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在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正在不断地提升。在当代的小学音乐课程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还应该体现音乐的熏陶与感染作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音乐审美能力。结合教学经验,对如何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水平进行探讨,并列举出部分教学内容。
关键词:高效课堂;小学音乐;教学水平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是越来越重视,所以小学音乐课程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以及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变成了教师与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生音乐素养和音乐审美,就是本文重点要讨论的话题。
一、表演贯穿教学,增强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处于小学时期的孩子,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对歌曲的学习有着天然的爱好,模仿能力在这个年龄段最强,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小学音乐教师可以通过歌词内容的启迪,使学生进行表演或律动,引导学生更容易理解歌曲的内容,记忆歌词,而且将表演和音乐课程相结合可以提升音乐课程的趣味性,使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习音乐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唱:动物说话 你早》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课前备课中提前编排好课程中出现的每一个小动物的代表舞蹈,要求尽量简单明了,还要力求优美,要根据每一只小动物的歌词来进行编排,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歌词的记忆。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求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属于每一个小动物的身份标识,再由扮演小动物的同学佩戴。在选好扮演小动物的学生以及佩戴好身份标识后,教师亲自为每一名扮演小动物的学生进行舞蹈演示,演示内容简单明了又充满童趣,学生很快就能够熟悉舞蹈动作并进入角色之中。
当课程正式开始时,教师使用多媒体软件播放伴奏,进行表演的学生立刻进入表演状态之中。先由教师在讲台下唱旁白的乐句,然后由学生依次根据所扮演的角色,配合舞蹈动作边跳边唱,动作简单而优美,吸引观看学生的注意力,使观看的学生也跃跃欲试上台表演。
同样的教学模式也可以以竞赛的方式发展。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组,组内学生自行安排所扮演的角色,一开始由教师带领大家共同学习每一个角色的舞蹈动作与唱段,当学习完毕后,教师给大家充足的准备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始竞演,竞演评判由班级学生来自行决定,然后由班级学生评选出今日课堂上表现最佳的一组和表现最差的一组,最后再由教师对最佳的一组与最差的一组分别给予奖励和小小的惩罚。
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在音乐课学习中的胜负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可以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教授他们“胜不骄,败不馁”的道理,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核心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统筹每一个学生自身的个体性差异,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节奏训练,编创简单乐句
由于小学生的音乐基础较为薄弱,有一些学生甚至没有接触过音乐,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先让学生学习音乐基本理论知识中的简单节奏,让学生认识节奏,了解节奏的重要性,再将打击乐器与歌曲节奏进行有机结合。文中提到的打击乐器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任何物品,比如说桌子、手、脚、文具盒、水瓶等,这些都可以当作打击乐器来使用,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充满着音乐元素,音乐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东西,音乐就在你身边。当学生了解了打击乐器以后,教师可以利用节奏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协调性和节奏感,使学生在听歌的时候能够融入歌曲的律动中。
当学生掌握了欣赏音乐节奏和音乐律动的技巧之后,教师可以适当提升难度和层次,组织学生利用节奏练习进行节奏编创,多使用生活当中常见的自然节奏来训练。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结合节奏对一些简单的乐句进行编创,利用音乐来讲故事、讲道理,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学生自己编创的节奏受到了同学的好评,内心产生满足感和自豪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教师与课堂的附庸,教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学生真正成课堂的主人。
以《大鹿》这首歌曲为例,歌曲讲述了大鹿在危险下不顾困难险阻,勇敢搭救好朋友小兔的故事。用语言叙述故事比较简单,而使用音乐的语言来讲故事则更能吸引小朋友们的注意,并且更加利于流传。
教师首先组织学生有感情、富有律动地大声朗读歌词的内容,先使学生初步了解故事内容和情感表达。但是在朗读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最后一句,解决节奏上的难题,再将学生划分成组,分组讨论如何利用打击乐器对故事的内容进行表达。对故事的结尾部分进行简单的编排,要求学生设计“大森林的早晨,猎人的追击以及结尾”,根据故事的情节,编创打击乐器所演奏出来的节奏,根据情节的推进改编节奏,并按照自己对歌曲内容的理解,进行音乐剧表演,分别扮演大鹿、小兔与猎人。学生通过自己编排的节奏与音乐剧理解了歌曲想要表達的道理:团结的力量是无限的,可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这样的教学方法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代表,采用以上方法,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奠定音乐理论基础,且能够提升实践能力,对全面型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在讲解《大鹿》这首歌曲时,要求学生首先朗读歌词内容,理解歌词,记忆歌词,与此同时对歌词形成一定的印象,同时了解歌词中所要表达的内涵,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在小组讨论之后,由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示自身对歌词的理解,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从而增强学习音乐的兴趣,这对未来艺术领域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
三、利用信息技术,拓展教学范围 当前社会网络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小学音乐课堂要緊跟时代步伐,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为学生挑选喜闻乐见的优秀音乐作品和音乐视频,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组织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拓展教学范围。比如,在欣赏《铃儿响叮当》这首歌曲的时候,教师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张雪橇的图片,然后向学生发问:“同学们,有谁知道这是什么呀?”再提出一些诸如此类的问题,比如,雪橇的作用、雪橇是什么季节使用的,通过这些问题,引出对歌曲《铃儿响叮当》的欣赏。
