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心 精准施策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来源 :发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tsmk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迎难而上、主动作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拓展存量、努力创造增量,超常规采取积极有效“硬核”措施,确保疫情得到有效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虽然前4月全省主要经济指标为负增长,但降幅低于全国且3、4月份明显收窄,随着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复商复市不断加快,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经济总体将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一、前四月经济运行分析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省经济遭受前所未有的短时冲击和影响,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全面下滑,随着各项举措的落实落细,4月份以来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出回稳向好的积极态势,发电量、货运量指标明显好转,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保持稳定。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1.采取超常规举措有效遏制经济下滑态势。针对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和影响,省委省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对冲疫情影响政策举措,稳住了经济下滑态势。一是严格落实分区分级疫情防控措施,企业生产要素保障有力,物资供应和物价稳定,积极做好就业服务和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建设。二是集成出台一系列对冲疫情影响政策,《关于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了55条政策措施;《关于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力拓展存量创造增量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工作方案》出台了29项任务举措;《关于进一步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助力项目加快落地形成有效投资的若干措施》出台了20条优惠政策,加大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力度;抢抓国家专项债券政策机遇,向国家上报了1052个项目、总投资达6654亿元,申请专项债券资金1378亿元。成立“1+3+4”抓项目稳投资工作专班组,加强重大项目调度协调;《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中小微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出台了36条措施;《关于进一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实施意见》提出了6条进一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路径,《关于进一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行动计划》制定了8项专项行动,特别是提振消费者信心要求党政机关带头消费扶贫,倡导市州县区“一把手”代言特色产品;召开了全省中小微企业发展推进会,提出了打通堵点痛点,减税费、增信贷、降成本、缓期限,帮助中小微企业纾难解困等举措,召开“政银企对接暨百名行长联千企”推进会,20家金融机构与123户企业集中签约金额1643亿元。出台了《关于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用地服务保障的通知》,为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提供保障。三是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分析,全面梳理分析了疫情对全省供给侧和需求侧以及民生保障等方面的影响,提出了45条工作建议;定期组织召开全省经济运行分析会,为应对疫情影响、全力做好经济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建立“领导包抓工作机制”,制定了27位省级领导干部包抓推进50个计划新开工省列重大项目和市州党政主要领导包抓推进70个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方案。同时,省政府派出督查指导组联合开展了推进复工复产、返岗稳岗和疫情防控工作的全面督查指导。通过系列精准政策组合拳的落实落地,为加强疫情防控保障、有序推进复工复产、畅通经济循环、推进经济企稳向好提供了重要支撑。
   2.主要经济指标分析。受疫情影响,虽然我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全面下滑,但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是从纵向比较看,一季度,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08.3亿元,同比下降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2.9亿元,增长2.0%;第二产业增加值587.7亿元,下降7.1%;第三产业增加值1177.7亿元,下降1.7%。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61.7亿元,同比下降14.4%。1-4月,全省经济增长呈现明显上升态势,降幅较一季度明显收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0.1%,降幅比一季度收窄9.0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0.8%,降幅比一季度收窄2.2个百分点。进出口总值117.6亿元,同比下降5.2%,降幅较一季度扩大2.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9%,降幅比一季度收窄3.5个百分点。
