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实践评析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s2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胡建学,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检察院。
  
  从我国检察权的运作看,检察机关可以监督公安侦查和法院审判,但自身一些容易发生权力滥用的执法环节特别是办理职务犯罪的几个环节,没有相应的制约机制。如侦查案件的撤案、逮捕、不起诉等都由检察院自行决定,存在浓厚的单方意志色彩和不当行使权力的风险。如果对这些环节不加强制约,检察机关就难以严格遵守法律,保障法律实施的作用也难以有效地发挥,因此“谁来监督监督者”就成了学界关注和争议的问题。在这一情况下,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了务实探索,努力寻求一种新的社会监督模式,以保障检察权正确行使。其具体表现,就是2003年10月启动的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这一制度试点在十个省份取得经验后,2004年在全国试行。但根据目前一系列制度规范与实践经验看,我国人民监督员制度实际上还只是检察权国民参与的一种“体制内表达”,或者说是其初级形态。因为无论从主体来看,还是从产生、职权、组织设置、监督方式与效力等技术性问题来看,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都是在现行检察体制的基本框架内进行的。
  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开展至今已有几年,总体来看,其实践效果也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来。根据《检察日报》的消息,2004年6月底全国试点检察机关的人民监督员共监督“三类案件”案件1078件;经人民监督员监督程序的评议,同意检察机关拟定意见的1004件,占93%,不同意的74件,占7%;对人民监督员不同意检察机关拟定意见的案件,检察机关经过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采纳人民监督员意见的44件,占59%。而截至2004年11月底,各级试点检察院已监督“三类案件”共2351件,其中人民监督员同意检察机关拟定意见的2233件,占95%,不同意的118件,占5%;经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采纳人民监督员异议的则已达63件,占人民监督员异议的53%;综合换算,应当是约有接近3%的已审查案件因人民监督员异议而改变了原处理决定。下图是截至2004年11月底人民监督员监督案件对检察机关处理结果的影响效果比例图:大圆为人民监督员监督的全部案件,中圆为人民监督员不同意检察机关处理意见的案件,小圆为检察机关采纳人民监督员“不同意”意见的案件:
  不难看出,人民监督员对检察机关大多数处理决定是持赞成意见的,只在很少一部分案件中显示出“异见”,“礼让”态度显而易见。但能否就此得出人民监督员制度“没有实际意义”、“形式主义”的简单结论呢?笔者在前边举过日本检察审查会的例子,从1948年到1996年将近半个世纪,检察审查会共审查了5000个左右的案件,其中重新起诉的案件也只有1000多个,占20%左右。也就是说,长期的实践证明检察机关的处理决定绝大部分与民意要求实际上是一致的,不一致的只是少数。这一现象并非偶然:在现代民主法治的基本框架下,由于权力分立与制约(中国事实上也存在,只是模式不同)、司法官职业素质与责任约束、社会舆论监督等因素,司法权运作效果不可能出现大规模背离社会正义的现象,否则司法权的存在甚至是国家的存在都会失去其正当性基础。这实际上已经决定了检察审查会、人民监督员这样的制度,其作用不可能是“替代性”的,而只能是“补足性”的、“查漏补缺”性的。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意义,事实上就在于对司法机关有可能因为徇私枉法、认识能力有限、错误裁量等而处理不当的少部分案件进行审查,促成实现正当的结果。因此不妨这样说,虽然截至2004年11月底仅有接近3%的已审查案件因人民监督员异议而改变了原决定,这一比例明显低于日本的比例,也似乎与人们的期待相距甚远,但我们仍然不能随意抹杀这一制度的实质意义。我国的人民监督员制度尚在试点,掣肘因素多,其成熟定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就人民监督员能够对检察权表达异议,且实质地影响了部分案件最终处理结果这一点而言,应当说其实践效果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来了。从各地实践看,通过引入人民监督员制度,检察办案的规范性和公正性也有相应提高,福建检察机关还借助人民监督员审查查处了一试点院反贪局收受贿赂的案件,引起了强烈反响。
  正如我们阐述过的那样,我国人民监督员制度实际上还只是中国检察权国民参与制度的的初级形态,因此作为新生事物,其肯定还有些许缺憾,笔者试从以下几点上加以探讨:
