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一轮的课改浪潮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新生事物逐渐浮出水面,并引起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把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打通,并把课堂教学与生活打通。为此特别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团结协作意识、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彰显了新的教育教学观、课程价值观。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不仅可以弥补传统语文课堂狭窄单调的不足,可以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而且在课堂之外还能挖掘、发现、培植新的语文课程资源。那么,如何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建立学科有效联系,整合课程资源,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米勒(Ron Miller)提出的“全人教育”鼓励跨学科的互动与知识的整合,强调学科之间的互动、整合学习,把重点放到学科之间的联系上,使学科之间相互影响和促进,从而开拓语文学习的新领域。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特征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树立大语文的观念,跳出单一语文课程的狭小圈子,透过学科之间的互动影响和交融渗透,超越学科间的各种藩篱,开拓新知识的学习与研究视野。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活动中,在学生自查戏曲资料的基础上,语文课可同音乐课、历史课等结合,整合课程资源。可以请历史老师讲各种戏曲的历史背景,历史人物与艺术形象的演变;请音乐老师从专业角度出发在戏曲的欣赏和演唱上给予指导,提升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自身修养;请美术老师讲解戏曲人物脸谱的丰富文化内涵;最后通过观赏舞台表演,让学生切实体验中国戏曲的魅力,体会活动的乐趣以及成功的喜悦。再如综合性学习“马的世界”,可以从文学历史的角度领略马的形象,也可在音乐的世界里欣赏《赛马》,还可在书法的殿堂里了解汉字发展史上马的演变,在美术画廊上鉴赏徐悲鸿笔下的万马奔腾。一个大课堂,语文、音乐、美术多学科的融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水平,还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更使得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完美融合,彰显了大语文的时代特色。
二、精心备课,做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预设和安排
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因专业教育可以使人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不仅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还应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核心任务应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它注重知识的迁移、情感的渗透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之初,就应明确在这次的学习中我们让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从而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使得每一个环节、步骤都紧扣我们的目标,在学习中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例如,综合性学习“走上辩论台”,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应使学生掌握查找资料、梳理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通过确立辩题,组织材料,合理表述,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在确定目标后教师应围绕目标对教学设计从整体上进行规划,并在对学情了解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例如查找资料、梳理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辩论赛规则以及流程、辩论的技巧、辩论赛的策划等等,要指导学生用规范的、科学的、有效的方法开展活动。如果教师的指导是松散无序的且缺乏基本规范,那么学生在活动中就会处于无序、盲目、无知的自发状态,这样会降低学习的效果,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目标。
三、打破常规,创新教育教学形式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同于传统语文教学,综合性学习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自主性和实践性。因此在教育教学形式上也应根据其特点进行改革创新。比如课程“到民间采风去”,我们可以让学生拿着手机到村里社区拍摄反映家乡变化的精美图片,可以走访老人了解本地的发展历史、民风民俗,可以采集本地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名人轶事等,将这些资料有效融进校本课程《我爱家乡》中。这些课程在时间上应根据学习的内容打破一节课45分钟的限制,可调整课时延长时间。在学习的空间上突破课堂教学的限制,可根据教学设计和安排到图书馆、社区等其他地方进行学习。在教学中应与实际相结合,并深入挖掘本土资源。
四、做好反思总结和综合性学习的拓展
每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后都应做好反思总结。反思总结应在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分别进行,通过反思总结教学和学习中的优缺点,教师为以后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学生在反思总结后则进一步获得了成长的养料。
对于有些综合性学习,学习内容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结束,它的拓展和延伸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例如“成长的烦恼”在教学结束后,可以请心理老师进行一场以中学生烦恼为主题的心理讲座,并就学生提出的烦恼有重点的进行干预和指导,通过这一拓展延伸,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康心理的形成。
作者单位:河北省沙河市第九中学 (054100)
一、建立学科有效联系,整合课程资源,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米勒(Ron Miller)提出的“全人教育”鼓励跨学科的互动与知识的整合,强调学科之间的互动、整合学习,把重点放到学科之间的联系上,使学科之间相互影响和促进,从而开拓语文学习的新领域。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特征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树立大语文的观念,跳出单一语文课程的狭小圈子,透过学科之间的互动影响和交融渗透,超越学科间的各种藩篱,开拓新知识的学习与研究视野。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活动中,在学生自查戏曲资料的基础上,语文课可同音乐课、历史课等结合,整合课程资源。可以请历史老师讲各种戏曲的历史背景,历史人物与艺术形象的演变;请音乐老师从专业角度出发在戏曲的欣赏和演唱上给予指导,提升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自身修养;请美术老师讲解戏曲人物脸谱的丰富文化内涵;最后通过观赏舞台表演,让学生切实体验中国戏曲的魅力,体会活动的乐趣以及成功的喜悦。再如综合性学习“马的世界”,可以从文学历史的角度领略马的形象,也可在音乐的世界里欣赏《赛马》,还可在书法的殿堂里了解汉字发展史上马的演变,在美术画廊上鉴赏徐悲鸿笔下的万马奔腾。一个大课堂,语文、音乐、美术多学科的融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水平,还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更使得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完美融合,彰显了大语文的时代特色。
二、精心备课,做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预设和安排
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因专业教育可以使人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不仅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还应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核心任务应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它注重知识的迁移、情感的渗透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之初,就应明确在这次的学习中我们让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从而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使得每一个环节、步骤都紧扣我们的目标,在学习中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例如,综合性学习“走上辩论台”,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应使学生掌握查找资料、梳理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通过确立辩题,组织材料,合理表述,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在确定目标后教师应围绕目标对教学设计从整体上进行规划,并在对学情了解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例如查找资料、梳理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辩论赛规则以及流程、辩论的技巧、辩论赛的策划等等,要指导学生用规范的、科学的、有效的方法开展活动。如果教师的指导是松散无序的且缺乏基本规范,那么学生在活动中就会处于无序、盲目、无知的自发状态,这样会降低学习的效果,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目标。
三、打破常规,创新教育教学形式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同于传统语文教学,综合性学习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自主性和实践性。因此在教育教学形式上也应根据其特点进行改革创新。比如课程“到民间采风去”,我们可以让学生拿着手机到村里社区拍摄反映家乡变化的精美图片,可以走访老人了解本地的发展历史、民风民俗,可以采集本地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名人轶事等,将这些资料有效融进校本课程《我爱家乡》中。这些课程在时间上应根据学习的内容打破一节课45分钟的限制,可调整课时延长时间。在学习的空间上突破课堂教学的限制,可根据教学设计和安排到图书馆、社区等其他地方进行学习。在教学中应与实际相结合,并深入挖掘本土资源。
四、做好反思总结和综合性学习的拓展
每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后都应做好反思总结。反思总结应在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分别进行,通过反思总结教学和学习中的优缺点,教师为以后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学生在反思总结后则进一步获得了成长的养料。
对于有些综合性学习,学习内容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结束,它的拓展和延伸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例如“成长的烦恼”在教学结束后,可以请心理老师进行一场以中学生烦恼为主题的心理讲座,并就学生提出的烦恼有重点的进行干预和指导,通过这一拓展延伸,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康心理的形成。
作者单位:河北省沙河市第九中学 (05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