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孤独意绪是贯穿爱伦•坡小说的基调。它不仅体现在故事人物与世隔绝的生活环境或孤立无援的处境,孤独也充斥了故事主人公的精神世界。爱伦•坡小说中强烈的孤独意识既同作者自己的生命历程息息相关,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孤独意识虽然给人一种痛苦的感受,但从美学的角度看,它却是重铸人格、升华艺术精神的激素,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关键词:爱伦•坡;孤独意识;根源;美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J01:13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1)01006804
收稿日期:20101128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0SQRW131)及黄山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8XSK010)资助
作者简介:王任傅(1975-),男,河北唐山人,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Loneliness in Edgar Allan Poe’s fiction and its aesthetic value
WANGRen-fu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Huangshan University, Huangshan, Anhui 245041, China)
Abstract: Loneliness is the dominant mood in Edgar Allan Poe’s fiction, which is not only represented in the isolated living environment or the helpless state of Poe’s characters, but also embodied in the spiritual world of the main characters. Poe’s depiction of loneliness is greatly associated with his life experience and has profound social roots. Despite painfulness, loneliness, though painful, aesthetically remolds the author’s personality and elevates the artistic spirit, and arouses the universal concern in the readers.
Key words: Edgar Allan Poe; loneliness; roots; aesthetic value
埃德加•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杰出的小说家、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也是美国文学界最具世界影响的作家之一。他在文学创作中坚持唯美主义,提出了著名的“统一效果论”,风格独特、技巧高超。在作品主题上,爱伦•坡致力于揭示人性的危机,彰显其丑与恶的一面,被认为是“第一个探究人类意识最深处幽暗领域的人”[1]。国内外评论界对爱伦•坡小说中的病态人格以及死亡主题已多有研究,本文拟就贯穿其作品的孤独意识进行深入解析,以探究其根源和现代美学意义。
一、孤独的体现
自文学作品产生以来,孤独就一直是一个被普遍关注的主题。但是,对现代社会中人们深重的孤独意识的深入探究则发轫于爱伦•坡。孤独意绪几乎是贯穿他所有小说的基调。爱伦•坡表现孤独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展示出独具匠心的艺术表现力。它不仅体现在故事中人物与世隔绝的生活环境或孤立无援的处境,孤独也充斥了故事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他故事中的男男女女都生活在封闭的环境里,人与人之间没有心心相印的感情沟通,也没有推心置腹的理解与关心。小说中孤独四溢的氛围始终制造着浓厚的恐怖气息,让读者在悲剧的生命体验中感受令人不寒而栗的快感!
小说《莫雷娜》(Morella)中主人公的女儿“与世隔绝的生活排除了与外界的任何交往”,在她“来到这个世界之后短短的十年中,除了她所生活于其中的有限空间给她的印象之外,她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2];《厄舍屋的倒塌》(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里罗德里克、玛德琳兄妹在旷野中破败阴森的古屋相依为命;《瓶中手稿》(MS. Found in a Bottle)里的叙事者“我”被置于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挣扎,又误入古老的鬼船,最后“急速地陷入漩涡的中心——在大海与风暴的咆哮、呼号和轰鸣声中……下沉”;《陷坑和钟摆》(The Pit and the Pendulum)的主人公则身陷地牢,时刻受到锋利如钢刀的钟摆的威逼;即使是《红死病的假面舞会》(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中日夜狂欢的人们也被封锁在“一座非常偏远的城堡式宅院”。小说中的这些人物无疑是孤独的,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亲人,没有朋友,他们的内心时刻渗透着孤独。