  1、制度理念有“政策性”余温,而“法治性”不足。正如许多创新性的制度措施一样,刚刚破胎的人民监督员制度在立法准备与制度设计上尚未充分跟进,倒是检察机关坚持推进的积极态度吸引了更多目光。当然,从国情背景看,如果检察机关不启动、不做相关工作,这一试点启动相对来说就很困难,而且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触及实质问题,取得成效。截至目前看,人民监督员制度仍然是检察机关单方面的“善意作为”,它所出台的直接依据是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规定,而缺乏国家专门的法律来支撑。但长远考虑,这项制度毕竟不是检察一家的事情,而是涉及相当复杂的领域,因此不能无限期“没有法律依据”,否则在实际操作中会面临一系列难题。比如如何保证人民监督员确实能够平等、透明地从“良好公民”中产生?如何保障人民监督员能够独立、公正地实施监督?如何在监督自侦案件的同时,也考虑对占案件总数绝大比例的普通刑事案件的不起诉进行监督,以保障公共利益和被害人的合法利益?如果明显应当起诉的案件而两级检察机关均不认同人民监督员的意见时,案件该如何处理?如何保障监督员在履行职责时不受可能遭遇的各种压力和安全的影响?等等。上述问题不解决,人民监督员制度的价值目标将无法真正贯彻,而仍将停留于一项“司法政策”层面上,从而不可避免地重新走入形式化的循环中。
  2、制度运作的封闭性。从人民监督员的设置和产生来看,最高人民检察院在《规定(试行)》中明确了各级人民监督员由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推荐产生,任期与本届检察长任期相同。同时明确了检察机关内部设立人民监督员办公室,作为办事机构。从目前情况看,各试点检察机关的人民监督员基本上都是由检察机关在党委、人大、政协等单位的推荐下,自主决定并聘任,其产生的决定权和产生后的管理权均在检察机关,“被监督者决定监督者的选任”以及“监督者办事机构设在被监督者内部”这一模式,难免让人觉得经不起推敲,也无形中削弱了这一制度的“人民性”。
  3、监督范围有待进一步完善。最高人民检察院在《规定》明确了人民监督员监督范围:一是自侦案件拟作撤案、不起诉和犯罪嫌疑人不服逮捕决定,这是监督的重点;二是发现检察院自侦案件应当立案而不立案、超期羁押、违法搜查扣押冻结、应当给予刑事赔偿而不确认或不执行或办案人员循私舞弊、贪赃枉法的,有权提出纠正意见;三是对检察院自侦案件其他执法活动中的违法情况,可以提出建议和意见,接受人民群众对检察人员的投诉,转交检察举、控告;四是可以对本地检察工作实施监督。可以看出,人民监督员制度只对检察机关自侦案件进行监督,并不涉及检察机关在所有案件中所作出的批准逮捕决定、不起诉决定和撤销案件决定,会产生不同犯罪嫌疑人或受害人受到不同待遇的问题,不利于贯彻“权利平等”和“程序公正”原则。另外,就对逮捕措施的监督而言,国外有司法审查制度,我国则有国家赔偿制度。因此对检察机关决定逮捕的外部监督制约实际上已经存在,对检察机关直接受理案件中的逮捕决定进行监督的必要性,也值得商榷。
  4、监督程序启动与监督方式的不足。根据《规定》以及目前实践,对“三类案件”的监督启动权完全在检察机关。从权利保障的角度以及公开透明原则的角度看,这一启动方式无疑是有缺陷的。首先,被逮捕人、不起诉决定和撤销案件中的被害人均与相关决定存在利害关系,却丧失启动监督的权力;其次,监督启动权归于检察机关,容易导致检察机关的“趋利性”选择,外界会产生“检察机关是否把应当监督的案件全部交由人民监督员监督”的疑问。在“三类案件”中,除犯罪嫌疑人不服逮捕决定的案件,其他两类案件是在拟作撤案、不起诉决定之前启动人民监督员制度,经人民监督员监督后再作决定。可见,目前人民监督员主要以事中方式进行监督。事中监督虽然可以保障检察权正确行使,但难免会与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保护相违背,因为对于检察机关拟撤销案件和拟不起诉的情况,如果审查结果表明该案件确应撤销或不起诉,则意味着在押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受到侵害,因为从拟撤案或拟不起诉时即应释放的他受到了不应有的延期羁押。 
  5、监督程序与现行刑事诉讼基本程序规则的局部冲突。一是诉讼程序的冲突,如按照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对决定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应当在24小时内进行讯问,发现不应当逮捕的时候,必须立即释放,如果此时案件也进入了人民监督员程序,且两个审查的最后决定不一致,该如何处理?二是诉讼时限的冲突,高检院规定“重大复杂案件,案件监督时限可延长一个月”,而刑事诉讼对每一阶段的诉讼时限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无法避免由于案件监督延长时限影响案件的正常诉讼时限的问题,而且时限的冲突也必然会影响到当事人的人权保障问题。这一问题,也值得我们在人民监督员制度进一步试点工作完善和进行立法酝酿时予以重视。
其他文献
摘要: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刑事责任实现方式即刑罚在财产刑的配置上包括罚金和没收财产,削弱了犯罪人再犯的经济能力。但是这种配置方式却无法维护众多的不特定被害人的财产权益。根据被害人学理论、现行法律制度和美国对于经济犯罪的处理经验,提出完善我国现行财产刑刑罚配置的建议。  关键词:涉众型经济犯罪;被害人;财产刑;赔偿;刑罚配置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我院共办理涉众型经济犯罪[1]8起,涉及
期刊
