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8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8-0095-01
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每一个学生,发展他们的个性是教育的出发点,离开培育人这一点,教育就不成其为教育。而我们的传统教育一直将培养理念化和理想化的人才作为核心,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中规中矩”的状态,缺乏利于个性发展的多元化的教育环境,阻碍了他们个性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个性已成为当务之急。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呢?
一、给学生个性化的选择自由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受到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时,才能把自己的干劲和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7—14岁的少年儿童,自尊心日益增强,他们喜欢受人尊重,渴望获得人们的信任;进入高年级后,更是什么都想自己独立地试一试,干一干,这时正是人的个性与创造力萌发和发展的好时机。课堂上,如果你多问问学生的意见,多采取他们提出的建议,那么也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特级教师魏书生正是采取这样的教法。他上课的时候自己几乎总是“闲”着,由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方法,自己只在适当的时候点拨几句,而教学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晏子使楚》时,我只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讲一讲这个故事。但他们说想“演一演”,我接受了他们的意见。结果课堂气氛非常好。经过几个学生的表演之后,全体同学都对故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讲故事时都能脱口而出,且讲得生动有趣、回味无穷。有时当同学们发言不是很积极的时候,同学们又提议进行组际竞赛,教室里一下子就变得热闹起来,一个个争先恐后地举手,踊跃参加讨论中来。我不禁感叹:还是孩子了解自己呀!当他们对自己选择的学习活动感兴趣时,那任何艰难的学习都会变得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能使效果倍增。除了要注意到孩子们的共性以外,我们更要注意到学生每个个体间的差异。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学会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形式,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学生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己去搜集、筛选资料,寻求答案。如在课堂上朗读、背诵课文,学生自己喜欢哪一节,就可以自由选择哪一节。这样,学生在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的选择中个性得到了发展,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教学的突破口。
二、强化学生的学习信心与热情
一般来说,小学生都有好表现的心理,喜欢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但如果表现得不到肯定,就会产生一种惧怕心理,这种心理容易阻碍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老师应适当把握评价他们的尺寸,即使有错误也不能轻易全盘否定,要在肯定积极思维的主动态度中让他感到自己勇于当众发表自己意见的勇敢,同时使他们认识到错误之处,给予他们重新思考的机会,直至获得正确的答案,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保护他们的信心与热情,使学生把爱动脑、善思维当作一种乐趣、荣耀,从而养成爱动脑、善思维的好习惯。如一次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时,从来不完成作业的学困生王强同学居然高高地举起了手。我以为一定是课文简单,读好了,于是便叫起了他,可是,我想错了,他不仅读得不成句,而且生字的音也不准。但是我坚持让他读完了这个自然段,并且给予了肯定的态度:这一段中的生字读对了一半,并且敢第一个举手,说明他回去不但好好预习了,而且是最勇敢的人。
三、挖掘文本内涵促进良好个性形成
语文教学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满足自己的需要,发挥其潜在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体验及理解,能动地认识并改造语文知识,赋予语文以个性化的意义,从而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充分地表现出来。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已不再仅仅居于认知范畴,已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过程也是其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学生的生命价值真正得以实现。比如《生命 生命》从种种生命现象写起,抒写理性的思考,表达了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我们就可借此教育学生珍惜生命,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四、开辟个性发展的新途径
首先,把生活引进课堂。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真善美、假丑恶,无处不在。教师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辨伪存真,培养良好的个性。
其次,参与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智、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的理解。比如,结合教学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就可以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诵读烈士诗文,讲述烈士故事,还可以考察本地哪些地方是以烈士英名命名的。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五、在写作教学中放飞学生的个性
从学生个性培养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在写作之时不要设下多种框框去束缚学生的思维。罗伯特?艾文斯认为,只要学生把写作看成是一种“自我放纵”,不受什么条条框框的限制,看到什么就如实地写什么,熟练掌握写作技巧就不是什么难事了。在作文教学中,很多时候,作文题目局限,一些作文命题,由于限制过死或范围过大,不是使学生无法展开思路,就是使学生觉得漫无边际,捉摸不定,不知从何入手。而有些作文题目过于陈旧,使学生望而生厌。如:今天写《我的爸爸》,明天写《我的妈妈》;今天写《假期生活》,明天写《校园见闻》……从一年级一直写到毕业,这些反反复复出现的题目令学生头疼、反感,激发不起写作兴趣。学生往往是胡编乱造,即使写的是真实的事情,也缺乏真情。作为语文老师,何不选一些学生最关注的或者最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作为作文题目呢?如:《如何消磨时间》《孤独》《你行吗?》《对作弊者的忠告》《假如我是班主任》等等,这些题目难道还不比《我的哥哥》《我的妈妈》《寒期生活》等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兴趣吗?
