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生公德意识淡薄,没有学习积极性,缺乏远大理想,应该加强学校的德育教育,培养公德意识,进行理想主义教育,尤其加强心理卫生教育。
关键词:思想问题;人生观;价值观;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075-02
当前中学生的思想越来越复杂,通过对我校五百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我校中学生存在以下的思想问题:
(1)多数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健康的。
大多数学生重视个人社会价值的体现,对争取加入共青团的看法是“积极上进”的;能摆正集体和个人二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有很多同学“宁可牺牲个人利益,也要维护集体利益”。但是问“你努力学习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时,多数同学的答案是“上大学,出人头地,让父母过上幸福生活,提高社会地位”等等,这反映出学生对个人人生的选择与判断更加现实。
(2)中学生公德意识淡薄,缺乏诚信,道德行为出现了偏差。
例如,“看到校园内地上有纸屑,你会怎么做?”的问题中有近四分之一的中学生作出了“捡起来,扔进垃圾筒”的第一选择,但仍有一半以上的同学选择“视而不见”和“假装没看见”。
又如“老师向你了解班级犯错误同学的情况”和“假如老师评试卷多评分后如何对待”等问题,近一半的同学回答“简单应付”和“装作不知”,这表明在“分数”和“人际关系”面前,诚信受到了挑战。
又调查多数的学生有踩踏过绿草坪的情况,很多学生有骑车或步行时闯红灯的现象。
这些数据表明了中学生的道德水准出现了问题。如不加以正确教育和引导,将直接影响中学生的道德行为。
(3)学习压力大导致中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师生感情淡漠。
学习目的:大多数同学为了考大学,报答父母的养育,满足父母的期望;另有五分之一的同学没什么目的混日子。
学习态度:在没有老师看管的课堂上,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够自觉“学习”,在课外时间,有不到一半的学生将“温习功课”作为自己主要活动。但是目前“中学生学习压力过大”问题比较突出,中学生中大多数的学生把“学习太累”当作自己学习劲头不足的最主要原因。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日益疏远冷漠,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渐行渐远,心理距离拉开加大,学生开始有意回避老师,很可悲的是当学生心灵困惑时最愿意向老师倾诉的仅寥寥无几,朝夕相处的教学工作者与辛勤养育他们的父母,并不是真正受中学生欢迎的“知心朋友”,这说明学校的教育亟待改进和提高。
(4)中学生迷恋网络、混淆虚拟与现实。
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把网络当成“生活中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获得性健康知识的主要来源”和“课余时间的主要活动”。调查显示,中学生上网率比较高。中学生上网确有一部分同学查资料,很少,还有同学听音乐,玩游戏,聊天各占很大的比例。由于管理和指导的不足,中学生网络行为低级庸俗化和非道德化的现象严重,这也成为了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
面对调查所反映的当前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有必要进行反思,针对这些问题寻其根源,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为中学生的思想教育献计献策。
下面是我的一些想法,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1加强学校的德育教育
德育内容、德育活动、德育教育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又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体,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加强学校的德育教育。利用学校的大型活动以及主题班队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理想主义教育,要坚持常抓不懈。尽力多设计一些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要让学生多深入生活,参加锻炼,体会生活的艰辛。
2加强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培养其公德意识
社会上应该广泛宣传公德意识的典范,多角度、多渠道,新闻媒体加大这方面的力度宣传,当代的典范、古代的典范都可。可做成纪录片,也可做成微型电视剧,更可以做成公益广告等等。
学校应该专门开设公德意识的课程,每周至少一节,应该有专职教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有目的的教育。
家庭也应该上好这一课,教师就是家长,可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教育,让家长首先做到自觉遵守公德意识,然后才能让孩子例行效仿。
总之,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教育是全社会的事情,需要我们大家齐抓共管,从小培养,长期不懈的进行下去,才会取得广泛的效益。
3加强学生的学习目的,理想主义教育
现在的学生普遍厌学,我们应该找其根源,改变目前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现在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是:好好学习,考上理想的大学,过上幸福的生活。给学生的理想一下子就限制住了,只追求个人利益、目前利益。而很多同学觉得我过得很幸福不需要追求了,因而没有学习动力、厌学。
我们要改变课堂上那种只重视应试教育的做法,追求升学率,追求名牌学校的教育,把学生框在一个圈子里。不但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还要对他进行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环境能力的培养,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等等,要让每个人都感兴趣,都有东西可学,那么学生就各求所需了,不会出项大面积厌学的现象了。同时我们国家的中考、高考制度也应该相应的改革,不要单一的只看重分数,也应考察一下能力。鼓励每一有志青年都能投身到祖国的建设当中去,为国为家添砖加瓦。
4加强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
现在社会上存在着不少影响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贪污受贿、卖淫嫖娼、拜金主义等,对青少年有极大的腐蚀性;一些影视作品、报刊中色情、打斗、凶杀与暴力场面,使一些学生盲目模仿,危害极大;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活动阵地相对缺乏,许多学生只有到网吧、游戏室等营业性场所参加娱乐活动,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越陷越深,贫富差距拉大,失业、离婚率上升等某些社会问题,也使一些青少年产生信仰危机和价值观扭曲。
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教育部门应该采取措施,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健康教育,开设有益的健康的校内校外活动,开设兴趣小组,课外活动小组等,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
面对现代中学生复杂的心理变化,面对社会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我们教育的着眼点应该是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有能力,有才干,用心面对生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陈金玲.对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探讨[J].学周刊 .2013,05
