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学生进行尊重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充分认识尊重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在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加以关注,努力提高尊重教育的效果。 要让孩子学会尊重,首先要求教师尊重学生,让学生在尊重中学会尊重。
关键词:心理健康 尊重教育 师生平等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3-165-01
对学生进行尊重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尊重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尊重,促进人格全面、和谐地发展。尊重教育可以使学生尊重他人,珍惜生命,增强自信,学会交往。教师应充分认识尊重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在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有意识地加以关注,努力提高尊重教育的效果。要让学生学会尊重,首先要求教师尊重学生,让学生在尊重中学会尊重。
一、尊重学生,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灵
现在的初中生,自主性都很强,各有各的个性,我们不能再以传统的“权威”教育来面对学生。学生们来到学校,大都肩负着父母家人的期望,即来学习将来立足社会、成家立业、施展抱负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养成控制自己、适应社会、符合伦理要求的道德素质。这种期望的本质是社会性要求。在我们传统教育中,只是关注教育的社会性,竭力保证学生完成社会使命,而偏偏有意无意忽略了学生出于个人的兴趣、动机、愿望等包含自主性、创造性因素的学习要求。很多时候我们在为学生不听话、不肯学习而伤透脑筋,不知该怎样教育学生的时候,其实我们的出发点已经错了。因为这种完全忽略学生感受的教育,势必让学生成长中的心灵变得扭曲。所以,教育学生,必须首先关注学生个性要求,关注学生的心灵,也就是要做到尊重孩子的自尊。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上课老师在对待违纪学生的处理上,会利用一些严厉甚至可以说是狠毒的话语来对待学生,在发泄自己不满情感的同时更是沉重地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笔者曾跟一位被指责是在课堂上跟老师顶撞的孩子聊过天,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他说是因为这个老师在批评他们的时候简直不把他们当人,骂他们连猪狗都不如,其他同学敢怒不敢言,所以他就当出头鸟了,说着说着眼眶都红了起来……如此看来,不管是成绩好的学生,或是成绩差的学生,人人都会有自己的自尊,而这个自尊,是不容他人,哪怕是为人师者的老师来轻易践踏的。所以,我们作为学生成长之路上的引导者,必须谨记,要关注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的自尊。
二、尊重学生,必须允许差异性的存在
由于遗传的原因,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天性。一些学生乖巧听话,学习努力,成绩好;有些学生调皮,不爱学习,喜欢各行其是。每个学生先天禀赋都不一样,有向往语文的吟诗作对,有对数学运算的着迷,有对美术的钟爱,有对运动的爱好……作为教师,应该了解和接纳每个学生的天性,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告诉我们:“教师应当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要理解尊重学生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从本质上做到尊重学生。传统中的教育强调共性,忽视研究学生的差异性,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无视学生差异的存在,强调平均发展,把全面发展片面地理解为“全优”发展;二是不尊重学生的差异,把学习成绩欠佳者称为“差生”,把某一学科学习有困难者称为“瘸腿生”,使他们在集体生活中一直笼罩在失败的阴影中,以致丧失了前进的信心和动力,甚至使其人格扭曲。素质教育追求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弘扬发展学生的个性,其要旨之一就是要尊重学生,允许差异性的存在。尊重那些在各方面表现优秀和中等的学生并不难,难的是尊重在某些方面表现差的学生,特别是学习差和纪律差的学生,在现实教育中经常会受到“另眼相看”的待遇。要深刻理解尊重学生的涵义,就必须学会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对老师意见不一致的学生;会平等对待智力能力不同的学生,平等对待成绩不同的学生,平等对待个性特点不同的学生,做到这些尊重,才能让学生在尊重中学会尊重,在尊重中得到健康成长。
三、尊重学生,必须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
在素质教育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体罚学生,用语不文明等粗暴行为在教师队伍中已经很少出现。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在我们课堂中,学生不尊重老师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埋头睡觉;老师布置练习,学生置之不理;老师提问,学生爱搭不搭……尊重学生,是素质型人才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方向。但是,学生得到尊重,并不是建立在老师威严扫地的基础上的。老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如果威信尽失,学生又怎会心甘情愿向其学习?教育又如何继续?将学生和老师这二元僵化对立,不仅错误理解了尊重学生的含义,而且对教育的破坏也相当严重。尊重学生,必须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之上。反过来说,师生间的平等又是建立在老师和学生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平等。学生有获得尊重的权利,但前提是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不尊重老师的学生也必然会丧失权利并接受惩罚。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应该具有以人为本的理念,要着眼于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这一目标,这就意味着老师和学生要充分沟通,尊重学生,并不等于在学生面前唯唯诺诺。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感情、独立意识,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建立健全的身心;对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错误和缺点,也要求老师毫不犹豫地批评、校正、加以引导。宽容不是纵容,引导而不能误导,能够发现学生的优点,指出他们的不足,是对他们最好的帮助和尊重。
