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进行闳读教学时,尝试“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有目的地结合典型课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写作指导。
[关键词]阅读 写作 读写结合 相得益彰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095-01
“所谓阅读实得法,阅读是吸取,写作是倾吐”“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老的教育思想给我们以深刻启示:读和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开阅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尝试“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结合典型课文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写作指导,并鼓励大胆创作。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写训练呢?
1.揣摩课文题目,渗透写作指导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好的题目能使文章增辉添彩,引人入胜。古今中外的作家无不重视推敲锤炼文题。当前初中生在作文拟题上存在许多问题:文不对题、文不对体、题目平淡、不新颖等。中学语文新教材中的课文题目可谓各呈异彩,平时多注意引导学生读、思考和学习,他们也能拟出好文题。在授课前,可以让学生掩卷分析思考题目,推测课文会写什么内容,表达怎样的感情,读后再联系内容理解作者所拟题目的精妙。经多次引导点拨,学生就会从阅读中学会和积累各种拟题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就会有良好效果。
2.以课文为范例,引导学生选材
在《第一次真好》阅读教学时,在分析理解课文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捕捉作者如何选择写作材料。先提问学生:“人生的第一次很多,文中作者都提到哪些第一次?”学生很快就找到答案。第一次看见结实累累的柚子树,第一次看见十姊妹孵出的小鸟,第一次去露营,……再让学生思考:“作者经历的第一次数不胜数,为什么只详写第一次看见结实累累的柚子树、第一次看见十姊妹孵出的小鸟?”有的学生答因为这两件事特别难忘,有的同学答因为这两件事特别新鲜刺激。这时,我引导学生明确选材要注意以下几个标准:(1)围绕中心选材。(2)选择典型材料。(3)选择新颖材料。(4)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5)选择生动具体的材料。(6)选择真实的材料。然后牵引学生,如果让你写“第一次真好”,你会选第一次做什么事呢,写一件还是两件甚至三件,重点写哪一件?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了比较点,立即发现作文并不难写。这样,练笔作业就产生了:模仿课文,写一篇300-400字的短文,题目自定,要求写你人生经历的第一次,写出真实感受。巧妙地将作文训练指导渗透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感到作文并不高不可攀。
3.学习课文中精彩的人物描写,让学生习作人物出彩
初中语文课本里写入的文章不少,应善于指导学生总结其写作方法,并布置相应的写作练习。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五篇课文全都是写人的文章,每篇写法上各有特点。《福楼拜家的星期天》里左拉的外貌不是單纯的客观描写,而是用议论来发表作者主观感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在写人时,根据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各有侧重地对人物进行动作或语言描写。学生学后,对人物描写方法有了更进一步了解。这时,布置学生模仿《福楼拜家的星期天》,通过写一次小聚会来进行人物描写。
4.在阅读教学中学习以景衬情描写的方法
七年级上学期《走一步,再走一步》,用“暮色苍茫,大地一片黑暗……”写出了“我”的恐惧、无助的心理;《羚羊木雕》用“冷冷的月光衬托出”“我”的伤心……。在此基础上,到七年级下学期,就可以结合春游活动,布置类似《暖暖春风伴我行》这样的作文,让学生写多次写过地“春游”,并提出具体要求:必须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愉快心情,表现在繁忙的学习之余,走进春风、走进大自然的愉悦。
5.以课文为载体,创设多种写作形式
(一)、续写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描写人物栩栩如生,叙述故事曲折生动,文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包含许多诸如语言、心理、场景和情节等“不确定”与“空白”,令人遐想。因此,在教学中可抓住这些不被人注意的空白点进行拓展,并多方面、多层次训练。这样,既能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更深刻感悟文本,把握文章中心,感受人物品质,又能引发学生共鸣,激情达义,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学习了《孔乙己》一文后,让学生写“孔乙己之死”。如能诱导学生去发掘那些“余音绕粱,三日未绝”的因素作为写作训练素材,无疑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二)、改编?
教材中还有大量古诗文,它们语言简练,蕴含丰富,但给理解带来一些困难,如我们将这些古诗文改变表现形式,就易于掌握和理解了。再说文学样式的转换,本来就是一种再创作,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如可以把蒲松龄的文言小说《狼》改编成现代话剧小品,让狼开口说“狼语”,使原本学起来枯燥的的文言文一下子变得轻松有趣了。还可以把《天净沙·秋思》、《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白雪歌送武断官归京》等古诗改写成优美的散文,即加深了对原作的理解,又达到了练笔的目的。
(三)、写读后感
有许多课文读完后,总给人一种言尽而意未完的感觉,让人思索和回味。教师可“趁热打铁”,让学生大胆发表个人看法,一吐为快。如学习完《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文章,可布置让学生就文中的某些观点,联系现实生活,谈个人看法;或针对作者的观点提出质疑。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练笔,即有利于学生抓住课文重点,明确方向,提高写作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写作水平。语文教师应多挖掘阅读教学中写作训练的机会,让学生勤写勤练,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写作技巧,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关键词]阅读 写作 读写结合 相得益彰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095-01
“所谓阅读实得法,阅读是吸取,写作是倾吐”“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老的教育思想给我们以深刻启示:读和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开阅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尝试“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结合典型课文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写作指导,并鼓励大胆创作。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写训练呢?