关键词:思想问题;人生观;价值观;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075-02
当前中学生的思想越来越复杂,通过对我校五百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我校中学生存在以下的思想问题:
(1)多数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健康的。
大多数学生重视个人社会价值的体现,对争取加入共青团的看法是“积极上进”的;能摆正集体和个人二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有很多同学“宁可牺牲个人利益,也要维护集体利益”。但是问“你努力学习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时,多数同学的答案是“上大学,出人头地,让父母过上幸福生活,提高社会地位”等等,这反映出学生对个人人生的选择与判断更加现实。
(2)中学生公德意识淡薄,缺乏诚信,道德行为出现了偏差。
例如,“看到校园内地上有纸屑,你会怎么做?”的问题中有近四分之一的中学生作出了“捡起来,扔进垃圾筒”的第一选择,但仍有一半以上的同学选择“视而不见”和“假装没看见”。
又如“老师向你了解班级犯错误同学的情况”和“假如老师评试卷多评分后如何对待”等问题,近一半的同学回答“简单应付”和“装作不知”,这表明在“分数”和“人际关系”面前,诚信受到了挑战。
又调查多数的学生有踩踏过绿草坪的情况,很多学生有骑车或步行时闯红灯的现象。
这些数据表明了中学生的道德水准出现了问题。如不加以正确教育和引导,将直接影响中学生的道德行为。
(3)学习压力大导致中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师生感情淡漠。
学习目的:大多数同学为了考大学,报答父母的养育,满足父母的期望;另有五分之一的同学没什么目的混日子。
学习态度:在没有老师看管的课堂上,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够自觉“学习”,在课外时间,有不到一半的学生将“温习功课”作为自己主要活动。但是目前“中学生学习压力过大”问题比较突出,中学生中大多数的学生把“学习太累”当作自己学习劲头不足的最主要原因。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日益疏远冷漠,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渐行渐远,心理距离拉开加大,学生开始有意回避老师,很可悲的是当学生心灵困惑时最愿意向老师倾诉的仅寥寥无几,朝夕相处的教学工作者与辛勤养育他们的父母,并不是真正受中学生欢迎的“知心朋友”,这说明学校的教育亟待改进和提高。
(4)中学生迷恋网络、混淆虚拟与现实。
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把网络当成“生活中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获得性健康知识的主要来源”和“课余时间的主要活动”。调查显示,中学生上网率比较高。中学生上网确有一部分同学查资料,很少,还有同学听音乐,玩游戏,聊天各占很大的比例。由于管理和指导的不足,中学生网络行为低级庸俗化和非道德化的现象严重,这也成为了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
面对调查所反映的当前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有必要进行反思,针对这些问题寻其根源,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为中学生的思想教育献计献策。
下面是我的一些想法,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1加强学校的德育教育
德育内容、德育活动、德育教育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又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体,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加强学校的德育教育。利用学校的大型活动以及主题班队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理想主义教育,要坚持常抓不懈。尽力多设计一些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要让学生多深入生活,参加锻炼,体会生活的艰辛。
2加强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培养其公德意识
社会上应该广泛宣传公德意识的典范,多角度、多渠道,新闻媒体加大这方面的力度宣传,当代的典范、古代的典范都可。可做成纪录片,也可做成微型电视剧,更可以做成公益广告等等。
学校应该专门开设公德意识的课程,每周至少一节,应该有专职教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有目的的教育。
家庭也应该上好这一课,教师就是家长,可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教育,让家长首先做到自觉遵守公德意识,然后才能让孩子例行效仿。
总之,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教育是全社会的事情,需要我们大家齐抓共管,从小培养,长期不懈的进行下去,才会取得广泛的效益。
3加强学生的学习目的,理想主义教育
现在的学生普遍厌学,我们应该找其根源,改变目前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现在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是:好好学习,考上理想的大学,过上幸福的生活。给学生的理想一下子就限制住了,只追求个人利益、目前利益。而很多同学觉得我过得很幸福不需要追求了,因而没有学习动力、厌学。
我们要改变课堂上那种只重视应试教育的做法,追求升学率,追求名牌学校的教育,把学生框在一个圈子里。不但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还要对他进行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环境能力的培养,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等等,要让每个人都感兴趣,都有东西可学,那么学生就各求所需了,不会出项大面积厌学的现象了。同时我们国家的中考、高考制度也应该相应的改革,不要单一的只看重分数,也应考察一下能力。鼓励每一有志青年都能投身到祖国的建设当中去,为国为家添砖加瓦。
4加强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
现在社会上存在着不少影响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贪污受贿、卖淫嫖娼、拜金主义等,对青少年有极大的腐蚀性;一些影视作品、报刊中色情、打斗、凶杀与暴力场面,使一些学生盲目模仿,危害极大;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活动阵地相对缺乏,许多学生只有到网吧、游戏室等营业性场所参加娱乐活动,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越陷越深,贫富差距拉大,失业、离婚率上升等某些社会问题,也使一些青少年产生信仰危机和价值观扭曲。
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教育部门应该采取措施,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健康教育,开设有益的健康的校内校外活动,开设兴趣小组,课外活动小组等,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
面对现代中学生复杂的心理变化,面对社会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我们教育的着眼点应该是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有能力,有才干,用心面对生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陈金玲.对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探讨[J].学周刊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