   二是从横向比较看,甘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比全国(-6.8%)高3.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8位;1—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全国(-4.9%)高4.0个百分点,居全国第8位,位次比一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前移3位和8位。4月当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0%,比全国(3.9%)高5.1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4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全国(-10.3%)高10.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8位,位次比一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前移8位和12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比全国(-16.2%)高5.4个百分点。4月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8%,增速比全国(-7.5%)高3.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16元,增速比全国(0.5%)高1.4个百分点,居第8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46元,增速比全国(0.9%)高2.8个百分点,居第11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3%,增幅比全国(3.3%)低1.0个百分点。
   (二)主要特点分析
   全省各級各部门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推进,全省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前期出台的促投资扩消费、推进复工复产等政策措施效应不断显现。
   1.农业生产平稳向好,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新兴服务业逆势上扬。一季度,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3.8亿元,同比增长1.4%,多数农产品实现增产,春耕春播进展顺利,蔬菜面积和产量稳定增长,猪牛羊禽存栏增加,生猪产能持续恢复。虽然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9%,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9.2%)有所下降,但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目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本实现了复工复产,平均开工率和复岗率分别达到99.1%和95.1%,特别被抑制的需求将得以释放、政策支持的力度将进一步加码、逆周期调节的各项重大举措将落地见效。市场主体信心加快恢复,我国4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8%,连续两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以上。总体上看,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是短期的、阶段性的,不会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疫情过后将出现恢复性反弹,并向潜在增长水平回归。    (三)我省经济企稳向好趋势分析
   境外疫情持续蔓延,国内疫情还未完全控制,我省经济将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冲击和下行压力。一是生产端影响将加深扩大。全球疫情蔓延将造成长时间的国际与国内交通物流管控,国外贸易受阻,将极大冲击我省产业链。二是劳务输出和脱贫攻坚受到较大影响。疫情影响的经济环境变化,使我国发达地区经济活力指数下降,外向型企业订单和用工减少,意味着我省数百万人的劳务输出将出现输转困难问题,特别是贫困地区外出务工人员或将出现返岗延期和失业问题并存,给打赢脱贫攻坚战带来挑战。三是存在需求紧缩风险。我省经济相较于全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疫情影响不仅体现在与需求直接对应的生产制造行业,还将影响传统基础性产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省化危为机面临的重大政策利好机遇。随着我省在加大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帮助中小微企业切实解决好生存发展问题、进一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不断激发投资市场活力、加快重大项目落地实施、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等方面出台的一揽子积极有效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落地,再加之国家逆周期调节政策力度加大,专项债偏向基建和新基建的共同效应,将带动我省基建投资回升,企业生产将进一步恢复,疫情后的消费将有望逐步回归正常水平。
   综上分析判断,我省全年经济将呈现前低后高、逐季回升的态势,省政府确定的二季度正增长、三季度补欠账、四季度保目标的要求可以实现。
   三、主要对策建议
   在全球疫情和经济下行深刻影响我省经济的形势下,建议全省各级各部门充分认识疫情对我省经济的短时冲击和影响,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对冲政策措施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进一步强化政策时效性,持续加大有效投资,积极促消费扩内需,千方百计稳定就业,进一步提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在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同时努力完成全年经济发展目标任务。
   (一)统筹防控发展,有力有序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
   坚持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动态优化完善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措施指南,加快清理不合时宜的临时管制和不合理规定,保证复工复产防疫物资供应。一是加快恢复产业链打通供应链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全面梳理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集群领航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企业情况,推进其上下游配套企业同步复工复产,确保产业链供应链正常运转、上下游企业同步生产。着力解决供应链涉及批发、仓储、物流、销售等环节企业的复工复产,促进产供销、大中小企业整体配套、协同复工。二是加强企业复工复产服务保障。各市州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切实加强防控工作和企业复工复产统一部署相关要求,重点加强企业生产调度,落实派驻重点企业联络员和“四包”工作措施,引导重点企业扛目标、扛任务、扛责任,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坚强服务保障。三是发挥产业链协同复工工作专班和行业协会作用,搭建产销对接平台,突出抓好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工作,深入了解重点核心产业链复产达产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畅通企业资金流、人流、物流等市场要素,帮助企业疏通堵点、打通断点,畅通运转。
