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是教学的首要任务,英语也是如此,它是一门基础课,既要为其他专业课服务,也要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服务。能否掌握英语以及英语水平的高低,成为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否成功择业的一个关键和重要的因素。本文从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测评方式几方面进行分析,为提高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效率,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中职英语;英语教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033-1.5
在当今中职教育的课程结构中,英语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程。国家教委也规定,中职中专学生毕业时,必须通过pets—1b(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一级b)这些年,中职教育倍受重视,大部分学生已经意识到英语在未来工作和事业中重要性,学习上也开始表现的积极、主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一、目前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生生源问题。根据高职学生入学背景资料分析,90%以上的生源来自于非一类学校的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通常在基础知识层面级综合能力方面同一类学校的毕业生都有一定的距离。
中职英语教学问题。由于职业学校教材与初中教材是两个体系,缺乏连续性,以至于常出现单词表中列出的生词,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而没有列在单词表的生词却在课文中频频出现;同时,职校教材本身也缺乏系统性,内容编排上偏难、偏深、偏多,与学生的英语基础很难衔接,没有职业学校的特点,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师无法按教材正常授课,无法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
中职英语教学中还存在重词汇质量、轻数量,重精读、轻泛读,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重应试教学、轻素质培养等现象。此外,教学手段落后,大多数中职英语教学还是以“教师-黑板-教材-录音机”为主,外语教学严重滞后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缺乏良好的英语教学的硬件环境。
二、改革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对策
提高对英语基础课学科价值认识,重视英语课教学。要加强英语基础课学科价值的认识,英语课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还关系到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们要提高对英语基础课教学在中职学校的重要性认识,将英语基础课的教学安排放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体结构中,使英语基础课真正体现起学科的价值。我们要让学生们知道,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英语的重要性也显得越来越突出,各行各业都需要掌握不同程度英语的人才,不少用人单位也将英语水平作为录取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不但不能削弱,而且要加强。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强化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职业学校的生源状况短时期内不会改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和坦然面对这一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英语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在优化训练形式上多下功夫。又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大潮流。
进行直观教学,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果。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观,给学生提供实际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理解,运用所学知识。从形象的感知达到实际理解的顿悟,缩短认识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这就需要学校加大投入,添加一些必要的现代化教学设施。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努力营造英语学习的大环境。一要有效利用有声系统,定时播放英语听力材料,创设感受空间:二要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课外活动的形式有很多,组织各种英语竞赛,如口语大赛、英语歌曲大赛、演讲比赛等,还可以定期举办英语角以及一些英语晚会。这些活动都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用英语交流的环境,让学生学会在一个真实的英语环境下用英语进行交流,建立浓厚的英语环境氛围,扩展学以致用的空间,为整体推进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编撰中职特色的教材。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不是研究型的人才。内容设计不妨由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组成。公共英语板块主要编写模拟学生步入社会后的日常交际用语,可以围绕职场工作、生活娱乐等较为常见且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进行设计。该板块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近年来,由于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普遍下滑,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习习惯和接受能力有较大差异,无论是采用高要求,还是低起点或是抓中间、带两头的教学模式,都只能面向一部分学生,而使其他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实行分层教学不失为一种务实有效的方法。在分层次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程度相对接近,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能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学有所得,另一方面便于实施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专科英语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欧阳国武.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
[3]孙元旭.大学英语教改探索[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1).
【作者简介】张慧君:山西省城乡建设学校。
【关键词】中职英语;英语教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033-1.5
在当今中职教育的课程结构中,英语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程。国家教委也规定,中职中专学生毕业时,必须通过pets—1b(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一级b)这些年,中职教育倍受重视,大部分学生已经意识到英语在未来工作和事业中重要性,学习上也开始表现的积极、主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一、目前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生生源问题。根据高职学生入学背景资料分析,90%以上的生源来自于非一类学校的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通常在基础知识层面级综合能力方面同一类学校的毕业生都有一定的距离。
中职英语教学问题。由于职业学校教材与初中教材是两个体系,缺乏连续性,以至于常出现单词表中列出的生词,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而没有列在单词表的生词却在课文中频频出现;同时,职校教材本身也缺乏系统性,内容编排上偏难、偏深、偏多,与学生的英语基础很难衔接,没有职业学校的特点,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师无法按教材正常授课,无法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
中职英语教学中还存在重词汇质量、轻数量,重精读、轻泛读,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重应试教学、轻素质培养等现象。此外,教学手段落后,大多数中职英语教学还是以“教师-黑板-教材-录音机”为主,外语教学严重滞后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缺乏良好的英语教学的硬件环境。
二、改革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对策
提高对英语基础课学科价值认识,重视英语课教学。要加强英语基础课学科价值的认识,英语课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还关系到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们要提高对英语基础课教学在中职学校的重要性认识,将英语基础课的教学安排放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体结构中,使英语基础课真正体现起学科的价值。我们要让学生们知道,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英语的重要性也显得越来越突出,各行各业都需要掌握不同程度英语的人才,不少用人单位也将英语水平作为录取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不但不能削弱,而且要加强。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强化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职业学校的生源状况短时期内不会改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和坦然面对这一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英语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在优化训练形式上多下功夫。又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大潮流。
进行直观教学,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果。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观,给学生提供实际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理解,运用所学知识。从形象的感知达到实际理解的顿悟,缩短认识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这就需要学校加大投入,添加一些必要的现代化教学设施。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努力营造英语学习的大环境。一要有效利用有声系统,定时播放英语听力材料,创设感受空间:二要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课外活动的形式有很多,组织各种英语竞赛,如口语大赛、英语歌曲大赛、演讲比赛等,还可以定期举办英语角以及一些英语晚会。这些活动都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用英语交流的环境,让学生学会在一个真实的英语环境下用英语进行交流,建立浓厚的英语环境氛围,扩展学以致用的空间,为整体推进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编撰中职特色的教材。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不是研究型的人才。内容设计不妨由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组成。公共英语板块主要编写模拟学生步入社会后的日常交际用语,可以围绕职场工作、生活娱乐等较为常见且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进行设计。该板块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近年来,由于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普遍下滑,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习习惯和接受能力有较大差异,无论是采用高要求,还是低起点或是抓中间、带两头的教学模式,都只能面向一部分学生,而使其他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实行分层教学不失为一种务实有效的方法。在分层次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程度相对接近,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能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学有所得,另一方面便于实施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专科英语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欧阳国武.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
[3]孙元旭.大学英语教改探索[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1).
【作者简介】张慧君:山西省城乡建设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