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统编版语文教材十分重视文言教学,对于内容有趣、人物形象鲜明的小古文,可在解读语文要素的基础上,通过巧读文本、品读人物、讲述故事,实现精准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小古文;形象;讲述;传承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小古文,其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与本单元语文要素“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简要复述课文”遥相呼应,也为口语交际“使用恰当的语气和肢体语言,可以让讲述更生动”的教学做铺垫。综合本课的内容和在单元中的位置,教学时可在读好小古文的基础上以讲故事入手,读懂故事、感悟形象,进而生动地讲述故事。具体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设计:
一、巧读文本,理解内容
统编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小古文,学生通过《司马光》《精卫填海》的学习已积累了“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小古文的方法。教学时应在尊重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之上唤起其学习小古文的兴趣,通过自主学习读懂故事大致内容,对于难理解的字词可借助字理巧妙突破。
教学片段:
师:“竞走”是争着跑过去,在古代,“竞”和“走”要分开来解释,“竞”是争着,与现在意思差不多,但“走”就不同了。(出示“走”字金文)金文中的“走”上面是一个挥动双臂奔跑的人,下面是人走路留下的脚印,两部分合在一起表示人在奔跑。在《守株待兔》中写道“兔走触株”,《宿新市徐公店》中写道:“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里的“走”都是跑的意思。现在我们在生活中还会用上“竞走”这个词,它的意思你知道吗?
生:一种体育竞技项目。
师:是呀,在漫长的文字发展过程中,很多古老的文字的意思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反复朗读,仔细揣摩。
借助字理,不仅利于了解字意,也让学生在汉字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对汉字的热爱。
二、思悟关键,感受形象
学习文言文,仅仅理解文字的表层意思还不够,还要深入文字的内里,感知人物形象、浸润文化智慧。《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王戎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不难想到如果李子是甜的,人们就会把它摘走,树上就没有李子,但是现在李子还剩下这么多,所以一定是苦的。看似这样的回答没有任何问题,但却容易忽略王戎的思维过程,这是王戎观察、思考、推理之后得出的推断,故而“诸儿竞走,唯戎不动”。以此为关键,可以深入思悟王戎的形象。
教学片段:
师:“此必苦李”,这是王戎深入观察、思考得出的推断,自己想一想,尽量用上文中的词语。
王戎七岁,_________。
诸儿看到_________,竞走取之。
王戎不仅看到__________,还看到__________;
若是甘李,人必__________,树在道边而________;
若是苦李,人必________,樹在道边而________。
王戎推断:_____________。
取之,信然。
生思考,回答。
师:王戎虽身不动,眼在动,脑在思。观察,思考,推断,一气呵成,这就是七岁王戎的大智慧。
以上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能全面、独立、深入思考的高阶思维,使王戎这一“智”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三、生动讲述,传承经典
学讲故事是小学生应掌握的一项技能,它的加入能让学生深入走进情境,感受人物之形象,品悟古文趣之魅力。在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时,联系学过的《司马光》一课,学生可用自己的话简单讲述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感受古文虽短小精悍,但情节一波三折,生动有趣。在深入思悟王戎的善观察、爱推断的基础之上,学生就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将故事讲得更生动了。课堂中,教师示范引领:“老师在读到起因的‘游’字时想到‘盛夏的午后,王戎和他的许多小伙伴一块游玩,他们捉蝴蝶,逮蚂蚱,还在草地里打滚,玩得可高兴了!’。想想故事的经过和结果,还有哪些地方引发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能畅所欲言,抓住小古文的留白之美,增添合适的表情、适当的语气动作,使故事妙趣横生。这种讲述故事从“读懂故事内容——尝试将故事讲生动”的设计层层推进,在理解的基础上,关注人物,更关注了表达,强化了语言实践。
读好故事、读懂内容、讲述故事、背诵故事,这不就是在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吗?文化的传承,在口耳相传中历久弥香。
四、主题拓展,推荐阅读
从陌生到亲近,从原文到现代文,从单篇到群文,这样的阅读才是充满延展性的。课堂上推荐同主题的小古文《许衡不食梨》,继续小古文迁移之旅。
小古文凝练简约,不仅承载着趣味的故事,更凝聚着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依托文本,精准教学,会使古文教学更加富有活力。
参考文献:
张明凤.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小古文精读探究[J].江苏教育,2020(65).
