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地理主要是对地理规律和地理空间变化规律进行深入研究的一门课程,高中地理在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尤其是高一地理。这是因为很多学生在文理分科后,文科生特别重视地理学科。而且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有所不同,初中地理是对地理基础知识与概念的简单介绍,地理题目难度相對较低。而高一地理则注重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要求学生举一反三。但在应试教育中,教学中显露出很多不足之处,使得高一地理教学模式陈旧、方法落后,以无法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所以,学生要想更好地掌握地理的学习方法,必须适应高中的学习节奏与特点,发散思维,增强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有效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高一地理;课堂教学;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51
1 高一地理教学中的困境分析
1.1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
大多数学生在高一地理知识学习中,最大的感受就是基础知识总是不够用,老师在教室与学生互动,提出的问题都需要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的铺垫。但是由于很多学生在初中对地理学科的不重视,加上教师只有在初三的重要冲刺阶段,才将复习的方法放在考试重点和难点上[1]。因此,忽略了地理基础知识的积累,这导致大多数学生进入高中后地理学习非常吃力。存在一种心理是,有些学生总是将地理学视为“副科”,或者认为他们将来反正是要选择理科的,不必学习地理。由于态度不公正,考试成绩不尽人意,进而怪罪于地理太深奥而又难学。上述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充分重视地理学科,而不是智力因素。以至于很多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积累非常少,学习高一地理知识非常困难。
1.2学习方法不当
学习方法因素只有到了高中,学生才能认识到其重要性,一般在初中阶段,学生会按照老师的交代的重点和难点来记忆。这种“重记忆轻理解”的学习方法只能在很短的时间有效,对长期的地理学习效果不佳。但是,在高中时期,“死记硬背”已不再是一种好方法,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然后在实践中加以巩固,才能牢固地掌握地理知识。因此,学习方法的改变是造成地理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1.3学生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
新的课程改革建议,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最大努力给予学生学习的自由,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知识教学外,还必须给学生其他时间来学习,巩固、理解和练习[2]。但是,尽管大多数教师已经实施了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但许多学生仍然不知道如何积极地预习和复习。教师的作业只能僵化的完成,而其他时间则无法有效利用。结果教师的教学变得毫无意义。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尽管初中的学习成绩不错,但到了高中的学生成绩可能会急剧下降,这也是造成学生学习成绩差距的重要原因。
2 帮助学生走出困境的有效对策
2.1加强基础知识的温习与巩固
基础知识是学习高中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地理的基本知识就像建造房屋砖头和瓦片,如果大楼的地基没有打好,那么就不可能建造高楼大厦。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重视基础知识的预习和复习,以帮助学生将初中学到的所有知识都归纳为一条知识线,有利于对高中地理的初步了解和学习,也可以培养良好温故知新的习惯[3]。这样,在教学中列出所需地理教学内容中的一些知识点,并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回顾,并分阶段和独立地进行回顾,以有效地学习高中地理教学内容。
2.2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世界观。人类只有在世界观的指导下才能改变世界,因此,有一个合适的科学的地理学习方法对高一地理的学习研究非常重要。为此,高一老师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了解学生,不管是在平时的课堂中以及课后答疑时,老师应抓住一切机会,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其进行总结和评估,并提出适当的建议,以帮助学生掌握适当的地理学习方法,彻底放弃传统的死记硬背方式。
2.3加强师生互动与合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不同,它要求学生自己去探索和理解。因此,学生必须发展独立的学习能力,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4]。为此,教师应及时与学生合作探索,为学生树立榜样,将学生分成固定的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的职责不同,从小组组长到小组成员,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任务,并且在分工后给予学习题目,让每个小组进行探索和讨论,最后报告学习成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指引方向,为学生提供材料和方法的支持。
结语
总之,高一地理与初中不同,学生必须掌握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一地理课堂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认真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帮助程度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使学生真正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在提高学生地理水平与综合素质能力的同时,高效完成高一地理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平.浅议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得与失[J].中国校外教育,2020(08):127-128.
