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追贾平凹(主持人语)

来源 :鸭绿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dongyan900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贾平凹的《丈夫》在《鸭绿江》1979年11期刊出之时,他的《满月儿》已经获得1978年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之后,1984年,《腊月·正月》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7年,长篇小说《浮躁》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1989年,散文集《爱的踪迹》获第一届全国优秀散文奖。一时间,贾平凹的小说散文满目情境飞霞,“洛阳”真的“纸贵”,盛名誉满天下。各报各刊都以刊发贾平凹作品为己荣。《鸭绿江》自然不会例外,1993年的“散文专号”哪能没有他的作品?信函发出,电话打出,贾平凹欣然应许。于是,等啊盼,盼啊等,眼看离发稿期限越来越近,焦虑感丛生,担心信函来不及,便电话“追赶”,追到西安文联《美文》安黎处,追到贾平凹原来的夫人韩女士处……最后口径一致,贾平凹进京参加全国政协的一个会议,住在京西宾馆。
  电话带着沈阳夏天的燠热,在晚上追到了京西宾馆。20世纪90年代的服务质量值得点赞,总机竟然把电话接到了贾平凹所住楼层。也许我语音表述得急切,让楼层服务员感到了一个年轻编辑的真诚,她竟然把贾平凹请到了电话跟前。贾平凹声音依旧平稳,好的,回西安我马上写,寄给你。向名家索稿就是不断重复的几句话,万变不离其宗。我又一次为自己并无新意的追稿词内疚。等啊盼地,持续了一个月,贾平凹的散文音信皆无。“散文专号”即刻要进行校对,不能再等了,也不便再给贾平凹打电话了,迟迟没有来稿,肯定有原因,再“追”则是强人所难、不近情理了。“忍痛割爱”吧,尽管被动,以至于我在《聆听自然》的编后记里,特意写了一句“残缺也是美嘛”的自我安慰。我想到了断臂维纳斯,精神小“胜利”的同时,却掩埋不掉深深的遗憾。
  《鸭绿江》“散文专号”也有向其他名家约稿未能如愿的情况。比如史铁生,电话里客气推辞,“我写得不多,要我稿的太多,时间緊,我写不出来”。这里还包括小说家洪峰帮着说情的助力。比如刘震云,电话里就是笑着拒绝,我很少写散文,你找散文作家写,更合适。白白“浪费”了我对他好几篇小说的一番赞美,或曰奉承。比如铁凝,我现在还保留着她的一封“以后再写”的信函呢。对方没答应,不再念想,情感也就释然。贾平凹的散文可是他答应好了、留出版面的,届时未收到,难免有功亏一篑之感,觉得心理遭遇“损失”,怅怅然。转念一想,贾平凹或许写了,准备给你,但你一个月不主动“追”,没准儿被他人“捷足先登”,比《鸭绿江》名气响的刊物不少,比你能力高的编辑更多。贾平凹或许没写,那一年纷扰他的事情太多,复婚未果,《废都》纷争,家事国事,事事抢占身心,忙乱中忘记几个许诺,人之常情。在报刊一窝蜂地追索名家效应的当下,作家们有理由选择自己作品的终归处。
  2000年2月28日,贾平凹为锦州师范学院(现渤海大学)学报的石杰小说集《小村残照》写了一篇序言,简洁、灵动,1200余字,《鸭绿江》准备刊发,拟定标题《认识石杰》。贾平凹说见了石杰两面,病了两次,无法陪她参观秦始皇兵马俑,抱歉。“一见面就生病,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几个朋友来吃茶,聊起机器人、克隆人,对人类的前景十分恐惧,我就说起中国古代人的认识中,神祇是混厮在芸芸众生里的,也就是说人群里常常真的是有神仙的,有鬼的,有狐狸精的,而到了将来又多了机器人和克隆人,谁能晓得坐在你对面的是真人呢还是假人?这么说着,我就想到了东北那个女子石杰。”贾平凹的思想,深奥并玄妙着民间通俗。我突然悟出,答应按时给“散文专号”作品的是一个贾平凹,最后未能如约交给《鸭绿江》的是另一个贾平凹。究竟哪位是真,哪位是假?还是真假参半,真的半假,假的半真?凡夫俗子,实在不好辨明。在暗物质、反物质风起云涌的新时代,未知的东西太多。
  我固执地认为,贾平凹是一尊“神”,神仙的神。即便肉身不是,他文学精神所到之处,也是出神入化的——内心和文字飘溢出来的神采、神来之笔扑面皆是。他的字画,他的手稿,他给予作品里人物和风土的敬畏、怜悯和关怀,已经成为或正在接近“文物”级别,弥足珍贵。对土地的热爱与眷恋,对生命的尊重与呵护,对世事的洞察与解析……读贾平凹,你会感到人性和神性同在。这便是灵魂的泄露,它们供奉着贾平凹的所有艺术奉献。2015年,贾平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国内重要的汉语言文学奖,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汉语言文学奖,贾平凹几乎获了个遍,可谓天下无处不“平凹”。近些年来,贾平凹几乎每年出版一部长篇小说,还不包括他的其他门类艺术创作,而每一部长篇几乎都能形成一个“舆论”热点。贾平凹勤奋、努力、探索、创新的姿态和成果,不仅仅是“爱的踪迹”,也是“神的踪迹”。贾平凹的“神”,根系发达,深扎泥土,纵横心灵,绵延千里。你我,追不上的。
  主持人简介:
  宁珍志,职业编辑,中国作协会员,编审。有散文、评论、诗歌篇章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文学自由谈》《天涯》《青年文学》《儿童文学》等。
