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赵孟頫云“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怎么面对和如何运用好古法,要求学古而不泥古、学习临古,接续古之笔墨精华,绘就盛世山水之画。文化的发展需要一代代的传承,创新也应该包含传统文化的根脉。以名家之画为典型展开说明,解说画中含义,中国历代朝代中人们在其中追求是什么、看什么、寄托什么。画面虽为静止,但是画的深意却不止表面。
关键词:山水画、笔墨、画的深意、传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山水画在绘画里的序幕
常见画中题有诗歌,西方近代对此持有批评的成分,认为“赋诗的画放弃了绘画本身的造型表现能力,是不完全的艺术”。当结合中国绘画史,这样的理论又站不住脚跟,中国文化、中国画都有着自己的发展轨迹,不同于不同时空下各国的文化标准。艺术的表现源于社会生活,而生活又与文化底蕴相交叉。想想看,有什么艺术是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而被创作出来的呢?答案是没有。
山水画的发展演变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水墨技法的提高,再到山水画也可加以上色,以及新的表现方式—厚重的矿物质颜色,称之为“青绿山水”。新型表现形式的开拓者是画家,与追求、支持、促进这种表现的时代有关,也与当时的社会变革,以及人们的感受、思想境界、价值观上的重大改变有关。
士大夫阶层则是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精英阶层,他们与一般人有着不明显的界限,认为急需找到一种象征身份的明确差异,最终他们使用生活各个方面的“雅俗”概念区分自己与一般人士。“俗”其本身就是不可明说,没有标准与明确的说法。“雅”解释为因俗而生,与俗形成相对的价值观。两者为共存的关系,而宋代以后士大夫则是极力标榜两者的区别。因为科举制度的持续发展,新兴精英阶层登上历史舞台,开始引领时代的文化。他们追求反映自身状态和新的精神艺术,通过绘画表现出来的是水墨山水。这样的变化区分了唐代极尽奢华的艺术表现,它比较符合士大夫的儒家价值观,能够满足他们对于精神上的追求与崇尚质朴美的心境。
二、山水画中笔墨所包含的意义
十世纪辽墓出土了一幅山水画和一幅花鸟画的挂轴画,是至今出土挂轴画中最古老的画作之二,从中感受到一个新时代在缓缓拉开序幕。画中高峰耸立,山深谷幽,气派的楼阁和前往其中的人物都只是藏于其中,表现的重点明显发生了对换。
再到后来敦煌壁画中唐代时期的旅人图,绘制有骆驼、高山流水、旅行的演艺人等。敦煌莫高窟中103窟的壁画与《骑象奏乐图》有着相似之处,以异国艺人为主角,山水为背景,但是山水画过于精妙,主客相争,最后达到了一种不相上下的平衡。
五代赵干的《江行初雪图》更是一个新的独立主题的开创者——旅人与渔夫。探讨主人公是旅人还是渔夫,画面中二者虽然是在同一个时间、地点出现,却没有交集。画中旅人为官僚及家属,冬季的旅行让他们的行程看起来是苦不堪言又困难重重。渔夫为这片山河的居民,严寒的冬季捕鱼,旅人只是过路者,是附加品,是点景。那是不是可以大胆的猜测其实真正的主角是冬季呢?寒冷刺骨的冬天中万物枯寂的景象与烂漫的春光不同,是一种可以给人带来一种紧张感和某种精神的主题。
燕文贵《江山楼观图》里,前半卷是宽阔的水景悠悠展开,后半卷则是耸立的山峰连绵不绝。画中最为特别的是表现出强劲的风,从左到右一直吹着,仿佛要阻止人打开画卷似的,旅人则是往山坳里的房子赶去。这样的画面不同于辽墓出土的山水画里那样的文人雅集。王诜的《渔村小雪图》中的垂钓者是带有文人气质的人物,这场严寒中苦旅的主角是高士,解释为绘画主题在向文人主题转变,这幅作品是这一过渡时期的试验品。范宽《溪山行旅图》中人只管赶路不看身边自然景观中的鬼斧神工、气势逼人,这样的人类渺小愈发强调了自然的伟大。郭熙的《早春图》是在神宗皇帝的要求下创作,反映了皇帝的政治理想以及当时所处的政治时代的中心。高耸而又巨大的主峰是皇帝的象征,郭熙反复出现的行旅、渔夫主题,展示了皇帝治世下社会秩序的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场面。
在讲解过的山水画中,没有一副描绘是与人类毫无关系的纯粹自然,旅人和渔夫是构成山水世界不可或缺的要素。人們记忆中的渔夫形象是一种不拘泥于现实世界、不被任何事物束缚、象征着自由的存在。钓鱼的姜太公,无名的钓鱼者成为了未被发掘的优秀人才和隐居理想的象征。
三、文人山水画的出现与传播
11世纪后半叶,宋迪的《潇湘八景图》是宋代士人所画的最初的山水画,是文人画的开端。文人们之间频繁来往的交流聚会,需要大量的地点进行,这也促使了与潇湘有关画的大量创作。直到新的朝代更替,需要建立新的身份,才渐渐减少直到潇湘地区消失在绘画史的长河中。
