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农村的留守儿童中隐藏着问题更加严重的群体,即农村特困留守儿童。他们不仅有一般留守儿童所具有的问题,生活和成长也比普通留守儿童更加艰辛。通过政府政策的引导来帮扶农村特困留守儿童是解决此问题的根本之道。
关键词:农村 特困留守儿童 公共政策
一、农村特困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外流速度也不断加快,远赴城市务工、经商,人数规模已多达2.6亿,形成了中国史无前例的城乡大流动,构成了“离土中国”的现实写照。儿童是我们的未来。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显著,由于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广大农村地区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家庭处于经济相对贫困的状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值得关注,而家境贫弱的特困留守儿童更加需要得到社会的关心、关注和帮扶。农村特困留守儿童是指农村中父母至少有一方外出打工、家庭贫困、生活条件恶劣的困境儿童,包括残疾儿童、事实孤儿。他们在生活上和心灵上都遭遇着困境。在以往的文献研究中可以发现,学术研究多仅限于留守儿童或者是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或者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做宏观上的研究,针对于特困留守儿童的微观上的研究比较少。对特困留守儿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填补学术理论上的空缺,也能够通过研究将方法、建议运用到实际中来,改善农村特困儿童面临的困境。因此,对农村特困留守儿童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还具有现实意义。
二、农村特困留守儿童的问题分析
特困留守儿童具有一般留守儿童的特征,可是与普通留守儿童相比他们则受到更多方面的压力,承受着更多生活的辛酸。
1.父母情感更加淡薄。留守儿童要么缺乏父爱,要么缺乏母爱,在此基础上,特困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的因素或者身体的因素更加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是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淡薄。尤其是受到父母至少一方的暴力对待的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情感饥渴”, 这在留守儿童心中留下挥不去的阴影,青春期或者成年以后深埋心底与父母的感情危机极易爆发。
2.各方关爱不足。在这个群体中,隔代监护普遍存在,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心理代沟太深,祖孙难于沟通;二是祖辈过度溺爱,百依百顺;三是没有教育理念。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忽略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需求,甚至恶意相加虐待孩子,由于对特困留守儿童管理、生活安排方面缺乏应有的照顾和爱护,他们的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甚至变异滋生蔓延,留下心理畸形的种子,将来可能不仅会影响该群体自身的发展,甚至可能会危及学校和社会。衣食住行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但是很多特困留守儿童基本生活都无法得到满足需求。一是因为家庭特贫困,父母不在身边,特困儿童缺乏照顾,小小年纪就要下地劳动,照顾自己的弟弟、妹妹,甚至出卖劳动来补贴家用,更谈不上自己的穿衣打扮问题;二是有些身体或者心理患有疾病的留守儿童,在附近乡村没有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只能跟同龄人一起上学或者天天守在家中浑浑度日,缺乏关爱自己年纪又太小,基本生活都成了大问题。
3.心理和性格的缺失。特困留守儿童的压力是来自多方面的。相当部分特困留守儿童为今后的生活担忧,他们既要照顾自己,还要为家里弟妹、祖辈的生活安排,甚至得不到同学理解,还会遭别人歧视等。他们遇事拿不定主意,思念父母,感到孤独、失望。当没有人理解甚至受到别人欺负时,敏感和自尊的特困留守儿童都会受到极大的伤害。
4.缺乏良好教育。由于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和与户籍制度紧密联系的义务教育体制等客观原因,使得许多留守儿童无法跟随父母到城市接受良好的教育。而且,留守儿童生活在偏远落后的山区,一方面,由于艰苦的条件,优秀的教师很难扎根任教。另一方面,由于贫困地区大部分教师教学任务过重、收入较低等客观原因造成教师们整个生活压力太大,特困留守儿童很难得到应有的关注,导致特困留守儿童群体教育的不足。
三、帮扶农村特困留守儿童的政策性建议
特困留守儿童可以说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近年来,社会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断上升,尽管如此,在留守儿童中,存在大量的特困群体,对留守儿童统一对待的帮扶政策是不合理的。对于特困留守儿童应该特殊对待。
1.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提出儿童优先和儿童平等发展原则,我们在配置公共资源时,应该优先考虑全部儿童的利益和需求,包括城市儿童,也包括农村儿童,确保所有城乡儿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发展机会。建立规范和完善的特困留守儿童保障制度,不仅可以化解特困留守儿童发展难题,也是构建公平与正义社会的核心任务。在特困留守儿童制度安排上,我国应重点加快法律制度、養育制度、津贴制度和社会服务制度的建设步伐。通过法律制度,提高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维护儿童合法权益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完善替代性养护制度,让留守儿童群体中的事实孤儿和残疾儿童等特困儿童能够少有所养。同时,规范并加大对经济困难儿童的财政补助力度,形成长效的津贴补助机制。