一个尊重人的人,往往同时具有善良、同情心、容忍等个性特征。而这种“尊重别人”的个性特征,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在模仿、观察、接受教育、接受他人影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了尊重,体验了尊重,既而学会了尊重,才能促进他们素质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仁贤.心灵启示录[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关键词:心理健康 尊重教育 师生平等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3-165-01
对学生进行尊重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尊重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尊重,促进人格全面、和谐地发展。尊重教育可以使学生尊重他人,珍惜生命,增强自信,学会交往。教师应充分认识尊重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在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有意识地加以关注,努力提高尊重教育的效果。要让学生学会尊重,首先要求教师尊重学生,让学生在尊重中学会尊重。
一、尊重学生,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灵
现在的初中生,自主性都很强,各有各的个性,我们不能再以传统的“权威”教育来面对学生。学生们来到学校,大都肩负着父母家人的期望,即来学习将来立足社会、成家立业、施展抱负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养成控制自己、适应社会、符合伦理要求的道德素质。这种期望的本质是社会性要求。在我们传统教育中,只是关注教育的社会性,竭力保证学生完成社会使命,而偏偏有意无意忽略了学生出于个人的兴趣、动机、愿望等包含自主性、创造性因素的学习要求。很多时候我们在为学生不听话、不肯学习而伤透脑筋,不知该怎样教育学生的时候,其实我们的出发点已经错了。因为这种完全忽略学生感受的教育,势必让学生成长中的心灵变得扭曲。所以,教育学生,必须首先关注学生个性要求,关注学生的心灵,也就是要做到尊重孩子的自尊。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上课老师在对待违纪学生的处理上,会利用一些严厉甚至可以说是狠毒的话语来对待学生,在发泄自己不满情感的同时更是沉重地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笔者曾跟一位被指责是在课堂上跟老师顶撞的孩子聊过天,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他说是因为这个老师在批评他们的时候简直不把他们当人,骂他们连猪狗都不如,其他同学敢怒不敢言,所以他就当出头鸟了,说着说着眼眶都红了起来……如此看来,不管是成绩好的学生,或是成绩差的学生,人人都会有自己的自尊,而这个自尊,是不容他人,哪怕是为人师者的老师来轻易践踏的。所以,我们作为学生成长之路上的引导者,必须谨记,要关注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的自尊。
二、尊重学生,必须允许差异性的存在
由于遗传的原因,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天性。一些学生乖巧听话,学习努力,成绩好;有些学生调皮,不爱学习,喜欢各行其是。每个学生先天禀赋都不一样,有向往语文的吟诗作对,有对数学运算的着迷,有对美术的钟爱,有对运动的爱好……作为教师,应该了解和接纳每个学生的天性,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告诉我们:“教师应当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要理解尊重学生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从本质上做到尊重学生。传统中的教育强调共性,忽视研究学生的差异性,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无视学生差异的存在,强调平均发展,把全面发展片面地理解为“全优”发展;二是不尊重学生的差异,把学习成绩欠佳者称为“差生”,把某一学科学习有困难者称为“瘸腿生”,使他们在集体生活中一直笼罩在失败的阴影中,以致丧失了前进的信心和动力,甚至使其人格扭曲。素质教育追求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弘扬发展学生的个性,其要旨之一就是要尊重学生,允许差异性的存在。尊重那些在各方面表现优秀和中等的学生并不难,难的是尊重在某些方面表现差的学生,特别是学习差和纪律差的学生,在现实教育中经常会受到“另眼相看”的待遇。要深刻理解尊重学生的涵义,就必须学会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对老师意见不一致的学生;会平等对待智力能力不同的学生,平等对待成绩不同的学生,平等对待个性特点不同的学生,做到这些尊重,才能让学生在尊重中学会尊重,在尊重中得到健康成长。
三、尊重学生,必须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
在素质教育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体罚学生,用语不文明等粗暴行为在教师队伍中已经很少出现。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在我们课堂中,学生不尊重老师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埋头睡觉;老师布置练习,学生置之不理;老师提问,学生爱搭不搭……尊重学生,是素质型人才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方向。但是,学生得到尊重,并不是建立在老师威严扫地的基础上的。老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如果威信尽失,学生又怎会心甘情愿向其学习?教育又如何继续?将学生和老师这二元僵化对立,不仅错误理解了尊重学生的含义,而且对教育的破坏也相当严重。尊重学生,必须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之上。反过来说,师生间的平等又是建立在老师和学生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平等。学生有获得尊重的权利,但前提是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不尊重老师的学生也必然会丧失权利并接受惩罚。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应该具有以人为本的理念,要着眼于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这一目标,这就意味着老师和学生要充分沟通,尊重学生,并不等于在学生面前唯唯诺诺。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感情、独立意识,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建立健全的身心;对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错误和缺点,也要求老师毫不犹豫地批评、校正、加以引导。宽容不是纵容,引导而不能误导,能够发现学生的优点,指出他们的不足,是对他们最好的帮助和尊重。
一个尊重人的人,往往同时具有善良、同情心、容忍等个性特征。而这种“尊重别人”的个性特征,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在模仿、观察、接受教育、接受他人影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了尊重,体验了尊重,既而学会了尊重,才能促进他们素质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仁贤.心灵启示录[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