到南宋时期,画山水画的核心力量还是宫廷画师为代表的职业画家,以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为典型例子。独钓或者渔夫身上寄托着孤高的精神和不被拘束的自由之喜。
元代文人山水画进入了鼎盛期,元代文人积极学习了董源、李成的山水画,并奉之为古典,再往后元代的文人山水画本身也成了基准和古典。最能为之代表的是“卧游山水画”,表现了更为强烈的隐居思想,隐居是他们平日里渴望却不可得的事,山水画是隐射隐逸思想的媒介。元代文人画直接用隐居为题,出现了许多冠以具体地方、别墅名的隐居图、书斋图、别墅图。
明代文征明所作的《关山积雪图》中采用了“异时同画”画法,只反复描绘行旅的士人,有着小舟和渔网却不见渔夫。画中踏雪前进的士人给人的感觉是矫健、精神和充实。这样的行旅图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视觉冲击,与之前的苦行有着不同的深意,继而开创了“纪游图”,表现为享乐的旅行。文人亲自来到风景名胜之地,以旅行的实际体验为灵感画下山水画。这是一幅更为强调记录现实旅行的作品,向观者传达旅行的实际感受。这样的好处在于,为文人去过的名胜之地留下优秀的文化底蕴,以及中国人自古以来寄托理想、托物言志。
古人认为山川里住着神仙,而这里的山就成为了躲避世俗的理想隐居之地。山水画和隐逸思想有着很深的渊源,是表达该思想的形式。创造了带有仙境含义的山水画,以洞窟为仙界入口,钟乳洞连接仙界,太湖石中的另一个世界,表达了人们寄托在山水中超越时空的情怀。
结语:综上所述,山水画的历史长河里每个朝代都有着不同的传承与新的创新,从自然中与所处的社会背景相交融,画中笔墨也是以不同形式的表现,新的代表有着不同的寓意,从而形成新的抒发情感的表达。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9月
[2]林木.笔墨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3]赵运虎.中国山水绘画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4]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
姓名:殷瑜蔓(1994.10.03),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四川内江,学历: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
关键词:山水画、笔墨、画的深意、传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山水画在绘画里的序幕
常见画中题有诗歌,西方近代对此持有批评的成分,认为“赋诗的画放弃了绘画本身的造型表现能力,是不完全的艺术”。当结合中国绘画史,这样的理论又站不住脚跟,中国文化、中国画都有着自己的发展轨迹,不同于不同时空下各国的文化标准。艺术的表现源于社会生活,而生活又与文化底蕴相交叉。想想看,有什么艺术是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而被创作出来的呢?答案是没有。
山水画的发展演变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水墨技法的提高,再到山水画也可加以上色,以及新的表现方式—厚重的矿物质颜色,称之为“青绿山水”。新型表现形式的开拓者是画家,与追求、支持、促进这种表现的时代有关,也与当时的社会变革,以及人们的感受、思想境界、价值观上的重大改变有关。
士大夫阶层则是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精英阶层,他们与一般人有着不明显的界限,认为急需找到一种象征身份的明确差异,最终他们使用生活各个方面的“雅俗”概念区分自己与一般人士。“俗”其本身就是不可明说,没有标准与明确的说法。“雅”解释为因俗而生,与俗形成相对的价值观。两者为共存的关系,而宋代以后士大夫则是极力标榜两者的区别。因为科举制度的持续发展,新兴精英阶层登上历史舞台,开始引领时代的文化。他们追求反映自身状态和新的精神艺术,通过绘画表现出来的是水墨山水。这样的变化区分了唐代极尽奢华的艺术表现,它比较符合士大夫的儒家价值观,能够满足他们对于精神上的追求与崇尚质朴美的心境。
二、山水画中笔墨所包含的意义
十世纪辽墓出土了一幅山水画和一幅花鸟画的挂轴画,是至今出土挂轴画中最古老的画作之二,从中感受到一个新时代在缓缓拉开序幕。画中高峰耸立,山深谷幽,气派的楼阁和前往其中的人物都只是藏于其中,表现的重点明显发生了对换。