作者简介:杨丽君,平顶山市石龙区检察院公诉科。    基于对铸造和谐社会时代精神的思考,从暂缓起诉修正而来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重新跃入我们的视野。就目前的不起诉制度而言,将落脚点放在相对不起诉上的附条件不起诉,很显然能够引起相对不起诉的扩大适用、提高相对不诉的比例;也就是提高了触犯刑律的人免受刑罚的比例。这是适应轻刑化、刑罚个别化和社会公益的需要,而非检察机关滥用自由裁量权,更非对审判权的侵犯。附
期刊
作者简介:邵翠红,上海市浦东新区检察院。    一、青少年重新犯罪初步调查    重新犯罪,尤其是青少年的重新犯罪,历来是一个比较敏感的社会问题,近几年来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如何关注青少年的重新犯罪问题,降低重新犯罪率,值得我们关注。  仅从上海市某区检察院未检科近几年提起公诉的案件来看,青少年重新犯罪的人数颇多。从2004年至2006年因重新犯罪而被某区检察院未检科提起公诉的青少年被告人,共有
期刊
作者简介:曾丽波,莲都区人民检察院。    摘要:律师行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长足发展,但律师的政治、法律和社会地位不容乐观,律师执业权益经常受到侵害,律师执业环境相对恶劣。这既有制度因素、观念因素,也有律师队伍本身的因素。为了切实保障律师的执业权益,保证律师行业的健康发展,根本在于加大中国的法治化进程,早日建成法治社会。同时要在立法、普法宣传、建立完善的法律职业转换机制、不断提高律师队伍整体素质
期刊
作者简介:徐红,蒙山县人民检察院;  龙世贵,蒙山县人民检察院。    立案作为刑事诉讼的起始环节,是刑事诉讼程序中独立的诉讼阶段,也是对犯罪事实进行侦查的必要前提。不立案,刑事诉讼活动就不能启动。因此,立案监督是源头性的监督,其监督的作用、地位在检察机关对整个刑事刑诉活动全过程的法律监督中,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我市今年上半年立案监督工作的现状,分析了在办理立案监督案件当中存在的主客观问题,
期刊
作者简介:吴涛,平顶山市石龙区检察院。    量刑建议是指由公诉人或主诉检察官在起诉书或公诉意见书或量刑建议书中来提出,根据案件类型的不同由不同的主体来决定量刑建议的内容。对量刑建议分三种情况进行审批:1、按照主诉检察官制度办理的案件,由主诉检察官自行决定。2、非主诉检察官办理的案件,由案件承办人提出意见,科室负责人审查,检察长决定。3、经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的案件,量刑意见由检察委员会决定。 
期刊
作者简介:苏涛,河南省平顶山市石龙区人民检察院。    接待来访工作是检察机关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及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但近年来,各地群众进京非正常上访、越级上访和集体上访的数量逐年上升。已严重影响到检察机关的形象,而其中大部分信访案件又是不服基层检察机关的处理决定引起的。面对这种形势,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检察院的信访工作,正确处理好人民群众的涉检信访案件,切实维护社会
期刊
作者简介:李世军,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检察院。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社会主义法制的日臻完善,证据在诉讼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对刑事案件侦察阶段的证据如何更好的进行证据保全已成为目前我们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    一、证据保全的含义和任务    《刑事诉讼法》第42条第一款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认定某嫌疑人的行为是否犯罪要大量证据的证实,因而我们要重视收集和保全
期刊
作者简介:姜仁剑,男,重庆市大足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吴彦彩,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办公室主任助理。    刑法第20条第2款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正如孟德斯鸠所指出:“在公民之间,其自然的自卫权没有任何必要诉诸武力。不必攻击,只需向法院申请即可。只有在紧急情况下,如果等待法律的救助,就有丧失生命的危险,此时,他们才可以
期刊
作者简介:周国荣,河南省平顶山市石龙区检察院;  许铁建,河南省平顶山市石龙区检察院。    在我国,民事执行要不要接受检察监督,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检法两院权力此消彼长的一个攻守点。正是基于这种非理性认识,法院的民事执行一直游离在权力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诉讼架构之外,由此促成了“执行难”、“执行乱”等影响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的社会问题。然而,随着法院系统大量的执行高官落马,执行监督的呼声也就越来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