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el_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实验前设疑,孕育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束缚,利用中学生对某一问题都渴望能经自己独立思考得出结论的好奇心,因势利导地给他们提出一些熟悉而又需动脑、动手才能解决的问题,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培养创新意识。如在组织学生做“探究影响Fe(OH)2制备的因素”这一实验时,实验前我先向学生设置如下几个问题:(1)为什么用新制的FeSO4溶液?长久放置的FeSO4溶液对Fe(OH)2制备有何影响?改用FeCl2、Fe(NO3)2溶液可以吗?(2)胶头滴管为什么伸到液面下?(3)不经处理的NaOH溶液对沉淀有什么影响?(4)如何检验放置后的沉淀中有三价铁离子?(5)要使白色絮状沉淀停留长一点,如何改进实验?当这一问题提出来后,学生们的思维焦点很快集中到二价铁离子有强的还原性,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这一话题上。大家互相讨论,跃跃欲试。我瞄准这一有利时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该实验的方案:在新制的FeSO4溶液中加入一层汽油,将胶头滴管伸到液面下滴加煮沸过的NaOH溶液。
  二、实验中质疑,激发创新意识
  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求索探奇,寻根问底是思维的基础,也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品质。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就要鼓励学生多发问,让他们敢想、敢问、敢怀疑。如在做“氨气喷泉”的实验中,我鼓励学生对实验进行质疑,动脑后有不少学生对实验提出如下疑问:(1)CO2、Cl2等在水中溶解性不大的气体一定不能做喷泉实验吗?(2)除了课本中的装置外,能否采用其它装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分析形成喷泉的原因,根据原因看能否对实验进行改进,能否设计出超越教材的改进方案。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空前地活跃起来。有的学生指出,把水溶液改成NaOH溶液,由于CO2、Cl2能与NaOH溶液反应,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因此,也能做喷泉实验。而装置可改为不用胶头滴管(如图1),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瓶内气体受热膨胀,NH3赶出玻璃管内的空气,NH3与水接触,使瓶内压强迅速减小,即形成喷泉。也有同学提出,在小试管中加入适量浓氨水和氢氧化钠固体,迅速伸入烧瓶中,重新安装好装置(如图2)。由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在浓氨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在浓氨水中溶解放出大量的热,加速了浓氨水的挥发,迅速放出氨气。开始时,D处打开,待氨气充满后,D处用夹子夹住。使用时,用食指堵住C管,挤压下面的塑料瓶,使少量水进入烧瓶,再松开C处,即可形成美丽的喷泉。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使他们深刻理解了“喷泉实验”的形成原理,更好地掌握所学的教学内容。
  三、实验后释疑,增强创新意识
  在实验过程中,即使按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发生的现象或得出的结论有时也会与课本描述的不一样。对这种情况,教师除要求学生具有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态度外,还应鼓励学生在认真观察、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提出疑问,并耐心细致地做好释疑工作。如在进行原电池的教学时,在讲清课本上的事例及原电池后, 我增加了这样一个实验:在烧杯中倒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将铝片、镁片用导线连结后插入NaOH溶液中,观察到Mg片上产生气泡。对这一现象,立刻有学生产生了疑问,他们认为,作为原电池负极材料的金属一般比正极的活泼,Mg比Al活泼,Mg为负极,Al为正极,产生气泡的应该是Al片而不是Mg片。对学生的质疑,我并没有回避,而是引导学生从原电池构成的条件、物质发生的反应、电子流动方向、电极反应等方面帮助学生进行分析,查找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通过细心释疑,学生很快明白了其中的原因:Mg与NaOH溶液不反应,Al与NaOH溶液反应剧烈,因而在NaOH溶液中, Al比Mg活泼, Al为负极,Mg为正极,将铝片、镁片用导线连结后插入到NaOH溶液中,Al失去电子,电子通过导线转移到Mg片上,溶液中的H 在Mg片上得到电子而产生H2。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消除了“电极名称的确定完全由电极材料本身的性质决定”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加深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层面,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潘孟良
其他文献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尽快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坚持班主任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们都知道,在教学中要搞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种结合,同样,在班级工作中也应搞好这一结合。  首先在教师主导上,著名的药物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
一、用爱心搭建成功课堂1.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学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的经济都不宽裕.多数学生的父母都外出打工,用那微薄的工资来养家糊口,所以我校有许多留守学生。我班有一
上六年级的数学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叹:“复习课难上,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费时费力效果又低.”“除了练习还是练习.”“学生会了的不想听,不会的听不懂.” 确实如此,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有“新鲜感”,也不像练习课有“成就感”,可是六年级数学的总复习是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总复习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学生的毕业成绩,更是关系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上好复习课,使学生在复习课中乐此不疲,提高复
研究了薄荷肟和樟脑肟衍生物C-H片段转移反应,合成实验显示:在咪唑杂环形成中,它们具有良好的转移性能.
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仅是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完善,也是对社会和谐发展尽一份责任,对整个学校良好校风的形成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后进生的“后进”并非一成不变。教师只要把最真诚的爱献给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尊重学生,微笑着面对学生,学生就会把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回报给我们,我们转化后进生工作也会开展得更生动活泼,卓有成效。  一、以爱换爱   尊重、爱护、信任是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前
探讨真菌Ⅲ号治疗真菌引起肠道感染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测定真菌Ⅲ号体内、体外的抗菌作用及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结果:真菌Ⅲ号在体外能明显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长,随着
通过诗歌教学来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能力,不仅是诗歌本身的审美特点决定的,同时也是语文新课标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美的存在,并以诗中的美引导学生?  一、教师要能体会、把握作品的美  美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我们平时缺少发现美的眼光而已。古诗中蕴含的美比比皆是:1. 鲜明生动的形象美。古诗中的美,首先必须通过感性形象去把握。学生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通过感知,形成表象。教师就是要
所谓“图式”,是指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是被学习者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一个过程,也是新信息被丰富到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图式”阅读模式亦称为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是读者运用已有知识帮助理解,从而达到获取信息、与文本互动的目的。下面以牛津英语(上海版)9A(上)Unit 3 “A balanced diet”为例,探讨图式阅读模式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