1.揣摩课文题目,渗透写作指导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好的题目能使文章增辉添彩,引人入胜。古今中外的作家无不重视推敲锤炼文题。当前初中生在作文拟题上存在许多问题:文不对题、文不对体、题目平淡、不新颖等。中学语文新教材中的课文题目可谓各呈异彩,平时多注意引导学生读、思考和学习,他们也能拟出好文题。在授课前,可以让学生掩卷分析思考题目,推测课文会写什么内容,表达怎样的感情,读后再联系内容理解作者所拟题目的精妙。经多次引导点拨,学生就会从阅读中学会和积累各种拟题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就会有良好效果。
2.以课文为范例,引导学生选材
在《第一次真好》阅读教学时,在分析理解课文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捕捉作者如何选择写作材料。先提问学生:“人生的第一次很多,文中作者都提到哪些第一次?”学生很快就找到答案。第一次看见结实累累的柚子树,第一次看见十姊妹孵出的小鸟,第一次去露营,……再让学生思考:“作者经历的第一次数不胜数,为什么只详写第一次看见结实累累的柚子树、第一次看见十姊妹孵出的小鸟?”有的学生答因为这两件事特别难忘,有的同学答因为这两件事特别新鲜刺激。这时,我引导学生明确选材要注意以下几个标准:(1)围绕中心选材。(2)选择典型材料。(3)选择新颖材料。(4)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5)选择生动具体的材料。(6)选择真实的材料。然后牵引学生,如果让你写“第一次真好”,你会选第一次做什么事呢,写一件还是两件甚至三件,重点写哪一件?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了比较点,立即发现作文并不难写。这样,练笔作业就产生了:模仿课文,写一篇300-400字的短文,题目自定,要求写你人生经历的第一次,写出真实感受。巧妙地将作文训练指导渗透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感到作文并不高不可攀。
3.学习课文中精彩的人物描写,让学生习作人物出彩
初中语文课本里写入的文章不少,应善于指导学生总结其写作方法,并布置相应的写作练习。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五篇课文全都是写人的文章,每篇写法上各有特点。《福楼拜家的星期天》里左拉的外貌不是單纯的客观描写,而是用议论来发表作者主观感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在写人时,根据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各有侧重地对人物进行动作或语言描写。学生学后,对人物描写方法有了更进一步了解。这时,布置学生模仿《福楼拜家的星期天》,通过写一次小聚会来进行人物描写。
4.在阅读教学中学习以景衬情描写的方法
七年级上学期《走一步,再走一步》,用“暮色苍茫,大地一片黑暗……”写出了“我”的恐惧、无助的心理;《羚羊木雕》用“冷冷的月光衬托出”“我”的伤心……。在此基础上,到七年级下学期,就可以结合春游活动,布置类似《暖暖春风伴我行》这样的作文,让学生写多次写过地“春游”,并提出具体要求:必须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愉快心情,表现在繁忙的学习之余,走进春风、走进大自然的愉悦。
5.以课文为载体,创设多种写作形式
(一)、续写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描写人物栩栩如生,叙述故事曲折生动,文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包含许多诸如语言、心理、场景和情节等“不确定”与“空白”,令人遐想。因此,在教学中可抓住这些不被人注意的空白点进行拓展,并多方面、多层次训练。这样,既能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更深刻感悟文本,把握文章中心,感受人物品质,又能引发学生共鸣,激情达义,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学习了《孔乙己》一文后,让学生写“孔乙己之死”。如能诱导学生去发掘那些“余音绕粱,三日未绝”的因素作为写作训练素材,无疑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二)、改编?
教材中还有大量古诗文,它们语言简练,蕴含丰富,但给理解带来一些困难,如我们将这些古诗文改变表现形式,就易于掌握和理解了。再说文学样式的转换,本来就是一种再创作,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如可以把蒲松龄的文言小说《狼》改编成现代话剧小品,让狼开口说“狼语”,使原本学起来枯燥的的文言文一下子变得轻松有趣了。还可以把《天净沙·秋思》、《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白雪歌送武断官归京》等古诗改写成优美的散文,即加深了对原作的理解,又达到了练笔的目的。
(三)、写读后感
有许多课文读完后,总给人一种言尽而意未完的感觉,让人思索和回味。教师可“趁热打铁”,让学生大胆发表个人看法,一吐为快。如学习完《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文章,可布置让学生就文中的某些观点,联系现实生活,谈个人看法;或针对作者的观点提出质疑。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练笔,即有利于学生抓住课文重点,明确方向,提高写作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写作水平。语文教师应多挖掘阅读教学中写作训练的机会,让学生勤写勤练,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写作技巧,读写结合,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