲眼去看看世界上那些古老而又充满艺术气息的地下铁,你就会对它有一些新的认识,富丽堂皇、奇幻曼妙、充满现代艺术的气质……你将不再惊讶于这些都是形容地下铁的词语。
●“俄罗斯人喜欢看书,车厢内一般都有一多半的人在看书,甚至在上下地铁的自动扶梯上,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在看书。另外还有一些早晨起来来不及梳妆的女士优雅地打开小镜子,旁若无人地涂脂抹粉、打理秀发。”
●“这里的男士彬彬有礼,上下车一般都会礼让女士。车厢里男士一般都站着,即使有空位子也很少看到他们坐下,整个车厢里显得和谐而安宁。莫斯科人在地铁内很少讲话,如果有人主动和你搭腔,那么,不是你妨碍了他就是他喝醉了酒。”
● “莫斯科地铁在午夜1时发最后一班,如果这时你坐车回去,恰巧车厢里只有你一个人,四周万籁俱寂,你就会听到莫斯科心跳的声音,这也是整个俄罗斯民族心跳的声音……”
莫斯科地铁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铁之一,而且它一直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铁,因为其建筑的造型各异和华丽典雅,被称为“地下的艺术殿堂”。
莫斯科地铁全长220多公里,布局与地面的布局基本一致,呈辐射及环行线路。地铁总共有9条线,包括8条辐射线和1条环行线,有150个站台,4000列地铁列车在地铁线上运行,每天运送的乘客达900多万人次,地铁运行时速最高达90公里。莫斯科地铁华丽的建筑风格让他成为外国游客在莫斯科不可错过的一大景点,很多人对此痴迷不已,据一些爱好者统计,在莫斯科地铁站中,至少有44座车站美妙绝伦,令人流连忘返,是必须去看一看的。这些车站都由俄罗斯著名的建筑师设计,装饰有不同艺术风格的大型壁画及各种浮雕、雕刻,再配以各种别致的灯饰,使地铁站仿佛富丽堂皇的宫殿,灯火辉煌得让人完全没有置身地下的感觉,据说仅仅用于装饰的大理石就有几十种,随处可见大理石、马赛克、花岗石、陶瓷和五彩玻璃。
莫斯科地铁站的建筑风格各有不同,但都宏伟壮观、富丽堂皇,尤其是环线各站最值得参观。马雅可夫斯基车站被誉为“20世纪建筑艺术精品”,这是莫斯科曝光率最高的车站,据说许多电视广告、影片都选择在这里拍摄。
它的屋顶由36个不锈钢金属椭圆形拱门组成,每一个四面拱门的中央是圆形的天顶,拱门都镶嵌着壁画,组成了“苏维埃土地上的一天”的场景。地面是华贵的白色大理石,中间铺了一条红色大理石带,有比真人还大的铜像,大厅尽头则是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半身像。
另外,革命广场站大厅拱顶和地板的大理石都是暗红色,庄严肃穆,80座青铜人物雕塑惟妙惟肖地反映了1917年十月革命的战斗场面;共青团站站台大厅内72根立柱撑起拱顶,立柱表面的大理石是乌兹别克名贵的“甘扎石”,使整个大厅高贵典雅;基辅站大厅内描绘有乌克兰生活场景的主题壁画,绚丽多彩的马赛克向人们描述着乌克兰的旖旎风光;帕维列茨站则用100多平方米的马赛克图案描绘了1941年11月7日红场上的阅兵式。
●“在地铁里逃票实在是巴黎的一景。也难怪,巴黎地铁的出入口是无人监控的仅1米左右的自动转栏,要通过这道门实在是容易,从栏上跳过,从转栏间钻过,或紧贴着他人通过都可以。而且大家似乎已达成了默契,持票人从来不会拒绝别人与他蹭票,甚至还会善意邀请那些拿着包裹跳不过去的人。”
●“车厢门开,不时会有音乐大师入场,琴声一响,大师就进入忘我境地,不管车已驶过了几站,也不管眼前的观众已换了几拨。一曲终了,大师收起乐器,又走向下一个车厢,甚至不屑向人收钱。走了大师,又来了卖艺的,一般是拉手风琴或弹吉他,一曲完毕后,掏出帽子,在车厢里要钱,但绝不强求。”
● “巴黎毕竟是世界第一浪漫之都,一些年轻的巴黎人自诩为诱惑者或艳遇收集者,专爱找女孩子搭讪。他们坐在车厢里,眼睛四处搜寻,搜索着能够与他们眼神相遇的目光。你若是不想与这种眼神相遇,低头看书是最好的方式。”