[2]王迎春.基于探究理念的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3):243-244.
[3]詹国顺.浅谈逆向教学设计模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学[J].中学课程资源,2020(02):37-38.
[4]蔡然,郭志永,王晓惠.实证主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困境与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9,6(53):234-236.
关键词:高一地理;课堂教学;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51
1 高一地理教学中的困境分析
1.1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
大多数学生在高一地理知识学习中,最大的感受就是基础知识总是不够用,老师在教室与学生互动,提出的问题都需要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的铺垫。但是由于很多学生在初中对地理学科的不重视,加上教师只有在初三的重要冲刺阶段,才将复习的方法放在考试重点和难点上[1]。因此,忽略了地理基础知识的积累,这导致大多数学生进入高中后地理学习非常吃力。存在一种心理是,有些学生总是将地理学视为“副科”,或者认为他们将来反正是要选择理科的,不必学习地理。由于态度不公正,考试成绩不尽人意,进而怪罪于地理太深奥而又难学。上述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充分重视地理学科,而不是智力因素。以至于很多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积累非常少,学习高一地理知识非常困难。
1.2学习方法不当
学习方法因素只有到了高中,学生才能认识到其重要性,一般在初中阶段,学生会按照老师的交代的重点和难点来记忆。这种“重记忆轻理解”的学习方法只能在很短的时间有效,对长期的地理学习效果不佳。但是,在高中时期,“死记硬背”已不再是一种好方法,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然后在实践中加以巩固,才能牢固地掌握地理知识。因此,学习方法的改变是造成地理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1.3学生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
新的课程改革建议,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最大努力给予学生学习的自由,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知识教学外,还必须给学生其他时间来学习,巩固、理解和练习[2]。但是,尽管大多数教师已经实施了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但许多学生仍然不知道如何积极地预习和复习。教师的作业只能僵化的完成,而其他时间则无法有效利用。结果教师的教学变得毫无意义。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尽管初中的学习成绩不错,但到了高中的学生成绩可能会急剧下降,这也是造成学生学习成绩差距的重要原因。
2 帮助学生走出困境的有效对策
2.1加强基础知识的温习与巩固
基础知识是学习高中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地理的基本知识就像建造房屋砖头和瓦片,如果大楼的地基没有打好,那么就不可能建造高楼大厦。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重视基础知识的预习和复习,以帮助学生将初中学到的所有知识都归纳为一条知识线,有利于对高中地理的初步了解和学习,也可以培养良好温故知新的习惯[3]。这样,在教学中列出所需地理教学内容中的一些知识点,并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回顾,并分阶段和独立地进行回顾,以有效地学习高中地理教学内容。
2.2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世界观。人类只有在世界观的指导下才能改变世界,因此,有一个合适的科学的地理学习方法对高一地理的学习研究非常重要。为此,高一老师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了解学生,不管是在平时的课堂中以及课后答疑时,老师应抓住一切机会,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其进行总结和评估,并提出适当的建议,以帮助学生掌握适当的地理学习方法,彻底放弃传统的死记硬背方式。
2.3加强师生互动与合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不同,它要求学生自己去探索和理解。因此,学生必须发展独立的学习能力,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4]。为此,教师应及时与学生合作探索,为学生树立榜样,将学生分成固定的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的职责不同,从小组组长到小组成员,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任务,并且在分工后给予学习题目,让每个小组进行探索和讨论,最后报告学习成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指引方向,为学生提供材料和方法的支持。
结语
总之,高一地理与初中不同,学生必须掌握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一地理课堂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认真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帮助程度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使学生真正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在提高学生地理水平与综合素质能力的同时,高效完成高一地理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平.浅议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得与失[J].中国校外教育,2020(08):127-128.
[2]王迎春.基于探究理念的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3):243-244.
[3]詹国顺.浅谈逆向教学设计模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学[J].中学课程资源,2020(02):37-38.
[4]蔡然,郭志永,王晓惠.实证主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困境与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9,6(53):23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