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有多深,课堂深度就有多深。传统教学的做法是“教教材”,课改理念主张“用教材教”。不管怎样,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蓝本,是教学的载体和根本,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努力钻研教材,这样才能让师生进行更好的互动,让学生喜欢课本,喜欢语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效益;钻研教材
开车最怕路不熟,教學最怕教材不熟。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怎样去钻研语文教材?怎样才算钻研好语文教材?为此,笔者对钻研语文教材提出了“四点”、“三路”、“二法”的粗浅看法。
一、钻研教材要掌握“四点”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它是按照知识的逻辑来编排的,承载量大,包含很多的知识点,需要教师去挖掘,去钻研。
钻研一篇语文课文,要琢磨四点,即抓住“文章特点”,把握“教学重点”,找准“教学难点”,剖析“教学疑点”。所谓“文章特点”,就是每篇文章本身的特色、风格,它包括文体上、结构上、语言文字上的特点等。所谓“教学重点”,是指对理解课文起决定作用的那些内容,是课文里表达写作目的精华和表明读写规律性知识的地方。但是,对于单篇课文来说,因为它是以单元组的形式被编入教材的,所以其教学重点也与它在单元中的地位和这一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有联系。因此,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考虑。所谓“教学难点”,指的是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时,由于受知识、阅历所限而不易理解的地方。至于“教学疑点”,指的是学生在阅读了课文后,表面上理解了,但深究下去可能产生的疑问和歧义。现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对以上所介绍的“四点”,逐一加以说明。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特点是课文描写具体,感情真挚,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适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课文先讲述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最后一段点明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吸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教学难点是理解这对父子之所以了不起的原因。课文的疑点是课文为什么要反复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这句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根据以上“四点”的分析,本课教学的要求侧重在让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子进行品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其次,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揣摩父亲面对巨大的灾难,他是怎样想的?在废墟下等了36小时的阿曼达面临怎样的困境,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以此来指导学生进行课堂练笔。让学生们感受阿曼达在逆境中的坚强,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产生敬佩之情。
因此,教师钻研教材若能掌握以上“四点”,也就能正确地提出教学要求,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教学时,就能当详则详,当略则略,主次分明,目标明确,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钻研教材要理顺“三路”
“三路”是指作者的行文思路、教师的教学思路和学生的学习思路。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源”,其他的两条思路为“流”。教学活动中三条思路相辅相成,互动互联,因而,钻研教材也须达到三条思路有机统一的要求。
备课要研究“作者思路”,根据作者思路和学生的认识基础及规律,设计“教学思路”。什么是作者思路?作者思路的外在表现是文章的结构,即作者在文章内如何围绕中心组织材料,安排层次,谋篇布局的逻辑思维过程。什么是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就是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难点、疑点和学生的认识基础及规律所设计的教学程序。设计语文课教学思路的总原则,应该是“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回到整体”;其次,要根据课文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有时与作者思路基本一致。这种教学思路,通常运用于名家名篇的精读,字词句篇容易全面落实。但是,某些长课文或阅读课文的教学思路有时不一定与作者思路一致,即所谓“变序”式教学思路。
《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文章,通过对桂林山水特点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课文简单,作者行文的思路也很清晰: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描写漓江静、清、绿的特点→描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总写山水相依,美如画卷。弄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教师的教学思路也就产生了:图文结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图文结合,品读桂林山和水的特点,学习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图文结合,品味山水相依的画面,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情感→运用课文的结构和表达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三、钻研教材要研究“二法”
以往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法”重视得多,现在则主张在研究教法的同时,要重视研究学生的“学法”。“二法”,指通过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法,要教或巩固某一种读书方法和写作方法。朱熹曾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足见教给学生“学法”的重要性。学生一旦掌握了多种读书方法,就能使自己在书籍的海洋里猎取知识,并终身受益。
教学《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笔者认为可以教给学生列“小标题”的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写出段落大意和小标题如下: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雨来家乡的景色优美,他游泳的本领高强。
第二部分:雨来上夜校读书,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部分: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第四部分: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始终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第五部分:乡亲们以为雨来牺牲了,都很难过。
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
【小标题】
第一部分:望着妈妈笑(或游泳)
第二部分:爱自己的祖国(或读书)
第三部分:掩护李大叔(或掩护)
第四部分:与鬼子斗争(或斗争)
第五部分:有志不在年高(或枪声)
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或脱险)
在比较中,让学生概括出列小标题的方法。(1)摘录法:就是从课文的段落中去找词、词组或短语,做小标题。(2)缩句法:就是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把主要意思加工提炼成小标题。
《人物描写一组》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从中可以使学生掌握课文写人叙事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即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学生掌握了这种“人物的综合描写”的写作方法后,再读《詹天佑》、《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文章时,就能迎刃而解,在写作时也能灵活运用这些写作方法,使文章形象生动,真情实感。
读书方法和写作方法是自学能力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某一种学习方法的掌握,不可能通过一两次接触就形成能力,必须多次反复,并通过应用,才能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要成功完成教师角色转变和教学行为的变化,认真地钻研教材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钻研教材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有效备课的根基,是上好课的前提。把时间、精力更多地用在研读、钻研教材上,这也是一名教师的责任和功底的体现。通过钻研教材,可以正确理解教材的编制意图,把握教材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才能设计出切合实际情况的班级授课教案,选择丰富多彩的教法,使一堂课从艰涩的知识灌输转化为轻松愉快的思维思索过程,像春雨润物、雨后春笋般完成知识转化和掌握,让教学过程变得趣意盎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效益;钻研教材
