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实验前设疑,孕育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束缚,利用中学生对某一问题都渴望能经自己独立思考得出结论的好奇心,因势利导地给他们提出一些熟悉而又需动脑、动手才能解决的问题,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培养创新意识。如在组织学生做“探究影响Fe(OH)2制备的因素”这一实验时,实验前我先向学生设置如下几个问题:(1)为什么用新制的FeSO4溶液?长久放置的FeSO4溶液对Fe(OH)2制备有何影响?改用FeCl2、Fe(NO3)2溶液可以吗?(2)胶头滴管为什么伸到液面下?(3)不经处理的NaOH溶液对沉淀有什么影响?(4)如何检验放置后的沉淀中有三价铁离子?(5)要使白色絮状沉淀停留长一点,如何改进实验?当这一问题提出来后,学生们的思维焦点很快集中到二价铁离子有强的还原性,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这一话题上。大家互相讨论,跃跃欲试。我瞄准这一有利时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该实验的方案:在新制的FeSO4溶液中加入一层汽油,将胶头滴管伸到液面下滴加煮沸过的NaOH溶液。
二、实验中质疑,激发创新意识
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求索探奇,寻根问底是思维的基础,也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品质。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就要鼓励学生多发问,让他们敢想、敢问、敢怀疑。如在做“氨气喷泉”的实验中,我鼓励学生对实验进行质疑,动脑后有不少学生对实验提出如下疑问:(1)CO2、Cl2等在水中溶解性不大的气体一定不能做喷泉实验吗?(2)除了课本中的装置外,能否采用其它装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分析形成喷泉的原因,根据原因看能否对实验进行改进,能否设计出超越教材的改进方案。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空前地活跃起来。有的学生指出,把水溶液改成NaOH溶液,由于CO2、Cl2能与NaOH溶液反应,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因此,也能做喷泉实验。而装置可改为不用胶头滴管(如图1),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瓶内气体受热膨胀,NH3赶出玻璃管内的空气,NH3与水接触,使瓶内压强迅速减小,即形成喷泉。也有同学提出,在小试管中加入适量浓氨水和氢氧化钠固体,迅速伸入烧瓶中,重新安装好装置(如图2)。由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在浓氨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在浓氨水中溶解放出大量的热,加速了浓氨水的挥发,迅速放出氨气。开始时,D处打开,待氨气充满后,D处用夹子夹住。使用时,用食指堵住C管,挤压下面的塑料瓶,使少量水进入烧瓶,再松开C处,即可形成美丽的喷泉。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使他们深刻理解了“喷泉实验”的形成原理,更好地掌握所学的教学内容。
三、实验后释疑,增强创新意识
在实验过程中,即使按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发生的现象或得出的结论有时也会与课本描述的不一样。对这种情况,教师除要求学生具有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态度外,还应鼓励学生在认真观察、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提出疑问,并耐心细致地做好释疑工作。如在进行原电池的教学时,在讲清课本上的事例及原电池后, 我增加了这样一个实验:在烧杯中倒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将铝片、镁片用导线连结后插入NaOH溶液中,观察到Mg片上产生气泡。对这一现象,立刻有学生产生了疑问,他们认为,作为原电池负极材料的金属一般比正极的活泼,Mg比Al活泼,Mg为负极,Al为正极,产生气泡的应该是Al片而不是Mg片。对学生的质疑,我并没有回避,而是引导学生从原电池构成的条件、物质发生的反应、电子流动方向、电极反应等方面帮助学生进行分析,查找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通过细心释疑,学生很快明白了其中的原因:Mg与NaOH溶液不反应,Al与NaOH溶液反应剧烈,因而在NaOH溶液中, Al比Mg活泼, Al为负极,Mg为正极,将铝片、镁片用导线连结后插入到NaOH溶液中,Al失去电子,电子通过导线转移到Mg片上,溶液中的H 在Mg片上得到电子而产生H2。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消除了“电极名称的确定完全由电极材料本身的性质决定”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加深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层面,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潘孟良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束缚,利用中学生对某一问题都渴望能经自己独立思考得出结论的好奇心,因势利导地给他们提出一些熟悉而又需动脑、动手才能解决的问题,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培养创新意识。