总之,语文教学的道路是无止境的。语文教学思想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无限发展、无限丰富的。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形成独特的教学个性,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贯彻独特性、灵活性、多样性、时代性的原则,使教学能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成长,成为时代所需要的具有独特个性的高素质创造型人才。
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每一个学生,发展他们的个性是教育的出发点,离开培育人这一点,教育就不成其为教育。而我们的传统教育一直将培养理念化和理想化的人才作为核心,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中规中矩”的状态,缺乏利于个性发展的多元化的教育环境,阻碍了他们个性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个性已成为当务之急。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呢?
一、给学生个性化的选择自由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受到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时,才能把自己的干劲和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7—14岁的少年儿童,自尊心日益增强,他们喜欢受人尊重,渴望获得人们的信任;进入高年级后,更是什么都想自己独立地试一试,干一干,这时正是人的个性与创造力萌发和发展的好时机。课堂上,如果你多问问学生的意见,多采取他们提出的建议,那么也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特级教师魏书生正是采取这样的教法。他上课的时候自己几乎总是“闲”着,由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方法,自己只在适当的时候点拨几句,而教学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晏子使楚》时,我只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讲一讲这个故事。但他们说想“演一演”,我接受了他们的意见。结果课堂气氛非常好。经过几个学生的表演之后,全体同学都对故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讲故事时都能脱口而出,且讲得生动有趣、回味无穷。有时当同学们发言不是很积极的时候,同学们又提议进行组际竞赛,教室里一下子就变得热闹起来,一个个争先恐后地举手,踊跃参加讨论中来。我不禁感叹:还是孩子了解自己呀!当他们对自己选择的学习活动感兴趣时,那任何艰难的学习都会变得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能使效果倍增。除了要注意到孩子们的共性以外,我们更要注意到学生每个个体间的差异。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学会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形式,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学生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己去搜集、筛选资料,寻求答案。如在课堂上朗读、背诵课文,学生自己喜欢哪一节,就可以自由选择哪一节。这样,学生在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的选择中个性得到了发展,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教学的突破口。
二、强化学生的学习信心与热情
一般来说,小学生都有好表现的心理,喜欢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但如果表现得不到肯定,就会产生一种惧怕心理,这种心理容易阻碍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老师应适当把握评价他们的尺寸,即使有错误也不能轻易全盘否定,要在肯定积极思维的主动态度中让他感到自己勇于当众发表自己意见的勇敢,同时使他们认识到错误之处,给予他们重新思考的机会,直至获得正确的答案,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保护他们的信心与热情,使学生把爱动脑、善思维当作一种乐趣、荣耀,从而养成爱动脑、善思维的好习惯。如一次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时,从来不完成作业的学困生王强同学居然高高地举起了手。我以为一定是课文简单,读好了,于是便叫起了他,可是,我想错了,他不仅读得不成句,而且生字的音也不准。但是我坚持让他读完了这个自然段,并且给予了肯定的态度:这一段中的生字读对了一半,并且敢第一个举手,说明他回去不但好好预习了,而且是最勇敢的人。
三、挖掘文本内涵促进良好个性形成
语文教学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满足自己的需要,发挥其潜在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体验及理解,能动地认识并改造语文知识,赋予语文以个性化的意义,从而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充分地表现出来。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已不再仅仅居于认知范畴,已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过程也是其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学生的生命价值真正得以实现。比如《生命 生命》从种种生命现象写起,抒写理性的思考,表达了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我们就可借此教育学生珍惜生命,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四、开辟个性发展的新途径
首先,把生活引进课堂。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真善美、假丑恶,无处不在。教师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辨伪存真,培养良好的个性。
其次,参与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智、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的理解。比如,结合教学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就可以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诵读烈士诗文,讲述烈士故事,还可以考察本地哪些地方是以烈士英名命名的。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五、在写作教学中放飞学生的个性
从学生个性培养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在写作之时不要设下多种框框去束缚学生的思维。罗伯特?艾文斯认为,只要学生把写作看成是一种“自我放纵”,不受什么条条框框的限制,看到什么就如实地写什么,熟练掌握写作技巧就不是什么难事了。在作文教学中,很多时候,作文题目局限,一些作文命题,由于限制过死或范围过大,不是使学生无法展开思路,就是使学生觉得漫无边际,捉摸不定,不知从何入手。而有些作文题目过于陈旧,使学生望而生厌。如:今天写《我的爸爸》,明天写《我的妈妈》;今天写《假期生活》,明天写《校园见闻》……从一年级一直写到毕业,这些反反复复出现的题目令学生头疼、反感,激发不起写作兴趣。学生往往是胡编乱造,即使写的是真实的事情,也缺乏真情。作为语文老师,何不选一些学生最关注的或者最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作为作文题目呢?如:《如何消磨时间》《孤独》《你行吗?》《对作弊者的忠告》《假如我是班主任》等等,这些题目难道还不比《我的哥哥》《我的妈妈》《寒期生活》等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兴趣吗?
总之,语文教学的道路是无止境的。语文教学思想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无限发展、无限丰富的。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形成独特的教学个性,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贯彻独特性、灵活性、多样性、时代性的原则,使教学能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成长,成为时代所需要的具有独特个性的高素质创造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