爱伦•坡的小说中,不仅人物生存的物理空间直接体现或间接隐喻着孤独,故事中人物的精神世界里,孤独也是一种生活的常态。爱伦•坡笔下的主人公大都是孤独的,即使是生活在人群之中的人,也难逃孤独。小说《贝蕾妮丝》(Berenice)中,“我终日关在书房念书,…… 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黑猫》(The Black Cat)中的主人公自幼将“大部分时间都和那些小动物呆在一起”,待长大成人后这成了他“获取快乐的主要来源”;《毛格街血案》(The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里的神探杜宾与故事叙述者则买下一幢“地处偏僻”、“年久失修的公馆”,“完全过着隐居的生活,不接待任何来客。…… 就这样孤独地打发日子”。《厄舍屋的倒塌》的男主人公罗德里克也因为担心妹妹玛德琳过世后成为家族中的最后一员,而终日生活在忧郁和恐怖之中,其中自是透出十二分的孤独与凄凉。而最能体现爱伦•坡孤独主题的小说《人群中的人》(The Man of the Crowd)以其夸张的表现手法,直观、深刻地展示了工业社会中人们无法拒绝的孤独,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一个秋日的黄昏,久病初愈的“我”坐在一家饭店咖啡厅的窗边,好奇地观察“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伦敦主街道上的行人。通过“我”的透视,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不同角色的人物一一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他们不同的行为举止却透露出共同的特点:虚伪做作、冷漠自私,有意或无意之间将自己与这个世界隔离。《人群中的人》重点讲述了一位老人在闹市上不停地穿梭、追逐人群的故事。“我”经过长时间的跟踪终于发现,老人是在以追逐人群,融入其中的方式“拒绝孤独”。但不幸的是,尽管他没日没夜地追逐,却仍然找不到瞬息的充实与满足。小说以夸张的、寓言式的方式向人们展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即使是跻身于人群之中,却仍被隔离在人群之外。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不是表面的繁华与热闹所能掩盖的。小说描写的是一位无名无姓的老人,而其形象恰恰代表了人类的群体特征,他是人类整体孤独意绪的象征。
爱伦•坡笔下的人物都在封闭的境地里兜着圈子,伴随着他们的是无止无尽的孤独。在孤独中求生,在孤独中死去。实际上,爱伦•坡作品中那种令人窒息的孤独处处都在暗示着死亡:孤独就是死亡。坡将“孤独”这一主题注入一个个精心架构起的怪诞而奇特的封闭体中,将其表现得无与伦比。这既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又使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爱伦•坡对人性孤独的深刻理解和揭露赋予了其作品特有的思想深度。这不仅体现了坡敏锐的人性洞察力,也显示出他高度的时代前瞻性。
关键词:爱伦•坡;孤独意识;根源;美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J01:13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1)01006804
收稿日期:20101128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0SQRW131)及黄山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8XSK010)资助
作者简介:王任傅(1975-),男,河北唐山人,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Loneliness in Edgar Allan Poe’s fiction and its aesthetic value
WANGRen-fu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Huangshan University, Huangshan, Anhui 245041, China)
Abstract: Loneliness is the dominant mood in Edgar Allan Poe’s fiction, which is not only represented in the isolated living environment or the helpless state of Poe’s characters, but also embodied in the spiritual world of the main characters. Poe’s depiction of loneliness is greatly associated with his life experience and has profound social roots. Despite painfulness, loneliness, though painful, aesthetically remolds the author’s personality and elevates the artistic spirit, and arouses the universal concern in the readers.
Key words: Edgar Allan Poe; loneliness; roots; aesthetic value
埃德加•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杰出的小说家、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也是美国文学界最具世界影响的作家之一。他在文学创作中坚持唯美主义,提出了著名的“统一效果论”,风格独特、技巧高超。在作品主题上,爱伦•坡致力于揭示人性的危机,彰显其丑与恶的一面,被认为是“第一个探究人类意识最深处幽暗领域的人”[1]。国内外评论界对爱伦•坡小说中的病态人格以及死亡主题已多有研究,本文拟就贯穿其作品的孤独意识进行深入解析,以探究其根源和现代美学意义。
一、孤独的体现
自文学作品产生以来,孤独就一直是一个被普遍关注的主题。但是,对现代社会中人们深重的孤独意识的深入探究则发轫于爱伦•坡。孤独意绪几乎是贯穿他所有小说的基调。爱伦•坡表现孤独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展示出独具匠心的艺术表现力。它不仅体现在故事中人物与世隔绝的生活环境或孤立无援的处境,孤独也充斥了故事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他故事中的男男女女都生活在封闭的环境里,人与人之间没有心心相印的感情沟通,也没有推心置腹的理解与关心。小说中孤独四溢的氛围始终制造着浓厚的恐怖气息,让读者在悲剧的生命体验中感受令人不寒而栗的快感!