如在组织学生做“探究影响Fe(OH)2制备的因素”这一实验时,实验前我先向学生设置如下几个问题:(1)为什么用新制的FeSO4溶液?长久放置的FeSO4溶液对Fe(OH)2制备有何影响?改用FeCl2、Fe(NO3)2溶液可以吗?(2)胶头滴管为什么伸到液面下?(3)不经处理的NaOH溶液对沉淀有什么影响?(4)如何检验放置后的沉淀中有三价铁离子?(5)要使白色絮状沉淀停留长一点,如何改进实验?当这一问题提出来后,学生们的思维焦点很快集中到二价铁离子有强的还原性,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这一话题上。大家互相讨论,跃跃欲试。我瞄准这一有利时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该实验的方案:在新制的FeSO4溶液中加入一层汽油,将胶头滴管伸到液面下滴加煮沸过的NaOH溶液。
二、实验中质疑,激发创新意识
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求索探奇,寻根问底是思维的基础,也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品质。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就要鼓励学生多发问,让他们敢想、敢问、敢怀疑。如在做“氨气喷泉”的实验中,我鼓励学生对实验进行质疑,动脑后有不少学生对实验提出如下疑问:(1)CO2、Cl2等在水中溶解性不大的气体一定不能做喷泉实验吗?(2)除了课本中的装置外,能否采用其它装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分析形成喷泉的原因,根据原因看能否对实验进行改进,能否设计出超越教材的改进方案。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空前地活跃起来。有的学生指出,把水溶液改成NaOH溶液,由于CO2、Cl2能与NaOH溶液反应,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因此,也能做喷泉实验。而装置可改为不用胶头滴管(如图1),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瓶内气体受热膨胀,NH3赶出玻璃管内的空气,NH3与水接触,使瓶内压强迅速减小,即形成喷泉。也有同学提出,在小试管中加入适量浓氨水和氢氧化钠固体,迅速伸入烧瓶中,重新安装好装置(如图2)。由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在浓氨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在浓氨水中溶解放出大量的热,加速了浓氨水的挥发,迅速放出氨气。开始时,D处打开,待氨气充满后,D处用夹子夹住。使用时,用食指堵住C管,挤压下面的塑料瓶,使少量水进入烧瓶,再松开C处,即可形成美丽的喷泉。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使他们深刻理解了“喷泉实验”的形成原理,更好地掌握所学的教学内容。
三、实验后释疑,增强创新意识
在实验过程中,即使按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发生的现象或得出的结论有时也会与课本描述的不一样。对这种情况,教师除要求学生具有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态度外,还应鼓励学生在认真观察、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提出疑问,并耐心细致地做好释疑工作。如在进行原电池的教学时,在讲清课本上的事例及原电池后, 我增加了这样一个实验:在烧杯中倒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将铝片、镁片用导线连结后插入NaOH溶液中,观察到Mg片上产生气泡。对这一现象,立刻有学生产生了疑问,他们认为,作为原电池负极材料的金属一般比正极的活泼,Mg比Al活泼,Mg为负极,Al为正极,产生气泡的应该是Al片而不是Mg片。对学生的质疑,我并没有回避,而是引导学生从原电池构成的条件、物质发生的反应、电子流动方向、电极反应等方面帮助学生进行分析,查找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通过细心释疑,学生很快明白了其中的原因:Mg与NaOH溶液不反应,Al与NaOH溶液反应剧烈,因而在NaOH溶液中, Al比Mg活泼, Al为负极,Mg为正极,将铝片、镁片用导线连结后插入到NaOH溶液中,Al失去电子,电子通过导线转移到Mg片上,溶液中的H 在Mg片上得到电子而产生H2。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消除了“电极名称的确定完全由电极材料本身的性质决定”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加深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层面,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