接着,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歌曲《铃儿响叮当》的视频,并在视频结束之后向学生抛出问题,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教师的问题进行作答。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对歌曲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并且发现这是一首欢快又富有律动性的儿童歌曲,此时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展现这首歌。通过刚才的视频展示,学生已经对这首歌有了充足的了解,于是学生开始使用拍手或者跺脚的方法,根据内容,对这首歌曲进行简单的编排。编排结束后,教师可以邀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次上台表演,并评选出本节课的“艺术之星”。
信息技术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只能起到辅助作用,真正的教学依然需要靠教师,这要求教师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对儿童心理学要有比较深的了解,这样才能根据学生不同的个体差异制订不同的教学方针,打造高效音乐课堂。
四、改变评价方式,帮助克服缺陷
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方式存在固有的缺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强调通过期末测试的方式完成教学评价,从而实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但受学生本身能力、测试时心理状态与精神状态等因素的影响,评价结果可能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不符。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音乐的信心,影响音乐教学效率与质量。传统的评价方式称为总结性评价,教师需要将其调整为“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提升科学性与合理性。
例如,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表现,对其进行评分,需要观察的表现包括:“是否能够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做出及时解答”“是否能够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是否能够与同学积极配合完成课题”等。教师可视学生在上述方面的表现进行评分,在0~10分中确定“形成性评价”分数。在期末测试后,教师需要将形成性评价的分数与总结性评价分数相加,得到最终分数。如,某学生形成性评价分数为9分,总结性评价为64分,则总分为9 64=73分。上述评价方法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在课堂中积极学习的重要性,有利于改善小学音乐课堂的氛围,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为音乐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由此可见,上述教学方法有效改变了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调动了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枯燥乏味的学习之余,放松了学生紧张的心情,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各项素质共同发展,逐渐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国梦”的助力,使中国立于强国之林。
参考文献:
[1]潘虹,李醴,张文兰.礼乐德育 润物无声:小学音乐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A1):153-154.
[2]吕晨晨,李景宽,钱仁康.前移·迁移·潜移: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乐感的实践应用[J].中国文艺家,2020(12):175-176,180.
[3]徐冬梅,戴春林,李兴乾.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课堂中有效提高参与度的策略探析[J].北方音乐,2020(23):100-102.
关键词:高效课堂;小学音乐;教学水平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是越来越重视,所以小学音乐课程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以及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变成了教师与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生音乐素养和音乐审美,就是本文重点要讨论的话题。
一、表演贯穿教学,增强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处于小学时期的孩子,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对歌曲的学习有着天然的爱好,模仿能力在这个年龄段最强,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小学音乐教师可以通过歌词内容的启迪,使学生进行表演或律动,引导学生更容易理解歌曲的内容,记忆歌词,而且将表演和音乐课程相结合可以提升音乐课程的趣味性,使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习音乐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唱:动物说话 你早》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课前备课中提前编排好课程中出现的每一个小动物的代表舞蹈,要求尽量简单明了,还要力求优美,要根据每一只小动物的歌词来进行编排,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歌词的记忆。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求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属于每一个小动物的身份标识,再由扮演小动物的同学佩戴。在选好扮演小动物的学生以及佩戴好身份标识后,教师亲自为每一名扮演小动物的学生进行舞蹈演示,演示内容简单明了又充满童趣,学生很快就能够熟悉舞蹈动作并进入角色之中。
当课程正式开始时,教师使用多媒体软件播放伴奏,进行表演的学生立刻进入表演状态之中。先由教师在讲台下唱旁白的乐句,然后由学生依次根据所扮演的角色,配合舞蹈动作边跳边唱,动作简单而优美,吸引观看学生的注意力,使观看的学生也跃跃欲试上台表演。
同样的教学模式也可以以竞赛的方式发展。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组,组内学生自行安排所扮演的角色,一开始由教师带领大家共同学习每一个角色的舞蹈动作与唱段,当学习完毕后,教师给大家充足的准备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始竞演,竞演评判由班级学生来自行决定,然后由班级学生评选出今日课堂上表现最佳的一组和表现最差的一组,最后再由教师对最佳的一组与最差的一组分别给予奖励和小小的惩罚。
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在音乐课学习中的胜负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可以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教授他们“胜不骄,败不馁”的道理,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核心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统筹每一个学生自身的个体性差异,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节奏训练,编创简单乐句