2.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解决农村特困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除了要发挥家庭、学校的力量之外,还要充分鼓励社会和政府合力关注、支持和帮助特困留守儿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帮扶特困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大力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要通过税收优惠、互利互惠等政策和措施鼓励各类社会组织深入农村,为特困留守儿童提供服务。其次,号召社会加大对特困留守儿童的资助。运用各方面的力量号召全社会为留守儿童集资献爱心,帮助他们能够在学校正常地生活和学习。如陕西省安塞县团委开辟了公益专栏“共青团爱心行动——为了孩子”,并建立了公开透明的“孤残贫弱儿童台账资助系统”。最后,还应整合社会资源,建立起特殊学校,帮助特困儿童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3.产业适度向农村转移。从产业的角度看,政府要制定政策促进农业或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通过增加比较优势引导农民特别是农村家庭妇女在本地就业,使他们有可能在就业的同时承担起照顾家庭、抚育子女的任务。发展特困留守儿童教育首先需要劳动力流出地经济得到发展,减少劳动力的大量流出。产业向农村转移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护特困儿童,维护社会公平、稳定的需要。
4.加大农村教育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明确职责,建立有效的政府责任分担机制,加强对以接受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的扶持和管理。就城乡教育投资巨大差距这一问题,政府必须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更加公平地分配公共教育资源,促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还要加大监管力度,确保教育政策的执行与教育经费的有效使用。
参考文献:
[1]栗峥.离土中国背景下的乡村纠纷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2]杨舸.关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政策分析——从新型城镇化的视角[J]. 中国青年研究.2015.1.
[3]段成荣,杨舸,张斐,卢雪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九大趋势[J]. 人口研究.2008.6.
[4]崔明镜.政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的策略探索[J]. 山海经(故事).2015.3.
作者简介:焦锐(1992—),男,籍贯,山西省高平市,就读于延安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
关键词:农村 特困留守儿童 公共政策
一、农村特困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外流速度也不断加快,远赴城市务工、经商,人数规模已多达2.6亿,形成了中国史无前例的城乡大流动,构成了“离土中国”的现实写照。儿童是我们的未来。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显著,由于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广大农村地区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家庭处于经济相对贫困的状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值得关注,而家境贫弱的特困留守儿童更加需要得到社会的关心、关注和帮扶。农村特困留守儿童是指农村中父母至少有一方外出打工、家庭贫困、生活条件恶劣的困境儿童,包括残疾儿童、事实孤儿。他们在生活上和心灵上都遭遇着困境。在以往的文献研究中可以发现,学术研究多仅限于留守儿童或者是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或者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做宏观上的研究,针对于特困留守儿童的微观上的研究比较少。对特困留守儿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填补学术理论上的空缺,也能够通过研究将方法、建议运用到实际中来,改善农村特困儿童面临的困境。因此,对农村特困留守儿童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还具有现实意义。
二、农村特困留守儿童的问题分析
特困留守儿童具有一般留守儿童的特征,可是与普通留守儿童相比他们则受到更多方面的压力,承受着更多生活的辛酸。
1.父母情感更加淡薄。留守儿童要么缺乏父爱,要么缺乏母爱,在此基础上,特困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的因素或者身体的因素更加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是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淡薄。尤其是受到父母至少一方的暴力对待的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情感饥渴”, 这在留守儿童心中留下挥不去的阴影,青春期或者成年以后深埋心底与父母的感情危机极易爆发。