   (二)严格落实“拓存创增”工作方案,把促投资作为稳增长的主要抓手
   紧紧抓住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兰西城市群建设等重大机遇,着力抓存量、创增量、重谋划,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多措并举保障资金投入。一是进一步强化项目推进工作机制。持续强化“四百机制”落实,进一步强化全省专项债券管理领导小组工作职责,明确包括债券管理综合协调、项目汇总储备、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物流基础设施项目专责工作组的工作任务、完成目标时限。同时,进一步明确各省级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目标任务和主体责任,责成其通过发行企业债等方式参与组织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功能。二是紧盯国家布局支撑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包括国防、军工、国家安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调整、社会发展等领域项目,力争国家在甘肃布局建设。三是以更大力度加快推进全省传统基础设施补短板。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联合相关省区规划建设沿黄高速铁路,联合青海建设兰州至西宁城市轨道交通;加快中川机场三期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加是我省利用中医药防控疫情,治愈率居全国前列,有力地提升了甘肃全国中医药产业示范区品牌。旅游市场呈现回升态势,“五一”小长假,接待国内游客1060万人次,旅游收入65.4亿元,分别达到上年的64%和60%,甘肃荣获“旅行圣经”《孤独地球》亚洲最佳旅游地第一名。新兴服务快速增长,尤其是信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2%。物流业增长加快,4月份甘肃省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2.6%,处于扩张区间。
   2.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新型消费增长明显,外贸进出口回稳向好。全省制造业投资增长较快,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78.4%,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3倍,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73.3%,醫药制造业投资增长59.3%。房地产投资快速回升,民间投资、基础设施投资降幅分别比1—2月收窄0.9和1.2个百分点。汽车、石油销售降幅比1—2月分别收窄10.2和8.8个百分点,而疫情催生的“宅经济”等新型消费增长明显,全省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增长9.9%,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和中西药品类分别增长24.9%和3.7%。全省进口增长(20.8%)较快,特色农产品和集成电路出口实现逆势上扬,占全省外贸总值33.6%的加工贸易进出口29亿元,增长10.7%,以金属矿及矿砂、机电产品和镍钴新材料等商品为代表的进口贸易呈两位数增长。
   3.经济运行保障有力,居民收入小幅增长,物价水平总体保持稳定。一季度,全省铁路货运保持增长,交通运输逐步恢复。财政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高达84.7%,卫生、医疗、生态保护、社区公共设施和扶贫等领域支出较快增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小幅增长。1-4月,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比一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    (三)制约因素和不足
   1.投资的关键性带动作用支撑不够。一季度,随着全球经济持续衰退,市场需求不足,企业订单数量减少,导致投资意愿降低,虽然各大工业企业按时复工复产,但未能达产达标;受疫情影响人员无法按期到岗致使部分项目建设进度较慢,新开工项目数同比减少,基础设施投资持续低位运行。
   2.工业生产下行压力增大。受疫情影响,部分工业企业面临上游原辅材料供应不足、下游需求减弱、产品销售不畅、复产不达产等困难。3月份,三大炼化企业原油加工量比原生产计划下降6.7%,计划产量同比下降19%,三大煤企计划产量下降3%左右。随着大宗商品价格回升的效应逐渐传导至成本端,加大了主营业务成本事项,1-4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9%,工业生产仍然偏弱。
   3.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加剧。在疫情冲击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被打乱,市场订单大量减少,收入中断,但固定支出具有刚性,疫情防护还需增加支出,特别是体量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微企业产销循环被打破,多数企业处于“增产不增销”“增产不增收”的状况。
   4.就业和即期消费压力增大。受疫情影响,今年全省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农民工群体就业压力增大。受城乡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减缓影响,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下降13%左右。居民储蓄存款较年初增加659亿元,同比增长11.49%,居民倾向于将更多的资金用来储蓄,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二、经济发展趋势研判
   受境外疫情蔓延和结构性、周期性因素交互叠加等影响,全省促进经济稳步回升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乏力
