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近浙江东阳中国木雕城正门,你会看到走廊上展示窗内陈列着一套红木书房家具,背景是书法十条屏,屏上行书涓秀淡雅,引人驻足。每条屏长约2米,上书百余字,若非有相当定力与腕力,一气呵成并非易事。这十条屏的书作者,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卢光华。
自从2006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后,卢光华似乎过起了“隐逸”生活,除了设计精品、传授技艺,他几乎淡出了公众视野。其实,他并没有闲着,只是多了一样生活内容——寄情笔墨,纵情书艺。“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12月2日,在中国木雕城的工作室内,卢光华笔走龙蛇,未几,王冕的诗作《墨梅》就跃然纸上,“其实我的心态也正如这首诗所写,不要别人评价我的书法水平如何,只要能涵泳于中国传统文化,提高素养,也就够了。在研习书艺的过程中,我感到身心前所未有的和谐。”
从编织名人书画,到编织自己书作
“为何要学书法?”面对这一疑问,卢光华却反问:“为何不能学书法?”
“很多客户拿着书法作品来找我编织,问得最多的就是:你的竹编书画这么漂亮,你自己会写会画吗?”卢光华说,客户的问话看似无意,在他听来却是有心:即使贵为大师,如果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骨子里依然难以摆脱工匠的痕迹。“至少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他不是把你当成文化人,而是当成手艺人看待。”会编,还要会写,卢光华开始从竹编书画这一艺术门类,向竹编与书画两大艺术门类挺进,“从竹编书画到竹编•书画,看似只多了个间隔号,但指代的已是两个全然不同的艺术领域。”
不过,对卢光华而言,与书法的亲近已有多年。他从小就喜爱书画,早年担任乡村中学语文教师时,就已经接触过书法;转行从事竹编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专攻精细竹编书画后,对于《兰亭序》、《赤壁赋》等大型名家书法作品,都是他自己一笔一划地描摹后再放样编织。
一遍遍地蒙纸描样,其实就相当于一次次的临摹,数百次之后,卢光华的《兰亭序》书法作品虽未敢言几可乱真,但已有了几分神似。而对书法的喜爱,也在这临摹中潜滋暗长,最后他干脆抛开帖子,随心所欲地横扫素缣。他的这番举动,得到了东阳市文化界耆宿王庸华先生的赞赏。王庸华是卢光华中学时的语文老师,在文学与书法上均有不俗的造诣。当卢光华习书一事不为他人所理解时,王庸华鼓励他不必为世俗所累,书法之道在于生活,指点他多看唐诗宋词元曲等经典文学名著,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并指出他在书法结构、布局、章法上的优劣及改进之道。“在王老师指点下,加上我自己揣摩,对中国书法艺术有了初步了解,再回过头来看原先的竹编书画作品,就发现里面还有许多可供改进之处。”卢光华说,即使是工匠,由于艺术素养不同,审美认知不一,对作品的艺术表现能力也就大相径庭,“非置身其间者,未可领会”。
从模仿名家,到自己创作,几年间卢光华的书法就从东阳市工艺美术圈脱颖而出。身为市政协委员的他,趁会务之机,虚心向政协委员中的书画名家请教,观摩他们创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书艺进步神速,得到了市书法家协会多位方家的好评,并受邀担任了浙江海纳书画院副院长,结识了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李项鸿。“对我这年过六旬的人来说,没有比得到年轻人认可更高兴的事了。虽然在竹编界我是大师,但在这些入门远比我早的年轻人面前,我是真正的‘晚辈’。”从事竹编多年,卢光华深知竹虚心而凌云的道理,为此几年来他一直深居浅出甚至闭门谢客,就是为了能静研书艺,“一周中有三分之一时间,我都在写字。”为了方便习书,他在中国木雕城中的工作室设置了书桌,每天“上班”后,他就虔诚地焚香、净手,然后执管书写。这样的姿势,本身就是极好的宣传与推销,许多人见到这一幕,都会驻足观看,拍照攀谈,生意很多时候就在这种以书法为媒的互动中谈成……
从推崇书画名家,到打响名人书画
在卢光华的心中,其实还埋藏着一份“凌云志”——让自己的书法作品与名家书法竹编作品拥有同等身价,为东阳竹编开拓新的表现领域。