2.各方关爱不足。在这个群体中,隔代监护普遍存在,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心理代沟太深,祖孙难于沟通;二是祖辈过度溺爱,百依百顺;三是没有教育理念。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忽略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需求,甚至恶意相加虐待孩子,由于对特困留守儿童管理、生活安排方面缺乏应有的照顾和爱护,他们的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甚至变异滋生蔓延,留下心理畸形的种子,将来可能不仅会影响该群体自身的发展,甚至可能会危及学校和社会。衣食住行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但是很多特困留守儿童基本生活都无法得到满足需求。一是因为家庭特贫困,父母不在身边,特困儿童缺乏照顾,小小年纪就要下地劳动,照顾自己的弟弟、妹妹,甚至出卖劳动来补贴家用,更谈不上自己的穿衣打扮问题;二是有些身体或者心理患有疾病的留守儿童,在附近乡村没有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只能跟同龄人一起上学或者天天守在家中浑浑度日,缺乏关爱自己年纪又太小,基本生活都成了大问题。
3.心理和性格的缺失。特困留守儿童的压力是来自多方面的。相当部分特困留守儿童为今后的生活担忧,他们既要照顾自己,还要为家里弟妹、祖辈的生活安排,甚至得不到同学理解,还会遭别人歧视等。他们遇事拿不定主意,思念父母,感到孤独、失望。当没有人理解甚至受到别人欺负时,敏感和自尊的特困留守儿童都会受到极大的伤害。
4.缺乏良好教育。由于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和与户籍制度紧密联系的义务教育体制等客观原因,使得许多留守儿童无法跟随父母到城市接受良好的教育。而且,留守儿童生活在偏远落后的山区,一方面,由于艰苦的条件,优秀的教师很难扎根任教。另一方面,由于贫困地区大部分教师教学任务过重、收入较低等客观原因造成教师们整个生活压力太大,特困留守儿童很难得到应有的关注,导致特困留守儿童群体教育的不足。
三、帮扶农村特困留守儿童的政策性建议
特困留守儿童可以说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近年来,社会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断上升,尽管如此,在留守儿童中,存在大量的特困群体,对留守儿童统一对待的帮扶政策是不合理的。对于特困留守儿童应该特殊对待。
1.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提出儿童优先和儿童平等发展原则,我们在配置公共资源时,应该优先考虑全部儿童的利益和需求,包括城市儿童,也包括农村儿童,确保所有城乡儿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发展机会。建立规范和完善的特困留守儿童保障制度,不仅可以化解特困留守儿童发展难题,也是构建公平与正义社会的核心任务。在特困留守儿童制度安排上,我国应重点加快法律制度、養育制度、津贴制度和社会服务制度的建设步伐。通过法律制度,提高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维护儿童合法权益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完善替代性养护制度,让留守儿童群体中的事实孤儿和残疾儿童等特困儿童能够少有所养。同时,规范并加大对经济困难儿童的财政补助力度,形成长效的津贴补助机制。
2.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解决农村特困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除了要发挥家庭、学校的力量之外,还要充分鼓励社会和政府合力关注、支持和帮助特困留守儿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帮扶特困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大力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要通过税收优惠、互利互惠等政策和措施鼓励各类社会组织深入农村,为特困留守儿童提供服务。其次,号召社会加大对特困留守儿童的资助。运用各方面的力量号召全社会为留守儿童集资献爱心,帮助他们能够在学校正常地生活和学习。如陕西省安塞县团委开辟了公益专栏“共青团爱心行动——为了孩子”,并建立了公开透明的“孤残贫弱儿童台账资助系统”。最后,还应整合社会资源,建立起特殊学校,帮助特困儿童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3.产业适度向农村转移。从产业的角度看,政府要制定政策促进农业或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通过增加比较优势引导农民特别是农村家庭妇女在本地就业,使他们有可能在就业的同时承担起照顾家庭、抚育子女的任务。发展特困留守儿童教育首先需要劳动力流出地经济得到发展,减少劳动力的大量流出。产业向农村转移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护特困儿童,维护社会公平、稳定的需要。
4.加大农村教育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明确职责,建立有效的政府责任分担机制,加强对以接受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的扶持和管理。就城乡教育投资巨大差距这一问题,政府必须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更加公平地分配公共教育资源,促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还要加大监管力度,确保教育政策的执行与教育经费的有效使用。
参考文献:
[1]栗峥.离土中国背景下的乡村纠纷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2]杨舸.关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政策分析——从新型城镇化的视角[J]. 中国青年研究.2015.1.
[3]段成荣,杨舸,张斐,卢雪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九大趋势[J]. 人口研究.2008.6.
[4]崔明镜.政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的策略探索[J]. 山海经(故事).2015.3.
作者简介:焦锐(1992—),男,籍贯,山西省高平市,就读于延安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