其他文献
吴文莉用八年时间写作《叶落长安》,她通过讲述一群河南人逃难至长安城后的艰辛生活,表达了对长安城这座古城的无尽爱意。在那又脏又窄的锦华巷中,以郝玉兰和梁长安为代表的两代人,以极强的韧性努力奋斗着,尤其郝玉兰一家的奋斗史,正是当时河南难民群体的富强史,也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文章中提到长安城的小东门、钟楼、城墙、回民坊、广济街和革命公园等地方时如数家珍,作家把对长安城的喜爱之情深深地浸润在了小说
期刊
主持人语:  1978年12月,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刘镇诗集《红色的云》。这是1964年该社准备出版的《晨号集》的修订本(后因故未出),“除最后一辑外,多是文化大革命前的部分习作。有些篇选编时稍微做了修改润色。”(刘镇《红色的云·后记》)诗人方冰说:“1961年3月,当刘镇同志的第一组诗(指《咱们是时代的总装工》——笔者注)在辽宁省《文艺红旗》(《鸭绿江》的曾用名)上发表的时候,我读了以后,心里真是
期刊
1  “白磷弹在冬夜里爆炸。一团团白光拖着浓烟,从高空落下,照亮了漆黑的大地,到处是发白的红色。刚才还刀割一般寒冷,现在却好似在沸腾的钢水里,无法睁眼,无法呼吸。熔化的白磷仿佛浓油到处流淌,把幽蓝色的冰面烤出水桶粗的窟窿,将老杨树拦腰烧断。厚厚的积雪瞬间蒸发,裸露出大片大片焦土。   一股白磷落在穿黄军装的士兵后背上,吱吱作响。浓红色半透明汁液蒙着蓝色火焰,不停地迸溅,一下子烧穿了薄军装,又蚀进皮
期刊
1  陈培浩:2006年,奥尔罕·帕慕克获得当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在他追求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帕慕克在中国的知名度和认可度非常高,即使是在诺奖作家中,他也是中国文学界最认可的那一批之一。2008年,帕慕克受邀访问中国。那一次,帕慕克在北大、北大附中、上海等地举行了演讲。莫言、陈众议、陆建德、陈晓明等中国作家、学者、评论家参加了帕慕克研讨会及文学对话,其后上海
期刊
1  小说中爱人不告而别的逃离,常常会给故事带来真空,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叙事装置。不告而别的逃离比死亡更让人抓狂的地方是它仍然留有希望,依然有回来的可能。霍桑的短篇小说《威克菲尔德》讲述的就是这样的事件,主人公不告而别,在家附近租了房子,用二十年的时间每天看着被自己抛弃的妻子,看着那个熟悉的家,二十年后重新回来,继续当他的好丈夫直到去世。  就是这样一个可以一句话说完的故事,霍桑用非常酷炫的叙事技
期刊
《慢读与快感——短篇小说十三讲》是刁斗的随笔新著。作为热衷于文本实验的小说家和资深的小说读者,在这本书里,刁斗为读者讲述了来自十三种语言的十三个短篇,其间充满睿智独到的经验之谈与释疑解惑的引经据典。值得玩味的是,《慢读与快感》中的作品解读不按常理出牌,不像在有些小说家那里,光接受技艺的剔刀庖丁解牛;相反,它常常离题、打岔、顾左右而言他,甚至习惯性地游离到小说之外,即便言归正传了,其字里行间的语意表
期刊
陈培浩:先谈谈今年我们这个对话栏目——小说家与小说观,由一些重要小说家的写作,引申至其小说观乃至小说诗学,进而探讨小说的多种可能性,这可能是这个栏目的初衷。  王威廉:小说家给人的印象一般是以故事为主,其思维方式也大多是感性的,但是我们知道,现代以来的很多大作家本身就是思想家,“小说家与小说观”便蕴涵着人生、历史、诗学乃至小说的哲学,谈论这些话题应该会对我们今天的文学富有多方面的启示。第一期我们聊
期刊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是时代的回响,是时代的折射,也是时代的音符和时代的旋律。  刘镇组诗《矿山云烟》,见于《鸭绿江》1964年第五期。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蓬勃发展的年代。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那是一个让人荡气回肠的年代,那是一个需要诗歌的年代。三个五年计划,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工业化的号角最早在辽阔的大东北嘹亮地吹起。一群又一群满怀革命理想的热血青年,
期刊
1992年5月,嘉陵兄(刘嘉陵,彼时供职于辽宁作协理论研究室)转来著名作家刘心武一篇关于幽默的理论随笔《打喷嚏》,我没迟疑,编发在最近的第七期(当时我任《鸭绿江》散文、理论编辑)。其时,刘心武辞去了《人民文学》主编,正在潜心钻研《红楼梦》。小说写得少了,“红学”研究却大显身手。以前去北京,我与刘心武有两面之缘,敬而“畏”之,组稿并未如愿。这一次《打喷嚏》刊发后,我给刘心武寄去样刊,趁热联系,电话、
期刊
1  陈培浩:本期我们从青年作家范俊呈的短篇小说《白鸟》说起。我如果不说读者不会知道,这是一篇有多个版本,甚至几乎难产的小说。当我看到第一个版本时,其实有点惊喜。认识俊呈有好几年的时间,俊呈大学学的是计算机,却因为写诗跟我认识。大学时代,俊呈的诗就频频在《诗刊》《诗选刊》等诗歌杂志露面。无疑,他是具有相当语言天分的。而且,俊呈似乎很早就确立了要当作家的理想。写诗之余,他也开始悄悄操练起小说。不过,
期刊