“东阳木雕所雕刻的内容,名家画作只占很少部分,绝大部分还是藉藉无名的工匠自己设计放样雕刻的。也就是说,东阳木雕所雕刻的基本上是工匠画作,是工匠自己的设计图稿。既然如此,为什么平面竹编书画就不能用编织者本人的书画作品呢?”这种大胆质疑挑战的精神,推动着卢光华不断努力,在获得朋友们认可与支持后,他尝试着把自己的书法作品用平面竹编的形式加以表现,投放市场后,获得了良好反响——这正如他自己所料并乐于所见,他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身份,为他的书法作品打开了一方市场空间。“这就是工匠书法与文人书法的不同。文人书法,往往以纸质媒介为贵,要的就是文人的原创之作。但工匠书法,姑且称我的作品为工匠书法吧,重要的是手工技艺与书法作品的结合,这可不是单纯的书法家或者工艺美术大师就能做到的。”
做“工匠中的书法家”,或者成为“书法家中的工匠”,这并不是卢光华的目标。虽然业界常有人说他是“大师中的书法家”,但他明白,这是种善意的玩笑,“工匠加工的作品再多,也还是个工匠,量的积累如果没有文化的催化,就无法完成从工匠到大家的飞跃。我的目标是,让工匠的艺术创造,拥有如艺术家般的社会地位。这是个崇拜文化的时代与社会,东阳竹编虽然已被政府当成文化产业来扶持,但从业者如果没有文化内涵作为支撑,还是无法做大做强东阳竹编的。”
作为市政协老常委的卢光华,还积极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动工艺美术行业向文化产业迈进。他曾建议择机举办一次工艺美术界书画作品展,地点最好设在东阳中国木雕城,以此提醒同仁注重增加文化修为。他认为,如果这一建议能够成真,至少将起到三大作用:一是扩大工艺美术界的包容心,促进从业者自身的艺术追求;二是促进书画界与工艺美术界的联姻,增加工艺美术作田的文化含量,提升艺术品位;三是可以促进名人书画与书画名家的有机结合,因为东阳工艺美术界有不少名人,如果在书画名家的指导帮助下,打响工艺美术名家书画作品这一新的品牌,可以丰富东阳工艺美术行业的内涵,增强东阳的文化软实力。不久前,他的这一愿望成真:“精工善艺——市工艺美术行业书画作品展”如愿揭幕。第六届“东博会”举办期间,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长李铁映来东阳视察,参观市工艺精品馆时,在卢光华的竹编书画作品前流连忘返,称赞“这样的作品在全国都是罕见的”,并当场表示,要把自己的书画作品请卢光华用平面竹编的形式表现出来,赠送给东阳中国木雕博物馆。
获悉这一消息的卢光华十分感奋:“身为工艺美术工作者,精工善艺应该成为我们的追求。精工就是技术要精湛,善艺就是才艺要擅长,而书法与美术,正是东阳木雕与竹编从业者的基本功。即使不追求技巧,也要将内心的修为自然释放,让人们从我们的木雕与竹编作品中,领略到我们的精神内核,领略到我们的时代价值。”
自从2006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后,卢光华似乎过起了“隐逸”生活,除了设计精品、传授技艺,他几乎淡出了公众视野。其实,他并没有闲着,只是多了一样生活内容——寄情笔墨,纵情书艺。“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12月2日,在中国木雕城的工作室内,卢光华笔走龙蛇,未几,王冕的诗作《墨梅》就跃然纸上,“其实我的心态也正如这首诗所写,不要别人评价我的书法水平如何,只要能涵泳于中国传统文化,提高素养,也就够了。在研习书艺的过程中,我感到身心前所未有的和谐。”
从编织名人书画,到编织自己书作
“为何要学书法?”面对这一疑问,卢光华却反问:“为何不能学书法?”
“很多客户拿着书法作品来找我编织,问得最多的就是:你的竹编书画这么漂亮,你自己会写会画吗?”卢光华说,客户的问话看似无意,在他听来却是有心:即使贵为大师,如果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骨子里依然难以摆脱工匠的痕迹。“至少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他不是把你当成文化人,而是当成手艺人看待。”会编,还要会写,卢光华开始从竹编书画这一艺术门类,向竹编与书画两大艺术门类挺进,“从竹编书画到竹编•书画,看似只多了个间隔号,但指代的已是两个全然不同的艺术领域。”
不过,对卢光华而言,与书法的亲近已有多年。他从小就喜爱书画,早年担任乡村中学语文教师时,就已经接触过书法;转行从事竹编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专攻精细竹编书画后,对于《兰亭序》、《赤壁赋》等大型名家书法作品,都是他自己一笔一划地描摹后再放样编织。