始建于1900年的巴黎地铁覆盖了城市的大部分地区,市内几乎所有地区的乘客徒步5分钟均可到达最近的地铁站,因而被称为全世界最密集、最方便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之一。而它的最大特色应该是很多车站内部装饰各异,设计都具有独特的艺术气息,每个月台会根据该车站的地点,做出别出心裁的布置。
巴黎的地铁文化是巴黎人多姿多彩的生活的一部分。巴士底车站的月台墙上绘着当年法国大革命的巨幅壁画,还贴满了关于攻占巴士底监狱的图片并摆放着一些历史文物,罗浮宫车站则是艺术的天堂,在柔和灯光的映衬下,玻璃格子里陈列着许多博物馆的复制艺术品,犹如进入真正的罗浮宫博物馆。罗丹博物馆附近的车站则竖立着巴尔扎克和罗丹的雕塑;王宫地铁站入口处像一顶华丽的皇冠,与站名相得益彰;工业艺术站更是站如其名,被装饰成了轮船的样子。另外,日尔曼德普雷站拱墙上用幻灯打着的大型黑白卡通,体现出强烈的现代艺术感,而阿贝斯地铁站换乘通道绘满了抽象的壁画作品,1970年,该站还被列入国家一级古迹……
除了充满艺术感的站台,巴黎地铁独特的人文气质也是外地游客津津乐道的,比如蔚然成风的集体小说阅读,有趣的逃票现象以及地铁艺术家们的才华与洒脱。
巴黎的地铁车厢给外国游客的第一感觉是图书馆阅览室般的氛围,无论在站台等车还是坐在车厢内,男女老少大多默不作声地捧着小说或诗集在研读,而很少有人是在看杂志。
有些人说,这是因为巴黎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学艺术氛围,所以即使是普通老百姓也嗜书如命,以至于巴黎成为全世界唯一一座能够在地铁中看到集体读小说的场景的城市。也有人说这是因为巴黎人很强调自我空间,在地铁高峰阶段,车厢里的人被挤得像罐头里的沙丁鱼,所有人都挤作了一团,难免和别人面对面,非常尴尬,于是大家都挣扎着从包里拿出一本书,放在眼前读起来,既创造出一份个人领地,还保持了一个优雅的读书姿势。
巴黎地铁的逃票现象,更像是人们对一整天繁忙生活的调剂,无论是执法者还是逃票人,都面带笑容,充满了幽默和调侃,让外国游客们目瞪口呆。
巴黎的地铁实行打孔过关的办法,无人看守,逃票者们各有其过关绝活,而且逃得若无其事,见者也往往一笑置之。
“伦敦的地铁老态龙钟。既没有广州地铁的现代气息、也没有东京地铁的喧闹,除了墙壁就是扶梯,除了扶梯便是路标,除了路标还有的就是那幽暗的轨道,站台的尽头闪着黄色的小灯,寂寞地等待远道而来的机车。”
“伦敦的地铁扶梯很长。上下往往需要一两分钟,哪怕是高峰期,人们都自觉地靠右而立,腾出左侧便于赶时间的人们畅通无阻。扶梯两侧的墙上贴着海报,不是广告、不是明星,极少介绍电影,更多是歌舞剧的剧照,充满文艺气息。”
“从某个地铁口出站,便要开始陌生的地面探索之旅。此站甩在身后,却有另外的Underground在前方某处等待着来自远方的人们。”
伦敦地铁始建于1863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铁系统,也是欧洲最大的地铁系统,它狭窄、昏暗、陈旧、拥挤,但是不可否认,它也同时具有难以抗拒的魔力,让你忍不住搭乘长长的扶梯深入地下,去体会伦敦城浓郁且活色生香的生活气息。
伦敦的地铁方便快捷,密集的地下网遍布整座城市,在街上轻易就能找到地铁站入口。但是进入地铁站,你会发现伦敦地铁完全没有想象中的富丽堂皇或者灯火通明,站台和通道都狭窄和陈旧,甚至在角落里还会发现不少垃圾,站台上灯光昏暗,老式地铁列车车厢里的地板和窗框是木制板材的,让人一下子就能联想到它的古老,恍若隔世。伦敦地铁就这样传承着它固有的传统,非但没有让人感觉到不适,反而平添了几分亲切和怀古,也许这就是伦敦地铁能够和世界上那些或前卫或华丽的著名地铁一起,跻身世上最优美的的地铁的原因吧。
虽然拥挤,但是伦敦的地铁却是安静和随和的,人们匆匆而过,都保持着沉默。即使是地铁站里的卖艺人,也是悠闲地站在过道里,轻弹吉他,或者唱着缓慢悠扬的歌,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如果有人投给他一些钱,他只会冲你微微点一下头表示感谢,目光却不会离开琴弦。
(转载自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