   疫情引发的公共卫生危机对经济活动造成巨大冲击将持续发酵,世界经济陷入衰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萎缩3%,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从1.6%下调至-6.1%,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将萎缩1%。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加快重构,美国与我国及主要经济体贸易紧张局势的前景依然不明朗,长期低利率甚至零利率加剧全球金融系统脆弱性,加之地缘政治动荡的不确定性,将对全球经济和贸易产生不利影响。全球经济衰退波及深度广度及恢复时间窗口取决于疫情蔓延程度和应对的有效程度。
   (二)我国生产生活秩序和经济逐步恢复常态
   鉴于国外疫情还在蔓延,全球主要经济体产业链供应链仍然处在调整波动变化中,将从多方面对我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一是疫情将阻碍资源的跨国流动,对国内生产的供应链将构成巨大挑战,产业链萎缩,订单减少,需求持续疲软将对企业复产达产形成掣肘。二是随着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趋势性强化,全球贸易风险的增加也会进一步削减外商直接投资,导致全球生产性资本在长期内将出现再分配与再平衡,将对我国产生较大不利影响。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我国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常态,此前快农村道路、农村燃气、农村电网改造、全省水网、冷链物流设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重大物资储备等投资项目建设。四是抢抓机遇加快新基建全省布局。研究出台优惠政策、打造要素市场洼地,吸引布局建设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灾备中心;尽快着手规划建设工业互联网、农业互联网、物流互联网,以及教育、卫生、社保等公共应用平台。五是提升各类开发区承载能力。着眼推进产业链、供应链补短板工程,推动关键环节国产替代,依托龙头企业带动供应链本土化,承接国内新的产业布局和产业转移。
   (三)进一步促消费扩内需,全力提振消费回补和需求释放
   深入挖掘全省消费潜力,加快推动消费提质扩容,全面提振消费信心,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一是培育壮大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加快推进实体商业线上线下融合,持续壮大线上协同办公、远程诊疗、网络教育、微信商城等线上消费,大力发展居家型健康消费、线上线下互动消费,加快建设智慧商圈、新型消费商圈,拓展消费新增长点。二是着力强化消费促进政策保障。细化落实国家促进消费扩容提质举措19条,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实施意见》,有效促进旅游、餐饮、文娱等领域消费回补;上线开通“陇上味道”淘宝板块,大力扶持陇货精品电子商务展示销售平台;开通“中国甘肃”抖音直播号,鼓励网红“直播带货”等销售模式,线上代销“甘肃出品”。三是稳定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中低收入家庭或个人实施专项转移支付,有效缓解因疫情影响而减少的收入和消费能力;不断丰富和规范居民理财产品,积极争取特别国债、地方政府债发行额度,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四)加大对外贸企业的支持力度,确保全省进出口稳定增长
   积极贯彻落实全省稳外贸10条举措,着力稳住外贸订单,最大限度减轻疫情对外贸的影响。一是保订单稳出口。支持、鼓励省内商(协)会发挥作用,搭建外贸订单信息需求平台,帮助、引导企业抱团发展,共享物料、生产订单等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完成出口订单。二是积极承接外贸产业转移。搶抓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转移,加快外贸新业态发展的机遇,在税收分成、土地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积极承接外贸企业转移,引进境内外“两头在外”加工贸易企业,形成外向型产业集群。三是完善外贸供应链。加强与东部沿海企业的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结合甘肃省情,建立具有技术含量、附加值更高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同时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全面落实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贷等支持政策,切实降低企业成本。
   (五)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加快工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步伐
   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一是加快数字化转型。持续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加快发展“云制造”,构建多层次联动产业互联网平台,打造数字化产业链,促进全渠道、全链路供需调配和精准对接;围绕龙头企业开展研发创新、生产管控、供应链管理、经营管控、财务管控、用户服务等方面的智能化改造升级,引导企业开展网络化协同制造和个性化定制,提升制造业数字化、柔性化生产能力。二是加快新旧动能转化。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格局,谋划培育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三是要不断完善调度机制。攻克难点、打通堵点,千方百计创造条件,确保企业人流、物流、资金流循环畅通。
   (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稳住就业基本盘
   强化稳就业举措落实,实施好援企稳岗政策,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一是着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扩大基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等对高校毕业生的招聘规模;针对参保企业,实施稳岗补助、减缴和缓缴等综合措施,对全省企业分类落实阶段性免、减、缓、返社会保险费政策,助力企业稳岗减负。二是保障重点群体就业。有针对性地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贫困地区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特别是要提前制定全省高校毕业生稳定就业工作方案,实施万名未就业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和“三支一扶”等基层服务项目;精准对接企业用工需求,确保农民工有序返岗复工,特别是受疫情影响无法外出就业的贫困群众和部分返乡农民工,要进一步加大定向公益岗位投放数量,提高重大工程项目和以工代赈项目吸纳就业能力,确保困难人群就近就地就业。三是督促全省各地各部门及时兑现有关增收政策,逐步提高业绩考核奖发放标准,积极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和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第一作者系甘肃省经济研究院院长;第二作者系甘肃省经济研究院宏观研究室主任;第三作者系甘肃省经济研究院宏观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其他文献