小说《莫雷娜》(Morella)中主人公的女儿“与世隔绝的生活排除了与外界的任何交往”,在她“来到这个世界之后短短的十年中,除了她所生活于其中的有限空间给她的印象之外,她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2];《厄舍屋的倒塌》(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里罗德里克、玛德琳兄妹在旷野中破败阴森的古屋相依为命;《瓶中手稿》(MS. Found in a Bottle)里的叙事者“我”被置于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挣扎,又误入古老的鬼船,最后“急速地陷入漩涡的中心——在大海与风暴的咆哮、呼号和轰鸣声中……下沉”;《陷坑和钟摆》(The Pit and the Pendulum)的主人公则身陷地牢,时刻受到锋利如钢刀的钟摆的威逼;即使是《红死病的假面舞会》(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中日夜狂欢的人们也被封锁在“一座非常偏远的城堡式宅院”。小说中的这些人物无疑是孤独的,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亲人,没有朋友,他们的内心时刻渗透着孤独。
爱伦•坡的小说中,不仅人物生存的物理空间直接体现或间接隐喻着孤独,故事中人物的精神世界里,孤独也是一种生活的常态。爱伦•坡笔下的主人公大都是孤独的,即使是生活在人群之中的人,也难逃孤独。小说《贝蕾妮丝》(Berenice)中,“我终日关在书房念书,…… 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黑猫》(The Black Cat)中的主人公自幼将“大部分时间都和那些小动物呆在一起”,待长大成人后这成了他“获取快乐的主要来源”;《毛格街血案》(The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里的神探杜宾与故事叙述者则买下一幢“地处偏僻”、“年久失修的公馆”,“完全过着隐居的生活,不接待任何来客。…… 就这样孤独地打发日子”。《厄舍屋的倒塌》的男主人公罗德里克也因为担心妹妹玛德琳过世后成为家族中的最后一员,而终日生活在忧郁和恐怖之中,其中自是透出十二分的孤独与凄凉。而最能体现爱伦•坡孤独主题的小说《人群中的人》(The Man of the Crowd)以其夸张的表现手法,直观、深刻地展示了工业社会中人们无法拒绝的孤独,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一个秋日的黄昏,久病初愈的“我”坐在一家饭店咖啡厅的窗边,好奇地观察“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伦敦主街道上的行人。通过“我”的透视,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不同角色的人物一一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他们不同的行为举止却透露出共同的特点:虚伪做作、冷漠自私,有意或无意之间将自己与这个世界隔离。《人群中的人》重点讲述了一位老人在闹市上不停地穿梭、追逐人群的故事。“我”经过长时间的跟踪终于发现,老人是在以追逐人群,融入其中的方式“拒绝孤独”。但不幸的是,尽管他没日没夜地追逐,却仍然找不到瞬息的充实与满足。小说以夸张的、寓言式的方式向人们展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即使是跻身于人群之中,却仍被隔离在人群之外。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不是表面的繁华与热闹所能掩盖的。小说描写的是一位无名无姓的老人,而其形象恰恰代表了人类的群体特征,他是人类整体孤独意绪的象征。
爱伦•坡笔下的人物都在封闭的境地里兜着圈子,伴随着他们的是无止无尽的孤独。在孤独中求生,在孤独中死去。实际上,爱伦•坡作品中那种令人窒息的孤独处处都在暗示着死亡:孤独就是死亡。坡将“孤独”这一主题注入一个个精心架构起的怪诞而奇特的封闭体中,将其表现得无与伦比。这既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又使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爱伦•坡对人性孤独的深刻理解和揭露赋予了其作品特有的思想深度。这不仅体现了坡敏锐的人性洞察力,也显示出他高度的时代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