开车最怕路不熟,教學最怕教材不熟。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怎样去钻研语文教材?怎样才算钻研好语文教材?为此,笔者对钻研语文教材提出了“四点”、“三路”、“二法”的粗浅看法。
一、钻研教材要掌握“四点”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它是按照知识的逻辑来编排的,承载量大,包含很多的知识点,需要教师去挖掘,去钻研。
钻研一篇语文课文,要琢磨四点,即抓住“文章特点”,把握“教学重点”,找准“教学难点”,剖析“教学疑点”。所谓“文章特点”,就是每篇文章本身的特色、风格,它包括文体上、结构上、语言文字上的特点等。所谓“教学重点”,是指对理解课文起决定作用的那些内容,是课文里表达写作目的精华和表明读写规律性知识的地方。但是,对于单篇课文来说,因为它是以单元组的形式被编入教材的,所以其教学重点也与它在单元中的地位和这一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有联系。因此,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考虑。所谓“教学难点”,指的是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时,由于受知识、阅历所限而不易理解的地方。至于“教学疑点”,指的是学生在阅读了课文后,表面上理解了,但深究下去可能产生的疑问和歧义。现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对以上所介绍的“四点”,逐一加以说明。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特点是课文描写具体,感情真挚,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适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课文先讲述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最后一段点明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吸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教学难点是理解这对父子之所以了不起的原因。课文的疑点是课文为什么要反复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这句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根据以上“四点”的分析,本课教学的要求侧重在让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子进行品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其次,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揣摩父亲面对巨大的灾难,他是怎样想的?在废墟下等了36小时的阿曼达面临怎样的困境,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以此来指导学生进行课堂练笔。让学生们感受阿曼达在逆境中的坚强,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产生敬佩之情。
因此,教师钻研教材若能掌握以上“四点”,也就能正确地提出教学要求,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教学时,就能当详则详,当略则略,主次分明,目标明确,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钻研教材要理顺“三路”
“三路”是指作者的行文思路、教师的教学思路和学生的学习思路。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源”,其他的两条思路为“流”。教学活动中三条思路相辅相成,互动互联,因而,钻研教材也须达到三条思路有机统一的要求。
备课要研究“作者思路”,根据作者思路和学生的认识基础及规律,设计“教学思路”。什么是作者思路?作者思路的外在表现是文章的结构,即作者在文章内如何围绕中心组织材料,安排层次,谋篇布局的逻辑思维过程。什么是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就是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难点、疑点和学生的认识基础及规律所设计的教学程序。设计语文课教学思路的总原则,应该是“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回到整体”;其次,要根据课文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有时与作者思路基本一致。这种教学思路,通常运用于名家名篇的精读,字词句篇容易全面落实。但是,某些长课文或阅读课文的教学思路有时不一定与作者思路一致,即所谓“变序”式教学思路。
《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文章,通过对桂林山水特点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课文简单,作者行文的思路也很清晰: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描写漓江静、清、绿的特点→描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总写山水相依,美如画卷。弄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教师的教学思路也就产生了:图文结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图文结合,品读桂林山和水的特点,学习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图文结合,品味山水相依的画面,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情感→运用课文的结构和表达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三、钻研教材要研究“二法”
以往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法”重视得多,现在则主张在研究教法的同时,要重视研究学生的“学法”。“二法”,指通过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法,要教或巩固某一种读书方法和写作方法。朱熹曾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足见教给学生“学法”的重要性。学生一旦掌握了多种读书方法,就能使自己在书籍的海洋里猎取知识,并终身受益。
教学《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笔者认为可以教给学生列“小标题”的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写出段落大意和小标题如下: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雨来家乡的景色优美,他游泳的本领高强。
第二部分:雨来上夜校读书,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部分: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第四部分: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始终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第五部分:乡亲们以为雨来牺牲了,都很难过。
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
【小标题】
第一部分:望着妈妈笑(或游泳)
第二部分:爱自己的祖国(或读书)
第三部分:掩护李大叔(或掩护)
第四部分:与鬼子斗争(或斗争)
第五部分:有志不在年高(或枪声)
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或脱险)
在比较中,让学生概括出列小标题的方法。(1)摘录法:就是从课文的段落中去找词、词组或短语,做小标题。(2)缩句法:就是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把主要意思加工提炼成小标题。
《人物描写一组》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从中可以使学生掌握课文写人叙事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即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学生掌握了这种“人物的综合描写”的写作方法后,再读《詹天佑》、《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文章时,就能迎刃而解,在写作时也能灵活运用这些写作方法,使文章形象生动,真情实感。
读书方法和写作方法是自学能力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某一种学习方法的掌握,不可能通过一两次接触就形成能力,必须多次反复,并通过应用,才能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要成功完成教师角色转变和教学行为的变化,认真地钻研教材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钻研教材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有效备课的根基,是上好课的前提。把时间、精力更多地用在研读、钻研教材上,这也是一名教师的责任和功底的体现。通过钻研教材,可以正确理解教材的编制意图,把握教材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才能设计出切合实际情况的班级授课教案,选择丰富多彩的教法,使一堂课从艰涩的知识灌输转化为轻松愉快的思维思索过程,像春雨润物、雨后春笋般完成知识转化和掌握,让教学过程变得趣意盎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