面对全力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和全面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双重”任务交织的严峻形势,定西市通渭县立足实际、综合研判,在全县劳动力返岗复工高峰来临的关键时刻,及时出台《关于做好全县贫困劳动力应对疫情促就业保增收的若干措施》,确保贫困群众收入不减、脱贫质量不降。  一、抓关键,摸清“两个”需求。  针对疫情影响,重新排摸务工用工需求,确保贫困劳动力顺利输转增收。一是摸清贫困劳动力就业需求。通过动态调整“一户
期刊
我生于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一个古村落——完颜村,如今这里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完颜族人聚集地。800多年前,历经战乱的金国后裔一路西行,选择在这里安家生存。作为一名生于斯、长于斯的甘肃人,我热爱这片土地,是它收留了先祖、养育了后人。长大后,利用求学、工作的机会,到过甘肃的很多地方,才发现这片土地神奇而又美丽,所见、所思、所感尽显眼前,让我深深地爱上了她。   这片土地历史悠久,有古老厚重的性格。古老甘肃
期刊
近年来,敦煌市紧紧围绕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持续放大文博效应,做大做强经典演艺产业,承接举办品牌节会活动,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力度,开展多种群众文化活动,通过文化产业转型助推文化事业繁荣,全市文化建设成绩斐然。  文博盛会——打好“开放牌”  为筹备首届文博会,敦煌市在9个月内建成了国际会展中心、敦煌大剧院、敦煌国际酒店等核心场馆,创造了“敦煌速度”。引进了月泉小镇、敦煌小镇、文化遗产博览城等十多个投
期刊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要,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继2018年初部署开展“‘大兴调研之风、大抓工作落实’行动”之后,敦煌市委作出决定,设立每年10月为“调查研究月”,并配套出台“‘调查研究月”’实施细则”,力促党员干部实功实做,力推调查研究走深走实。  一、为什么设立“调查研究月”  新时代是大时代,是办大事、成大事的时代。办大事、成大事,需要党员干部不断强化实践、实干、实效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天水市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健全完善疫情防控“四项机制”,群策群力,联防联控,有效遏制了疫情,保障了人民群众健康,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阶段性胜利。1月27日天水市确诊首例患者,2月8日确诊最后一例患者, 2月19日确诊病例清零,所有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32名支援武汉医护人员平安返回,211名入境人员全部闭环管控,复工复产企业疫情防控措施全面落实,全市
期刊
2019年12月10日。2018-2019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表彰大会在京隆重召开,由甘肃建投七建集团承建的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办公及审判综合楼项目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同时,甘肃七建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作为独立法人单位摘得“鲁班奖”荣誉。至此,甘肃建投七建集团成为甘肃省2018-2019年度获得此项殊荣的唯一一家建筑施工企业,并以六个“鲁班奖”保持和刷新了甘肃省“鲁班奖”的最高纪录。  “鲁班
期刊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作为共产党人坚守的人生标尺,其意义已经超出了谆谆教导所体现的价值。基层党校作为党的理论政策宣传的前沿阵地。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熔炉。更要在宣传上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尊重使命,结合基层党员行业跨度大、角色范围广的实际。奔赴政策宣传时代前列。发挥好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引领作用。 经过近百年的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党中央通过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对区域发展做出了具体安排部署。  2018年2月22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兰州一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把兰州一西宁城市群(以下简称兰西城市群)培育发展成为支撑国土安全和生态安
期刊
2018年,张掖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总体部署,牢固树立“一号工程”意识,落实“六个精准”要求,靠实脱贫攻坚责任,下足“绣花”功夫,加大资金项目投入,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工作格局,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围绕扶贫对象精准。着力在锁定目标上下功夫  以严实作风着力提高扶贫对象精准度,严格依据稳定收入和
期刊
如期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组织保障是重要基础和支撑。2019年10月下旬,课题组赴陇南市武都区、康县和定西市渭源县、安定区的8个深度贫困乡镇和9个深度贫困村,采取访谈交流、召开座谈会、查看资料、进村入户、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市、县落实辖区内脱贫攻坚工作部署情况,落实驻村制度情况,选优配强贫困村党支部书记、优化“两委”班子、充实干部队伍、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情况,基层党员干部参加培训情况,脱贫攻坚任务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