一遍遍地蒙纸描样,其实就相当于一次次的临摹,数百次之后,卢光华的《兰亭序》书法作品虽未敢言几可乱真,但已有了几分神似。而对书法的喜爱,也在这临摹中潜滋暗长,最后他干脆抛开帖子,随心所欲地横扫素缣。他的这番举动,得到了东阳市文化界耆宿王庸华先生的赞赏。王庸华是卢光华中学时的语文老师,在文学与书法上均有不俗的造诣。当卢光华习书一事不为他人所理解时,王庸华鼓励他不必为世俗所累,书法之道在于生活,指点他多看唐诗宋词元曲等经典文学名著,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并指出他在书法结构、布局、章法上的优劣及改进之道。“在王老师指点下,加上我自己揣摩,对中国书法艺术有了初步了解,再回过头来看原先的竹编书画作品,就发现里面还有许多可供改进之处。”卢光华说,即使是工匠,由于艺术素养不同,审美认知不一,对作品的艺术表现能力也就大相径庭,“非置身其间者,未可领会”。
从模仿名家,到自己创作,几年间卢光华的书法就从东阳市工艺美术圈脱颖而出。身为市政协委员的他,趁会务之机,虚心向政协委员中的书画名家请教,观摩他们创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书艺进步神速,得到了市书法家协会多位方家的好评,并受邀担任了浙江海纳书画院副院长,结识了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李项鸿。“对我这年过六旬的人来说,没有比得到年轻人认可更高兴的事了。虽然在竹编界我是大师,但在这些入门远比我早的年轻人面前,我是真正的‘晚辈’。”从事竹编多年,卢光华深知竹虚心而凌云的道理,为此几年来他一直深居浅出甚至闭门谢客,就是为了能静研书艺,“一周中有三分之一时间,我都在写字。”为了方便习书,他在中国木雕城中的工作室设置了书桌,每天“上班”后,他就虔诚地焚香、净手,然后执管书写。这样的姿势,本身就是极好的宣传与推销,许多人见到这一幕,都会驻足观看,拍照攀谈,生意很多时候就在这种以书法为媒的互动中谈成……
从推崇书画名家,到打响名人书画
在卢光华的心中,其实还埋藏着一份“凌云志”——让自己的书法作品与名家书法竹编作品拥有同等身价,为东阳竹编开拓新的表现领域。
“东阳木雕所雕刻的内容,名家画作只占很少部分,绝大部分还是藉藉无名的工匠自己设计放样雕刻的。也就是说,东阳木雕所雕刻的基本上是工匠画作,是工匠自己的设计图稿。既然如此,为什么平面竹编书画就不能用编织者本人的书画作品呢?”这种大胆质疑挑战的精神,推动着卢光华不断努力,在获得朋友们认可与支持后,他尝试着把自己的书法作品用平面竹编的形式加以表现,投放市场后,获得了良好反响——这正如他自己所料并乐于所见,他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身份,为他的书法作品打开了一方市场空间。“这就是工匠书法与文人书法的不同。文人书法,往往以纸质媒介为贵,要的就是文人的原创之作。但工匠书法,姑且称我的作品为工匠书法吧,重要的是手工技艺与书法作品的结合,这可不是单纯的书法家或者工艺美术大师就能做到的。”
做“工匠中的书法家”,或者成为“书法家中的工匠”,这并不是卢光华的目标。虽然业界常有人说他是“大师中的书法家”,但他明白,这是种善意的玩笑,“工匠加工的作品再多,也还是个工匠,量的积累如果没有文化的催化,就无法完成从工匠到大家的飞跃。我的目标是,让工匠的艺术创造,拥有如艺术家般的社会地位。这是个崇拜文化的时代与社会,东阳竹编虽然已被政府当成文化产业来扶持,但从业者如果没有文化内涵作为支撑,还是无法做大做强东阳竹编的。”
作为市政协老常委的卢光华,还积极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动工艺美术行业向文化产业迈进。他曾建议择机举办一次工艺美术界书画作品展,地点最好设在东阳中国木雕城,以此提醒同仁注重增加文化修为。他认为,如果这一建议能够成真,至少将起到三大作用:一是扩大工艺美术界的包容心,促进从业者自身的艺术追求;二是促进书画界与工艺美术界的联姻,增加工艺美术作田的文化含量,提升艺术品位;三是可以促进名人书画与书画名家的有机结合,因为东阳工艺美术界有不少名人,如果在书画名家的指导帮助下,打响工艺美术名家书画作品这一新的品牌,可以丰富东阳工艺美术行业的内涵,增强东阳的文化软实力。不久前,他的这一愿望成真:“精工善艺——市工艺美术行业书画作品展”如愿揭幕。第六届“东博会”举办期间,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长李铁映来东阳视察,参观市工艺精品馆时,在卢光华的竹编书画作品前流连忘返,称赞“这样的作品在全国都是罕见的”,并当场表示,要把自己的书画作品请卢光华用平面竹编的形式表现出来,赠送给东阳中国木雕博物馆。
获悉这一消息的卢光华十分感奋:“身为工艺美术工作者,精工善艺应该成为我们的追求。精工就是技术要精湛,善艺就是才艺要擅长,而书法与美术,正是东阳木雕与竹编从业者的基本功。即使不追求技巧,也要将内心的修为自然释放,让人们从我们的木雕与竹编作品中,领略到我们的精神内核,领略到我们的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