再到后来敦煌壁画中唐代时期的旅人图,绘制有骆驼、高山流水、旅行的演艺人等。敦煌莫高窟中103窟的壁画与《骑象奏乐图》有着相似之处,以异国艺人为主角,山水为背景,但是山水画过于精妙,主客相争,最后达到了一种不相上下的平衡。
五代赵干的《江行初雪图》更是一个新的独立主题的开创者——旅人与渔夫。探讨主人公是旅人还是渔夫,画面中二者虽然是在同一个时间、地点出现,却没有交集。画中旅人为官僚及家属,冬季的旅行让他们的行程看起来是苦不堪言又困难重重。渔夫为这片山河的居民,严寒的冬季捕鱼,旅人只是过路者,是附加品,是点景。那是不是可以大胆的猜测其实真正的主角是冬季呢?寒冷刺骨的冬天中万物枯寂的景象与烂漫的春光不同,是一种可以给人带来一种紧张感和某种精神的主题。
燕文贵《江山楼观图》里,前半卷是宽阔的水景悠悠展开,后半卷则是耸立的山峰连绵不绝。画中最为特别的是表现出强劲的风,从左到右一直吹着,仿佛要阻止人打开画卷似的,旅人则是往山坳里的房子赶去。这样的画面不同于辽墓出土的山水画里那样的文人雅集。王诜的《渔村小雪图》中的垂钓者是带有文人气质的人物,这场严寒中苦旅的主角是高士,解释为绘画主题在向文人主题转变,这幅作品是这一过渡时期的试验品。范宽《溪山行旅图》中人只管赶路不看身边自然景观中的鬼斧神工、气势逼人,这样的人类渺小愈发强调了自然的伟大。郭熙的《早春图》是在神宗皇帝的要求下创作,反映了皇帝的政治理想以及当时所处的政治时代的中心。高耸而又巨大的主峰是皇帝的象征,郭熙反复出现的行旅、渔夫主题,展示了皇帝治世下社会秩序的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场面。
在讲解过的山水画中,没有一副描绘是与人类毫无关系的纯粹自然,旅人和渔夫是构成山水世界不可或缺的要素。人們记忆中的渔夫形象是一种不拘泥于现实世界、不被任何事物束缚、象征着自由的存在。钓鱼的姜太公,无名的钓鱼者成为了未被发掘的优秀人才和隐居理想的象征。
三、文人山水画的出现与传播
11世纪后半叶,宋迪的《潇湘八景图》是宋代士人所画的最初的山水画,是文人画的开端。文人们之间频繁来往的交流聚会,需要大量的地点进行,这也促使了与潇湘有关画的大量创作。直到新的朝代更替,需要建立新的身份,才渐渐减少直到潇湘地区消失在绘画史的长河中。
到南宋时期,画山水画的核心力量还是宫廷画师为代表的职业画家,以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为典型例子。独钓或者渔夫身上寄托着孤高的精神和不被拘束的自由之喜。
元代文人山水画进入了鼎盛期,元代文人积极学习了董源、李成的山水画,并奉之为古典,再往后元代的文人山水画本身也成了基准和古典。最能为之代表的是“卧游山水画”,表现了更为强烈的隐居思想,隐居是他们平日里渴望却不可得的事,山水画是隐射隐逸思想的媒介。元代文人画直接用隐居为题,出现了许多冠以具体地方、别墅名的隐居图、书斋图、别墅图。
明代文征明所作的《关山积雪图》中采用了“异时同画”画法,只反复描绘行旅的士人,有着小舟和渔网却不见渔夫。画中踏雪前进的士人给人的感觉是矫健、精神和充实。这样的行旅图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视觉冲击,与之前的苦行有着不同的深意,继而开创了“纪游图”,表现为享乐的旅行。文人亲自来到风景名胜之地,以旅行的实际体验为灵感画下山水画。这是一幅更为强调记录现实旅行的作品,向观者传达旅行的实际感受。这样的好处在于,为文人去过的名胜之地留下优秀的文化底蕴,以及中国人自古以来寄托理想、托物言志。
古人认为山川里住着神仙,而这里的山就成为了躲避世俗的理想隐居之地。山水画和隐逸思想有着很深的渊源,是表达该思想的形式。创造了带有仙境含义的山水画,以洞窟为仙界入口,钟乳洞连接仙界,太湖石中的另一个世界,表达了人们寄托在山水中超越时空的情怀。
结语:综上所述,山水画的历史长河里每个朝代都有着不同的传承与新的创新,从自然中与所处的社会背景相交融,画中笔墨也是以不同形式的表现,新的代表有着不同的寓意,从而形成新的抒发情感的表达。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9月
[2]林木.笔墨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3]赵运虎.中国山水绘画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4]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
姓名:殷瑜蔓(1994.10.03),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四川内江,学历: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