关键词:小古文;形象;讲述;传承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小古文,其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与本单元语文要素“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简要复述课文”遥相呼应,也为口语交际“使用恰当的语气和肢体语言,可以让讲述更生动”的教学做铺垫。综合本课的内容和在单元中的位置,教学时可在读好小古文的基础上以讲故事入手,读懂故事、感悟形象,进而生动地讲述故事。具体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设计:
一、巧读文本,理解内容
统编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小古文,学生通过《司马光》《精卫填海》的学习已积累了“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小古文的方法。教学时应在尊重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之上唤起其学习小古文的兴趣,通过自主学习读懂故事大致内容,对于难理解的字词可借助字理巧妙突破。
教学片段:
师:“竞走”是争着跑过去,在古代,“竞”和“走”要分开来解释,“竞”是争着,与现在意思差不多,但“走”就不同了。(出示“走”字金文)金文中的“走”上面是一个挥动双臂奔跑的人,下面是人走路留下的脚印,两部分合在一起表示人在奔跑。在《守株待兔》中写道“兔走触株”,《宿新市徐公店》中写道:“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里的“走”都是跑的意思。现在我们在生活中还会用上“竞走”这个词,它的意思你知道吗?
生:一种体育竞技项目。
师:是呀,在漫长的文字发展过程中,很多古老的文字的意思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反复朗读,仔细揣摩。
借助字理,不仅利于了解字意,也让学生在汉字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对汉字的热爱。
二、思悟关键,感受形象
学习文言文,仅仅理解文字的表层意思还不够,还要深入文字的内里,感知人物形象、浸润文化智慧。《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王戎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不难想到如果李子是甜的,人们就会把它摘走,树上就没有李子,但是现在李子还剩下这么多,所以一定是苦的。看似这样的回答没有任何问题,但却容易忽略王戎的思维过程,这是王戎观察、思考、推理之后得出的推断,故而“诸儿竞走,唯戎不动”。以此为关键,可以深入思悟王戎的形象。
教学片段:
师:“此必苦李”,这是王戎深入观察、思考得出的推断,自己想一想,尽量用上文中的词语。
王戎七岁,_________。
诸儿看到_________,竞走取之。
王戎不仅看到__________,还看到__________;
若是甘李,人必__________,树在道边而________;
若是苦李,人必________,樹在道边而________。
王戎推断:_____________。
取之,信然。
生思考,回答。
师:王戎虽身不动,眼在动,脑在思。观察,思考,推断,一气呵成,这就是七岁王戎的大智慧。
以上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能全面、独立、深入思考的高阶思维,使王戎这一“智”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三、生动讲述,传承经典
学讲故事是小学生应掌握的一项技能,它的加入能让学生深入走进情境,感受人物之形象,品悟古文趣之魅力。在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时,联系学过的《司马光》一课,学生可用自己的话简单讲述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感受古文虽短小精悍,但情节一波三折,生动有趣。在深入思悟王戎的善观察、爱推断的基础之上,学生就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将故事讲得更生动了。课堂中,教师示范引领:“老师在读到起因的‘游’字时想到‘盛夏的午后,王戎和他的许多小伙伴一块游玩,他们捉蝴蝶,逮蚂蚱,还在草地里打滚,玩得可高兴了!’。想想故事的经过和结果,还有哪些地方引发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能畅所欲言,抓住小古文的留白之美,增添合适的表情、适当的语气动作,使故事妙趣横生。这种讲述故事从“读懂故事内容——尝试将故事讲生动”的设计层层推进,在理解的基础上,关注人物,更关注了表达,强化了语言实践。
读好故事、读懂内容、讲述故事、背诵故事,这不就是在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吗?文化的传承,在口耳相传中历久弥香。
四、主题拓展,推荐阅读
从陌生到亲近,从原文到现代文,从单篇到群文,这样的阅读才是充满延展性的。课堂上推荐同主题的小古文《许衡不食梨》,继续小古文迁移之旅。
小古文凝练简约,不仅承载着趣味的故事,更凝聚着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依托文本,精准教学,会使古文教学更加富有活力。
参考文献:
张明凤.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小古文精读探究[J].江苏教育,202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