由于小学生的音乐基础较为薄弱,有一些学生甚至没有接触过音乐,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先让学生学习音乐基本理论知识中的简单节奏,让学生认识节奏,了解节奏的重要性,再将打击乐器与歌曲节奏进行有机结合。文中提到的打击乐器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任何物品,比如说桌子、手、脚、文具盒、水瓶等,这些都可以当作打击乐器来使用,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充满着音乐元素,音乐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东西,音乐就在你身边。当学生了解了打击乐器以后,教师可以利用节奏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协调性和节奏感,使学生在听歌的时候能够融入歌曲的律动中。
当学生掌握了欣赏音乐节奏和音乐律动的技巧之后,教师可以适当提升难度和层次,组织学生利用节奏练习进行节奏编创,多使用生活当中常见的自然节奏来训练。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结合节奏对一些简单的乐句进行编创,利用音乐来讲故事、讲道理,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学生自己编创的节奏受到了同学的好评,内心产生满足感和自豪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教师与课堂的附庸,教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学生真正成课堂的主人。
以《大鹿》这首歌曲为例,歌曲讲述了大鹿在危险下不顾困难险阻,勇敢搭救好朋友小兔的故事。用语言叙述故事比较简单,而使用音乐的语言来讲故事则更能吸引小朋友们的注意,并且更加利于流传。
教师首先组织学生有感情、富有律动地大声朗读歌词的内容,先使学生初步了解故事内容和情感表达。但是在朗读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最后一句,解决节奏上的难题,再将学生划分成组,分组讨论如何利用打击乐器对故事的内容进行表达。对故事的结尾部分进行简单的编排,要求学生设计“大森林的早晨,猎人的追击以及结尾”,根据故事的情节,编创打击乐器所演奏出来的节奏,根据情节的推进改编节奏,并按照自己对歌曲内容的理解,进行音乐剧表演,分别扮演大鹿、小兔与猎人。学生通过自己编排的节奏与音乐剧理解了歌曲想要表達的道理:团结的力量是无限的,可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这样的教学方法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代表,采用以上方法,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奠定音乐理论基础,且能够提升实践能力,对全面型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在讲解《大鹿》这首歌曲时,要求学生首先朗读歌词内容,理解歌词,记忆歌词,与此同时对歌词形成一定的印象,同时了解歌词中所要表达的内涵,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在小组讨论之后,由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示自身对歌词的理解,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从而增强学习音乐的兴趣,这对未来艺术领域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
三、利用信息技术,拓展教学范围 当前社会网络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小学音乐课堂要緊跟时代步伐,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为学生挑选喜闻乐见的优秀音乐作品和音乐视频,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组织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拓展教学范围。比如,在欣赏《铃儿响叮当》这首歌曲的时候,教师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张雪橇的图片,然后向学生发问:“同学们,有谁知道这是什么呀?”再提出一些诸如此类的问题,比如,雪橇的作用、雪橇是什么季节使用的,通过这些问题,引出对歌曲《铃儿响叮当》的欣赏。
接着,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歌曲《铃儿响叮当》的视频,并在视频结束之后向学生抛出问题,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教师的问题进行作答。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对歌曲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并且发现这是一首欢快又富有律动性的儿童歌曲,此时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展现这首歌。通过刚才的视频展示,学生已经对这首歌有了充足的了解,于是学生开始使用拍手或者跺脚的方法,根据内容,对这首歌曲进行简单的编排。编排结束后,教师可以邀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次上台表演,并评选出本节课的“艺术之星”。
信息技术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只能起到辅助作用,真正的教学依然需要靠教师,这要求教师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对儿童心理学要有比较深的了解,这样才能根据学生不同的个体差异制订不同的教学方针,打造高效音乐课堂。
四、改变评价方式,帮助克服缺陷
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方式存在固有的缺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强调通过期末测试的方式完成教学评价,从而实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但受学生本身能力、测试时心理状态与精神状态等因素的影响,评价结果可能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不符。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音乐的信心,影响音乐教学效率与质量。传统的评价方式称为总结性评价,教师需要将其调整为“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提升科学性与合理性。
例如,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表现,对其进行评分,需要观察的表现包括:“是否能够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做出及时解答”“是否能够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是否能够与同学积极配合完成课题”等。教师可视学生在上述方面的表现进行评分,在0~10分中确定“形成性评价”分数。在期末测试后,教师需要将形成性评价的分数与总结性评价分数相加,得到最终分数。如,某学生形成性评价分数为9分,总结性评价为64分,则总分为9 64=73分。上述评价方法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在课堂中积极学习的重要性,有利于改善小学音乐课堂的氛围,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为音乐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由此可见,上述教学方法有效改变了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调动了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枯燥乏味的学习之余,放松了学生紧张的心情,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各项素质共同发展,逐渐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国梦”的助力,使中国立于强国之林。
参考文献:
[1]潘虹,李醴,张文兰.礼乐德育 润物无声:小学音乐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A1):153-154.
[2]吕晨晨,李景宽,钱仁康.前移·迁移·潜移: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乐感的实践应用[J].中国文艺家,2020(12):175-176,180.
[3]徐冬梅,戴春林,李兴乾.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课堂中有效提高参与度的策略探析[J].北方音乐,2020(23):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